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式联运
icon
搜索文档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寒地“热土”正奋进:东北绘就振兴新图景
新华网· 2025-10-19 07:28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沈白高铁开通运营,使北京至长白山最快旅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33分钟,沈阳至长白山缩短至1小时53分钟 [2] - 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吉林段全线通车,全长1240公里,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 [3] - 铁路部门为黑龙江东部粮食出省运输搭建快捷通道,例如满载3200余吨玉米的专列从双鸭山驶往大连,后续将组织多式联运班列常态化开行 [4] - 辽宁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着力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等模式 [4] 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 - 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100%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 [5] - 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超720斤,较“十三五”期末每亩增长26.7斤 [5] - 吉林省抚松县万良人参交易市场交易全国约80%的人参,该县已开发600多种人参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6] - 2024年抚松县人参全产业链交易额达186亿元 [6] 对外开放与跨境贸易 - 绥芬河市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接待旅游人数26.4万人次,同比增长36.9% [10] - 2024年吉林省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额达52亿元,2024年上半年进出口额达35.6亿元,同比增长68.3% [11] - 辽宁省2024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6.3% [12] - 第六届中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及机构,中外企业在氢能、细胞治疗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12]
苏州内河港单一码头 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苏州日报· 2025-10-17 08:17
运营业绩 - 苏州内河港白洋湾作业区中港池码头9月集装箱吞吐量达10124标箱,创下单月破万标箱的历史新高 [1] - 该码头1至9月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4.7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9.8% [1] - 9月单月吞吐量同比激增285.7% [1] 业务与货源 - 货源主要覆盖苏州及长三角周边地区,货物品类包括家电、汽车配件、家具、纺织等 [1] - 出口目的地广泛,包括印度、日本、美国、埃及、丹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码头已开通至太仓港区、上海外高桥、上海洋山的集装箱河海直达航线 [1] 战略与发展 - 公司以内河港口网络化、江海河联运一体化为目标,加强港区间协同联动 [1] - 创新开展CCA(二程船协议)航线业务,实现内河港进口集装箱水路运输本地清关及“双重运输”突破 [1] - 与上港集团合作设立苏州内河港集装箱空箱中心,前置空箱资源,实现“两港融合、视同一港”,成为苏州首个船公司认可的异地进口还箱点 [2] 设施与产能 - 中港池码头于2022年12月竣工投入运营,设计年吞吐量为4.8万标箱,设有两个1000吨级集装箱船泊位 [1] - 码头竣工投用不到3年,运营已处于饱和状态 [2] - 设计年通过能力28万标箱的南港池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26年3月竣工,旨在提升吞吐量和运营效率 [2] 行业认可 - 码头所在的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获评“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2]
中铁联集成都大洋站外站揭牌 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体系再添“新节点”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21:09
合作事件与战略意义 - 中铁联集与大洋物流在成都揭牌成立站外站 标志着双方在国际铁路运输 服务体系建设及供应链协同发展等领域深度合作迈入新阶段 [1] - 该站外站是中铁联集落实“拓网补网 补网强链”工作部署的关键举措 将为成渝地区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与多式联运体系完善注入新动能 [1][3] 站外站设施与运营 - 成都大洋物流园作为站外站载体 占地66亩 规划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配备约3.1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库及1.5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 [3] - 站外站投用后 社会物流业务将统一以中铁联集品牌对外开展 通过部署云堆场系统等实现标准化管理 大洋物流作为委托供应商负责具体操作 [3] - 该站将有效补强成都中心站仓储设施短板 延伸服务网点与业务链条 形成功能完善的站外堆场与装箱点 提升中欧班列集疏运效率 [3] 区域发展与行业影响 -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持续完善枢纽基础功能 多个功能性项目和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或加快 已建成国内一流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4] - 站外站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集装箱服务网络 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物流产业集聚发展 [4] - 项目依托成金青快速路 京昆高速等交通网络 可实现物流运输高效互联互通 为成渝地区打造高效开放的国际物流通道提供支撑 [3][4]
打通关键节点 中国粮食运输迈入“高效联运”时代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3:47
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的战略地位 - 作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粮食中转枢纽和“北粮南运”的关键节点之一,每年中转、储运粮食量达千万吨级别[1] - 码头承担着复杂的物流分拨功能,粮食可经由珠江黄金水道上溯至内河码头、通过“散改集”转铁路运输至西南地区,或通过公路进行终端配送[1] - 其地理位置和多功能联运能力使其成为解决中国粮食“产销分离”格局下长达3500公里运输挑战、构建高效协同多式联运体系的关键节点[1] 码头运营效率与技术应用 - 码头实现高度自动化作业,仅需2名司机在远控中心操作,即可在一天内完成一艘7万吨级大船的全自动化卸船作业[2] - 应用自主开发的全过程智慧化管理系统,使作业效率提升20%,每小时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粮食“登陆”[2] - 配备两个可停靠全球最大粮食运输船舶的“巨无霸”泊位,将船舶平均滞港时间缩短至1.5天[2] - 在进出仓环节大规模应用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日进出仓能力均达到10万吨[2] - 创新应用四锥斗浅圆仓、梅花星仓等专利技术及自研设备,解决了传统设备堵料、串料等问题[2] 粮仓节点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 - 针对以老式平房仓为主的中国粮食仓储现状,开发出国内首个大产能、长距离、高效密闭循环输送的管链式输送机[3] - 该设备能适应各类仓型结构蜿蜒而行,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有效盘活老式仓型[3] - 在广州市黄埔区国有粮库的楼房仓应用中,管链式输送机使出仓效率跃升至300吨,并能实现出仓后与下一程运输的无缝对接[3] - 此项技术将传统依赖人工配合移动皮带机的作业模式,升级为一键操作的自动化高效、清洁、连贯的粮食物流闭环[3]
2026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将实现集装箱年办理能力超120万标箱
搜狐财经· 2025-10-16 12:23
中欧班列枢纽体系建设 - 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推动中欧班列枢纽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青白江区作为中欧班列(成都)始发地,目标是建设“世界级陆港枢纽” [1] - 为支撑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青白江区正加快推进集装箱中心站第三线束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2026年建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基础设施项目,届时成都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年办理能力将超过120万标箱 [5] 班列与口岸功能融合 - 青白江区已建成粮食、肉类、整车三大铁路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并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保税加工等产业,累计入驻“保税+”企业78家 [3] - 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在2024年全国绩效评估中蝉联“双A”,位列西部和东北地区第2位,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3] - 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已集成36个国家(地区)的优质进口商品,通过稳定与钦州、盐田等港口合作,探索多式联运模式 [3] 班列与产业协同发展 - 青白江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适铁产业,已引进培育TCL成都光电、重汽成商等临港制造企业319家 [4] - 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中欧班列省内货源占比达到75% [4] - 创新探索“班列+文旅”融合路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城厢古城累计接待游客90.1万人次 [4] 贸易与物流绩效 - 今年1至8月,青白江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4.4亿元,同比增长23.5%,总量位居全省第三 [3] - 同步推进信息化升级改造,搭建“智慧陆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三网”深度融合 [5] - 全区冷链仓储面积已达近100万平方米,并有序推进铁路港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探索实施“国际班列+低空物流” [5]
让粮食供应链更有韧性更安全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22
中粮集团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 公司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旨在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 - 公司在广州南沙港设计并运营华南最大粮食港口物流设施,凭借专利技术实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出仓能力达2000吨,泊位每小时接卸量高达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1] - 公司研发的无损多点卸粮装置、自清式低破损提升机等设备降低粮食运输损耗,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港口卸船作业效率提高20%,并与铁路、公路货运信息实时联动[1] 多式联运与粮库技术升级 - 公司统筹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发挥铁路和水运低碳优势,通过高效联运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 - 公司在广州黄埔区设计建造的新型楼房仓项目采用新一代管链机技术,解决了传统设备功能单一、产量低、输送距离短、物料损耗大等难题,填补国内大运量循环式管链机技术空白[2] - 新一代管链机技术使粮食出仓效率从每小时50吨提升到300吨,并能灵活布设,实现多场景多仓型应用,提升末端节点周转效率,打通粮运"最后一公里"[2] 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公司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仓储环节研发六面主动控温、智能立体仓储等技术实现绿色精准储粮[3] - 在加工环节,公司自主研发智能磨粉机,突破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行业"卡脖子"难题[3] - 公司前瞻布局新增长赛道,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健康代糖D—阿洛酮糖已获批上市,并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展开前沿探索[3]
中粮集团发展多式联运、智能仓储 让粮食供应链更有韧性更安全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13
中粮集团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 公司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以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 [1] - 华南最大粮食港口码头实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出仓能力2000吨和泊位每小时接卸量8000吨 [1] - 港口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卸船作业效率提高20% [1] - 多式联运体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粮库节点技术创新与应用 - 新型楼房仓项目采用新一代管链机技术填补国内大运量循环式管链机技术空白 [2] - 新一代管链机使粮食出仓效率从每小时50吨提升到300吨并实现多场景应用 [2] - 技术突破将传统粮库从静态节点转变为高效精准的流通枢纽 [2] - 粮食出库后可无缝对接下一程运输实现高效清洁连贯的闭环 [2] 产业转型升级与前沿技术布局 - 公司推动仓储环节向绿色精准储粮转型并研发智能立体仓储等技术 [3] - 加工环节突破自动轧距调节和在线数据监测等"卡脖子"难题 [3] - 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健康代糖D—阿洛酮糖已获批上市 [3] - 在合成生物等未来科技领域展开前沿探索为健康产业储备技术 [3]
天津南仓至成都城厢快速多式联运班列成功首发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7:36
班列运营细节 - 班列为铁路四季度调图后新增的运输产品,主要运输天津本地生产的太阳能板、汽车配件及高附加值日用品 [2] - 班列计划每月开行20列以上,采取每周开行5列的频率 [2] - 班列采用最高时速120公里的“一站直达”运输模式,全程2300公里用时42小时,运输时间相比传统货物列车压缩20%左右 [2] - 班列采用定时发车、定点发车、定时到达的“客车化”开行模式 [2] 服务与支持措施 - 公司成立专项工作组,提前对接本地制造企业并量身定制运输方案 [2] - 公司优化空箱调配、货物安检、装卸监控等作业环节,通过增设智能监控和全程可视化管理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2] - 公司为企业提供运价下浮优惠,并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以提升装车效率 [2] 行业与区域影响 - 班列的成功开行是跨区域物流通道运输的新突破 [1] - 班列的常态化开行将为天津及周边企业提升货物运输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 - 该班列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3]
福建省首列快速多式联运班列发车
人民日报· 2025-10-15 06:12
班列开行与运营模式 - 福建省首列快速多式联运班列正式开行,从泉州黄塘铁路货场驶往重庆团结村站 [1] - 班列采用“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模式,实行固定线路、固定时刻、固定班次运行 [1] - 班列最高时速为120公里,已纳入铁路运行图,按隔日开行模式实施常态化运输 [1] 运输效率与成本效益 - 该班列综合运输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约25% [1] - 通过统筹车务、机务、物流等部门协同作业,实现运输计划、车辆调度、货物追踪等全流程信息实时交互 [1] - 班列装载25个集装箱轻工产品 [1]
福建省首列快速多式联运班列发车 综合运输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约25%
人民日报· 2025-10-15 05:59
班列开行事件 - 福建省首列快速多式联运班列X8666次近日从泉州黄塘铁路货场开往重庆团结村站,最高时速120公里,装载25个集装箱轻工产品 [1] - 该班列采用"公路+铁路"多式联运模式,实行固定线路、时刻和班次运行,综合运输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约25% [1] 运营与协同 -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联合中铁集装箱运输公司,统筹车务、机务、物流等部门协同作业,实现运输计划、车辆调度、货物追踪等全流程信息实时交互 [1] - 黄塘至团结村快速多式联运班列已纳入铁路运行图,按隔日开行模式实施常态化运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