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学科
icon
搜索文档
发射无线电波和X射线的天体现身
科技日报· 2025-06-04 09:12
天体发现 - 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联合团队发现新型天体ASKAP J1832-0911,每44分钟发射一次持续两分钟的无线电波和X射线脉冲 [1] - 这是首次在X射线下探测到长周期瞬变(LPT)物体,为解开类似神秘信号来源提供新线索 [1] - 团队利用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和美国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同时观测到该天体 [1] 天体特征 - 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确认10个LPT天体,但信号成因及规律活动间隔仍是未解之谜 [2] - ASKAP J1832-0911可能是一颗磁星或双星系统中高度磁化的白矮星组合,现有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观测现象 [2] - 该天体的瞬态X射线特征为理解其本质开辟新途径,需同时解释X射线和无线电波两种辐射 [2] 研究意义 - 发现有助于缩小天体身份范围,为探索其真实性质提供宝贵线索 [2] - 突破性进展可能揭示全新物理机制或恒星演化模型 [2] - 研究展示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是全球科学家合作的成果 [2] 观测技术 - 澳大利亚ASKAP射电望远镜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同步观测首次获得这类天体的X射线辐射数据 [3] - 天体的规律性活动刷新人类对天体行为的认知,为恒星演化研究提供更多线索 [3]
文科也能发Nature:华人学者发现“转向惩罚”——转换研究方向,会降低影响力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随着科研图景的不断变化,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应对新出现的挑战,从气候变化到新冠大流行。这需要适应,也可能要研究人员考虑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结合新 的研究方向,或者直接转换到新的研究领域。 这种研究方向的转换,有可能会给研究工作带来新视角,但也有可能出现与适应不同主题或学科相关的挑战。然而,对这种研究方向转换的程度以及后续影响的 理解,一直理解有限。 2025 年 5 月 28 日,美国西北大学 王大顺 教授团队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 为: The pivot penalty in research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在分析 2580 万篇科学论文以及 170 万个专利后发现, 科学家转换研究方向可能会产生负面结果——当一个研究人员离开其原本的专业领域后,其发表论 文所获得的引用量会低于其之前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方向转换的幅度越大,这种影响就越显著,研究团队将这一现象称为——" 转向惩罚 "。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新的衡量框架,用于量化研究人员与其现有研究领域的偏离有多远,并将其用于评估 1970-2015 年之间发表的 2580 ...
留汉博士后造出磁控“人工膀胱”,填补全球空白
长江日报· 2025-05-30 08:48
人工膀胱项目进展 - "人工膀胱"项目在武汉市首届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武创院等创投机构的1500万元投资,创下本届大赛单笔最高投资纪录 [1] - 该团队正在开展两项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临床研究,预计年内开展临床试验 [1] - 这是业内唯一完成大动物验证的'人工膀胱'产品,能像正常人体膀胱一样储存排空,产品价格预计比现有主流治疗方案降低三分之二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人工膀胱系统由同济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与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联合研发,融合磁控技术、软体机器人技术、医用高分子材料与植入技术 [4] - 系统通过软体机器人动态实时监测膀胱容量及压力,可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反馈信息,实现排尿功能同步率98% [8] - 团队采用"双导师制",医学导师凌青教授与工程学导师臧剑锋教授每周主持"医工对话会",将临床参数转化成工程语言 [4] 市场前景与产业化 - 全球膀胱治疗市场规模达452亿元,产品定价5万元仅为进口产品1/3 [8] - 预计三年内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全球3000万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我国占1/3 [10] - 预计2026年产能突破1万套,带动本地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链新增产值8亿元 [11] 知识产权与未来规划 - 团队现拥有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11] - 未来计划将神经修复技术与产品相结合,形成互补效应 [11] - 已着手布局海外专利,计划在光谷建立首条量产线 [11]
数字化赋能政府会计革新 这场会议给出这些“金点子”
搜狐财经· 2025-05-25 19:30
在数字经济浪潮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背景下,"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会计学术年会(2025)暨第十三届 公共管理、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跨学科研讨会"近日在重庆举行。来自财政部、全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 及行业领军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自主政府会计知识体系构建"展开深度研 讨,为新时代政府会计改革绘制蓝图。 其中,李建发梳理了政府成本核算的理论脉络,提出强化会计成本意识,构建基于绩效导向的政府成本会 计体系,并建议通过智能化技术推动成本数据动态监测与分析应用;麻志明指出当前研究需突破传统案例 分析局限,倡导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挖掘政府财务行为的深层规律,并呼吁唤醒个体兴趣,加强跨学科实证 研究合作;曾诚结合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通过跨国数据对比,揭示了政府补助政策在产业升级与风险对冲 中的关键作用;孙芳城立足审计实践,强调应通过协同优化政治、制度与能力,推动国家审计从"合规性 监督"向"治理效能赋能"转型。 三重挑战倒逼理论创新 会议现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张琦提出的"三重挑战论"引发共鸣。他表示,核算对象的持续扩展对 传统理论形成冲击。随着数据资产、文物资源、自然资源等新型资产纳入管理范畴,政府会计 ...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新华社· 2025-05-23 16:42
"当年填报志愿,我所有批次都只填物理系,就因为从小爱看科幻小说。"少年时的"科幻后遗症",引导 刘洋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但他也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笔。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期间,他白 天在实验室研究超导新材料,腾出夜晚的时间在电脑上写科幻小说。 用情感弧线描述小说人物叶文洁的情绪波动,为AI应用设计具备自由意志的剧情支线,在重庆轨道列 车穿楼瞬间构思时空折叠方案……这些"脑洞大开"的跨界场景出现在重庆大学中文系的"创意写作"课堂 上。让文科生学编程、理科生写小说的"跨界导师"正是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同时他还是一位凝 聚态物理学博士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2012年,刘洋将研究生期间的科幻写作课作业《时振》投给杂志社,故事里的二战物理学家在荒岛破解 了时间跳跃之谜。这篇处女作登上《新科幻》杂志,也就此开启刘洋的科幻文学人生。 他的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内容遍布材料特性、原子结构、数学逻辑等相关科学知识,这是他长期从事 相关领域研究带来的影响。"我的小说都是科研的'边角料'。"刘洋指着书架上的作品说。 如今,数字人文(文学计算)是刘洋的重点研究方向。他秉持"新文科"视野,将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熔 于一炉, ...
聚焦AI时代的育人重构 第十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5-22 18:39
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 - 第十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吸引近400位教育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代表探讨AI重构教育生态的议题 [1] -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强调高等教育需将技术动能转化为育人势能,该校处于AI研究与应用前沿 [1][3] -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主张教育应由人主导、AI作为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 [3] 高校AI人才培养实践 - 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率先布局AI人才培养,2018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19年设立全国首批AI本科专业 [3] - 科大讯飞推进AI产业学院建设,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中心等四大支撑体系,探索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5] - 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测试显示:28名学生中仅3人最终选择AI互动教学,反映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 [5] 跨学科教育创新案例 - 西浦大赛十年圆桌论坛汇集医学、人文社科等领域的教学创新者,强调AI无法替代医生专业性与医患信任 [6][7] - 黄冈师范学院张薇薇教授指出人的思辨能力是教育底层逻辑,湖南大学黄茜副教授强调情感与信仰的教育价值 [6][7] - 大连交通大学李娜副教授提醒需警惕AI"甜蜜沼泽",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主体意识 [7] 教育创新成果与平台 - 西浦大赛十年纪录片首映,记录教学创新者实践案例,启动第十一届大赛并发布十年影响力报告 [9] -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举办第八届理事大会,系统呈现高等教育创新成果 [9] - 西浦首席教育官张晓军教授提出人机合作支点是学生能否用AI解决真实问题,情绪管理等成长本质无法交由AI [9]
上海“以赛聚能”打造未来空间产业“强磁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3:59
已是第二次参赛的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带来深海海底光通信网络布设及运维作业智能机器 人系统研制项目。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宋俊辉介绍,本来海洋装备行业就是国 际化的行业,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行业展会还是各大海工装备企业,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化大型企 业合作。 中新网上海5月21日电 (高志苗)深海海底光通信网络布设及运维作业智能机器人系统研制,面向商业航 天的红外遥感与态势智慧感知解决方案……多个"上天入地"的未来项目亮相上海未来产业大赛。以赛聚 能,上海正打造未来空间产业的"强磁场"。 跨学科创新驱动技术突破 "未来空间领域的竞争,会越来越多是交叉学科的竞争。"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廖威栋在采访中指 出,当前约40%的前沿项目均具备"硬件+软件"跨学科协同特征。他以航空航天为例,光学、半导体、 电力电子等多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创新效能的关键。 面对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态势,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正通过国际交流加速技术升级 与品牌输出。"商业航天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高级工程师黄茂潼表示,团队 研发的红外智能感知载荷技术已在灾害监测、城市规 ...
对话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全球总裁:复杂环境下,如何重塑可持续商业领导力?
新浪财经· 2025-05-16 09:13
管理教育行业趋势 - 技术变革尤其是人工智能将重塑未来5-10年管理教育格局 推动跨学科融合和可持续商业实践发展 [4][5] - 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将加速研究创新 教学法需彻底变革以适应新技术环境 [5][12] - 跨学科整合对解决全球挑战至关重要 特别是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商业实践 [6][14] EFMD战略与认证体系 - EFMD通过EQUIS认证体系(覆盖32所中国商学院)和CLIP/LIFT项目建立全球管理教育卓越框架 [7][16][17] - 认证体系强调多样性 允许机构在保持国际标准的同时定制教育模式 25年来已形成行业黄金标准 [9][21][22] - 1994年参与创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 现已成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典范 [8][19] 未来管理人才素质要求 - 需具备数据批判性思维 能在不确定性中决策并承担合理风险 [10][24] - 跨学科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成为职业发展刚需 [10][25] - 领导力需融合道德同理心 构建包容性工作环境并坚守责任管理价值观 [10][26] 新浪财经ESG业务布局 - 提供14项ESG服务 包括资讯/报告/培训等 助力上市公司提升可持续发展表现 [1][27] - 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 组建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推动本土评价标准建设 [27]
中国高校斩获2025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冠亚军
新华网· 2025-05-15 06:18
赛事概况 - 2025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ASC25)总决赛于5月14日在青海落幕,上海交通大学代表队和北京大学代表队分别获得冠亚军 [1] - ASC竞赛是由中国发起的世界最大规模大学生超算竞赛,本次由ASC竞赛组委会和青海大学联合主办 [1] - 赛事历时近5个月,吸引全球300余支高校代表队报名,最终25支队伍晋级总决赛并在青海大学进行角逐 [1] 竞赛成果 - 上海交通大学代表队在AlphaFold3推理优化、DeepSeek推理优化、宇宙中微子探测模拟等赛题表现突出,夺得总冠军 [2] - 北京大学代表队在RNA甲基化修饰位点检测等赛题成绩优秀,获得亚军 [2] - 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台湾大学组成的超级团队获得超级团队奖 [2] 行业影响 - 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表示,超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人才培养维度,需要算法与算力协同创新及跨学科系统思维 [4] - ASC竞赛由中国发起并得到全球专家支持,旨在以科技竞赛推动超算青年人才培养,已举办12届,吸引全球六大洲上万名大学生参与 [4]
新增本科专业怎么选 院长手把手带你看懂新专业
环球网· 2025-05-14 11:13
教育部2024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 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强化对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响应[1] - 新增专业包括海洋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健康与医疗保障、低空技术与工程等[1][3][4][6][16] 海洋科学与技术专业 - 同济大学整合原有专业设立新专业,培养兼具海洋科学和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3] - 专业注重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强化科学与技术融合,解决海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3][11] - 回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培养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11][12]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 - 重庆邮电大学设立该专业应对产业人才短缺,成渝地区2025年电子信息集群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4][5] - 2025年全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达30万,年毕业生仅3万余人,就业率近100%且薪资竞争力强[8][9] - 培养擅长制造技术、精通工艺、掌握设备操作的高素质人才,解决"卡脖子"难题[5][17][18]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 - 北京科技大学设立国内首个交叉工程类该专业,设置可持续材料和低碳冶金方向[6][13] - 未来5-10年"双碳"人才需求将井喷,仅冶金等行业需求就达百万人量级[9][13] - 实施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毕业生可进入碳交易所、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9][13][14]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 北京理工大学设立该专业服务国家低空经济战略,预计2026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5][7][16] - 专业涉及飞行器设计、导航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人才缺口巨大[5][16] - 规划2024-2027年进入国内优势地位,2030-2035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7][16] 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 - 重庆医科大学设立该专业应对老龄化挑战,创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培养模式[6][14] - 融合医学、管理学和保险学,培养懂健康管理、精医疗保障的复合型人才[6][14] - 毕业生可从事医保管理、健康保险核保理赔、政策开发评估等工作[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