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学
icon
搜索文档
突然!时隔30年再提“包分配包就业”,信号极不寻常
商业洞察· 2025-07-12 11:26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教育部2024年批准设立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投资460亿)、福耀科技大学,均于2025年首次招生[3][4][5] - 三所大学均获顶级企业支持: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发起并获宁德时代/比亚迪支持,大湾区大学与华为产业链200余家企业合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芯片首富虞仁荣创办并与华为/小米生态协同[4][11][14] - 深圳理工大学作为参照案例,首届毕业生包就业政策使其录取线达624-664分,追平中山大学[8][9] 新型大学核心优势 - **资金与师资**:南方科技大学拥有61名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含2位诺奖得主及40位两院院士,师资达"中上等985标准"[19] - **专业设置**:聚焦前沿领域,如深圳理工大学7个专业对应深圳"20+8"产业集群,大湾区大学5个专业覆盖半导体/AI/新能源[20][21] - **培养模式**:实行"4+1"教学(4天课堂+1天实验室)及"学术/工程/创业"三轨制,直接对接产业需求[22][23] 对传统高校的冲击 - 南方科技大学在U.S. News排名已超越同济/哈工大等985高校,新型大学在生源争夺中形成压力[24][26] - 传统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如人工智能专业在二三本院校泛滥,导致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脱节[29][30][31] - 需建立产业大数据驱动的专业调整机制以解决"供给端失灵"问题[32]
去深圳上大学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20:17
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深圳自特区成立伊始就怀有创办高水准大学的冲动和雄心,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紧密相连 [1][6] - 1983年深圳大学成立时在校学生仅216人,而北京有54所高校,上海有43所,广州有20所,深圳在高等教育领域起步较晚 [5] - 21世纪以来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加速,2014年后以几乎一年一所的速度新建8所高校,截至2024年高等学校数量达17所 [5] - 2025年深圳推进第三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涉及深圳海洋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8所院校 [5] 三次建校热潮 - 第一波热潮在特区成立初期,1983年深圳大学从提议到开课仅用半年,创下"深圳速度",建校初期采用开放式校园和学生自治等创新模式 [8][9][11] - 第二波热潮在2000年前后,深圳通过合作办学和虚拟大学园解决高端人才培养问题,吸引北大、清华等高校入驻 [14][15] - 第三波热潮在南科大成立后,10年间新增8所高校,合作办学拓展至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院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连续9年成为广东高考录取分数最高院校 [20][21] 财政投入与办学特色 - 深圳教育支出从2017年509亿元增至2025年计划1020.6亿元,占比从11.08%升至23% [26] - 高等教育支出从2012年11.4亿元增至2025年预计178.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1.69%,占比从10.4%升至近48% [28] - 深圳大学2025年部门预算收入75.07亿元,10年增长366.85%,在全国非"双一流"高校中预算排名第一 [30] - 深圳高校以理工科为主,学科建设紧贴产业需求,南科大拥有超60位院士,国际排名接近清北 [36] 城市与高校协同效应 - 深圳高校毕业生留存率达73.2%,深大毕业生主要被比亚迪、华为、腾讯等本地企业录用 [35]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录取分数线已超本部,体现城市对高校的赋能效应 [42] - 深圳计划在"十五五""十六五"期间新建不少于10所高校,总量或达30所以上,学科将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44][46]
约120位中国运动员参加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09:22
赛事概况 - 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2025年7月16日至27日在德国举行 [1] - 预计参赛规模包括来自150个国家(地区)的8500名运动员和官员 [1] - 赛事覆盖6座城市共23个比赛场地 [1] 比赛项目设置 - 共设18个大项包括三对三篮球、羽毛球、篮球等传统项目及残疾人三对三篮球新增项目 [1] - 中国代表团将参与14个大项90余个小项的角逐 [1] 中国代表团构成 - 代表团总人数220余人包含200余名师生来自81所高校和单位 [1] - 运动员约120人平均年龄21.9岁 [1] - 86%运动员首次参加大运会 84%首次代表国家出战世界/洲际综合性运动会 [1] 参赛目标 - 教育部强调通过赛事展示中国青年自信乐观、文明友好的精神风貌 [2] - 提出以体育交流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方向 [2]
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启动,学生将进入企业、科研院所实习
新京报· 2025-07-07 18:28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7月7日,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在北 京科学中心启动。活动将于7月至8月在全国11省(自治区、直辖市)13市同步开展,来自80余所高校的 350名港澳台大学生将进入140家企业、科研院所实习。实习期间,港澳台大学生还将走进高端科研平 台、科技企业、科普场馆、民俗文化馆等开展研学参访交流。 往届实习生代表现场分享实习感受时表示,导师结合他的专业背景,量身定做了一份实习规划,他结合 专业知识分析了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设的社会意义,切实感受到经济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习导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主任张俊杰说,今年,全国众多优秀的企事业单位、 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了这项活动,每一家单位都精心设计了实习内容,配备了专业的导师团队。"以我们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动物学会共同组织的活动为例,同学们将有机会走进合成生物学训练 营,接触生命科学最前沿的领域;担任北京猛禽救护中心助理,亲身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当天,北京项目办组织了企业见面会与导师培训会,从实习流程衔接、专业指导赋能等方面着手,为实 习生顺利开启实践之旅、提升实习成效筑牢 ...
从百亿资本到院士天团:“顶配”新大学背后的城市野心
虎嗅· 2025-07-07 16:58
新型研究型大学概况 - 教育部官宣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高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聚焦理工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人才[1][2] - 三校开启火热招生宣传,具备标杆院校特质:百亿资本、院士坐镇、小班教学、产业嫁接、名校合作[3][4] - 三校在建校理念、发展路径、培养模式上有创新实践及行业示范价值[4] 资本投入与办学背景 - 大湾区大学由广东省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校园建设投资约100亿元,占地面积2356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6] - 东方理工大学由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办学,总投资460亿元(宁波市政府160亿元,虞仁荣基金会300亿元),用地2300亩[9][10] - 福耀科技大学由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资100亿元创办[12][14] - 百亿级投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基准,东方理工460亿最高,大湾区大学和福耀科技大学均为100亿[16] 招生与培养模式 - 大湾区大学面向广东招80名物理加化学考生,东方理工在浙江招70名,福耀科大在福建等5省招50名[19] - 大湾区大学和福耀科技大学学费约5000元/年,东方理工学费96000元/年但提供全额奖学金[20][21] - 三校均聚焦"高精尖"领域:大湾区大学设5个本科专业,东方理工设4个,福耀科大设4个[22][23][24][25] - 本科生入学不分专业,东方理工大一下选专业,大湾区大学大二选,福耀科大大二下选[25] 师资力量 - 大湾区大学校长为北大前副校长田刚(中科院院士),东方理工校长为南科大前校长陈十一(中科院院士),福耀科大校长为哈工大前校长王树国[27][28][29] - 大湾区大学有10位院士,东方理工16位全职院士,福耀科大15位海内外院士[30][31] - 大湾区大学教师100%有博士学位,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70%有海外经历[32] - 东方理工有23名国际学术组织会士、52名国家级人才,53人有TOP200院校任职经验[33] - 福耀科大拥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人,71.2%教师有境外背景[34] 城市战略与产业对接 - 三校分别位于东莞(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福州(福耀科大),三市GDP均超万亿[37][39] - 三市高教资源不足:福州34所高校,宁波15所,东莞仅9所[41] - 大湾区大学利用粤港澳产业集群优势,与华为、vivo、OPPO等科技龙头合作[46][57] - 东方理工聚焦长三角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领域,与韦尔集团、吉利汽车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47][58] - 福耀科大与福耀集团、中国一汽、蔚来汽车等建立产教合作网络,与米兰理工合作培养[54][59][60] 科研与合作平台 - 大湾区大学建设10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及中子科学中心等重大设施,与8所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52][53] - 东方理工已获批5个省级科研平台,获科研经费23.7亿元,与3所名校联合培养243名博士生[54] - 福耀科大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及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境外名校商讨本硕博贯通培养[54][55]
大学生伴读成了“香饽饽” 带娃学习还能提供情绪价值
北京晚报· 2025-07-07 15:38
进入暑期,不少双职工家庭请来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或监督孩子写作业、上网课,或是带着孩子做运 动,提供高质量陪伴。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带娃""大学生伴读"的帖子热度也持续升温。记者调查发 现,许多家长看中兼具活力与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认为他们能在看孩子的过程中起到正向引导和榜 样作用,但由于缺乏规范的中介平台和管理,这一市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权益保障缺位等问题,值得 正视并予以解决。 大学生说 共同语言多 叛逆娃更听话 北京理工大学的小任即将进入大三。从大一寒假开始,每逢假期他都会寻找给孩子伴读的机会。他 说:"如今许多家长不仅希望大学生能在孩子学业上答疑解惑,也希望能带着孩子开阔视野。"小任告诉 记者,他曾经带着一名初中学生逛大学校园,一起进入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在校园食堂里吃一顿 饭。"孩子对于大学里的一切充满好奇,问了很多问题,一圈逛下来他很憧憬大学生活,我也挺有成就 感。" 在进入大学之前,小任就曾在老家帮着亲戚带孩子,因此进入大学之后,对伴读工作游刃有余。"我会 做饭,有的双职工家庭,父母中午都没有时间回家,我便给孩子做一份午饭。有时候我看到孩子学习累 了,也会跟家长商量,陪着孩子一起遛遛弯,打打 ...
一位大学校长的治校“密钥”
中国青年报· 2025-07-06 10:55
校长治理模式创新 - 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孔建益2021年9月公开个人手机号,承诺回复每一条学生短信,4年累计回复3万多条[2] - 学生短信内容涵盖选课系统优化、考研自习室增设、后勤服务改进等,职能部门快速响应解决具体问题[2] - 校长带头晨跑回应学生"早起困难"诉求,校庆时为1.8万师生提供小龙虾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2] 教育理念与实践 - 校长基于自身1977年高考经历,强调校长对学生命运的影响,坚持40年亲自教授本科生课程[3] - 通过"分外之事"传递教育温情,学校因校长行为被网友称为"最温暖大学"[3] - 2023年4月上线"校长直通车"平台,整合19个职能部门实现线上诉求处理,平均办结时长15.1小时,满意度达96%[4][7] 管理机制改革 - 制定《平台管理办法》,规定一般事项4小时内回复、3个工作日内办结,紧急事项需1日内解决[6] - 将办理满意度纳入部门年终考核,超时未办事项自动触发校长及分管领导督办提醒[6] - 平台累计处理5600多项诉求,一次性化解率98%,如空调加装案例3天内完成[6][7] 学生参与治理 - 学生建议直接推动文明寝室管理办法、校园电动车管理办法等制度出台[8] - 控烟领导小组等专项治理机制源于学生留言,零散建议转化为系统性改革方案[8] - 后期短信内容从投诉转向就业喜报、考研感谢等正向反馈,显示信任关系深化[8] 文化影响力 - 2025届毕业生在典礼上用纸板车模型象征"校长直通车",体现治理创新获学生认同[9] - 校长提出"没有爱就没有大学"理念,治理模式突破传统高校行政管理框架[9][10]
花钱修地铁,还是花钱灭蚊? | Knock Knock 世界
声动活泼· 2025-07-04 21:45
地铁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 - 西安地铁8号线施工过程中发现1300多座古墓,但地铁运营后仍难以通过售票实现盈利 [3] - 伦敦地铁运营160多年仍处于亏损状态,部分站点因客流量低被称为"最孤独的地铁站" [3] - 地方政府修建地铁的主要目的并非直接盈利,而是通过拉动沿线经济和抬高土地价格间接获得收入 [3] - 全球仅香港地铁、东京地铁等极少数城市地铁系统实现盈利 [4] 高校与政府的资金争议 - 哈佛大学因经费问题与特朗普政府多次对簿公堂,成为少数拒绝妥协的美国高校 [5] - 争议焦点涉及大学核心价值的维护,哈佛校长发表公开信强调学术独立性比资金更重要 [8] - 事件导火索源于2024年美国政府冻结多所大学资金,多数学校选择妥协而哈佛坚持诉讼 [5]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 新加坡2016年起采用绝育雄蚊技术,试点区域蚊虫数量下降90%,登革热感染率显著降低 [10] - 全球多国实施蚊子放飞计划,包括中国、美国、巴西等国每年释放上亿只人工培育蚊子 [9] - 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绝育技术专门针对雄性蚊子(不叮咬人类)进行种群控制 [10] 播客节目信息 - 《Knock Knock 世界》已更新至第40期,聚焦政府与大学资金使用议题 [2] - 节目由声动活泼与十分之一联合出品,每周一三五早6点更新,单期时长10分钟 [13] - 第一季定价365元,已在主流音频平台上线并提供三期免费试听 [14][15]
现在的大学生连毕业照都不拍了吗?
36氪· 2025-07-04 07:59
大学生社交关系现状 - 2025届大学生普遍拒绝拍摄集体毕业照 某班级17名学生全部选择不拍 理由包括"不想去""无意义""睡不醒"等[3][7] - 宿舍关系呈现"圆滑且淡漠"特征 学生用床帘/桌帘划分物理界限 日均交流仅剩熄灯提醒[10][11] - 社交恐惧现象突出 遇到同学时60%选择假装玩手机回避打招呼 冲突处理倾向"毛茸茸地走开"[13] 教育制度异化现象 - 校园跑制度催生灰色产业链 代跑价格从10元/次飙升至50元 黑客破解软件曾短暂规避GPS监测[15][16] - 学分导向明显 武汉大学要求3个月内完成30次环跑 占总成绩10% 未达21次直接零分[15] - 校媒生存空间压缩 中国传媒大学新传时报等相继停更 报道选题被限制在校园基建等非敏感领域[38][39] 就业竞争文化 - 社交平台成为新赛道 中传学生通过小红书获取课程信息效率高于线下 名校标签成流量密码[19] - 自我认同被量化 学生追求"一千粉丝十万浏览"的数字化证明 大学四年被视为就业预备期[20] - 出路选择高度同质化 毕业生去向仅限保研/考研/就业/出国/二战五类 延毕者被归入"考研二战"[41][42] 代际认知差异 - 教授群体鼓励冒险 但学生认为"中产心态无中产实力" 医疗住房等现实压力限制选择空间[25][26] - 学历贬值焦虑显著 985转211被视为"倒退" 社会评价体系与个人发展路径存在根本冲突[27][28] - 亲密关系趋向功利化 "只筛选不培养"成为主流 恋爱关系被类比为HR招聘流程[35][36] 亚文化生存策略 - 兴趣社群形成准入机制 "认亲"行为通过动漫周边等视觉符号完成身份识别[30][31] - 线上关系优于线下 网友因"无利益冲突"获更高信任度 现实同学往往不知彼此社交账号[31] - 阶层对立情绪蔓延 匿名论坛出现"非清本滚出清华""文科生浪费GDP"等极端言论[32]
产教融合促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
新华日报· 2025-07-04 05:55
产教融合的内涵和现状 - 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模式不断涌现,表明我国产教融合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2] - 部分合作停留在"挂牌式"表面项目,课程设计中未能融入企业真实需求,合作模式同质化,缺乏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的差异化方案 [2] - 部分非一线城市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人才流失问题,影响大学生供需匹配效率 [2] 大学生本地化就业的多维价值 - 推进大学生本地化就业可与区域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对接,例如数字经济产业通过深化校地企协同、强化数字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链精准匹配,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人才支撑 [3] - 人才集聚带动的消费升级效应促进当地消费模式从住房改善性需求向文化娱乐性需求转变,形成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增长点 [3] - 本地化就业的毕业生对当地产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政策更为熟悉,能够更快适应职场需求,减少磨合期,在职业发展初期占据竞争优势 [3] - 长期的学习生活使毕业生对城市产生深厚情感,增强职业稳定性,降低人才流失率,形成"校地共生"模式 [3]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协同路径 -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在招生环节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增设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相关专业 [4] - 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大学教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践指导,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发"项目制教学模块" [4] - 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授课的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4] - 探索实体合作形式,如"校中厂""厂中校"等创新培养模式 [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构建"引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配套制度,对吸纳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实行税收阶梯式减免 [5] - 在增值税、物业税等方面给予参与产教融合企业优惠政策,简化申报流程,实现"一键申报、即办" [5] - 建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项目、开发新型学科课程 [5] - 优化就业补贴标准,为基层产业岗位提供生活补贴和免费周转住房等 [5] 强化对区域企业的认同 - 将本土产业发展历程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通过编写企业文化宣传册、举办区域特色活动增进学生对属地产业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5][6] - 举办"产业文化节""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本土企业家分享创业心得,营造包容开放的就业创业环境 [5][6] - 建立常态化的校企文化交流机制,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员工到院校培训,推动高校创新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6] - 在高校校园中建设"工业文化长廊",展示本土企业发展成果及产品,在企业厂区设立"高校创新成果展示区",促进双方文化交流和成果转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