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唱会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茅台线上护航、洋河线下撑场!刘德华票房吸金力不及当年,演唱会依旧“醉人”出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8:45
每经记者|宋美璐 丁舟洋 每经编辑|魏官红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由一首《今天》开场,刘德华64岁生日前夕,"今天...is the Day刘德华巡回演唱会"在抖音刘德华的个人账号上首播。 这场直播并非全新打造的线上专场,而是2024年开启的"今天...is the Day刘德华巡回演唱会"的精华内容集结。即便如此,其吸引力依旧未减。开播仅十分 钟,观看人次便突破300万;直至两个半小时的线上演出落幕,累计观看人次已高达8235.7万。 本次演唱会总共呈现30首刘德华的巡演歌曲,包括《忘情水》《笨小孩》等,不少观众在弹幕中回忆着过去自己和刘德华的故事。 白酒企业砸钱赞助演唱会究竟图什么?答案或许是白酒企业奔赴年轻市场的决心,以期打破年轻人对白酒"老""贵""难入口"的传统印象。 例如,8月29日,当天既是邓紫棋农历生日,又恰逢七夕节,邓紫棋在五粮液冠名赞助的上海虹口足球场演唱会上,正式官宣成为五粮液代言人。与此同 时,五粮液在抖音架起直播间,开启"29°五粮液·一见倾心"发布会,并带货新品。实现"演唱会+代言+新品销售"的联动造势。 图片来源:刘德华线上演唱会截图 图片来源:邓紫棋微博截图 如果说赞助青年 ...
起底中国演唱会主办江湖:核心壁垒到底是什么?
36氪· 2025-09-25 11:59
行业核心观点 - 演唱会主办行业表面光鲜但实际门槛高、资金风险大、市场变数多,并非“躺着赚快钱”的香饽饽 [1] - 主办方需兼具内容理解、粉丝运营、制作能力和商业眼光,角色复杂且带有一定博弈性质 [3] - 行业已从草莽时代演进至资本时代,形成系统化、平台化的权力结构,头部效应显著 [10][31] 行业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80-90年代)为“穴头”横行的草莽时代,依靠信息差和资源整合赚取差价,利润率可达40%-50% [5] - 第二阶段始于1997年《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出台,行业进入规范化,公司化运营的主办方取代“穴头” [7] - 第三阶段(2010年前后)进入资本时代,大型主办方推动全产业链化,行业走向专业化、数字化 [8]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形成头部主办方、艺人服务型主办方、地方型主办方和平台型主办方四类主要玩家 [11] - 头部主办方华人演艺CMC Live市场份额过半,对外投资32家公司,控制企业达39家,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14][18] - 2025年一季度有5家机构主办演唱会达10场及以上,其中华人演艺CMC Live主办46场,罗盘文化和Live Nation分别主办14场和13场 [29] 主要参与企业 - 头部主办方代表包括华人演艺CMC Live、罗盘文化、阔景音乐、风华秋实等,具备全产业链运营能力 [13] - 艺人服务型主办方如亚美时代(服务华晨宇)、杰威尔音乐(服务周杰伦)等,深耕特定头部艺人 [23] - 平台型主办方如大麦、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依托票务、技术和生态优势深度参与主办业务 [26][28] 行业核心壁垒 - 行业门槛从“资本游戏”回归业务资源本身,对操盘能力和专业性要求提高 [32][36] - 核心壁垒在于能否打通艺人洽谈、主题策划、审批、制作、宣传、票务、舆情处理全流程 [36] - 与头部艺人的信任关系是软门槛,基于长期积累的口碑与能力,而非短期利益 [38] 企业成功关键 - 资金是敲门砖但非胜负手,过硬的业务能力、市场分析、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更为关键 [43] - 成熟主办方将“艺人运营”作为核心竞争力,针对不同艺人项目特点解决瓶颈 [36] - 中腰部主办方未来生存策略偏向长期主义,押注细分赛道并与艺人做长线价值绑定 [41]
国铁北京局首次开行“歌迷专列”
北京商报· 2025-09-22 22:38
北京商报讯(记者 卢扬 卓洋)9月22日凌晨,国铁北京局在北京南站首次开行2列"歌迷专列",分别开 往上海和天津方向,及时疏运了大型演唱会结束后深夜集中返程的旅客。据悉,这是国铁北京局首次推 出面向歌迷群体的夜间专列服务,也是铁路部门创新满足"演唱会经济"出行需求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据了解,上海方向G4735次乘务组备足常用药品与饮用水,提升列车清洁度与巡视频次,并为重点旅客 提供毛毯、眼罩等助眠物品;主动协助旅客妥善安放大件行李,营造整洁舒适的夜间出行环境。天津方 向C2291次乘务组针对深夜观演后旅客兴奋度较高的特点,重点做好用电安全、行李放置,设置专人引 导取阅宣传品,维护车内秩序与安全。 为保障歌迷专列顺利运行,国铁北京局提前核对列车开行计划,动态研判演出散场后的客流数据,分析 专列旅客的出行需求。在歌迷专列上,乘务组推出了一系列贴心服务举措,为歌迷旅客打造温馨舒适的 夜间旅途。 ...
凌晨发车开往天津、上海,北京铁路首次开行“歌迷专列”
新京报· 2025-09-22 22:26
在强化运输组织的同时,国铁北京局对接并配合演唱会主办方,在候车大厅搭建了宣传签名展板等文艺 装饰,在专列车厢内部布置了主题宣传海报,营造演出文化氛围。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9月22日凌晨,国铁北京局在北京南站首次开行2列"歌迷专列",车次分别为 G4735次和C2291次,开往上海和天津方向,及时疏运了大型演唱会结束后深夜集中返程的旅客。这是 铁路部门创新满足"演唱会经济"出行需求的举措,也是国铁北京局首次推出面向歌迷群体的夜间专列服 务。 为保障歌迷专列顺利运行,国铁北京局提前核对列车开行计划,动态研判演出散场后的客流数据,分析 专列旅客的出行需求。 在北京南站候车室划定候车专区,并安排专人引导歌迷有序候车,解答咨询问询。车站开足各进站口安 检通道,加强专列车次的广播提示,增派站台工作人员,每趟专列由3名工作人员盯控重点部位,确保 乘降安全有序。同时,车站安排充足的售票窗口和值守人员,方便歌迷旅客办理购票等业务,实现歌迷 专列开行当晚旅客平稳高效进站乘车。 在歌迷专列上,乘务组推出系列服务举措,为歌迷旅客打造温馨舒适的夜间旅途。上海方向G4735次乘 务组备足常用药品与饮用水,提升列车清洁度与巡视频次,并 ...
一张票根,激发更多消费可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8 06:22
胡江涛摄(人民视觉) "一张票玩转一座城"。看似不起眼的票根,正成为城市流量的新入口。 与过去使用一次随即失效不同,城市的东道主们正赋予小小票根越来越大的价值:在上海,一张展览票 串联起南京路商圈的百亿元消费;在江苏,一场苏超比赛门票延展出一次次跨城微度假;在河南洛阳, 一张火车票即可打开古城游览的数种优惠方式……在更多城市,票根还随着一场场演唱会、马拉松、艺 术展"漫游"商圈景区,激起消费的圈圈涟漪。 一张票根,可以"乘"出多少消费可能? "看完演出的票根先别丢" ——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成为探索城市的"邀请券" "等等,看完演出的票根先别丢。" 随着演出游、赛事游走热,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发现手中这张票根的"含金量"。享餐饮折扣、门票优 惠、活动礼遇……过去一次性体验的凭证,正成为多元城市体验的"通关卡"。 今年夏季,江西省赣州市推动消费场景创新,借助系列赛 事活动打造"票根经济",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带 动消费市场持续火热。图为赣州市章贡区江南宋城历史文 化街区。 不久前,在江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南通"苏超"球迷专 属夜公园免费畅玩吸引了众多"苏超"球迷。凡持有江苏城 市足球联赛任意 ...
歌迷周末“深夜返程难”?“铁路+演唱会”专列护航歌迷旅客出行
齐鲁晚报· 2025-09-17 16:19
此次演唱会吸引来自北京、天津、青岛等地跨城歌迷。为解决歌迷周末"深夜返程难"的实际问题,国铁济南局利用高峰线开行夜间专列。计划于9月20日、 21日开行济南东至北京南G4732次返程专列(济南东23:57开,次日凌晨01:39到达北京南);9月21日、22日开行济南东至青岛北G9227次返程专列(济南东 00:30开,02:02到达青岛北)。同时,开行北京、青岛等地至济南的来程专线列车,实现歌迷旅客便捷往返。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牧青 9月19日至21日,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济南局")积极对接主办方,根据嘉年华济南站演唱会客流需求,科学制定运输方案,将开 行多趟"铁路+演唱会"专列,助力演唱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歌迷旅客便捷往返、畅享音乐之旅。 在售票组织方面,铁路部门推出"专列预约+团体购票"模式。歌迷可通过演唱会官方售票渠道提出乘车需求,预约专列车次。铁路部门根据主办方提供的预 约信息组织开行专列,通过12306官方平台和车站同步发售车票。需要购买20人以上返程团体票的歌迷旅客,可拨打车站服务电话(0531)82490077咨询。 此外,国铁济南局与主办方在济南东站打造歌迷主题候车 ...
2025十一黄金假期,演唱会陷入“疲软期”?
36氪· 2025-09-16 11:08
如今,文娱行业里的 "顶流" 赛道,演出行业绝对是绕不开的焦点,也是2023年以来最霸占大众眼球和行动力的"黄金赛道"。(回顾:小沈阳被狂喷,邓 紫棋张学友"让路"中高考,5月超250场个唱狂欢后,6月场次将收缩|演唱会观察)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庆七天假期期间,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达到125场,票房收入8.6亿元,观众人数127.1万 人次,均比去年同期显著增长;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时代少年团、陶喆、周华 健、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带动了今年的演出经济消费热潮。 重庆最火热,其次是上海、杭州和北京 据据大麦平台数据,2024年10月1日—10月6日,全国总演出场次同比激增28%,其中,演唱会独占鳌头。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2024年,"十一"全国 演唱会落地在181场,而2023年同期为99场。(回顾:秋冬演唱会流量观察:港台歌手疯狂下沉、内地顶流崛起、流量爱豆走向衰落) 那么,现在到了2025年,从孙燕姿到谢霆锋,头部歌手的演唱会依然一票难求,稀缺项目依然备受市场追捧,作为一年中最重 ...
曲终何以人不散
经济日报· 2025-09-13 06:05
行业核心观点 - 演唱会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文化消费升级和娱乐多样化需求推动下快速发展 [1]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票房收入296.36亿元 占全年演出市场总票房的51.14% 观演人次超2900万 [1] - 2024年1-7月全国演唱会票房收入129.82亿元 同比增长46.11% 观演人次1825.8万 同比增长53.01% [1] 政府支持措施 - 多地政府通过简化审批流程 提供政策支持 提升保障服务等措施吸引演唱会落地 [2] - 南京推出"跟着演出游南京乐享'1+3'优惠活动" 凭观演票据可享受景区 住宿餐饮 商场购物三重优惠 [2] - 太原市政府提供免费接驳服务和开通"歌迷专列" 着力打造"歌迷之城"品牌形象 [2] 市场特征分析 - 跨城观演现象普遍 观众消费支出中住宿 餐饮 交通占很大比例 [2] - 演唱会已发展为综合性文化体验和社交活动 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成本 [2] - 市场存在制作营销方式与多元化需求不匹配 城市承载能力不足 文化效应持续性不够等问题 [2] 技术创新应用 - 采用全渠道整合营销 构建社交媒体 短视频平台 电商平台 线下广告的营销矩阵 [3] -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改变演唱会制作与互动方式 提供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服务 [3] - 探索使用沉浸式体验技术和全息投影 重塑演唱会观看方式 为传统演出注入新活力 [3] 文化价值挖掘 - 演唱会组织者需要提供高质量视觉盛宴 打造身份认同仪式场域和集体记忆时空锚点 [3] - 举办城市应借助演唱会品牌塑造价值 开发主题性文旅产品 推广本地文化 [3] - 行业需要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留量 通过文化内核提升持续影响力 [2][3]
一场花费7万5?年轻人正在被演唱会掏空钱包|2025年轻人演唱会报告
36氪· 2025-09-06 18:00
演唱会消费趋势 - 中国大型演唱会票房达260亿元 同比增长78.1% 观众人数超2900万人次 同比增长45% [6] - 年轻人将演唱会视为情感解药 平均观看3.5场/年 最高记录达40场/年 [7][11] - 72.5%受访者为女性 95后占比最高达42.5% E型人格占27.7% I型人格占58.8% [10] 购票行为特征 - 主流票务平台购票占比87.9% 仅12.1%通过黄牛购票 [18] - 票价接受度呈现性别差异:女性接受1001-1500元区间占比40.2% 男性接受500元以下占比51% [21] - 50%未观演人群认为票价不应超500元 溢价承受极限为40% [23][24] 消费结构分析 - 单场演唱会平均最高花费2698元 3.5%人群消费超万元 最高记录达7.5万元 [47] - 附加开销中交通占81.9% 住宿占71.5% 应援物购置占22.1% [45] - 年龄差异显著:90前群体30.8%投入拍摄设备 95后31.3%购置服装 [46] 观演动机与偏好 - 75.4%观众为亲眼见偶像 65.3%为释放压力 57.8%为情怀消费 [53] - 95%选择专业歌手演唱会 仅0.62%观看网红演唱会 [32] - 62.1%选择朋友同行 58.9%接受独自观演 独行比例随年龄增长下降 [35][41] 现场行为模式 - 73.9%观众全程期待 最关注大合唱/明星互动/开场秀环节 [60][61] - 75.5%现场跟唱 E人参与度更高 3%的I人仅感受氛围 [63] - 67.9%发布朋友圈 20.9%选择性分享 11.2%从不发布 [58][59] 行业痛点分析 - 79.4%观众反感道具遮挡视线 68.4%厌恶大声说话 64.9%抵制随意走动 [72] - 假唱遭遇时42%仅作吐槽 37.6%男性要求退票 27.2%主张维权赔偿 [64][65] - 性别差异:67.5%女性注重视线遮挡 53.9%男性关注音质效果 [69]
冲击下一个万亿消费之城,杭州“开窍”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22: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 同比增长66% [1] - 杭州演唱会及音乐节演出场次同比大增470.37% 票房收入同比增长480.9% [1] - 上半年杭州举办52场大型演唱会 吸引超85万名观众 其中超50%来自外地 [5] 城市竞争格局变化 - 大型演唱会票房前十城市中 杭州从2023年十名开外跃升至第五位 [1][3] - 杭州成功吸引Ed Sheeran中国唯一站(连开6场)及Katy Perry亚洲巡演首站 [5] - 国际知名歌手演唱会举办权争夺中 杭州获得Katy Perry、Ed Sheeran、OneRepublic等顶级艺人资源 [3]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杭州对引进大型演唱会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 [6] - G20峰会和亚运会推动大型场馆建设 为演唱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6] - 浙江省发布《演艺经济促消费若干举措》支持杭州打造"演唱会首选地"品牌 [3] 演唱会经济衍生效应 - 杭州奥体中心周边酒店房价从400元/夜跃升至1200元/夜仍一房难求 [9] - 奶茶销量激增3倍 烧烤店通宵备货 形成"后一天经济"现象 [9] - 通过"痛文化"打造主题城市空间 如Ed Sheeran灯光秀和五月天IP联动 [10] 消费战略升级 - 杭州2023年社消零总额7884亿元 居全国第十 与经济排名第八存在差距 [12] - 人均消费支出52996元居全国首位 但存在高端消费外流现象 [17] - 通过演唱会经济推动夜经济发展 打破"消费业态单一"现状 [18] - 目标2027年社消零达9000亿元 并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