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沙治沙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碗底有沙”到“眼底尽绿” 内蒙古荒漠变绿洲
中国青年报· 2025-09-04 15:03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内蒙古通过几十年治理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例如阿拉善盟"阎王鼻子"风沙口已穿上"绿色铠甲",黄河岸边出现水草[1] -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在库布齐沙漠筑起"蓝色海洋",百万块光伏板下种植经济作物使沙漠从荒芜变葱郁[1] - 黑赖沟孔兑综合治理区沙尘暴天数从1996年每年20多次降至现在每年四五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5] - 通过对十大孔兑的综合治理,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降幅达85%,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7] 治沙技术与模式 -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先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固定流沙,再推进植树种草,近年引入光伏治沙等技术[5] - 针对库布其沙漠年均降水量仅4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当地引入管道输水新技术为生态治理提供持续水源[7] - 达拉特旗2022年投入约1亿元、2023年投入约1.6亿元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和新技术应用[7] - 阿拉善盟推广种植梭梭树并嫁接肉苁蓉的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返乡青年王刚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投入300多亩试验田开展梭梭树规模化种植,第一年嫁接第二年便实现5-6万元经济收益[9] - 通过成立合作社模式,梭梭树种植户从最初3户扩展至15户,实现利益最大化[10] - 宗别立镇建成40多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12] - 试验新型高产种植模式,将7000亩种植规模浓缩至200-300亩,通过提高单位用种量、精准播种和机械参与实现产量不降、效益提升[12] 治理规模与进度 - 2023年内蒙古日均治沙4万亩,2024年日均治沙6万亩,治理速度显著提升[12] - 2024年上半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12]
在沙海扎根 为家乡添绿(我的家乡我建设)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41
仲麟(左二)在教志愿者管护树苗。 本报记者 赵帅杰摄 核心阅读 "请到民勤种棵树",是仲麟去年发起的志愿活动,累计带动4.1万余人次参与,在4500亩荒漠上栽种沙 生植物152万棵。这名甘肃民勤县的95后大学生上大二时便踏上治沙造林之路,努力通过电商带货筹集 资金,用短视频宣传带动更多人参与。在仲麟看来,治沙不能等,"总要有人去做"。 在甘肃武威民勤县,27岁的仲麟名气不小。要是想找他,发微信、打电话时常行不通,但去沙漠里,找 到他的概率更高。 仲麟高个子、短头发、皮肤黝黑。走起路来,步幅小、频率快,身体不自觉地往前倾,这是常年在沙漠 行走养成的习惯。一年里,将近2/3的时间,他都吃住在沙漠里。 在沙漠里干什么?治沙造林。从2022年开始,仲麟和伙伴们坚持了3年多。去年以来,他又发起"请到民 勤种棵树"志愿活动,带动4.1万余人次参与,在4500亩荒漠上栽种沙生植物152万棵。 "总要有人去做,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大的事" 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环抱,荒漠化面积一度超过90%。仲麟就出生在县 城东北边的西渠镇丰政村。春季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除了沙子,仲麟熟悉的还有蜜瓜。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5:01
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 阎王鼻子区域完成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35%以上 种植202万株灌木与13万棵乔木 每年减少9万吨泥沙入黄 [1] - 阿拉善盟建成约1856公里沙漠林草锁边带 森林覆盖率由2.96%提高至8.42% 有效遏制三大沙漠扩张威胁 [2] - 宗别立镇形成40多万亩梭梭林防护屏障 东西长37公里 南北宽23公里 [1] 新能源与治沙协同模式 - 中国华电腾格里基地采用"板上发电 板下修复"模式 覆盖5.38万亩光伏板 使用可降解聚乳酸沙袋固沙 [2] - 光伏阵列削减风速 板间种植柠条与花棒形成绿毯 实现科技治沙创新 [2] 农牧民经济效益 - 超过3万农牧民从事林草产业 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人民币 形成治沙致富双赢局面 [3] - 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获得草原奖励补助和公益林补贴 [2] - 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运营 带动洒水车 挖掘机租赁及餐饮零售业复苏 [3]
中国第二大内流河,原地复活了?
虎嗅· 2025-08-27 10:06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大内流河是塔里木河,那么第二呢?实际上,第二名的长度一直在变,现在是近 1000公里,但在20多年前,却只有500多公里。它就是地跨青甘蒙三省区的黑河!黑河在中国西部有着 特殊的区位优势,是数百万人口的主要水源,但它却时刻面临着存亡之危,下游曾一度完全干涸。但在 20多年的治理下终于再度复活。 黑河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既需要足够多的水,也需要包括大众中 国"绿带行动"在内的众多植树造林、防沙治沙项目。话不多说,上正片! ...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上合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6 11:32
绿色发展合作 - 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交流合作 助力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上合组织将绿色发展共识转化为具体成果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1] - 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 中方实施完成多项绿色发展活动 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3] 荒漠化防治技术输出 - 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地区打造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 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2] - 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通过援建生态保护区 推广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 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 [2] - 中哈合作开展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 建成23公顷试验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 [2] - 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挂牌 哈方代表团考察草方格技术 耐旱植物选育及沙区特色产业创新举措 [3] 可再生能源合作 - 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 总装机容量221兆瓦 年供绿色电力8.43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27.8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66万吨 [4] - 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 是组织成立之初的14.5倍 约占全球50% [4] - 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 约占全球72% 其中中国贡献逾3.7亿千瓦 [4] - 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光伏 风电 水电机组 核电 智能电网等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广受欢迎 [5] - 中企承建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光伏电站 年发电量供11万户家庭使用 年减二氧化碳排放超20万吨 [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 巴基斯坦等国推动全球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计划 中国雪豹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6] - 中企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建设3.7公里防波堤 形成73种珊瑚和114种鱼类的海底花园 2024年新增68个珊瑚苗圃群 成功培育珊瑚5000余株 [7] - 中土合作胡努特鲁电厂采用生态优化方案保护海龟繁殖通道 数据表明海龟数量保持稳定 [7]
黄沙之上,汇聚涓滴绿意
新华社· 2025-08-25 07:05
南疆地理与生态特征 - 南疆包含喀什 和田 阿克苏 克州 巴州5个地级行政区 地处天山以南 昆仑山以北 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其中 [2] - 绿洲是南疆核心生态特征 树木 小草和庄稼连成片片绿洲 支撑千年文明延续 [2] - 树木包括沙漠深处的胡杨 农田周边的新疆杨防风林带及核桃树等经济作物 [2] 生态防护工程进展 - 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 新疆40多年间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 [8] - 2022年底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全长3046公里 [8] -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培育防沙治沙植物260余种 输出苗木超100万株 为3万亩沙地披绿 [11] 经济作物与产业发展 - 阿克苏苹果产业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守护下迅速发展 成为当地增收致富主导产业 [13] - 和田大枣在锁边工程庇护下品牌享誉中外 核桃 杏子 香梨等水果通过立体交通网络销往全国及海外 [13] 历史人文与生态建设 - 左宗棠西进途中植柳三千里 "左公柳"成为新疆重要人文遗存和爱国主义精神符号 [4][6] - 沙漠公路建设取得突破 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穿越塔里木河和胡杨林 [3] - 防沙治沙技术从塔克拉玛干推广至全国 并为非洲国家治沙提供经验 [11]
呵护绿饭碗 擦亮金名片(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8-18 06:01
防沙治沙技术创新 - 探索极度干旱地区飞播造林技术模式并创新微创气流造林法、甘草平移种植等新技术 [1] - 全面推广应用智能沙障铺设机械等新装备实现机械化作业和智慧化治理 [1] - 采用草方格稳住流沙再种植梭梭等耐旱沙生植物配合生物治沙技术形成立体式防沙治沙体系 [1] 新能源与沙漠治理结合 - 将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巧妙结合部署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1] - 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把打攻坚战与发展新能源有机结合起来 [1] - 促进增绿增能增收多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1][3] 联防联治机制建设 - 省级层面与宁夏在毛乌素沙地208公里关联区开展荒漠化防治并与甘肃签署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 [2] - 与辽宁共同建设防护林带打造联防联治示范区构建大范围多层次联防联治网络 [2] - 沿黄5盟市签署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携手阻击流沙入黄 [2] 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并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让草原休养生息 [2] - 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 [2] -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对生态系统整体施治 [2] 多元化投入机制 -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 - 成立防沙治沙基金会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出资方式参与 [3] - 推广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合作社+管护等机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 [3] 生态产业化发展 - 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以绿生金养绿引金点绿成金的渠道 [3] -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保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以治夯实基础以转提升质效 [4] -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相得益彰 [4]
正风反腐在身边·记者百县行丨沙海植绿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牧民马奋梅连续20年种植梭梭树 足迹覆盖全旗各苏木镇 采用无人机施撒农药等现代化手段[2] - 阿拉善右旗地处巴丹吉林沙漠 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持续开展人工造林 封沙育林等工程 是"三北"防护林关键节点[2] - 当地通过"以工代赈"模式调动农牧民积极性 全旗7个苏木镇40个嘎查全部参与治沙 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与群众致富[4] 政府监督与支持措施 - 旗纪委监委将"三北"工程纳入政治监督 建立"一单位一清单"机制 2023年督促整改问题7个 制发提示函2份 约谈4人[3] - 重点监督公益林补贴和"以工代赈"工资发放 通过"室组地"联动核查资金 确保483.4万元工程欠款及时拨付[5][6] - 林草部门借助宣传平台动员群众参与 构建全民治沙格局 同时运用谈话提醒等方式督促职能部门履职[4] 生态改善与民生影响 - 经过持续治理 当地极端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 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3] - 梭梭林成活率提升 雨季长势良好 牧民反映"比过年都高兴"[2] - 治沙工作形成代际传承 年轻一代加入管护队伍 如马奋梅之子成为专职森林管护员[6]
内蒙古阿拉善:沙海中的绿色家园
人民网· 2025-08-01 09:52
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金色沙海,阿拉善盟静卧其中,如一粒璀璨明珠。2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塑造了独特的生活图景:黄沙、戈壁的底色之 上,点点绿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025年4月22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拍摄的弱水河与狼心山风光。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距离"是左右阿拉善人生活的关键词。过去,人们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要在驼铃声声中跋涉一两天。 为了连接这些散落在大漠戈壁中的"孤岛",阿拉善建起了3座机场。乘飞机从一个镇飞到另一个镇,个把小时即可。 地面上,穿沙公路和铁路如同坚韧的丝线,顽强地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3大沙漠怀抱中的城镇和村落串联成网。 2024年7月30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无人机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摄影师王正年年都带着"长枪短炮"守在这里,用镜头追逐光影,捕捉胡杨与碧水、金沙交织的绝美瞬间。他说,人们奔胡杨而来,看到的不 仅是3000年的生命传奇,更是可"阅读"的人与自然共同谱写的生存史诗。 守护家园是与风沙搏斗的持久战。今年7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沙治沙区,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 现全线闭合,三大沙漠林 ...
青春植新绿 大漠绘丹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14:29
治沙成就 - 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建起308里防风固沙林带,保障河套灌区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至39.1%,建成"塞上江南" [14] - 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达90余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 [12] 治沙技术 - 探索出黏土、柴草压沙办法,使用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实现一年四季造林 [5][9] - 应用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智慧治沙" [8][9] - 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9] 光伏治沙 - 发展"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板间距和高度优化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 [11] - 光伏板下种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预计每亩可实现产值2000多元 [12] - 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 [12] 树种培育 - 沙林中心引进上百个杨树品种,选育出抗天牛的沙林杨 [14] - 培育多个沙棘品种,通过缠塑料膜、铺设红土等措施提高存活率 [15] - 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展500亩沙棘示范种植,栽植4个品种4万余株 [15] 历史传承 - 1950年代首任县委书记杨立生组织成立第一支治沙青年突击队,建成308华里防护林 [5] - 新时代青年突击队结合工程固沙+灌木造林+封育等方式打造新"308锁边林带" [9] - "大漠愚公"谢恭德坚持植树造林40年,让5000亩沙漠披上绿装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