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

搜索文档
新疆乌苏市市场监管局突出四个重点护航“五一”消费市场
中国食品网· 2025-04-30 16:58
市场监管 - 新疆乌苏市市场监管局以食品、特种设备、重点行业价格、消费维权为重点开展"五一"节前安全检查 [1] - 检查餐饮经营户76家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重点检查进货查验、制作加工、人员健康管理等环节 [1] - 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3家 发现5项一般隐患要求限期整改 未发现重大隐患 [1] 价格监管 - 对农贸市场、商超开展粮油肉禽蛋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检查 引导经营者价格自律 [2] - 要求旅游纪念品零售经营者依法行使定价权 标明的被比较价格需真实准确 [2] - 宾馆酒店需在醒目位置标明客房类型及收费标准 不得擅自提高预订房间价格 [2] 消费维权 - 节假日期间畅通"12315"投诉渠道 严查哄抬价格、价格欺骗等行为 [2]
取消仅退款,有助于提振消费吗?
虎嗅· 2025-04-28 11:14
电商平台政策变动 - 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将全面取消"仅退款"功能,消费者退款不退货的请求将由商家自行决定 [3] - 目前各平台虽未公开宣布取消,但相关功能已隐藏 [4] 消费者投诉现状 - 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投诉176万件,同比增长32.62%,其中售后服务占比29.67%,质量问题21.4%,虚假宣传6.6%,假冒问题2.14%,计量问题0.8% [6] - 与退款退货相关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近60% [7] 消费者维权困境 - 消费者面临繁复的售后流程,需自行举证且常遭遇客服态度恶劣 [10] - "仅退款"是消费者在商品损坏、货不对板等情况下的最后救济手段 [11][13] - 取消"仅退款"后,消费者在无法退货时缺乏有效维权途径 [29][30] 商家与平台责任争议 - 商家控诉"羊毛党"通过"仅退款"规则造成损失,但缺乏具体统计数据支持 [14][16] - 电商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有能力对恶意消费者进行标签和限制 [18] - 消费纠纷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而非完全依赖监管部门介入 [20][21] 国际电商对比 - 亚马逊自2017年实施"仅退款"政策,2024年将适用范围从25美元提升至75美元商品 [23][25] - 提供"仅退款"服务的品牌用户信任度提升20%,忠诚消费者消费额是普通消费者的1.7倍 [26] 消费市场影响 - 中国消费领域正处于转折期,消费信心建立在消费者信任基础上 [31] - 取消"仅退款"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影响消费者权益保障和购买意愿 [33]
消费日报社联合黑猫投诉平台共同发布 《2024年热点行业消费投诉数据报告》
消费日报网· 2025-04-21 13:44
论坛概况 - 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 主题为"聚力新质消费 加速融合创新" [1] - 论坛发布《2024年热点行业消费投诉数据报告》 强调网络平台在消费环境建设中的责任 [1] 消费维权整体趋势 - 2024年全网消费维权信息量超1.04亿条 网络传播热度指数达99.73 [2] - 维权声量在12月达年度峰值1305.21万条 与年末促销活动密集相关 [2] - 31岁以下用户在微博维权占比75.28% 黑猫投诉平台90后用户占比超83% [2] 食品外卖行业 - 食品外卖类维权在微博和黑猫投诉平台均居前列 [3] - 食品投诉量居全行业首位 同比增幅达33.81% [3] - 餐饮服务投诉量位列服务细分领域第三 同比增长8% [3] 旅游出行行业 - 旅游消费投诉量同比显著增长63.24% [4] - 投诉集中在酒店、航司、导游、网约车和OTA平台 [4] - 五一、十一假期前后投诉量显著攀升 春节和寒暑假也有不同程度上升 [4] 直播电商行业 - 双11期间收集消费维权信息超2017万条 日均72万条 [5] - 直播带货负面信息超23万条 日均8238条 [5] - 客服问题占比超40% 货不对板与退货不退款各占15% [5] - 小额投诉为主 100元以下占比36.37% 100-500元占比29.49% [5] 金融支付行业 - 金融支付类投诉占黑猫平台总量近25% [6] - 保险投诉8月达峰值3817单 扣费问题占比最高(9112件) [6] - 销售问题7913件(诱导投保) 服务问题7070件(客服态度) [6] 娱乐生活行业 - 娱乐投诉集中于影音直播、网络游戏和娱乐票务三大领域 [7] - 游戏投诉寒暑假激增 与未成年人充值相关 [7] - 演出票投诉占比46.6% 问题包括高退票费和"遮挡票" [7] - 电影票投诉占比17.9% 主要反映不可退票问题 [7] - 会员及周边产品投诉占比9.23% [7]
职业打假30年:争议未退,哨声不断
和讯· 2025-03-14 16:50
职业打假人角色演变 - 王海身份从普通消费者转变为职业打假人,现定位为"吹哨人",聚焦隐瞒或虚构实质性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行为 [1] - 职业打假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动机的营利性不应成为评判标准 [1] - 30年间维权领域从商品消费扩展至服务消费,技术升级使侵权行为更隐蔽且规模化 [2] 消费环境薄弱环节 - 2024年全国消协受理投诉176万件,同比增逾三成,虚假宣传、安全问题投诉比重上升 [4] - 银发经济中针对老年人的欺诈模式盛行,如"私域电商"通过低价诱饵销售劣质保健品,涉案机构年营业额达280亿元 [3][4] - 平台经济存在滥用技术手段侵害权益现象,直播带货佣金高达30%-50%导致价格悖论 [5] 维权机制挑战 - 职业打假成本高昂,团队6个月调查仅获20万元举报奖励,难以覆盖成本 [6] - 惩罚性赔偿制度实践存在争议,司法中对3倍、10倍等适用标准未统一 [9][10] - 2023年检察机关办理食药安全公益诉讼2.3万件,同比增长16.8%,但消费公益诉讼仍面临赔偿标准量化难题 [10] 行业治理趋势 - 2025年《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完善经营者首问和先行赔付制度,强化集体诉讼、公益诉讼机制 [11] - 消费结构转向商品与服务并重,服务消费欺诈呈现爆炸式增长,如教培机构利用就业焦虑实施诈骗 [4][5] - 有机食品认证标准缺失,现行检测方法仅针对普通食品,无法有效验证有机生产过程 [7][8] 社会共治争议 - 公众对职业打假存分歧,王海与彩虹星球名誉权诉讼反映打假行为边界模糊问题 [7] - 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会连锁影响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多重权益 [4] - 60人专业团队采用"无效果不收费+赔偿分成"模式,个人委托占比高但单笔损失超5000元才具维权经济性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