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
搜索文档
中国iPhone用户向监管总局投诉苹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凤凰网· 2025-10-20 20:22
投诉核心指控 - 55名中国iPhone和iPad用户向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交投诉,指控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1] - 指控公司通过将应用分发和支付限制在自家平台并收取高额佣金的方式进行垄断 [1] - 投诉方指出公司在中国市场维持着对iOS应用分发的垄断地位 [1] 具体垄断行为 - 强制消费者仅能通过苹果应用内购买系统购买数字产品 [1] - 将应用下载渠道限制在官方App Store [1] - 对应用内购买收取高达30%的佣金 [1] 投诉背景与比较 - 投诉律师王琼飞此前在2021年代理的起诉苹果反垄断案件被上海法院驳回,目前正向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1] - 投诉方指出公司在欧盟和美国等海外市场迫于监管压力已开放替代支付方式和第三方应用商店 [1] - 代理律师预计此次行政投诉在监管机构的处理速度将快于之前的民事诉讼 [1]
【环时深度】1.5万亿承诺后,硅谷白宫的关系变了多少?
环球网· 2025-10-20 07:05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四大科技巨头在白宫晚宴上承诺总计1.5万亿美元的本土投资,重点投向数据中心、AI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等"底座工程" [1][2][5] - 白宫与硅谷关系从摩擦转向紧密合作,双方基于各自利益需求形成一种缺乏长期承诺的"模糊感情关系" [1][6][9] - 科技企业希望换取政府在审批、电力、人才签证、关税和监管等方面的支持,而政府则寻求科技资本提振经济和巩固国防战略 [6][7][8] - 这种关系变化将对美国科技产业、政治格局及全球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1][11][12] 科技巨头投资承诺与计划 - Meta承诺投资6000亿美元,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达660亿至72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至少68% [2][4] - 苹果承诺4年内在美投资制造业6000亿美元,推出"美国制造计划",已与9000家美国合作伙伴开展业务 [2][3]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计划未来两年投资25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与AI基础设施,并向宾州水电厂追加30亿美元投资 [2][4] - 微软每年在美投资约750亿至800亿美元,2025财年全球AI数据中心投资约800亿美元,其中超一半落在美国 [2][5] 投资重点领域与项目 - 资金集中投向"底座工程",包括数据中心园区、光纤网络、AI加速硬件及清洁能源电网改造 [5] - Meta投资15亿美元在得州建设第三个数据中心,并敲定近300亿美元融资用于路易斯安那州数字中心项目 [4] - 苹果向康宁公司投资25亿美元生产iPhone玻璃部件,并与台积电、得州仪器等扩大半导体合作 [3] - 微软计划2025年前为250万美国人提供AI技能培训,通过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巩固美国AI地位 [5] 科技企业与白宫的互动诉求 - 企业核心诉求包括加速数据中心审批、保障电力供应、维持H-1B签证人才流入、稳定关税政策及明确AI与反垄断监管规则 [7][8] - 苹果需要政府补贴和关税豁免以降低本土制造成本,Meta亟需多州长期稳定的低碳电力许可 [8] - Alphabet寻求AI人才培养和绿色能源协议支持,微软强调土地、环评等审批环节的效率以保证年度800亿美元投资落地 [8] - 白宫已发布行政令加速数据中心许可,但在关税和H-1B签证限制方面仍与硅谷预期存在分歧 [9] 关系变化的影响与趋势 - 硅谷科技企业政治影响力增强,更深度嵌入美国国防体系,形成"科工复合体" [6][12] - H-1B政策收紧可能促使科技企业转向海外招聘,印度智库认为美国政府对AI产品的干预将重塑全球科技格局 [10][11] - 监管不稳定带来风险,如SpaceX联邦合同受审查,同时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美国科技企业的警惕 [12] - 加州经济受硅谷波动影响显著,行业内部因政治转向出现员工与管理层关系紧张 [10]
高通被查野心受阻 在华汽车业务要按下“暂停键”
经济观察网· 2025-10-17 17:28
事件概述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高通公司收购以色列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进行立案调查 [1] - 这是高通公司在中国面临的第二次反垄断调查 [1] - 高通公司在2024年3月被要求申报并致函表示放弃交易后,于2025年6月未申报且未沟通的情况下完成收购 [2] 潜在处罚与财务影响 - 若违规成立,高通可能面临最高上一年度销售额10%的罚款,约17.9亿美元(127.7亿元人民币),依据为2024财年高通中国区营收179亿美元 [3] - 消息导致高通美股盘前跌幅一度超3.5% [3] - 作为参考,2013年高通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处以60.88亿元人民币罚金,为中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最高罚款案例 [1] 高通的市场地位与战略动机 - 中国市场对高通至关重要,2024财年高通全球46%的营收来自中国 [3] - 2024年高通在中国座舱域控芯片市场市占率高达70%,2025年1-4月份额持续攀升至76% [3] - 收购Autotalks旨在战略卡位V2X赛道,以补齐骁龙数字底盘能力短板,应对智能手机市场下行,寻找汽车与物联网领域的第二增长曲线 [4][5] - 收购后,Autotalks的V2X解决方案将纳入骁龙数字底盘,提升跨区域部署兼容性,目前已有超过3.5亿辆汽车采用该底盘 [5] 行业竞争背景 - 中国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在2024年已超30%,政策红利下有望加速提升 [6] - 华为麒麟芯片在35万元以上高端车型份额反超高通车载SOC,本土企业如芯擎、芯驰等加速渗透 [6] - 华为海思、大唐高鸿等公司的V2X芯片及模组正逐步打破高通"芯片+软件+生态"的绑定模式 [6] 对行业与本土公司的影响 - 调查可能影响高通骁龙数字底盘新平台的上车计划,涉及零跑、理想、蔚来等品牌 [5] - 高通的垄断行为若被遏制,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在专利许可和芯片采购上可能获得更公平条件 [8] - 小米、OPPO、vivo等智能手机厂商可能在供应链谈判中获得更多话语权,推动多元化采购 [8] - 事件反映了中国反垄断执法加强,可能促使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审视自身行为 [8] 全球反垄断监管趋势 - 事件凸显全球科技企业反垄断严峻形势,涉及市场集中度高、技术壁垒强及数据控制权滥用 [7][8] - 今年以来,英伟达同样因违反反垄断法被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实施进一步调查,可能面临最高约17.1亿美元(121.75亿元人民币)罚款 [7] - 受多重因素影响,英伟达已100%退出中国市场,市场份额从95%降至0% [7]
中方调查高通后,中企147亿资产遭荷兰冻结,强行把CEO换成外国人
搜狐财经· 2025-10-17 14:50
事件概述 -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的行为立案调查,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 - 荷兰方面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147亿资产,并撤换中资背景CEO,将公司控制权转移[1] 事件关联性 - 高通公司被中国调查与荷兰对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引发对两事件是否存在关联的疑问[1] - 荷兰法院下达资产冻结令并夺取中企控制权的行动,发生在中国对高通启动调查后不久,显示出快速的跨国连锁反应[1]
三大奢牌,被罚!
新华网财经· 2025-10-16 19:48
欧盟反垄断处罚事件概述 - 欧盟委员会对古驰、蔻依、罗意威三家奢侈时尚品牌处以合计约1.57亿欧元的罚款,因其限制第三方零售商定价的行为妨碍竞争 [1] - 处罚金额具体分配为:古驰被罚1.197亿欧元、蔻依被罚1970万欧元、罗意威被罚1800万欧元 [3] - 三家公司总部分别位于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分属法国开云集团、瑞士历峰集团、法国路威酩轩集团旗下 [3] 违规行为细节 - 企业干预零售商的商业战略,施加的限制包括要求不得偏离建议零售价、规定最高折扣率和指定促销期 [3] - 上述违法行为存在于整个欧盟范围并持续了几年,导致抬高了价格,缩小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3] - 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4月对三家企业发起突击搜查,2024年7月正式启动反垄断调查 [3] 企业回应与监管信号 - 三家企业均承认其行为违法并配合调查,从而换取欧盟调低罚款额 [3] - 欧盟委员会表示处罚决定向时尚行业及其他领域发出强烈信号,不会容忍此类操作,强调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原则 [3]
“瞒天过海”收购半导体独角兽的高通,再遭反垄断调查
钛媒体APP· 2025-10-16 09:59
文章核心观点 - 高通公司因收购以色列V2X芯片公司Autotalks未依法申报,正面临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立案调查,此举可能对其业务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1][6] - 高通在汽车芯片领域面临激烈竞争和增长压力,此次“铤而走险”的收购行为旨在快速补全技术短板,以应对手机核心业务增长放缓的挑战 [8][9][14] - 全球科技巨头正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高通在过去十年间因垄断行为已被处以罚款总额超过140亿元人民币 [1][2] 高通面临的监管调查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高通公司收购Autotalks公司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一事开展立案调查,高通公司承认相关事实并正积极配合调查 [1][6] - 调查依据是《反垄断法》,市场监管总局曾于2024年3月12日书面通知高通要求其申报,高通于3月14日回函表示放弃交易,但最终在2025年6月未申报且未沟通的情况下完成了收购 [6] - 若被认定违规,高通可能面临最高达其上一年度销售额10%的罚款,以其2024财年中国区营收179亿美元计算,罚款上限约为17.9亿美元(约127.7亿元人民币) [7] - 除罚款外,监管机构还可责令高通采取停止实施集中、限期转让营业等必要措施,这可能影响其在中国汽车芯片业务的正常推进 [7] 高通收购Autotalks的背景与战略意图 - Autotalks是一家以色列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专注于车联网通信技术(V2X),其第三代产品5G-V2X芯片组SECTON3具备先进性能并兼容DSRC和C-V2X两大标准 [2][3] - 高通收购Autotalks旨在复刻其在CDMA领域的标准专利垄断策略,寻求在车机芯片市场的竞争优势,并将Autotalks产品整合进其骁龙数字底盘产品组合 [3][4][14] - 该收购案此前已受到欧盟、英国、美国等全球多国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和调查,因监管阻力高通一度放弃收购 [3] 高通的财务状况与业务表现 - 高通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至6月30日)营收103.65亿美元,同比增长10%,Non-GAAP净利润30.4亿美元,同比增长15% [9][10] - 半导体业务(QCT)营收89.93亿美元,其中手机芯片业务营收63.28亿美元,同比增长仅7%,主要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疲软影响(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1%) [10][11] - 汽车芯片业务表现亮眼,营收达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IoT业务营收1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 [10][11] - 公司面临失去苹果大客户的风险,预计2026年的iPhone 18系列将搭载苹果自研基带芯片,取代高通基带 [11] 高通在汽车芯片市场的竞争格局 - 在智能座舱领域,高通占据绝对优势,2025年上半年其座舱域控芯片装机量超31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达74.9% [12] - 但在前视一体机、智驾域控等领域,市场份额被Mobileye、英伟达、地平线等公司瓜分,高通份额寥寥无几 [12] - 目前已有超过3.5亿辆汽车搭载骁龙数字底盘,十余家中国车企和合作伙伴计划采用其全新平台,包括理想、蔚来、极氪等 [7] 行业背景与公司发展挑战 - 高通成立于1985年,正面临“中年危机”,其早期通过CDMA专利垄断崛起,后在智能手机时代通过技术整合成为核心芯片巨头 [15] - 全球芯片市场竞争激烈,巨头如英特尔因未能抓住新风口而陷入连续亏损,这对高通是前车之鉴 [16] - 中国芯片企业如寒武纪、华为、地平线等逐渐崛起,在全球市场给欧美芯片巨头带来竞争压力 [16]
三大奢牌限制第三方零售价 欧盟开罚单
北京商报· 2025-10-15 23:54
处罚事件概述 - 欧盟委员会对奢侈时尚品牌古驰、蔻依、罗意威处以合计约1.57亿欧元的罚款,因其限制零售商定价的行为妨碍竞争 [1] - 三家公司均承认行为违法并配合调查,从而获得罚款减免 [2] 处罚具体金额与减免 - 古驰被罚1.197亿欧元,蔻依被罚1970万欧元,罗意威被罚1800万欧元 [2] - 古驰和罗意威的处罚金额均获得50%的减免 [2] 违法行为细节 - 违法行为包括要求零售商不得偏离建议零售价、设定最高折扣率和指定促销期,某些情况下禁止提供任何折扣 [2] - 上述违法行为存在于整个欧盟范围并持续了几年,导致价格抬高和消费者选择范围缩小 [2] 公司背景与调查过程 - 古驰、蔻依、罗意威总部分别位于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分属法国开云集团、瑞士历峰集团、法国路威酩轩集团旗下 [2] - 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4月对三家企业发起突击搜查,2024年7月正式启动反垄断调查 [2] 监管立场与行业影响 - 欧盟委员会表示此决定向时尚界及其他行业发出强烈信号,不会容忍干扰零售商价格的行为 [2] - 监管机构强调所有消费者都应享受真正的价格竞争,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平等适用于每个人 [2]
五闯IPO路遇监管红灯:货拉拉的“垄断”原罪与上市迷途
搜狐财经· 2025-10-15 22:53
公司上市进程 - 2025年是货拉拉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静待上市的关键时刻 [2] - 监管机构的介入对其上市进程构成重大不确定性 [2] 监管动态 - 2025年9月23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反垄断问题约谈货拉拉 [2] - 监管机构要求公司落实反垄断合规主体责任并规范经营行为以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2]
1.57亿欧元罚单:当奢侈品的“定价权”撞上欧盟反垄断红线
经济观察报· 2025-10-15 17:12
处罚事件概述 - 欧盟委员会对古驰、蔻依与罗意威三家奢侈品牌处以总额1.57亿欧元(约合1.82亿美元)的罚款 [1] - 处罚理由是品牌通过设定最低销售价格、限制折扣区间等方式干预零售商自主定价权,违反欧盟竞争法 [1] - 古驰母公司开云集团被罚款1.197亿欧元,蔻依母公司历峰集团被罚1970万欧元,罗意威所属路威酩轩集团被罚1800万欧元 [2] 违规行为细节 - 品牌在过去数年中通过内部指导价格和合同约束,禁止合作零售商自由调整线上与线下售价 [2] - 要求零售商遵循“建议零售价”或限定折扣上限,并控制打折期的开放时间 [2] - 此行为削弱市场竞争,使消费者为同样商品支付更高价格且缺乏多样化购买选择 [2] - 三家公司均未否认违规事实,并表示与欧盟积极合作使案件快速解决 [3] 奢侈品行业定价逻辑 - 在奢侈品市场,价格稳定是品牌价值体系的基石,价格不仅是成本和利润的反映,更是一种象征和心理预期 [4] - 品牌采取严格分销体系管理以保护品牌形象和维护渠道利润,包括要求线上线下价格一致、禁止代理商随意折扣、清仓活动需经批准等 [4] - 这种“价格纪律”是品牌维护其尊贵性与稀缺感的核心策略 [4][6] 欧盟监管趋势与行业影响 - 此案是欧盟在数字化零售时代强化市场监管的体现,2023年4月曾突袭搜查数家时尚企业总部调查价格操纵与渠道垄断 [5] - 欧盟反垄断执法正向更精细层面延伸,深入品牌与零售间的“微观博弈”,反映出对“隐性垄断”敏感度的提升 [7] - 尽管罚金对巨头营收(如开云集团2024年营收172亿欧元,LVMH营收847亿欧元)并非致命打击,但其象征意义重大,警示整个行业 [7] - 案件迫使奢侈品牌在全球供应链趋紧、电商扩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全球合规体系与分销结构,在合规与稀缺之间寻找新平衡 [7][8]
“限制第三方零售价” 欧盟处罚三大奢牌
新华社· 2025-10-15 13:46
处罚事件概述 - 欧盟委员会对奢侈时尚品牌古驰、蔻依、罗意威处以合计约1.57亿欧元的罚款,因其限制零售商定价的行为违反欧盟反垄断法规 [1] - 三家企业均承认其行为违法并配合调查,从而换取欧盟调低罚款额 [2] 处罚理由与违规行为 - 违规行为包括干预零售商的商业战略,施加限制如要求不得偏离建议零售价、最高折扣率和指定促销期 [2] - 上述违法行为存在于整个欧盟范围并持续了几年,抬高了价格并缩小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2] - 处罚决定旨在向时尚行业及其他领域发出强烈信号,表明不会容忍此类操作 [2] 具体处罚金额与公司归属 - 古驰、蔻依、罗意威分别被罚1.197亿欧元、1970万欧元和1800万欧元 [2] - 三家公司总部分别位于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分属法国开云集团、瑞士历峰集团、法国路威酩轩集团旗下 [2] 调查时间线 - 欧盟委员会于2023年4月对这三家企业发起突击搜查 [2] - 欧盟委员会于2024年7月正式启动反垄断调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