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

搜索文档
时报观察丨“美丽中国我先行” 绿色未来靠大家
证券时报· 2025-06-05 08:22
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187个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 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1] - 北京延庆区森林覆盖率达61.8% PM2 5年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 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冰雪产业动能 [1] 企业ESG实践案例 - 宝钢股份通过技术革新使2024年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较2020年下降超40% [1] - 宁德时代利用产业优势带动地方经济 投身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ESG发展现存挑战 - 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构建尚需完善 部分企业存在形式主义与"漂绿"现象 [2] 美丽中国建设参与主体行动方向 - 企业需将ESG融入发展战略 聚焦绿色生产、社会责任履行及治理完善 [2] - 公众需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从日常践行环保 [2] - 政府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引导与监管职能 [2]
六五特刊丨示范先行 山河逐绿——我国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综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7:13
美丽中国建设实践 - 福建厦门筼筜湖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白鹭栖息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存 [1] - 云南威信双河乡通过"一户一景"模式打造苗彝特色庭院,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整治 [1] - 重庆开州区将260万平方米汉丰湖城市带打造为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泽国荒滩"到"城市明珠"转变 [5] 区域生态治理成效 - 黄河流域实现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标准,上游植被覆盖"绿线"西移300公里 [16] -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拥有685种种子植物和1633种野生动物 [16] - 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十堰市组织320万干部群众参与守水护水 [19]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60%以上 [11]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024年新启动1.66万件,涉及赔偿金额107.64亿元 [11] - 环保产业年营收连续三年超2.2万亿元,民营企业占比超90% [13] - 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规模达1.24万亿元 [13]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联合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燕山、太行山等生态治理项目 [17] - 长三角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 [17] - 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和深圳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 [17] 生态价值转化 - 丽水市碳汇交易中林农可获得58%收益,为山区共富注入新活力 [10] - 北京市延庆区等10地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13] - 全国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纳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 [20]
六五特刊 | 环境日献辞:美丽中国我先行 绿色未来共创造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7:02
美丽中国建设政策框架 - 国家层面系统推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实践 包括研究指标体系 制定实施举措 出台先行区建设意见及分领域行动方案[1] - 区域层面加强协同联动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覆盖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重点贯彻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2] - 地方层面鼓励先行先试 福建构建"五美体系"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 江苏"三力齐发"推动绿色转型 形成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2] 绿色产业转型进展 - 能源结构显著优化 风光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 - 传统产业加速绿色改造升级进程[2] -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正引领绿色出行新潮流[2] 城乡环境治理重点 - 城市环境治理聚焦消除尘埃污染[3] - 乡村环境整治重点解决脏乱问题[3] - 河湖治理着力清除水体污浊现象[3] 公众参与机制建设 - 推出"美丽中国 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3] - 持续开展"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主题系列活动[3] - 推动"生态环保第一课"进入校园教育体系[3]
“美丽中国我先行” 绿色未来靠大家
证券时报· 2025-06-05 01:45
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成果 - 浙江安吉187个行政村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1] - 北京延庆区森林覆盖率达61.8%,PM2.5年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冰雪产业动能 [1] 企业ESG实践案例 - 宝钢股份通过技术革新使2024年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较2020年下降超40% [1] - 宁德时代利用产业优势投身乡村振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 - 部分企业将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协同,提升决策科学性与公信力 [1] ESG发展挑战 - 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构建尚未完成 [2] - 部分企业存在ESG形式主义与"漂绿"现象 [2] 美丽中国建设参与方角色 - 企业需将ESG理念融入战略,聚焦绿色生产、社会责任和治理完善 [2] - 政府需完善政策体系并加强监管引导 [2]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有哪些要点难点?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9:08
政策部署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 [1] - 该政策旨在促进资源环境要素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 -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安排,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1] 交易标的扩展 - 目前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已纳入市场化交易标的 [2] - 未来将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展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2] - 因地制宜推进非常规水交易和省级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建设 [2] 定价机制 - 资源环境要素定价需考虑市场价值、稀缺程度、潜在影响和生态产品价值等因素 [3] - 建立基准价格区间,基于供需关系使价格合理波动,防止"贱卖"或"爆炒" [3] - 需进行价格监测,对异常剧烈波动适度干预 [3] 市场建设 -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建设需坚持公开、透明、高效原则 [3] -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构建高效便利的交易市场 [3] - 确保算法机制公平,保护参与者合法权益 [3] 配套服务体系 -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需要完善周边服务体系支撑 [4] - 包括核算核查、估值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 [4] - 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4]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央视网· 2025-06-02 19:54
生态文明建设进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同步[1] - 各地践行绿水青山理念,端午期间治理后的河道如福建木兰溪、海南三亚河成为龙舟竞渡热门地点[1] - 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已处理超150万立方米淤泥,2024年水质达30年来最佳水平[2] - 江苏计划提升太湖上游40条重点河道水质以巩固治理成果[2] 湖泊与森林治理 - 湖北推进汈汊湖退垸还湖工程,一期预计9月完工,2024年计划完成5个省级湖泊综合治理及56个市级湖泊水系连通项目[2] -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25%,贡献全球约25%新增绿化面积,黑龙江2024年目标营造林90万亩、森林抚育360万亩[3] - 塞罕坝机械林场计划2026年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4%,森林湿地资产总价值预计超230亿元[3] 荒漠化防治工程 - 内蒙古2024年治沙目标超2000万亩,库布其沙漠西段72.4万亩治理项目年底前完成[3] - 宁夏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6月底完工,将形成153公里×10公里防护带,2024年投入12亿元实施18个黄河"几字弯"攻坚项目[3]
园林股份: 关于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02 16:26
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 - 公司于2025年5月30日通过上证路演中心以网络文字互动形式召开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1] - 公司董事长吴光洪、财务负责人戴永华、独立董事万鹏出席并与投资者互动交流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度营业收入达7.22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67亿元 [1] - 2024年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24亿元 [1] 经营策略 - 优先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的优质项目,暂缓资金未到位项目施工 [1] - 优化订单结构,重点承接专项资金保障项目,严格筛选付款风险订单 [1] - 利用法律手段及政策清理拖欠账款,强化资金回流 [1] 未来增长点 -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巩固主营业务同时布局文化、体育、旅游、新基建、新材料领域 [1] - 加强产业导入与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 行业前景 - 国家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目标 [1] - 政策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公司计划紧跟宏观战略开展产业布局 [1]
提升大学生“知信行”生态素养,要从重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入手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08:16
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教育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是必然要求 高校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但存在育人模式分散化 评价碎片化 资源低效化等问题 [1] -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与传播者 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培养模式碎片化 培养主体条块分割 评价体系单一维度 [2] 教育体系结构性矛盾分析 - 教育系统各要素相对独立 专业课程 通识教育 实践环节未能形成"知识—能力—价值"的有机结构 教育主体间存在"组织孤岛"效应 [3] - 现行评价体系以笔试考核为主 缺乏生态实践参与度 绿色生活方式转化率等行为指标考核 忽视认知内化与行为转化的长效性 [3] 教育范式重构路径 系统思维重构育人模式 - 构建"知信行"合一的培养模式 通过一二三课堂合理分布生态"知识链""能力链""价值链" 实现纵向贯通与横向拓展 [4] - 第一课堂强化基础技能训练 第二课堂注重文化涵养与理念浸润 第三课堂提升创新实战能力 [4] -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嵌入全链条 通过案例教学 特色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彰显生态"价值链" [5] 闭环观念革新评价体系 - 运用AI与大数据整合多维度数据平台 从生态知识 意识与行为3个维度制定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指标 实现智能分析 实时跟踪与动态反馈 [6] 共生理念集成教育资源 - 成立校级领导小组 制定总体规划 设立跨学科智库 产业学院等科研平台 形成学科群匹配产业链的协同模式 [7] - 构建生态文明公约制度和学分体系 将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师生考核评优 政产学研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实现"虚实融合" [7]
用专业力量守护生态福祉——写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07:10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和政策支撑等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1] - 他们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性工程、团队协作和政策影响力上,而非个人独立突破 [1]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通过实验室、模型和实地观测等技术媒介进行数据积累和方法论构建 [2]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特点 -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是与污染迁移、物种演替、气候波动等动态系统博弈中淬炼的科技洞察力 [2] - 科技创新构想是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社会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效能 [2] - 科研工作需持续创新,在不确定性中重构共识,因地因时制宜进行知识建构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与支持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探索未知,预测并识别新问题,不断修正解决路径 [3] - 科技前沿是社会技术系统动态重构的过程,需要改良式创新和探索性交叉性研究 [3] - 需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包括退休后继续贡献的银龄科学家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承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是高度流动、持续更新的知识生态,嵌入政策制定和公众理解等社会实践 [4]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甘于自我迭代,保持对科技真理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敏锐触感 [4] - 目前仅有3位生态环境领域院士出版完整个人传记,系统性科技史和口述史资料稀缺 [4] 生态环境科技的应用与突破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碳中和、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5] - 长江、黄河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以及大气污染精准防控监测网络的建立依赖科技工作者的钻研 [5] - 他们的努力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奠定科技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5]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8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系统总结了2015年以来环保督察取得的实践经验 和制度创新成果,对生态环境督察领域相关工作做出系统安排,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推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 我国创造性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等8大制度体 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实行地 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建立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制度。2015年7月,中央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正式建立环境保护督察 制度。2019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首次以党内 法规形式规范督察工作。2022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推动督 察制度更加规范。此次出台的《条例》,使得督察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