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材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消费级3D打印第一城”,深圳何以炼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10:20
深圳3D打印行业地位 - 深圳成为消费级3D打印第一城 形成全产业链集群[1][3][11] - 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全国超80%的3D打印机 深圳为主要贡献者[2]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超100万台 同比增长15%[2] 深圳企业全球市场份额 - 中国供应商占全球入门级打印机出货量95% 深圳企业占其中超90%份额[2][9] - 创想三维(Creality)全球市场份额达39%[2] - 拓竹科技(Bambu Lab)出货量同比增长64% 智能派(Elegoo)实现强劲增长[2] 代表企业业务表现 - 创想三维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30.4% 2024年收入22.88亿元[6] - 智能派2023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 产品销往100多国 北美欧洲占比70-80%[7] - 纵维立方2024年前七个月出口额同比增长超70% 累计销量超100万台[8] - 拓竹科技估值超100亿元 成为全球桌面级3D打印销售额第一独角兽[9] 产品与技术突破 - 深圳企业以高性价比打破欧美垄断 创想三维CR-10以500美元定价颠覆千美元市场[5] - 拓竹科技Bambu Lab X1以消费级价格提供近工业级性能[9] - 大族激光SLM金属3D打印设备提高效率50%以上[13] 产能与产业链优势 - 深圳企业每2分钟组装一台3D打印机 单日最高产能近12000台[12] - 2023年上半年深圳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5.8%[3][13] - 形成材料研发(光华伟业)、设备制造(创想三维)、应用服务(光韵达)全产业链[11] 全球市场前景 - 全球3D打印市场年增速20% 2028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美元[13] - 安克创新首款UV打印机众筹12小时破千万美元[13] - 中国厂商成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核心供应商[10]
铂力特取得粉床保护气流形成装置专利,可有效减少幅面的落渣量
金融界· 2025-08-16 14:35
公司专利技术 -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粉床保护气流形成装置"专利 授权公告号CN223222471U 申请日期为2024年06月 [1] - 专利属于增材制造领域 通过吹风导流件向成形室输送保护气流 气流从顶部流向成形幅面并沿中心向两侧流动 [1] - 装置包含第一吸风口和第二吸风口 相对设置于成形幅面两侧部 用于优化气流分布 [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11年 位于西安市 主营业务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 - 注册资本27176.8196万人民币 对外投资8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1032次 [1] - 拥有商标信息84条 专利信息550条 行政许可132个 显示较强的知识产权布局能力 [1]
有研粉材(688456.SH):3D打印粉末材料目前在商业卫星、运载火箭零部件中应用正在不断深入
格隆汇· 2025-08-13 17:10
公司业务进展 - 3D打印粉末材料在商业卫星和运载火箭零部件中的应用持续深化 [1] - 具体应用价值量取决于零部件的特定需求 [1] 行业发展前景 - 国内商业航空领域快速发展推动增材制造技术进一步渗透 [1] - 3D打印粉末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价值量预计将提升 [1]
湘江新动能 | 以创新领跑全球智造——工业级3D打印企业华曙高科进阶之路
上海证券报· 2025-08-13 09:35
公司发展历程 - 2009年由许小曙博士创立 初始研发场地仅200平方米[6] - 2012年推出首台高分子激光烧结设备FS401P 成为全球第三家该类设备制造商[6] - 2013年8月动工建设48亩产业园 13个月后竣工 被称为"湖南速度"[7] - 2023年4月17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8] - 2025年总建筑面积超14万平方米的新研发制造总部启用[9] - 16年间从铁皮棚发展到全球增材制造领军企业[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自主开发全套工业级增材制造装备软件系统[2] - 全球率先构建装备 软件 材料 工艺 应用技术一体化完整技术体系[2][8] - 2012年成功研制选择性激光烧结尼龙材料 成为全球第二家该类材料制造商[6] - 累计申请专利与软著超650项 其中发明专利280余项 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 外观专利60余项 软件著作权50余项[8] - 开发超40种打印材料 包括业内首款可3D打印的低碳合金钢ST1材料[5] 市场应用与商业化 - 设备销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6] - 截至2025年初增材制造设备全球累计销量突破1200台[8] - 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 模具 汽车 医疗 消费品 3C电子电器 教育科研等[6] - 具体应用案例包括:低空飞行器金属部件减重数十斤[3] 发动机喷嘴提高燃烧能效[3] 仿生医疗器械预留毛细血管生长空间[3] 运动鞋模保留毫米级精细结构[3] 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 - 2024年费用化研发投入9889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超20%[8] - 新园区配备大型工业级3D打印装备产线中心 国际创新研究中心 新型研发实验室 工业级3D打印服务产线等设施[9] - 在北美 欧洲设立全资子公司[6] 行业前景 - 《Wohlers报告2025》预计2030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达840亿至1450亿美元[9] - 工业3D打印被视为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9] - 技术被形容为"上上个世纪的思想 上个世纪的技术 这个世纪的市场"[9]
“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材料汇· 2025-08-08 21:50
新材料产业规划核心观点 - 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对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 - "十四五"期间产业总产值突破8.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在超高强度钢、高性能碳纤维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4] - "十五五"期间将重点提升关键战略材料自主保障能力,目标到2030年关键战略材料综合保障能力达到80%以上 [11] - 规划提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规模应用"全链条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7] 产业背景与发展形势 "十四五"发展回顾 -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形成若干特色产业集群,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4] - 部分高端材料仍受制于人,如高端芯片用光刻胶、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单晶叶片等 [4] - 材料基因组、增材制造等新方法应用深化,但原始创新能力与顶尖人才团队仍需加强 [4] "十五五"面临形势 - 全球新材料科技竞争空前激烈,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深度融合 [5]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新材料性能、可靠性、绿色化提出更高要求 [5] - 供应链安全与韧性成为焦点,需推动产业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5] 总体要求 发展目标(到2030年) - 突破5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高地 [11] - 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1] - 材料生产能耗、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智能制造新模式广泛应用 [11] 重点发展方向 先进基础材料 - 先进钢铁材料:超高强度汽车钢、高耐蚀海工钢、绿色低碳冶金技术产品 [13] -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强高韧铝合金、高性能镁合金、钛合金精密型材 [13] - 先进化工材料: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3] 关键战略材料 - 高端装备用特种材料:高温合金单晶叶片、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 [14] -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大尺寸硅片、碳化硅/氮化镓衬底、先进光刻胶 [15] - 新能源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钙钛矿电池材料 [16] 前沿新材料 - 低维与智能材料:石墨烯规模化制备、形状记忆合金、仿生材料 [17] - 量子信息材料:量子点单光子源、拓扑绝缘体、量子磁性材料 [18] - 生物基与可持续材料: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CO₂基材料 [18] 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 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 - 航空航天领域: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1200℃高温下持久强度提升20% [24] - 新能源汽车领域: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镍含量≥95%,能量密度达350Wh/kg [26] - 电子信息领域:12英寸超高纯硅片纯度达11N,光刻分辨率达28nm以下 [28] 布局前沿新材料 - 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原位聚合方法使拉伸强度提升50%以上 [40] - 量子点单光子源纯度达到95%以上,为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基础 [40] - 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形状回复精度达到0.1mm以内 [41]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 计划新建5个国家新材料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6] - 设立规模为1000亿元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 [46] -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实行175%加计扣除政策 [46] 保障措施 - 设立新材料产业基金规模500亿元,对重点项目给予30%资本金补助 [82] - 实施"材料人才专项计划",培养100名战略科学家、1000名青年领军人才 [83] - 建立"新材料标准领航工程",制修订800项关键标准 [84]
商道创投网·会员动态|美光速造·完成近亿元战略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8-02 00:30
公司融资情况 - 江苏美光速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战略融资 由华登国际独家注资 [2]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公司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团队联合创办 深耕金属SLM设备与工艺 [3] - 已形成"设备+材料+AI算法+工业软件"闭环技术体系 Fastlayer平台融合开源架构与垂直大模型 [3] - 全球在营设备超1500台 累计打印零件逾2亿件 服务覆盖50余国家 [3] 融资用途规划 - 资金将投入多激光大幅面设备研发迭代 华东与华南智能制造基地扩产 [4] - 建设欧美及印度本地化服务网络 启动"增材大模型"开源社区 [4] - 目标3年内实现万台级设备交付 加速制造业AI化转型 [4] 投资方决策逻辑 - 华登国际看好公司材料、光学、AI跨学科团队与商业化落地能力 [5] - SLM设备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列 消费电子及AI服务器散热结构件订单增速与毛利超预期 [5] - 具备定义下一代增材制造标准的潜力 [5]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工信部《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与多地"智造十条"政策提供订单与补贴双重红利 [6] - 产业资本快速响应"投早、投小、投硬"的耐心资本精神 [6] - 公司技术路线聚焦"多激光稳定性"难题 创业韧性与全球化布局获行业认可 [6]
全球3D打印领先企业TOP15出炉,中国这4家公司上榜!
搜狐财经· 2025-07-31 16:11
全球3D打印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总收入达123亿美元,其中硬件收入55亿美元,服务收入43亿美元,材料收入24亿美元 [1] - 预计到2034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0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4% [1] - 聚合物增材制造是市场主力,2024年收入74亿美元,预计2034年增长至460亿美元,年均增速20.1% [50] - 金属增材制造2024年收入47亿美元,预计2034年接近600亿美元,年均增速29% [50] - 陶瓷增材制造2024年收入1.66亿美元,预计2034年突破25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1.2% [50] 领先企业概览 - 报告梳理出全球范围内15家领先企业,其中4家为中国企业:拓竹科技、铂力特、华曙高科和联泰科技 [3] - 多数企业以设备销售为主,并通过材料、软件和服务构建完整解决方案 [3] 3D Systems - 公司成立于1986年,是全球最早涉足3D打印的企业之一,并推出了首台商用SLA打印机 [4] - 2024年营收下降至4.4亿美元,但按收入位列增材制造行业第二 [4] - 技术涵盖SLA、材料喷射、DLP、粘合剂喷射、颗粒挤出和金属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 [6] - 是重要的材料供应商,服务于医疗、牙科、航空航天和消费品等多个行业 [6] 拓竹科技 - 公司成立于2020年,凭借X1打印机迅速在桌面级FFF市场走红,该产品在Kickstarter上线一个月内筹集超700万美元 [7] - 陆续推出P1、X1C、A1、A1 Mini及H2D等新型号,逐步完善产品线 [7] - 正在构建完整生态系统,涵盖自研切片软件Bambu Studio、耗材及模型平台MakerWorld,同时开发生成式设计工具 [9] - 与创想三维和爱乐酷、Prusa等主流桌面级厂商展开竞争 [9] 铂力特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增材制造设备厂商,专注于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技术 [10] - 不仅生产设备,还提供金属粉末、工程支持与批量生产服务,覆盖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多个行业 [10] - 2024年营业收入达13.26亿元,同比增长15.02% [12] - 截至目前,公司市值为164亿元,位列全球3D打印上市公司榜首,在全球已服务约2800家客户 [12] Carbon - 公司总部位于硅谷,凭借自研的数字光合成(DLS)技术重塑光聚合物3D打印工艺 [13] - 该技术结合数字光投影与透氧膜,可快速制造各向同性、高强度部件 [13] - 平台已被阿迪达斯、Riddell和Specialized等品牌用于中底、头盔和自行车坐垫等产品 [15] - 在高速DLP系统领域保持领先,专注提升产品性能与大规模应用能力 [15] Colibrium Additive - 公司前身为GE Additive,成立于2016年,源于GE对Concept Laser和Arcam的收购,2024年重组后归属GE航空航天并更名 [16] - 提供激光粉末床熔化(L-PBF)、电子束熔化(EB-PBF)和金属粘合剂喷射等多种金属3D打印技术 [18] - GE已用L-PBF技术生产数万个燃油喷嘴,并将150多个部件集成于涡轮结构中 [18] - 旗下材料公司AP&C是航空级钛和高温合金粉末的主要供应商 [18] DMG MORI - 公司通过LASERTEC平台推动定向能量沉积(DED)与CNC减材加工一体化发展 [19] - 早在2016年收购德国Realizer后切入金属LPBF市场,并于2017年推出LASERTEC 30 SLM系统 [19] - 持续推进DED与LPBF技术发展,依托其全球CNC客户基础,加速推动金属增材制造在工业端的应用落地 [22] - 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工业金属AM系统供应商之一 [22] EOS - 公司总部位于德国,是全球领先的聚合物与金属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设备制造商 [23] - 自1994年推出欧洲首台SLS系统以来,全球累计安装超过5000台设备 [23] - SLS平台广泛用于定制眼镜制造,金属DMLS系统被空客、MTU与Relativity Space等应用于原型与终端生产 [23] - 通过ALM和AMCM两家子公司不断拓展材料配方及大幅面设备能力 [23] 华曙高科 - 公司是中国少数同时布局聚合物与金属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系统的企业,在大幅面金属3D打印领域占据技术高地 [24] - 截至2025年中,已部署超150套"米级"金属打印设备,代表机型FS1521M支持32激光器 [24] - 2024年营业收入达4.9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721万元 [26] - 截至目前,公司市值为136亿元,位列全球3D打印上市公司排名第二,在长沙新建14万平方米产业园 [26] Formlabs - 公司由MIT孵化创立,总部位于波士顿,是桌面级SLA打印的代表企业,累计销量超过13万台 [27] - 2024年推出新一代Form 4,并拓展SLS产品线,通过收购Micronics推动粉末床技术大众化 [27] - 构建完整聚合物生态系统,包括打印机、材料、软件和后处理工具,广泛应用于牙科、珠宝和小批量制造 [29] - 耗材销售构成其稳定的经常性收入来源,刚刚在深圳启用新办公室,将加速深耕中国市场 [29] 惠普 - 公司自2016年以多射流熔融(MJF)技术进入3D打印领域,聚焦高通量聚合物工业制造 [30] - 不断迭代产品,先后推出多代MJF系统,最新发布的5400与5600系列在自动化、粉末处理和后处理方面进一步优化 [30] - 建立了"数字化制造网络",联动全球认证服务商,开展规模化部件生产,MJF在中国等制造基地得到广泛部署 [32] - 金属平台MetalJet仍处于初期阶段,未来有望在航空与电子零部件制造中实现突破 [32] 联泰科技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工业级SLA设备制造商,系统销量累计超过2万台,服务于航空航天、医疗和鞋业等多个行业 [33] - 构建了涵盖硬件、软件和材料的完整生态,旗下服务平台Unionfab拥有800台工业3D打印设备,年产零件超200万个 [33] - 通过全流程数字化工厂和全球服务网络,已成为国内外按需制造领域的重要力量 [35] - 已布局金属3D打印领域,推出多款SLM设备如Muees310和Muees430,进一步拓展工业应用边界 [35] Materialise - 公司总部位于比利时,专注于增材制造软件与服务,2024年总营收达2.668亿欧元,其中制造服务贡献约1.1亿美元 [36] - 其Magics和Mimics软件广泛应用于打印前处理与医疗建模 [36] - 正积极布局快速增长的3D打印眼镜市场,推出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完整解决方案 [38] - 解决方案涵盖设计自动化、面部扫描集成与镜架生产的全流程打印工作流 [38] Nano Dimension - 公司通过大规模收购构建聚合物、金属、陶瓷与电子打印平台,核心技术为AME(增材制造电子) [39] - 主力系统DragonFly IV支持多材料电子元件制造,还提供合同制造服务,并开发兼容多平台的光固化树脂 [39] - 此前收购了Desktop Metal、Markforged,目前仍聚焦小批量、高附加值应用 [41] - 持续整合软件与材料生态,服务航天、医疗与国防等关键领域 [41] 尼康(SLM Solutions) - 尼康于2022年收购SLM Solutions,将其并入先进制造业务,该公司专注于多激光、大幅面金属LPBF系统 [42] - 2024年营收达1.5亿欧元,全球装机超1000台,旗舰设备NXG XII 600配备12台激光器 [42] -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与高端制造,在美日两地设立技术中心,推动本地化服务与应用开发 [44] - 构建服务于航天国防的增材制造能力体系 [44] Stratasys - 公司由FDM技术发明者创立,是全球聚合物3D打印领域的核心企业之一,2024年营收为5.725亿美元,同比下降8.8% [45] - 技术涵盖FDM、PolyJet、SAF、SLA及高速DLP [45] - 通过收购科思创AM部门和Nexa3D相关资产,进一步增强在高性能材料和高速打印领域的能力 [47] - 持续推动开放材料策略,加快聚合物3D打印从原型向生产级应用的转型升级 [47] 金石三维 - 公司作为多功能增材制造硬件厂商,产品线涵盖SLA、SLS、FGF(颗粒材料大幅面打印)以及金属工艺如L-PBF和DED [48] - 通过灵活的服务模式和定制化设备方案,深耕鞋类、牙科、汽车等垂直市场 [50] - 虽然在本次榜单中未进入前15,但从其技术实力与市场表现来看,极有可能位列第16 [50]
消费级设备系列报告之二:消费级3D打印出海爆火,重视核心标的机会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22 20: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3D打印分为工业级和消费级,消费级3D打印机操作简便、成本低,下游应用广泛 欧美出海、极客DIY、工具属性、潮玩效应驱动需求增长,预计2028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2% 供给端整机、材料、运营端均有积极趋势,行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推荐关注核心部件、3D扫描、材料、整机等核心标的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拓竹/安克爆火出圈,消费级3D打印关注度提升 - 3D打印分工业级和消费级,消费级操作简便、成本低,下游应用于消费品、学术/教育、文创等领域 [3] - 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超90%由中国供应商供应,2024年3D打印出口数量380万台,金额11.47亿美元,yoy31.09% [13] - 拓竹科技是全球桌面级3D打印独角兽,采用社区引流、硬件变现、耗材复购模式,各型号产品参数不同 [20][25][27] - 安克创新旗下E1打印机众筹4676万美金,刷新平台纪录,不同核心用户有不同使用动机和场景 [31][29] 需求端:对欧美创客出海+工具属性+潮玩拉动需求 - 需求驱动力包括欧美出海、极客DIY、工具属性、潮玩效应,预计2028年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规模达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2% [3] - 欧美车库创新文化和“创客运动”推动桌面级设备应用普及,海外中产家庭消费力高,2024H1美国和德国出口数量和金额占比较高 [40][43] - 桌面级3D打印可满足DIY爱好者创意实现、兴趣满足、社交分享、持续学习等需求 [58] - 桌面级设备可进行小批量构件加工,3D打印农场兴起,海外可将小件定制化打印作副业 [59][68] - 3D打印技术变革传统潮玩制造工艺,已渗透到潮玩产业链多环节,爆款IP或带动设备采购需求 [69][74][78] 供给端:技术及生态构筑壁垒,供应链降价刺激放量 - 消费级3D打印设备呈“一超多强”格局,技术升级、供应链降本、AI赋能,材料谱系齐全,运营搭建社群、开展众筹 [3][88][92] - 整机端技术持续升级,多功能合一,AI赋能降低操作门槛,叠加3D扫描仪配件 [92] - 材料端谱系逐步齐全,从PLA、PETG到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将涌现 [106] - 运营端搭建社群生态留存客户,众筹为新品牌入局提供机会 [92] 核心标的:核心部件+3D扫描+材料+整机环节 - 核心部件关注杰普特、锐科激光、金橙子,受益于消费级设备功能升级和需求增长 [3][119] - 3D扫描关注思看科技、奥比中光,具备工业级解决方案和3D视觉感知技术 [3][130][135] - 材料关注海正生材、惠通科技、家联科技,在聚乳酸等材料领域有优势和发展潜力 [3][138][145] - 整机关注安克创新,充电业务稳定,拓展智能创新产品,3D打印产品有发展规划 [3][148]
铂力特: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换发营业执照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22 00:17
公司工商变更 - 公司于2025年4月28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2025年6月9日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变更经营范围、取消监事会、修订公司章程等议案 [1] - 公司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和备案手续,并取得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营业执照》 [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10131578408694N [1] -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法定代表人:薛蕾 [1] - 注册资本:27176.8196万人民币,成立日期:2011年7月6日 [1] - 住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上林苑七路1000号 [1] 公司经营范围 - 一般项目包括增材制造、增材制造装备制造与销售、3D打印服务、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研发、金属材料制造与销售等 [1] - 许可项目包括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与经营、检验检测服务 [1] - 经营范围新增智能仪器仪表制造与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与销售等 [1]
研发、制造、服务“一条龙” 这家企业玩转金属3D打印
河南日报· 2025-07-13 07:23
公司概况 - 洛阳盈创极光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专注于金属3D打印设备制造与金属产品3D打印服务 产品应用涵盖航天 航空 商业火箭 船舶 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领域 [2] - 公司掌握国内领先的金属3D打印设备设计 研发及制造技术 拥有先进的金属材料研发技术和顶尖的金属3D打印后处理技术 [3] - 公司已形成从设备生产到工艺研发 全流程定制及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提供从新材料开发到产品生产的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3] 技术优势 - 金属3D打印采用"离散—堆积"原理 相比传统制造具备更高设计自由度 更短生产周期 更低材料损耗和更小环境影响 [3] - 公司自主研发并组装打印设备 显著降低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3] - 公司在智能变速铺粉 永久除尘系统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获得"粉仓烘干"和"全新刮刀驱动"两项发明专利 [4] 产能与项目 - 2023年公司启动"激光技术及增材制造工艺精密零部件生产装备技术改造项目" 投资超亿元组建激光技术及增材制造服务中心 [6] - 项目产能释放后预计年产值超亿元 将打造国内领先的精密零部件生产中心 [6] 行业与区域发展 - 河南通过"院士工作站+高校联盟+核心企业"创新组合攻克技术瓶颈 实现材料 装备 服务技术自主 [6] - 河南聚焦医疗 汽车等本地优势产业 以规模化需求推动技术迭代 并通过"政策—载体—金融"三角支撑提升中小企业渗透率 [6] - 3D打印行业正迈向规模化 智能化 数字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公司计划自主研发更大尺寸加工设备并建设国内领先的激光增材制造工艺中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