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O
icon
搜索文档
3天34单、半年新增数超去年,IPO受理潮下释放哪些信号?
第一财经· 2025-06-26 19:25
IPO市场回暖趋势 - 3天新增受理IPO申请34单,超过今年前五个月的27单受理总数,A股IPO市场迎来受理高峰期 [1] - 6月25日沪深北交易所单日新增受理15单IPO,创今年以来最高纪录,6月23日和24日分别受理10单和9单 [1] - 6月以来25天合计受理68单IPO,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的88%,加上前五个月27单,今年累计受理95单已超去年全年的77单 [1][3] - 北交所成为受理主力,今年以来受理62单占总数的65%,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受理16单和17单 [1][4] 北交所主导原因 - 北交所定位精准,凸显"更小、更早、更新"特色,上市热情高涨且后备力量充足 [4] - 国家大力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北交所新股质量提升且流动性向好,吸引拟上市企业 [4] - 6月受理的68单中北交所占44单,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别受理13单和11单 [3] 6月受理量激增驱动因素 - 多轮上市政策叠加促使企业加快筹备上市工作,争取政策窗口期 [3] - 财务数据更新导致6月受理量集中释放,需完成财务核查、审计等程序 [3] - 以2024年年报为基准的申报流程通常需耗时至6月才能完成 [3] 保荐机构格局 - 国泰海通以12家保荐数量居首,中信证券以9家位列第二 [4] - 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国金证券均保荐7家,中泰证券保荐5家 [4] - 广发证券、国投证券、浙商证券各保荐4家企业 [4] 未盈利企业上市前景 - 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为技术突破但未盈利企业提供上市契机 [6]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6] - 市场存在大量符合条件的优质未盈利企业,包括等待盈利达标的企业和拟回归A股的港股科技企业 [8] 未来IPO趋势 - 北交所短期内仍将是受理主力,但其他板块受理量也将增加 [6] - 未盈利企业上市数量或增多但难成主力,监管将设合理门槛控制节奏 [6] - 科创板改革推出科创成长层等6项举措,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 [6] - 短期内仅少数优质硬科技企业适合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7]
A股港股IPO双升温:VC/PE迎退出新局
FOFWEEKLY· 2025-06-26 17:59
IPO市场回暖 - 沉寂许久的IPO市场近期密集释放政策积极信号,包括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以及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产业链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4] - 过去几年受IPO审核趋严影响,退出持续承压,尤其是医疗和消费赛道低迷,现下监管持续释放利好动能 [4] - 时隔两年创投行业终于迎来退出曙光 [5] A股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面临压力加剧,IPO政策阶段性收紧导致退出机制遇挑战,全年退出案例3,696笔同比下降6.3%,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1,333笔占比36.1% [7] - 2025年一级市场呈现显著回暖迹象,A股已受理71家企业占去年全年受理总数超九成,6月新受理44家创今年新高占比全年61.97% [8] - 医疗和消费赛道迎来新契机,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后首家上会企业,科创板已有20家公司使用该标准上市(19家创新药企+1家医疗器械企) [9]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在政策红利与流动性改善驱动下呈现激进复苏态势,2025年股权融资额达2,133.01亿港元同比增超300%,其中IPO融资额779.88亿港元同比增超500% [12] - 港交所制度创新(18A/18C章节、科企专线等)推动上市热潮,2025Q1上市17家总集资187亿港元达2024Q1近四倍,全年预计约80只新股融资1,300-1,500亿港元 [13] - 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及沪上阿姨、蜜雪冰城等新消费品牌扎堆登陆,6月24日单日3家公司集体上市 [12][1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政策动态调整重塑市场信心,2024年注重上市公司质量的调整为2025年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5] - A股与港股IPO市场双向复苏为资本提供退出通道,重新点燃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投资热情 [17] - 创投机构需积极探索并购与S基金等多元化退出机制,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 [17]
6月IPO受理节奏加快,超六成企业来自北交所
环球网· 2025-06-26 16:34
这一现象与审计截止日密切相关。企业年中申报通常采用上期末年报数据,从券商内部质控审核到辅导验收需近5 - 6个月时间,使得6月成为企业辅导备案数量较多的月份。此外,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改革"1 + 6"政策, 提出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后,IPO市场立马有了新动态。6月18日至24日期间,兆芯集成、 上海超硅2家未盈利企业的IPO申报获得受理。 自6月17日以来,沪深北交易所受理IPO申报节奏明显加快,8天内合计受理53家IPO企业。6月25日更是创下今年 以来单日最高受理记录,15家企业获得受理。从分布的交易所板块看,6月以来获得受理的企业中,北交所企业43 家,深交所企业13家(深主板4家,创业板9家)、上交所11家(主板5家,科创板6家),北交所占比62.32%。 此外,德勤中国指出,预计2025年下半年A股市场的表现将与上半年相似。随着中国证监会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 革"1+6"政策措施的推出,以及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等政策的实施,未来A 股市场将逐步活跃,高科技企业的上市表现将尤为明显。(南木)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 ...
中健康桥IPO:董事长刘宗杰夫妇控股95%,妻子章芳芳出任董事
搜狐财经· 2025-06-26 10:56
| 项目 | 2024年12月31日 | 2023年12月31 | | --- | --- | --- | | | /2024年度 | /2023年度 | | 资产总计(元) | 625,583,066.34 | 502,407,131 | | 股东权益合计(元) | 511,789,934.31 | 408,625,233 |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股东 | 506,709,013.24 | 403,275,201 | 瑞财经 刘治颖6月24日,中健康桥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健康桥)北交所IPO获受理,保荐机构为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安 超、王东方,会计师事务所为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招股书显示,中健康桥是一家聚焦慢性病领域,以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为核心赛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药企业,公司以广州为研发总部,联动西安、临沂两大技 术中心,建成临沂现代化药品智造基地,现已具备年产能片剂4亿片、胶囊4亿粒、颗粒剂400吨、散剂300吨、水丸300吨、茶剂150吨及口服液7200万支的现 代化生产线。 本次IPO,中健康桥拟募集资金5.59亿元,将用于粉针制剂生产线扩建项目、创新药品 ...
GPU“四小龙”摩尔线程申报在即,中科创新创业板折戟十年后转战科创板 | IPO
搜狐财经· 2025-06-25 21:35
辅导备案登记受理 - 6月16日-6月22日有3家公司境内发行上市辅导备案登记获受理 [2] - 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 [3] - 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辅导机构为东吴证券 [6] -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暂未定A股上市板块,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 [11] 公司详情 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 - 专注于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结构的国家技术企业 [4] - 在轻量化构件结构设计、新材料研发应用、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具备软硬件核心技术 [4] - 自2018年起累计进行10次融资,投资方包括中新融创、陆石投资等 [4] - 控股股东为董事长张毅,持股34.8% [5] 武汉中科创新技术 - 曾于2014年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上市申请,拟募资1.96亿元但失败 [7] - 主要从事超声波检测仪、电磁检测仪等设备的开发制造 [8] - 客户包括西安航天、中国宝武、中石油等龙头企业 [9] - 控股股东为湖北和润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6.62% [10] 苏州信诺维医药科技 - 平台型创新药公司,聚焦肿瘤精准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等领域 [11] - 研发管线已有10款进入临床研究,10余款在临床前阶段 [11] - 自2017年起累计融资8次,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华控基金等 [11] - 控股股东为上海励攀企业管理中心,持股21.58%,腾讯投资持股2.75% [12] 辅导验收通过 - 6月16日-6月22日有5家公司境内发行上市辅导验收通过 [14] - 欣强电子通过辅导验收,从事印制电路板研发生产,控股股东为新加坡YU FAMILY HOLDING PTE. LTD.,持股99.56% [15][16] - 广东钶锐锶数控技术通过辅导验收,专注于数控机床技术设备生产,控股股东为深圳市中润产业投资企业,持股29.20% [17] - 麦田能源通过辅导验收,主营太阳能逆变器和储能系统,2023年Pre-IPO轮融资估值超百亿元 [18][19] - 摩尔线程通过辅导验收,专注于GPU晶片设计,2024年估值255亿元 [20] - 杭州易加三维通过辅导验收,专注于工业级3D打印设备研发,控股股东为杭州永盛控股集团,持股37.08% [21][22]
IPO雷达|实控人夫妻持股逾九成!晨光电机毛利率逐年下滑,招股书和警示函同天“面世”
搜狐财经· 2025-06-25 20:33
公司上市进程 - 新三板挂牌不到4个月即宣布转道北交所,IPO申请已于6月25日获受理 [1] - 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2023年9月完成股份制改造,2024年9月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 [2] 股权结构 - 实控人吴永宽直接持股53.1291%,其配偶沈燕儿持股35.4194%,两人合计控制93.3872%股份 [3] - 吴永宽通过舟山恒晨间接控制4.8387%股份 [3] 主营业务与客户 - 主营微特电机研发生产,产品以吸尘器等清洁电器应用为主,覆盖交流串激电机、直流无刷/有刷电机 [2] - 客户包括必胜、鲨客、惠而浦、LG、飞利浦、小米、美的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2] - 募资将用于高速电机扩能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28.71%,分别为4.92亿元、7.04亿元、8.16亿元 [4] - 归母净利润2023年达0.99亿元峰值后,2024年下滑20.84%至0.79亿元 [4] - 综合毛利率连续下滑:2022年23.23%、2023年22.83%、2024年19.73% [6]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21%,较2023年31.09%显著下降 [5] 经营风险 - 原材料成本占比超79%,硅钢板、漆包线等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利润 [5][6] - 应收账款三年增长96.7%,2024年末达3.01亿元占流动资产48.78% [7] - 业务高度依赖清洁电器领域(占营收超80%),替代品或需求变化可能导致市场萎缩 [7] 监管事项 - 因未披露624.48万元关联交易,公司及实控人吴永宽等高管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8] - 关联交易涉及深圳腾泰投资2022年资金往来,2025年6月才补充披露 [8]
VCIG’s Consulting Arm, V Capital Consulting Group, Secures IPO Advisory Mandate with Malaysia’s Leading Cloud Tax Platform
Globenewswire· 2025-06-25 20:30
文章核心观点 VCI Global旗下的VCCG获马来西亚云税务解决方案提供商ALgoBiZZ的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IPO)咨询授权,将助力其在2026年完成纳斯达克上市,这凸显了VCCG在该地区作为领先IPO顾问的地位 [1][5]。 公司相关信息 ALgoBiZZ Berhad - 马来西亚云税务解决方案提供商,是马来西亚数字(MD)认证公司,其云税务平台获马来西亚内陆税收局官方认可 [1][2] - 拥有超17年经验,提供东南亚首个集成税务、秘书、会计和审计功能的平台,旗舰产品可通过自动化和无缝电子申报节省时间并加强合规性 [8] - 使超1000名税务专业人员实现工作流程数字化,促成超50万次电子申报,通过Web - API集成,税务申报最快3秒完成 [2] - 被评为SME100快速发展公司,致力于支持国家税务现代化,正积极向印尼、新加坡、越南和中国扩张 [8] V Capital Consulting Group Limited - VCI Global的分拆子公司,专注于资本市场咨询服务,涵盖IPO前、IPO和IPO后阶段,以及并购咨询 [9] - 核心团队在公司金融、资本市场和法律咨询方面专业,能帮助客户应对复杂市场、预见挑战并把握机遇 [10] - 此前成功协助Founder Group Limited、YY Group Holding Limited等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10] VCI Global Limited - 多元化全球控股公司,战略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金融科技、网络安全、可再生能源和资本市场咨询 [10] - 在亚洲、欧洲和美国有强大业务布局,致力于推动多行业的技术创新、可持续增长和卓越财务表现 [10] 合作相关情况 - VCCG将担任ALgoBiZZ纳斯达克上市的IPO顾问,目标在2026年完成上市 [1] - VCCG将提供全面IPO咨询服务,包括股权结构和资本市场战略指导、与承销商等外部专业人员协调、协助监管审批以及提供合规和内部控制框架建议 [4] - ALgoBiZZ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对与VCCG合作充满信心,认为其经验和战略指导有助于公司下一阶段发展 [3] - VCCG首席执行官表示将与ALgoBiZZ密切合作,确保其上市路径结构合理且具战略性 [6] - VCI Global集团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称ALgoBiZZ是重塑东南亚数字经济的前瞻性科技公司,支持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7]
新股消息 | 传富卫集团最快本周四建簿 将引入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旗下资管公司为基石投资者
智通财经网· 2025-06-25 20:10
财务方面,于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4年度,富卫集团分别实现保险收益24.08亿美元、27.56亿美 元、27.24亿美元;保险业务业绩分别为4.45亿美元、6.79亿美元、6.70亿美元;投资回报分别为-0.17亿 美元、3.59亿美元、12.62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3.20亿美元、-7.17亿美元和0.1亿美元,公司2024年实 现扭亏为盈。 智通财经APP获悉,李泽楷旗下保险公司富卫集团近期已通过上市聆讯,短期内将开展招股工作。该公 司由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汇丰为财务顾问。知情人士表示,富卫集团最快于本周四(6月 26日)建簿,此次IPO预计将募集约5亿美元(约39亿港元)。据报道,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 司旗下资管公司Mubadala Capital及日本寿险公司T&D Holdings将成为富卫集团的基石投资者,富卫集 团估值约60亿美元(约468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富卫集团是一家迅速增长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采用以客为先及数码赋能的模式,于 2013年由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成立。富卫集团已从最初的三个市场发展到十个市场,业务遍布中国香港 (及澳门)、泰国及柬埔寨、 ...
科创板迎来第三家国产CPU
华尔街见闻· 2025-06-25 09:35
国产CPU厂商资本化进程 - 兆芯集成成为继海光信息、龙芯中科后第三家冲刺科创板的国产六大CPU厂商 [1] - 公司已量产六代通用处理器,形成"开先"桌面PC/嵌入式、"开胜"服务器两大系列产品线 [1] - 2024年"开先"处理器销量达167万颗,在联想开天等厂商的国产终端出货中位居第一 [1] - 参股公司格兰菲智能科技(GPU业务)同步启动IPO辅导,或与兆芯集成先后登陆科创板 [1][2] 技术路线与知识产权布局 - 国产CPU厂商技术路径分化:龙芯中科采用自研LoongArch指令集,兆芯集成与海光信息选择兼容X86指令集 [3][4][5] - 兆芯集成通过2020年2.57亿美元收购威盛电子X86芯片组IP获得技术授权,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7][8] - 收购后威盛电子保留7.88%股权,双方形成技术+资本的双向合作模式 [8][9] 经营与财务表现 - 收入快速增长:2022-2024年收入从3.4亿元增至8.8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62% [1] - 持续亏损扩大:同期净亏损从7.27亿元增至9.51亿元,主因研发投入高企(2024年研发费用6.78亿元) [1][11] - 成本压力显著:2024年成品芯片采购成本8.84亿元几乎抵消全部收入,毛利率仅15.4%,低于同业均值超35个百分点 [10][11] 产品与市场动态 - "开先"系列量价齐升:销量从2022年71万颗增至2024年167万颗(CAGR 53%),单价提升10%至455.02元/颗 [10] - 产能爬坡制约盈利:KX-6000G/KX-7000等新品良率仍在提升,规模效应未充分释放 [11] - IPO募资42亿元将投向新一代服务器/桌面处理器研发,强化X86兼容与自主指令集双路径 [1][11][12] 行业竞争格局 - 指令集生态分化:X86主导PC端(兆芯集成/海光信息)、ARM主导移动端,RISC-V等新兴架构尝试破局 [4] - 威盛电子转型案例:出售X86技术后聚焦AI/物联网,2024年收入突破40亿元,净利润2.59亿元 [8][9]
鸿星科技IPO:净利下跌近半业绩稳定或成空话,设备老化成新率逼近“15%红线”
搜狐财经· 2025-06-25 09:25
公司IPO进展 - 鸿星科技主板上市申请自2023年3月3日平移至上交所后已停滞逾2年 财务资料过期导致IPO进程再度中止 [1] - 2023年9月15日披露第二轮审核问询函回复后仍未获上会受审时间窗口 [1] - 当前业绩持续下滑背景下 公司是否符合主板"经营业绩稳定"要求遭监管质疑 [1][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8.35亿元→2022年6.51亿元→2023年5.42亿元→2024上半年2.80亿元 [2] - 净利润加速下跌:2021年2.07亿元→2022年1.94亿元→2023年1.33亿元(同比降31.60%)→2024上半年0.63亿元 [2] - 2024上半年毛利率43.41% 显著高于同行均值25.68% 但较2021年峰值仅下降3.95个百分点 [1][9][10] 行业地位 - 2021-2022年全球石英晶体元器件厂商排名第十 市占率分别为2.60%和2.71% 仅为前十厂商合计份额的1/25 [3] - 可比公司泰晶科技2022年市占率4.47%(全球第七) 2024上半年净利润5738.99万元 为公司6倍 [4][5] - 行业整体低迷:2024上半年四家可比公司中东晶电子亏损超3000万元 其余两家净利润仅百万级 [5][6] 毛利率异常分析 - 设备折旧费用显著低于同行:2023年单位收入设备折旧费6.85元/百元收入 仅为可比公司均值14.60元的47% [14][15] - 机器设备成新率仅15.31% 接近法定最低使用年限 但谐振器产能利用率仍达97.52% [15][16] - 专利数量行业垫底(总专利54个/发明专利11个) 难以支撑技术优势解释高毛利率 [12][13] 设备管理争议 - 5.90亿元原值的机器设备账面净值仅剩9032.70万元 成新率低于运输工具(16.21%) [15][16] - 同行泰晶科技设备成新率45% 公司声称通过技术维保延长设备寿命但缺乏说服力 [16][17] - 货币资金充足(5.58亿元)且资产负债率14.76% 却未进行必要设备更新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