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搜索文档
全球7亿人面临饥饿 ,科技“粒”挺中国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0:34
文章核心观点 - 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短视频,聚焦全链条农业科技,展现科技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 [1] - 全球仍有超过7亿人面临饥饿问题 [1] 视频内容与制作 - 视频标题为《科技"粒"挺中国粮》,以"一粒米"为线索展开叙述 [1] - 视频内容展现科技如何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有底气 [1] - 视频出品方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共创单位为广东省科技厅 [4] - 视频制作团队包括总策划、总统筹、指导、选题/执行统筹、脚本撰写、分镜设计、剪辑、设计统筹、海报、分发统筹等多名专业人员 [4]
全球7亿人面临饥饿 ,科技“粒”挺中国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0:33
农业科技行业核心观点 - 农业科技正被应用于全链条环节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 - 行业通过聚焦如“一粒米”等具体品类来展现技术应用的深度与成效 [1] 农业科技应用领域 - 数字设备已在养殖业得到应用 例如5人可管理3万头猪的智能化养殖场景 [5] - 科技赋能范围广泛 从基础粮食生产到如太空育种等前沿领域均有涉及 [5]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沃野“攀高”记
新华社· 2025-10-15 20:1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通过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农业高科技、提升全链条高效能管理,正系统性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1] 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 - 安徽省通过成立新农人协会等举措构建职业农民队伍,滁州市新农人协会已有会员500多人,平均年龄45岁 [2][3] - 年轻一代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正成长为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的排头兵,全国已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超过200万家,现有经营性服务主体110多万个 [3][4]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建设加工生产线等方式,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的转变,提升专业种粮能力 [2][3] 农业科技应用与增产 - 黑龙江省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融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 [6][7] - 生物育种技术显著提升单产,如北大荒集团引龙河农场大豆品种佳豆55平均亩产超400斤,较往年最好亩产300多斤有大幅提升 [6] - 国家层面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科技正贯穿种粮全周期以助力增产 [7] 全链条节粮减损高效能管理 - 湖南省通过改进机收作业标准,如要求收割机冲到头、倒三次,将压稻率从3%降低到1%以下,合作社服务4000亩地即可机收减损稻谷超过20万斤 [8][9] - 升级仓储技术可实现显著减损,如新型粮仓监测与处理系统可再减损约5%,气膜粮仓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比传统仓型预计节约30%以上 [11] - 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较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效能减损技术正从田间到粮仓全面应用 [12]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开幕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20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于10月13日在北京平谷区开幕,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 [1] - 大会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联合主办 [1] - 大会将持续至10月15日 [1] 参会情况 - 参会人员来自9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近800位,包括涉农领域科学家、高校校长、教育家、企业家、优秀青年代表 [1] 会议议程与活动 - 大会将举办10余场专题会议及平行会议,主题涵盖南南合作、科技赋能女性、设施农业、消除贫困饥饿、农业保险、可持续金融、可控农业、智慧养殖、粮食减损、爬行动物、土地经营权流转等 [1] - 会议期间将举办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等国际交流活动 [1]
田间地头处处好“丰”景 机械化助力秋收“加速度”
央视网· 2025-10-12 19:29
湖北襄阳高粱产业 - 湖北襄阳老河口市5000多亩高粱迎来丰收,农机进行抢收作业 [1] - 刘湾村红高粱品质过硬,与多家企业建立稳定“订单式”产销合作 [3] - 村里配套建设烘干厂,为高粱提供脱粒后集中烘干、包装和仓储的“一条龙”服务 [3] 云南广南八宝米产业 - 云南广南县20多万亩八宝米水稻喜迎丰收,吸引游客体验田园风光 [3] - 八宝镇已大规模实现从插秧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进一步降本增效 [5] - 当地在品种研发、绿色种养、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发力,并依托稻作文化发展生态旅游 [7] - 八宝米产区海拔约1600米,年平均气温17℃,独特环境孕育出口感软糯、营养丰富的产品 [7] 福建周宁山地水稻产业 - 福建周宁县6万亩中稻进入集中收割季,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农机提高效率 [8] - 小型收割机适合山地小块分散稻田,几分钟即可完成从稻穗进机到谷粒归仓 [10] - 周宁县山多地少,过去依赖人工导致成本高效率低及田地抛荒,现通过新技术解决 [10] - 今年以来周宁县已发放农机补贴130余万元,支持农户购置各类机具,目前全县中稻已收割近三成 [12] 新疆伊犁玉米产业 - 新疆伊犁河谷470多万亩玉米收获已过半,大面积单产超1200公斤 [12] - 当地组织1200多台收割机投入,玉米机械化收割率达100%,预计10月底完成收获 [12][16] - 经过测产,伊犁河谷两百万亩玉米吨粮田亩均产量达1209.1公斤,创历史新高 [14] - 巩留县玉米高产创建田平均亩产高达1615.47公斤 [14] - 高产得益于科技赋能,包括推广高产抗病良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新建69.6万亩高标准农田 [14]
硬装备+软技术双发力!我国持续夯实农业应急救灾能力 粮食生产韧性更强
央视网· 2025-10-11 16:02
应对极端天气的农业系统性解决方案 - 行业通过部署24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应对持续阴雨导致的农田泥泞问题,确保秋粮抢收 [3] - 行业组织超过2000台移动烘干机并建立烘干中心热线,为湿粮构建“烘干急救网络”以解决缺乏晾晒条件的问题 [5] - 行业在一天内紧急协调24家农机制造企业备齐并运送所需救灾机具至河南受灾地区,发挥应急救灾中心和服务队作用 [5] 冬小麦晚播的农技保障措施 - 行业专家提供“晚播指南”,通过更换更耐晚播的种子品种来弥补播种时间延误 [5] - 行业采取增加播种密度的技术方案,以补偿因天气造成的晚播时间损失 [5] - 行业通过保证足量底肥的农技措施,确保冬小麦后期生长营养,实现“以技补晚” [5] 农业应急救灾能力的体系建设 -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农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基于“平急两用”原则推进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 [6] - 行业通过配强应急救灾机具和建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系统性提升粮食生产的韧性 [6]
山东的东西,为什么都长得这么高?
虎嗅· 2025-10-09 21:45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物产的“巨大化”现象是农业科技、地理环境、市场需求及饮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偶然 [4][12][34] 农业科技优势 - 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 [13] - 自主研发蔬果品种占比达70%,显著高于55%的全国平均水平 [28] - 通过杂交育种(如山农酥梨)和品种选育(如中华寿桃)等技术培育巨型品种,例如章丘大葱高达2.532米 [7][9][10][11] - 寿光智能化温室技术使番茄、黄瓜等作物比常规品种大30%-50% [33] 地理与区位优势 - 山东半岛气候受海洋调节,2024年平均降水量达859.6毫米,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内陆地区 [21][22] - 拥有中国北方最大港口群和全国密度第一的高速公路网,冷链物流可在48小时内覆盖全国90%城市及日韩、东南亚市场 [25][26] 市场需求与文化因素 - “大”被视为质量信号,符合消费者对养分足、口感好的认知偏好 [29][30] - 饮食文化中“大”体现待客之道与丰收向往,如16公分长的鲅鱼饺子、60多斤的王哥庄馒头及23.3厘米直径的海碗 [36][38][40][42] - 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及北方气候条件促成大量烹饪与储存习惯 [43][44] 具体巨型物产案例 - 章丘大葱高达2.532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7][8] - 山农酥梨单个重达3斤,为普通梨的8倍;中华寿桃重逾2斤;寿光蔬菜博览会展示500多斤巨型南瓜 [9] - 鲁樱5号樱桃平均直径超33毫米,达智利4J级别标准 [32]
天气变化如何重塑小麦生产格局?
期货日报· 2025-10-09 15:08
全球小麦供需展望 - 2025/2026作物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创下8.086亿吨的历史新高 [1] - 同期全球小麦消费量亦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1] - 中国、印度、欧盟、俄罗斯和阿根廷预计实现小麦丰收,而加拿大等国因天气干旱产量受冲击 [1] 主要国家进口与生产动态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小麦生产国和进口国,预计在2025/26年度小麦进口量增加270万吨 [1] -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孟加拉国因消费和人口增长,小麦进口量可能出现显著上升 [1] - 俄罗斯农户因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正在缩减小麦生产,美国北部大平原地区农户转向种植大豆和玉米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8]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 气温上升预计将显著增加适宜小麦种植的土地面积,例如加拿大可能新增185万平方公里的种植土地 [4] -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加快植物生长并起到肥料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4] - 然而气温超过最佳生长范围会对小麦造成损害,导致过早成熟、缩短生长周期并降低产量,极端天气已影响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主要产区 [6] 农业科技与政策支持 -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小麦品种的发展可能对供需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阿根廷、巴西已批准种植,中国批准了基因编辑小麦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未允许转基因小麦种植 [7] - 中国提出到2030年将粮食产量提高5000万吨的目标,支持使用高产量作物品种、改进灌溉系统及采用农业技术 [7] - 各国对转基因小麦的不同态度可能导致小麦市场分化为两套体系 [7] 小麦价格与市场波动 - 小麦价格波动较大,2022年上半年芝加哥软红冬小麦期货价格曾创下1,209美元的纪录高位,此后价格回落超过一半 [2] - 美国小麦价格已跌至五年低点,生产成本上升压缩了农户利润空间 [8] - 长远来看,培育更具气候适应性的基因工程小麦品种有望提高产量并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但可能导致价格下跌 [8] 未来趋势总结 - 气温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扩大种植面积并提升产量,但农户需通过抗逆品种和不同耕作方式适应变化 [9] - 主要产区面临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小麦价格可能持续波动 [9]
(乡村行·看振兴)从乡村田到实验室:看河南新乡农业科技之变
中国新闻网· 2025-10-08 17:01
农业科技应用与模式创新 - 原阳县通过建设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实时监测数万亩高标准农田,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2] - 当地推动“稻鳅、稻鱼、稻蟹”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循环,并推出“稻鳅大米”等市场青睐的产品 [2] - 智能配肥站为土地“量身定制”营养餐,助力玉米等作物长势优于往年 [2] 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心连心公司构建土壤与种植大户数据库,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按方造肥”,推动农业生产从“经验种地”转变为“数据种地” [3] - 公司专注研发,针对“低效用肥、土壤退化”等痛点,承接多个研发项目,并与20余家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氮高效、磷高效等核心技术 [5] - 此举打通了“技术到田间、产品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科研出成果、企业出效益、农民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3][5] 区域农业战略与种业发展 - 河南省打造以中原农谷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格局,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6]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作为中原农谷核心载体,正推动形成千亿级种业产业集群 [6] - 河南小麦平均亩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8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年均播种面积超8500万亩,其中超85%为自育品种 [6]
福建80后博士,靠“干农活”年入10亿,要IPO了
创业邦· 2025-10-06 11:39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启动港股IPO进程,此前曾于2021年11月谋求科创板上市,后于2022年5月因战略调整主动撤回申请[2] - 公司聚焦于打造农业机器人,产品线覆盖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以及物联网智慧农场系统等[2] - 截至2024年,公司在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及农业无人机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0.7%与17.1%,在这两个细分领域均位列全球第二[2] - 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并与泰国正大集团、NIK、凯斯纽荷兰工业集团等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18] 创始人背景与创业历程 - 创始人彭斌为福建三明80后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并荣获“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称号[4] - 公司于2007年创立,初期聚焦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后于2013年通过新疆棉田喷洒落叶剂的尝试转向农业赛道,并于2014年在新疆组建实地团队验证农业无人机全流程[6][7] - 面对外界对农业科技赛道的质疑,彭斌坚持公司是服务于农业的科技企业,认为智慧农业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平均年龄达60岁)为自动化技术提供了理想应用场景[9] 商业模式演变与产品体系 - 公司商业模式经历演变:2016年推出第一代植保无人机但因设备成本高销售不理想,转而尝试直营服务模式;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于2017年终止直营服务,转向对外销售设备及为经销商提供数据服务[10] - 目前已构建从空中农业无人机、遥感无人机,到地面农业无人车、遥感设备与智能灌溉系统的全链条产品体系,服务覆盖872万农户、6亿亩农田[10] - 农业无人飞机是核心产品与主要收入支柱,融合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能喷洒等多项先进技术[12]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6.0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66亿元;2025年前六个月营收达7.4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3亿元增长2%[17] - 公司毛利从2022年的1.0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亿元,毛利率从17.9%提升至31.9%;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2.55亿元,毛利率为34.3%[17] - 公司在2022年与2023年分别录得净亏损2.54亿元和1.33亿元,但在2024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7040万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进一步攀升至1.3亿元,同比增长49.1%[17] 收入结构与市场分布 - 收入主要来自四大产品线:农业无人飞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及配件[12] - 农业无人飞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78.6%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9%,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收入为6.63亿元[14] - 中国市场是主要收入来源,但海外市场增长强劲:海外市场收入从2022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9.4%[18] 产品效能与竞争优势 - 极飞无人机搭载高精度RTK定位系统,可实现厘米级路径飞行和全自主规划,其智能离心雾化喷头能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浪费[14] - 在亚洲水稻种植区,使用极飞无人机对1000亩农田进行农药喷洒,可将所需人力从10–20人工作5–10天减少至1–2人工作1–2天,同时提升作物产量5–10%,节约农药20–30%,节水约90%[15] - 除农药喷洒外,无人机还可通过更换任务模块实现种子与肥料的精准播撒,并承担田间短途物资运输任务[15] 行业竞争格局与资本背景 - 中国农业无人机市场从2019年的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以约3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攀升至109亿元[19] -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大疆,以2024年营收计算,大疆在中国农业无人机市场占有率为63.9%,极飞科技占比为20.8%[19] - 公司获得多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高瓴创投、百度资本、软银愿景基金、联通广新基金、创新工场和广州越秀资本等;截至2021年底累计完成10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7亿元[2][19] - 在本次IPO前,创始人彭斌合计持股比例达42.96%;软银愿景基金持有12.86%,百度资本、创新工场分别持股6.12%、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