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搜索文档
流金窑火,百元集齐“五大名窑”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6 11:51
产品核心概念 - 融合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时尚的【流金窑火】五大名窑茶具珍藏套装 [1][2] - 设计灵感源自博物院珍藏的唐宋五大名窑瓷器,仿古器型与精挑釉色展现宋韵风华 [2][14] - 礼盒包含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杯子各一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10][35] 文化价值与市场定位 - 茶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茶具承载生活点滴与传统文化 [6][8] - 五大名窑瓷器跨越南北,集齐高品质五窑瓷难度大,该套装填补市场空白 [22] - 产品定位为"美学艺术品",通过文创形式连接历史与现代生活 [14][16][23] 工艺与制作 - 非遗传承人刘铭志监制,确保品质并体现对传统的尊重 [25][28] - 历经设计、选料、揉泥、拉胚等十余道工序,手工施釉与一体成型工艺 [31][33] - 每件茶具采用独特烧制技艺,如汝窑天青釉色还原宋徽宗"雨过天青"意境 [38][43][47] 五大名窑特色 - **汝窑扳指杯**:天青色釉温润如玉,结合扳指阳刚气质 [38][45][47] - **定窑葵口杯**:白瓷覆烧工艺,秋葵花造型象征平静安宁 [49][53][57] - **哥窑八方杯**:青灰釉"百圾碎"开片,八边形寓意八方聚财 [59][63][65] - **钧窑高菊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杯身线条模拟菊花花瓣 [69][73] - **官窑斗笠杯**:宫廷标准制作,纹饰盈润细腻,提升茶空间氛围 [75][79][81] 营销信息 - 活动期间特惠价268元/套,强调限量收藏属性 [82][83]
紫砂壶:泥土里的东方美学密码
北京商报· 2025-06-13 00:38
紫砂行业概况 - 紫砂原料仅产自宜兴丁蜀镇黄龙山脉,具有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且不渗水,适合泡茶 [3] - 紫砂泥分为紫泥、红泥、段泥三大基泥,可通过拼配产生上百种色彩,烧制后色泽温润,其他陶土无法复制 [3] - 紫砂工艺起源于北宋,明代供春制壶开启文人介入历史,时大彬改进壶型贴合文人茶趣 [3] 紫砂制作工艺 - 全手工成型需使用20余种工具,经过打泥片、围身筒、精加工等工序,每道工序依赖手感,成品形态多样 [4] - 窑火淬炼温度在1100-1280℃之间,传统龙窑使用松木控温,现代电窑温差可控制在5℃以内,温度变化影响壶色 [4] 紫砂壶的功能与设计 - 高身壶适合发酵茶如普洱、红茶,深腔聚香;矮身壶适配绿茶、白茶,散热快保留鲜爽 [5] - 壶嘴、壶把、壶钮需"三点一线",符合力学原理,倒水利落且线条流畅 [5] - 养壶过程中茶多酚与气孔矿物质氧化形成包浆,长期使用的壶即使注入清水也能透出茶香 [5] 紫砂壶的艺术与文化 - 仿生器如南瓜壶、荷花壶等师法自然,体现"天人合一"哲学 [6] - 筋纹器如合菱壶、菊瓣壶线条等分排列,暗合《周易》数理智慧 [7] - 光素器如仿古壶、掇球壶无多余装饰,曲面比例体现儒家"中庸"之道 [8] 文人与紫砂的结合 - 清代陈鸿寿与匠人杨彭年合作创作曼生十八式,壶身刻铭文,将紫砂壶升华为文人小品 [9] - 现代顾景舟制壶、吴湖帆题刻的"石瓢壶"集陶艺、书法、绘画于一体,单壶拍出数千万元高价 [9] 现代创新与跨界 - 故宫、敦煌研究院等机构推出联名紫砂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10] - 年轻匠人运用3D扫描复刻古壶形制,或在壶内嵌入传感器,通过App监测茶汤温度、冲泡次数 [10]
材美工巧 器韵时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2 06:31
展览概况 - 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 展出110件套匠心之作 以"材美 工巧 器韵 时宜"为新时代考工标准 [7] - 展览继承传统《考工记》"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的造物思想 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传统工艺理念 [7] 材美工艺 - 唐帅岫玉雕刻《水生世界·逸》突破传统静态美学 运用不规则曲线展现敦煌飞天的飘逸灵动 [7][8] - 王丽华苏绣《九龙图》以南宋陈荣作品为范本 采用平针 乱针及自创罗髻针法再现九龙威猛姿态 [8] 工巧创新 - 陈荣春 陈汉青陶瓷《如梦令》继承明代何朝宗"垂裳纹"技艺 德化白瓷衣褶处理如山水飞瀑 融合文人赏石意趣 [8] - 陈玉琼玻璃作品《生生不息》通过灯工玻璃技术 用透明材质具象化人类追寻真理的心路历程 [9] 时宜探索 - 《叙事》《恐龙》两件装置作品突破传统材料限制 分别使用丝瓜瓤和废旧轮胎创作 引发关于手工艺价值体系的讨论 [10] - 废旧轮胎作品通过纹路转化形成独特肌理 丝瓜瓤作品利用纤维结构创造类似"米家山水"的光影层次 [10] 文脉传承 - 范泽锋紫砂《禅墩·朝阳》延续明代时大彬 清代陈鸣远的线面结合美学 以向日葵意象转化植物生长轨迹 [13] - 王雷纸搓线编织《文锦华夏》将书籍文字与传统服饰形制结合 实现历史符号的现代性阐释 [13] - 国礼《和合之美捧盒》融合敦煌荷花如意纹 回纹等传统元素 延续商周青铜器铸鼎象物的文化叙事 [14]
芒种时节为什么打泥巴仗(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芒种节气及侗族传统习俗展开,未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作为投资银行分析师,我确认该文本属于文化民俗领域,与金融分析无直接关联。建议提供企业财报、行业动态或经济政策类文本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从“窗口”到“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中国馆参展作品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通过10件作品回应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智能、自然、人工、集体",展现中国建筑师对全球议题的思考 [1] - 作品《良渚十二律》通过12组声音和影像装置,融合良渚遗址模型与礼乐文化,展现文明的韧性和整体性 [1] - 《北京中轴线的春天》以数字化点云扫描还原北京中轴线地标,探索人与历史、城市、自然的情感连接 [2] - MAD建筑事务所的《一把油纸伞》运用传统工艺创造微型自然剧场,提供光影与温差调节的空间体验 [2] - 《苍穹》装置由建筑工地防护网编织而成,引发对城市建设中精神空间构建的思考 [2] 参展团队与创作理念 - 12位(组)跨学科参展人包括建筑师、灯光师、音乐家、科学家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 [2] - 策展侧重年轻建筑师,其作品更具全球化视野、开放性和互动性,融合传统文化根源与未来城市转型思考 [2] - 众建筑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插件家"模块化建造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3] - 小红书《开源城市计划》展示用户共创的城市影像,推动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创新 [3][4] 建筑行业趋势与文化表达 - 建筑行业正从工业文明的理性效率转向智能时代的人性与自然关注,强调"天人合一"世界观 [4] - "山水城市"理念倡导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参展作品通过当代艺术表达推动文化变革进程 [4] - 中国建筑师通过国际竞标、本土文化深耕提升全球话语权,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设计核心营养 [5] - 行业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奖,强化中国建筑对世界的现实影响力 [5] 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 未来建筑需注重公共空间、社区凝聚力及住宅设计创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6] - 行业将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强调意境营造和人文关怀,平衡理性技术与感性思考 [6] - "东方且面向未来"的建筑风格如"山水城市",有望以创新贡献全球建筑发展 [6]
今日小满 | 藏在小满节气背后的天文密码
央视网· 2025-05-21 12:10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背景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 太阳运行到黄经60度时出现 体现"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的自然规律与"满招损"的哲学智慧 [1] - 节气计算基于太阳位置观测 华夏先民通过"昼测日影 夜观星象"确定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等关键节点 汉代《淮南子》首次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 [3] - 战国时期已形成完整节气体系 与二十八星宿 北斗运行 土圭测影及物候变化相关联 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5] 古代天文观测技术 -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立夏加15日 斗指巳则小满" 汉代《汉书·律历志》进一步明确"斗建巳位 日在毕八度"的天象坐标 [3][10] - 现代观测显示太阳位置与古籍记载存在偏差 主因是岁差导致星空背景相对位移 非古代观测误差 [10] 节气体系的文化价值 - 节气转换实为古代天文学家在星海中刻录的时间坐标 小满节气折射出华夏文明将天文观测与哲学思考融合的独特认知方式 [8] - 节气体系不仅指导农业生产 更是中华文明天文智慧与自然规律的具象化实践 [5][8]
超25万人次打卡!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凭什么“圈粉”全球?
央视新闻· 2025-05-21 00:09
全球影响力与媒体关注 - 中国馆开馆首月(4月13日开馆)获多国部长级高官评价,称其展现新时代中国的大国风范与开放姿态 [1] - 国际媒体如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日本共同社等争相报道,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家境外主流媒体发布近2000篇报道 [3] - 截至5月18日累计吸引超25万人次参观,成为世博会"顶流展馆" [1] 文化展示与设计理念 -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设计理念,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4] - 外观灵感源自中国古代书简,形似竹简长卷,外立面镌刻119句诗词名篇,采用五种字体展现汉字文化 [6] - "二十四节气"多媒体装置由94岁敦煌艺术家常沙娜设计,结合敦煌壁画美学与数字动画 [8] 科技互动与创新体验 - AI互动项目如AI孙悟空实现多语言对话,让神话人物"活"起来 [9] - 数字化展品如敦煌"散花天女"与月壤结合,展现传统美学与航天科技的碰撞 [9] - 零碳建筑等前沿设计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网红展馆"亮点 [3] 中日友好与后续活动 - 通过"青山明月"文化长廊、朱鹮保护合作等展项促进中日人民情感共鸣 [3] - 将联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国家馆日定于7月11日 [11]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成热门
经济日报· 2025-05-17 05:53
中国馆参观数据 - 中国馆开馆满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 - 日均参观人数约7000人次,是本届世博会最热门展馆之一 [1] - 高峰时段参观人数可达上万人次 [2] 展馆主题与设计 - 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 [1] - 展馆外形设计宛如一卷徐徐展开的中华书简 [1] - 设有"天人合一"展区,展示二十四节气主题多媒体动态影像 [1] - 多媒体透景画壁《耕织图》展现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2] 特色展品与科技展示 - 展出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号青铜神树(复制品),高近4米 [2] - "生生不息"展区展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3] - 采用AI技术生成"共绘桃花源"巨幅画卷,观众可扫码参与创作 [3] - 展区内设置"AI孙悟空"大模型与观众互动 [4] 观众反馈与文化影响 - 日本参观者佐藤惠子称赞二十四节气展项色彩搭配与文化共鸣 [1] - 东京游客加藤表示三星堆青铜器刷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 - 马来西亚教授称赞中国馆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服务 [3] - 波兰参观者评价汉字"是活的",体现文化传播效果 [3] 运营与服务 - 招募约60名志愿者提供引导与讲解服务 [2] - 建立人性化分流机制,优先保障特殊人群参观 [2] - 志愿者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 [3]
从伦敦、上海到大阪:穿越百余年历史,闪耀世博会的广东印记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12:15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 首位与世博会有关的中国人是1867年参观巴黎世博会的清末文人王韬,他在《漫游随录》中赞叹世博会"物玩精奇,宸游怡畅,称盛集焉" [1] - 1851年广东籍商人徐荣村将中国商品带到伦敦世博会并获奖,使中国名号传播海外 [1] -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最壮观、园区场地面积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1] 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影响 - 上海"后世博"发展实现了从"短期盛会"到"长期红利"的转化,如原世博园区地块逐步转型与45公里滨江步道全线贯通 [2] - 中国文明通过融入式体验将"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的理念传播到海外 [1][2] - 日本观众对上海世博会印象深刻,认为其是最壮观、园区面积最大的一届 [2] 深圳洲明科技的参展表现 - 洲明科技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30多个国家馆提供总计超3500平米的LED显示屏 [4] - 在大阪世博会为中国馆提供全套光显解决方案,包括光显设备、软件平台、互动系统等 [3] - 展项包括"文字瀑布长河"、近百平米的"二十四节气圆盘"、良渚水利工程再现等 [3] - 从单纯展演式转变为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以流动方式进入观众心中 [4] 广东元素在大阪世博会 - 广东省贸促会将在6月27-29日举办广东活动周,展示英歌舞、醒狮、粤剧等非遗文化 [4] - 广州地铁首次参展,将展示智慧交通模型,体现"一键开关站""一码换乘""智能巡检"等绿色出行成果 [4] - 广州地铁模型融入广府文化元素,展示TOD理念和可持续交通成果 [4] - 展览紧扣"健康与幸福"主题,展现科技创新对绿色出行和城市生态的赋能 [5]
郎酒:敬天台再揽国际大奖 东方建筑美学与酿造哲学惊艳威尼斯
证券时报网· 2025-05-13 19:00
5月9日,第19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正式开幕。作为本届中国馆的重点展出项目之一,郎酒庄园· 敬天台现场大放异彩,荣获2025法国AFEX奖,继今年3月在戛纳MIPIM Awards摘得殊荣后,郎酒再次 站上世界建筑舞台高地。与此同时,郎酒股份总经理汪博炜在"中国之夜"上以中英双语讲述"时间的味 道",以美酒为媒,展现东方酿造智慧与中国建筑美学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白酒文化国际传播打开了新 的范式。 频频斩获国际大奖:郎酒携东方酿造智慧、建筑哲学亮相威尼斯 东方哲学赋能建筑表达:敬天台成"时间艺术"的全球范本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始于1895年,是与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并列的世界顶级艺术盛会之一,被誉为"建筑界 的奥运会"。本届第19届建筑双年展主题聚焦"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中国馆则以"容·智慧"为题, 通过建筑语言诠释"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主张,强调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秩序 的再回归。这一理念与郎酒庄园十余年来所践行的"顺天应时、天人共酿"的价值内核高度契合。 汪博炜指出,建筑是长在大地上的凝固时间,而酿酒则是与大地交换的流动时间。无论建筑还是美酒, 皆为时间的容器。朗朗乾坤之间,"郎酒"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