Workflow
互联互通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积极推进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交易等工作
证券时报网· 2025-10-22 10:41
香港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相关工作正积极推进中 [1] - 推进工作包括与沪深交易所就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 [1] - 推进工作包括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交易 [1]
北上资金累计成交额突破191万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21 21:45
互联互通机制成交活跃度 - 北上资金交投持续活跃,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191万亿元,达191.02万亿元 [1] - 10月21日当日陆股通成交额为2468.66亿元 [1]
北上资金累计成交额突破190万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10-15 21:54
互联互通机制成交表现 - 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北上资金交投持续活跃,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190万亿元,达到190.02万亿元 [1] - 10月15日当日陆股通成交额为2964.72亿元 [1]
北上资金累计成交额突破188万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22:53
互联互通机制成交活跃度 - 北上资金交投持续活跃,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188万亿元,达到188.08万亿元 [1] - 9月29日当日陆股通成交额为2946.18亿元 [1]
香港发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路线图,利好点心债
华泰证券· 2025-09-29 17: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香港发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利好点心债,政策支持下点心债发行活跃度或将提升,关注 1 - 3 年新增供给的配置机会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香港发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路线图,利好点心债 - 9 月 25 日香港证监会联合金管局发布《路线图》,围绕债券发行、流动性、离岸人民币应用、基础设施提出十项措施,点心债发行与投资有望受监管支持 [8] - 截至 9 月 22 日,年内中资点心债发行额 4879.85 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首次发债主体 56 家,规模 966.69 亿元,占总规模 20% [11] - 新增首发点心债以产业债为主,3 年期居多,ESG 债券发行额占比近 20%,票息 1 - 3%居多,中短端票息更高,境外-境内票息溢价城投债高、投资级主体窄 [13][16][17][19] - 关注 1 - 3 年新增供给配置机会,产业债占比或上升,关注监管对城投债影响及跨境投资渠道优化 [23] 市场回顾:债基卖出中长端信用债,信用债收益率全面上行 - 9 月 19 - 26 日,债基赎回费新规利空债市,基金卖出 1 - 5Y 信用债 110 亿元,信用债收益率全面上行,二永债补跌明显 [2][24] - 普信债收益率上行 4 - 12BP,中长端上行 6BP 以上,二永债收益率上行 5 - 18BP,中长端上行 10BP 以上 [2][24] - 买盘趋弱,理财净买入 166 亿元,基金净买入 70 亿元,信用债 ETF 规模 3642 亿元,同比上升 2.22% [2][24] - 各行业 AAA 主体评级公募债利差中位数多数上行 3 - 6BP,各省城投债利差中位数普遍上行,黑龙江利差上行超 9BP [2][24] 一级发行:信用债净融资环比下降,发行利率多数上行 - 9 月 22 - 26 日,公司类信用债发行 4284 亿,环比上升 25%,金融类信用债发行 1328 亿,环比下降 36% [3][52] - 公司类信用债中城投债发行 1542 亿元,产业债发行 2597 亿元,合计净融资 695 亿元,环比下降 35%,金融类信用债净偿还 846 亿元 [3][52] - 中短票平均发行利率除 AAA 外上行,公司债平均发行利率除 AA 外上行 [3][52] 二级成交:中短久期成交活跃,长久期成交持续低位 - 活跃成交主体以中高等级、中短期、央国企为主 [62] - 城投债活跃主体分强经济财政省份主流高等级平台和经济大省高利差区域核心主平台,地产债和民企债活跃主体以 AAA 为主,成交期限多中短 [62] - 交易活跃城投债无 5 年以上债券成交,与前一周持平 [62] - 上周高估值成交主体以部分房地产企业与高利差区域城投为主,高收益成交债券多以民企、混合所有制地产主体为主 [64]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扩大人民币固收产品发行规模
证券日报网· 2025-09-25 17:15
本报讯(记者毛艺融)9月25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在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2025上发表演 说。梁凤仪表示,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肩负着促进人民币在全球更广泛应用的重要使 命。香港证监会未来将在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扩大人民币固收产品发行规模。"下一步,香港证监会将继续推动更多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发 行人推出人民币固收产品,以及股票交易人民币柜台的进一步发展。"梁凤仪表示,同时,将不断提升 离岸人民币固收产品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更多元衍生产 品、推动国债期货尽早在港落地、发展回购市场等,以便利投资者管理人民币风险敞口,鼓励他们长期 持有人民币资产。 第二,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和基础设施。梁凤仪表示:"未来,香港证监会将与香港金管局和内地相关部 门继续优化各项机制,为投资者提供更高效的双向市场准入。同时,香港证监会正在与市场参与者共同 探讨开发一个包揽债券、回购和外汇的电子交易平台的可行性,涵盖以多种货币计价的产品,将有助提 升市场效率、透明度及韧性。" ...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8:43
全球资金配置趋势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驱动外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地缘冲突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分散投资风险 [2] -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 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1000亿港元 2024年上升至约130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攀升至2402亿港元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3] 外资流动特征 - 外资显著回流 某大型企业IPO外资认购比例达70-80% 欧美 中东 东南亚等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 外资从2024年9月政策驱动下的被动进场转向2025年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动加仓 [3] - 中国政策稳定性更契合长线投资需求 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3] 上市机制创新 - 港交所推出18A章节允许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8C章节允许未商业化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5] - 18C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上市申请 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IPO企业储备管线充足 [2] 产品与市场建设 - 港交所在股票与衍生品领域优势明显 但在债市 大宗商品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6] - 未来将补全FICC(固定收益 外汇 大宗商品)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在"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互联互通进展 - 先A后H企业在A股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形成两地上市良性循环格局 [6] - 未来ETF 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正在推进REITs 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互联互通 [6] - 港交所将推动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标的扩容 进一步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1] 科技创新影响 - DeepSeek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挖掘出一批优质标的 [3] - 港交所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具备孕育国际巨头的土壤 [4][5] - 腾讯案例显示港股允许潜力初创企业上市 并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5]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 丰富产品货架 承接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04:26
外资对中国资产投资逻辑转变 - 全球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活跃叠加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正驱动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从不能投转向不能不投 [1] -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投资逻辑正从"ABC(Anything But China)"向"BC(Buy China)"转变 [3] - 政策稳定性和科技创新进步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大规模涌入 [1] 港股市场表现与外资回流 - 2024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额达1094亿港元 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 同比上升118% [2] - 外资成交量占比约七成 外资回流推动港股交易量大幅提升 [3] - 现货市场、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上市储备与外资认购情况 - 上市科正处理超过200家企业的上市申请 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近半 [2] - 以国内某大型企业的IPO发行为例 外资认购比例达7-8成 [2] - 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长线资金积极参与 [2]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转变 - 地缘局势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资产回调等因素推动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 [2] - 资金从美元资产溢出寻找新的配置标的 港股提供龙头企业与高潜力公司成为外资优质选择 [2] - 中国供应链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替代 促使外资重新研究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3] 制度创新与市场包容性 - 港交所18A章节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5] - 18C章节允许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企业上市 已迎来3家上市公司 [5] - 还有10余家企业递交了上市申请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5] - 制度创新满足不同阶段企业融资需求 通过再融资等资本工具助力企业发展 [5] 互联互通与产品拓展 - "北向互换通"下增加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1] - "先A后H"企业在A股的成交量从年初至今平均提升约15% [6] - 未来ETF、债券等产品将越来越多纳入沪深港通 [6] - 推进REITs、港股人民币柜台纳入沪深港通 [6] 港交所发展战略 - 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 更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多元化需求 [1] - 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适配全球资金多元配置需求 [1] - 补全FICC(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短板 打造更全面资产配置平台 [6] - 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 持续优化制度促进互联互通 [6]
北上资金累计成交额突破187万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21:50
互联互通机制成交概况 - 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北上资金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187万亿元,达187.21万亿元 [1] - 9月24日当日陆股通成交额为2861.33亿元 [1] - 北上资金交投自机制开通以来持续活跃 [1]
从“开门”到“定规”: “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答卷
搜狐财经· 2025-09-19 00:47
“十四五”金融开放成果总结 - 金融业开放从“打开大门”升级为“制度型开放”,核心是负面清单压缩、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以及互联互通机制扩容 [1] - 外资持有A股市值达3.4万亿元,占市场总市值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6万亿元,占比2.7% [2] - 资产管理市场总规模升至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年均增速达8% [3]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互联互通机制从沪港通拓展至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覆盖股票、债券、ETF及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 [2] - 沪伦通机制扩展至德国、瑞士等欧洲主要市场,债券通“南向通”开通,QFII与RQFII制度完成并轨 [2] - 未来重点包括扩容互联互通标的、提升ETF做市水平、缩短结算周期、优化交易额度及探索T+0限价回转试点 [5] 制度与规则对接 - 以RCEP与CPTPP为参照,在绿色金融、数据跨境流动、ESG信息披露等领域先行先试 [2] - 《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填补衍生品市场法律空白,数据跨境、反洗钱等合规细则持续更新 [2] - 业内呼吁进一步压缩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建立内外资一致的牌照分类与审慎标准 [5]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个国家,超80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7] - 在岸人民币汇率标准差由0.22提升至0.35,波动区间从0.92扩大至1.04,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7] - 未来方向包括扩大能源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功能、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0] “十五五”金融开放展望 - 开放重点在于深化互联互通与规则对接,在补齐制度短板与风险可控间寻求平衡 [4][5] - 建议扩展外资在岸对冲工具“白名单”,完善套保配额和远期、期权工具供给 [5] - 探索与新加坡、东京、巴黎、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建立新互联互通机制,推出更多跨境金融产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