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

搜索文档
从交易量感受金融市场脉动
金融时报· 2025-09-11 10:05
"外汇交易中心始终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这是董忆伟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变革 亲历者最深刻的感悟。 日均成交量超10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超过1亿元——这样一组数据,正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直观 体现。 9月9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上海外滩15号大楼,走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 称"外汇交易中心"),实地感受我国金融市场"大动脉"的跳动。现场,显示大屏实时跳动着本外币市场 交易信息,象征着交易规模的圆圈标识有大有小,一闪一闪,昭示着当下债券交易市场的活跃。 "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于1994年。当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 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 总裁董忆伟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外汇交易中心的职责又拓展 到了债券市场、货币市场。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银行间市场在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市场 开放程度的同时,始终保持了运行的平稳性,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董忆伟对记者说。 据董忆伟介绍,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 ...
活力中国调研行 | 从交易量感受金融市场脉动
金融时报· 2025-09-11 09:21
董忆伟进一步表示,在推进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开放过程中,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制度型开 放。近年来,外汇交易中心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境外机构接入渠道,陆续推出"债 券通""北向通""南向通"。为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需求,先后推出了"互换通"、离岸回 购等业务,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诸多符合海外市场投资习惯的机制和安排,交易时长和服务地区范围也 不断扩展。 二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动银行间市场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银行间市 场,为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银行间市场产品体系完备、交易工具种类齐全、市场流动性好, 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吸引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开放又为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市场需求 和开放要求的推动下,银行间市场对标国际标准持续完善各项交易结算机制,拓展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 方向的新业务新产品,服务能力和市场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科技实力强化安全保障。外汇交易中心的本外币交易系统经过多次升 级换代,目前已经实现了系统架构自主设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交易系统均为自主设计开发。外汇交 易中心扎实推进科技赋能、数字赋能,运用大数据 ...
汇丰孙鸿志:中国债券市场外资持仓比例翻番并非不切实际
券商中国· 2025-09-11 07:28
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提升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达4.28万亿元人民币 较2017年债券通推出前增长近400% [1] - 境外投资者持债占比仅2.3% 显著低于英国(超30%)、法国(超25%)、美国(约10%)和日本(近10%)等主要市场 [1][9] 外资增配中国债券的驱动因素 - 经美元调整后的收益率吸引力显著 去年投资额飙升主要受此驱动 增长在去年年中和今年初达峰值 [4] - 人民币债券与其他金融资产关联性低甚至负相关 满足境外机构分散投资需求 [4] - 被动型基金需追踪中国债券基准指数 推动外资持债规模增长 [5] 债券通机制的作用与发展 - 债券通机制受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和对冲基金偏好 可利用香港基础设施投资 如通过CMU托管 [6] - 机制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度 增强做市能力和市场流动性 [7] - 离岸债券回购交易于2023年2月推出 7月推出优化安排 丰富交易策略 [7] 外资持仓比例增长潜力 - 中长期外资持仓比例有望翻番至5%或增长更多至7% [3][10] - 需持续深化创新试点 如允许抵押品再抵押 构建完整交易和对冲工具生态系统 [11] 市场开放与产品创新 - 需丰富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 尽快在离岸市场推出人民币债券期货(如港交所筹备的10年期国债期货) [12] - 建立信用衍生品准入协调机制 增强境外投资者对信用债市场的信心 [13] - 人民币国际化持续发展将增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13] 熊猫债与点心债市场发展 - 熊猫债发行量2023年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因利率较低且募集资金使用放宽 [13] - 点心债2023年发行量超1.6万亿元人民币 达2021年的三倍 香港离岸市场成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支柱 [14]
对全球投资者敞开大门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生机蓬勃
搜狐财经· 2025-09-10 18:10
市场地位与规模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托管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189万亿元 稳居全球第二 [1] - 为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便捷渠道 这些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规模达4.23万亿元 [1] 开放创新举措 - 2017年上线债券通机制 包含北向通和南向通 构成连接中国与全球债券市场的双向桥梁 [1] - 推出《中欧绿色债券共同分类目录》 被市场喻为国际认可的绿色标签 已有276只债券经该标准认证 [2] - 将交易时间延长至每日20个小时 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主要交易时段 [2] 上海金融开放成效 - 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96家 其中外资机构556家占比近三分之一 [2] - 2024年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的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达1069亿元 [2] 未来发展方向 - 围绕建设全球人民币交易主平台目标 进一步拓展离岸回购跨境认购等业务 [2]
陈翊庭详解香港如何迎来“资本盛宴”
中国基金报· 2025-09-07 21:48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2025年前八个月香港IPO集资金额达1,345亿港元,同比飙升579%,总集资金额达3,688亿港元,同比上升322% [1] - 港股市场有史以来交易量最高的20个交易日均出现在2024年9月24日政策组合拳推出后,内地股市日成交量一度达3.1万亿元,港股成交量在两周内三次破纪录,分别达到4,600亿港元、5,006亿港元和6,200亿港元 [3] - 南下资金仅占港股日均交易量两成多,其余七成多为全球外资,包括东南亚、欧洲及美国资金 [3] 投资结构转变 - 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外资机构从被动进场转为主动研究中国市场 [3] - 长线基金(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开始配置港股,与对冲基金形成均衡比例 [4] - 外资认购高新科技企业IPO占比达70%-80%,覆盖欧美、中东及东南亚投资者 [9] IPO与再融资动态 - 目前上市科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宗,近半数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于18A生物科技及18C特专科技公司 [8] - 再融资金额已超过IPO两倍,科技企业"闪电配售"吸引大型机构投资,且再融资规模常超越IPO规模 [9] - 某大型科技股IPO中,中东主权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5亿美元 [8] 市场制度与包容性 - 香港交易所通过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推出18A和18C章节,允许未商业化科技企业上市,目前已形成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 [11][12] - 企业可自由选择"A+H同步上市""先A后H"或"先H后A"路径,"先A后H"企业A股成交额在H股上市后平均上涨15% [12] - 香港交易所与亚洲区内交易所合作,发行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ETF或衍生产品,提升流动性 [12] 产品多元化战略 - 香港交易所在FICC领域(固定收益、货币、大宗商品)投入资源,以补齐产品短板 [14] -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在全球30多个地区设认可交割仓库,香港新设8家仓库于7月15日开业后不足一个月满仓 [15] - 互联互通产品持续丰富,债券通产品扩展中,长远目标覆盖所有产品交易 [16] 机制优化与创新 - 优化港股打新回拨机制,取消超额认购100倍以上需回拨50%的规定,以吸引机构投资者并合理定价 [16] - 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的系统对接与结算准备工作持续推进 [16] - 24小时交易暂未推进,因系统维护、机构承受能力及散户公平性等问题 [17]
港交所 CEO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16:40
香港交易所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作为大湾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1] - 通过多次上市规则改革 为新经济公司提供多元化上市渠道 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 - 新经济公司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至少60%以上新股融资额来自医疗健康 新能源和TMT行业[1] - 2024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目前处理超过200家上市申请 含大量大湾区高科技企业[1] 互联互通机制深化 - 香港交易所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 推出沪港通 深港通 债券通 互换通等机制 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2] -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便捷渠道 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提供便利 提升内地市场国际化水平[2]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优化沪深港通 研究纳入REITs 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2] 金融科技合作创新 - 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香港基金分销网络 提高市场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2] - 通过深圳技术子公司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提供IT技术服务 该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且技术实力持续提升[2] - 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2] 绿色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顺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 与内地金融机构携手发展绿色金融[2] - 未来将与大湾区更多金融机构探索两地碳市场合作机遇 共建大湾区自愿碳市场[2] -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2]
港交所上半年收入创历史新高 行政总裁陈翊庭:还有近230家公司的递表正在处理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00:46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 [1] - 股东应占溢利为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创历史新高 [1] - 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同比上升38% [1] 上市业务 - 上半年迎来44家上市公司,新股集资总额达1094亿港元,位居全球首位 [1] - 新股集资额同比增长716%,创2021年以来最佳半年度表现 [1] - 目前有近230家公司的递表正在处理中,大量企业正与港交所接洽 [1] 市场表现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 [3] - 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超过170万张,同比增长11% [3] - ETF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338亿港元,同比上升184% [3] - 沪深港通北向及南向资金成交额均创历年同期新高 [3]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上升3%,创下新高 [3] 科企专线 - 已收到50家公司以18A或18C规则申请IPO [3] - 18A针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18C针对特专科技领域如AI、半导体、新能源等 [3] - 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但招股时需公开信息 [3][4] 交易机制优化 - 全球88%股票交易价值将在2027年底来自T+1或T+0结算市场 [6] - 自2023年7月起就缩短结算周期展开市场咨询 [6] - 8月4日已实施首阶段最低报价单位下调措施 [7] - 港股存在约40种不同手数单位,统一单位需考虑市场参与者系统准备 [7] 市场可及性 - 过去几年已推进多项优化,如完善互联互通交易日历 [5] - 黑色暴雨警告期间日均成交额均超过2000亿港元 [5] - 延长交易时间至24小时需评估对系统稳健性的影响 [5]
香港交易所(00388):成交量创多项单日记录,半年度业绩创历史新高
东吴证券· 2025-08-20 21:52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香港交易所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估值分别为32.1x/29.0x/26.9x [1][7]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1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归母净利润85亿港元 同比增长39% 均创半年度历史新高 [7] - 第二季度收入及其他收益72亿港元 环比增长5% 归母净利润44亿港元 环比增长9% [7] - 2025年上半年ROE为15.4% 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 [7] - 现货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230亿港元 同比大幅增长122% [7] 分部业务表现 **现货市场分部** - 收入67亿港元 同比增长62% 占总收入比重48% [7] - 沪深港通南向日均成交额1110亿港元 同比增长196% 北向日均成交额17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2% [7] - 债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额45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 [7] - IPO发行44家 同比增加15家 总融资额1094亿港元 同比增长716% [7] **衍生品市场分部** - 收入36亿港元 同比增长15% [7] - 衍生产品日均成交合约张数达170万张 同比增长11% 创半年历史新高 [7] - 权证及牛熊证日均交易额170亿元 同比增长72% 交易总数增长44% [7] - 新上市权证数量增长24% 牛熊证数量增长39% [7] **商品及数据服务分部** - 商品分部收入15亿港元 同比增长8% LME收费交易日均成交总额同比增长4% [7] - 数据及连接分部收入11亿港元 同比增长5% 主要因领航星/中华通中央交易网关用量增加 [7] **公司项目与投资** - 公司项目收入12亿港元 同比增长28% [7] - 内部投资收益10亿港元 同比增长16% 年化投资净回报率5.73% 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7] - 平均资金余额增长8%至364亿港元 [7][12]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77.85亿/305.24亿/329.70亿港元 同比增长24.18%/9.86%/8.01% [1] - 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4.19亿/192.62亿/207.88亿港元 同比增长33.48%/10.58%/7.92% [1][7] - 预计2025年每股收益13.74港元 2027年升至16.40港元 [1] 市场与估值指标 - 当前市净率9.83倍 每股净资产44.89港元 [5][6] - 港股流通市值5593.70亿港元 总股本12.68亿股 [5][6] - 较国际交易所估值溢价显著 2025年PE估值32.1x 高于纳斯达克(30.2x)及洲际交易所(27.5x) [1][17] 关键业务假设 - 预计2025年联交所日均成交额2300亿港元 同比增长75% [16] - 港股通成交额预计2015.7亿港元 同比增长70% [16] - 主板IPO数量预计78家 股本证券集资总额预计4886亿港元 [16]
香港交易所(00388.HK)上半年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按年上升118%
金融界· 2025-08-20 14:46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强劲 多项业务创历史新高 主要受益于市场利好气氛 非美元资产兴趣增加及国际和内地投资者参与活跃 [1] - 公司旗下证券市场 期货及期权 ETF市场 沪深港通 债券通 新股市场及LME金属交投均实现显著增长 [1] 证券市场表现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 按年上升118% [1] - 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张数超过170万张 按年上升11% [1] ETF市场表现 - ETF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338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升184% [1] 沪深港通及债券通表现 - 沪深港通北向及南向成交额均创历年半年度新高 [1]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按年上升3% 创下新高 [1] 新股市场表现 - 新股市场集资额居全球首位 上半年共迎来44家上市公司 [1] - 新股集资总额达1094亿港元 按年上升716% [1] LME金属市场表现 - LME收费交易金属合约平均每日成交量按年上升3% 尽管金属市场波动加剧 [1]
债券通再升级:架设跨境资本高效通途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债券通八周年发展成就 - 债券通开通8年已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选渠道 吸引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1169家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1]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规模达4.35万亿元 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约12% [1] - 2024年债券通"北向通"总交易额达10.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1-5月成交额达4.6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05亿元 [2] 南向通机制优化 - 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 [2] - 当前南向通仅限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和QDII/RQDII投资者 实行年度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总额度和每日200亿元额度管理 [3] - 扩大投资者范围有利于非银机构构建跨市场、跨币种多元化投资组合 为香港债券市场引入增量资金 [3] 离岸回购业务升级 - 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 交易币种由人民币扩展至美元、欧元、港币等多币种 [4] - 取消对回购质押券的冻结以盘活质押券 简化债券账户开立等业务流程 [4] - 后续将择机推出跨境债券回购业务 [4] 互换通机制完善 - 建立报价商动态管理机制 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 调整每日交易净限额 [4] - 2025年5月推出30年期限利率互换合约和以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5] - 30年利率互换合约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提升持有人民币债券意愿 [5] 交易数据表现 - 2025年1-5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累计达成现券交易约7.9万亿元 [6] - 截至5月末北向互换通吸引82家境外机构入市 累计成交超12000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9万亿元 [6] - 境外投资者可使用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北向互换通抵押品 [6] 市场发展前景 - 新措施将满足内地与全球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 [7] - 香港将发展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 扩大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 增强流动性和基础设施建设 [7] - 债券市场发展品种丰富及风险对冲机制完善将推动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流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