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百家产业链单位加入福建省卫星应用产业联盟
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 中国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标志着"太空计算时代"到来 卫星应用加速从科幻走向现实 [1] - 福建省成立卫星应用产业联盟 100家来自省内外的卫星数据采集 处理 应用全产业链单位加入 [1] - 同期成立数字福建专家委卫星应用专家组 行业专家学者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支撑 [1] 卫星技术应用场景 - 遥感卫星数据可用于分析气象 藻类叶绿素变化 通过概率预报模型助游客追"蓝眼泪" [1] - 为海上渔民提供"不失联"通信服务 实现高带宽网络和海上直播带货 [1] - 定位地震 监测火灾 为文旅 文娱 游戏等数字经济场景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 [1] 卫星商业化与生态构建 - 依托庞大卫星数量可实现全球覆盖 高频重访 快速响应 拓展应用场景 加速商业化落地 [2] - 福建持续推进空天技术在海洋监测 应急管理 生态治理 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初步形成"卫星+"融合应用生态 [2] - 根据《福建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福建将打造"海丝""安溪铁观音""天卫"等系列卫星星座 [2] 产业协同与生态闭环 - 福建省卫星应用产业已形成"四梁八柱"发展框架 以政策为基 科技为核 资本为翼 生态为魂 [3] - 数据管理局 高校实验室 金融机构和百家企业及服务机构携手联动 推动"数据要素流通—技术创新—场景应用—配套服务"生态闭环成型 [3] - 国企将推动卫星数据要素有序流通与创新应用 加快标杆性应用场景落地 [2]
大众需求推动商业航天进入快速成长期
中国证券报· 2025-06-23 04:53
商业航天行业发展 - 商业航天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场景从政府/B端向C端延伸,导航软件和手机卫星通信功能已普及[1][2] - 卫星制造成本下降推动行业变革,"星箭场测用"产业链企业完成技术突破,商业卫星进入量产阶段[2] - 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突破1.1万颗(2024年),中国以1094颗位居第二,国内商业航天星座占比高,千帆星座等计划部署超万颗卫星[2] 星图测控业务与技术 - 公司聚焦航天测控管理、数字仿真业务,自主研发洞察者平台等四大产品线,覆盖航天任务全周期管理[3] - 技术路线采用"平台+分析工具",融合超算与AI,推出碰撞预警、态势感知等专业工具[3] - AI深度融入业务场景,构建多模态认知中枢实现智能决策,提升数据处理与模拟能力[5] 市场拓展与战略 - 公司业务覆盖特种领域、民用及商业航天,通过技术优势积极拓展商业客户,提升市场覆盖率[3] - 2025年1月北交所上市增强品牌影响力与融资能力[4] - 未来战略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强化经营管理,发挥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示范作用[5] 技术应用创新 - 算力卫星发射开启"太空计算"新篇章,卫星影像数据价值挖掘转向知识化分析[1][4] - AI替代人工处理海量卫星影像数据,实现自动分类及历史数据关联分析[5]
北京星空院轨道辰光宣布完成首轮融资 建设太空算力基础设施
新浪科技· 2025-06-22 16:09
公司融资与技术进展 - 轨道辰光完成首轮及加轮总计1.4亿元人民币融资,投资方包括顺灏股份及联想创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晨昏轨道巨型算力星座的关键技术研发、试验星发射及组网运行 [1] - 公司核心任务是在地球晨昏轨道部署算力卫星,组成太空数据中心,提供天基算力服务 [1] - 首颗算力试验星已投产,预计今年年底发射入轨 [2] - 团队在新型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研发方面取得进展,整星功率密度较传统卫星显著提高 [2] - 团队通过新型辐冷板设计与双相流体回路解决算力卫星散热问题 [2] 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 - 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太空算力需求日益迫切 [2] - 各国开始考虑将计算中心搬到太空 [2] - 晨昏轨道算力星座将解决地面算力中心建设制约问题 [2] 技术研发成果 - 团队在天地海量数据传输技术、高比冲推进技术、空间环境防护技术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2] - 空间大尺度平板展开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2] 项目意义与目标 - 项目将构筑兼具性能、环保及成本优势的算力基础设施 [2] - 为全球用户提供算力支持 [2] - 助力我国实现航天强国目标 [2]
全球首个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在汉亮相
长江日报· 2025-06-22 15:13
太空育种技术突破 - 武汉太空农业研究院研发全球首个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实现光照、温度、湿度、气压、人工重力等生命维持系统功能的智能调控 [1][3] - 智能舱攻克实时可视技术,地面工作人员可实时观察太空舱内种子生长状态 [3] - 目标是在太空中实现"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育,包括发芽、生长、成熟 [5] 太空育种成果展示 - 发布会展示重达1090斤的我国最大太空南瓜,种子历经2022年5月太空之旅,经三代选育后种植 [1][7] - 成功培育太空水稻、玉米、油菜及麦类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及太空茄子树、太空人参果等特色品种 [7] - 部分品种已在全国多地示范种植,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7] 太空育种效率提升 - 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适用于多种航天载具,大幅增加太空种子搭载量,缩减育种周期 [5] - 传统太空种子依赖神舟飞船,往返周期约半年,整个流程需9个月,智能舱将显著提升育种效能 [5] - 成本相对更低,未来技术应用范围将扩大至鱼虾、家禽养殖及生物制药领域 [5] 太空育种技术特点 - 太空育种利用太空高真空、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等环境诱发种子变异,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等特点 [3] - 培育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优势 [3] - 已成功培育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多类新品种 [5]
别小看中国女人,“太空材料之母”到底有多强?一度让美国惊慌
搜狐财经· 2025-06-22 15:12
半导体材料研究突破 - 林兰英从美国带回500克单晶锗和100克单晶硅,市场价值超过20万美元,这些材料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的基础[5] - 回国后半年内成功研制中国第一根单晶锗,次年自制首台半导体收音机并成功研制第一根单晶硅[6] - 1987年利用返回式卫星完成世界首个砷化镓单晶太空生长实验,推动光电子和高速电子器件研发[10] 科研条件与贡献 - 1957年中国科研条件极为有限,林兰英团队主要依靠国外积累的经验和带回的少量单晶体材料开展研究[6] - 砷化镓材料在600℃以下稳定性好且抗腐蚀,成为高性能器件的理想选择[10] - 太空微重力环境为半导体材料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促成大尺寸高质量单晶材料的突破[8] 行业地位与影响 - 林兰英被美国列为关键人才,回国申请被拖延一年,显示其在半导体领域的重要性[8] - 中国半导体研究体系在1957-1959年间快速形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10] - 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半导体和航天事业发展,实现技术自力更生[12][13]
顺灏股份领投1.1亿!北京轨道辰光开辟太空数据中心新赛道
格隆汇· 2025-06-22 12:32
融资情况 - 北京轨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4亿元融资,由上海顺灏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投1.1亿元,联想创投旗下联想中小企业基金投资2000万元,团队跟投1000万元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地球晨昏轨道算力卫星部署及太空数据中心建设 [1] 业务模式 - 公司核心业务聚焦于地球晨昏轨道算力卫星部署,利用空间太阳能和宇宙极寒背景辐射实现高效散热,为星载计算设备提供理想运行条件 [1] - 提供"天数天算"和"地数天算"两种服务模式:"天数天算"实现太空数据实时处理,"地数天算"将地面数据上传至太空处理以缓解地面数据中心压力 [2] - "天数天算"可使气象卫星实时分析云图数据,将台风预测提前时间从12小时延长至24小时,遥感数据更新频率从周级提升至小时级 [4] 技术优势 - 太空数据中心支持AI模型7×24小时不间断训练,模型迭代周期缩短30%以上,跨国AI协作数据传输延迟降低至50ms以内 [4] - 在自动驾驶领域,模型优化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1小时 [4] 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EFLOPS(同比+74.1%),市场规模190亿美元(同比+86.9%),预计2025年规模增至1037.3EFLOPS,市场规模259亿美元 [3] - 预计2030年全球商业航天天基算力服务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2035年在轨数据中心市场达390.9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67.4%) [5] 战略意义 - 项目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在航天领域的实践路径,对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2] - 推动商业航天产业从"卫星制造"向"太空服务"转型,助力中国在太空资源开发与全球航天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5][6] 合作进展 - 联想创投已推动轨道辰光与联想集团在星载服务器领域的合作 [5]
哈佛大学:2025全球关键和新兴技术指数报告
全球技术竞争格局 - 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发布《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dex Report_June 2025》,量化评估25个国家在AI、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技术五大领域的实力 [1] - 技术指数权重分配:AI 25%、生物技术 20%、半导体 35%、太空技术 15%、量子技术 5% [6] - 指数构建基于3375个数据点,整合为48个“支柱”,涵盖经济资源、人类资本、安全和治理等跨领域因素 [8] 主要国家技术实力 - 美国在五大技术领域均领先,优势来自创新生态系统、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本,但面临学术经费削减和政治极化威胁 [9][10] - 中国全球排名第二,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追赶势头强劲,半导体和高端AI仍存差距,制度优势推动集中投入 [12] - 欧洲整体第三,AI、生物技术和量子技术具备实力,但半导体和太空领域落后于亚洲国家,创新协同不足 [13] -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半导体领域领先,尤其在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和设备生产环节 [13] 分领域技术竞争 AI技术 - 美国凭借经济资源、计算能力和算法研究领先,谷歌、微软和OpenAI推动前沿突破 [15] - 中国依托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本,DeepSeek R1和阿里巴巴Qwen3等模型展现算法实力 [16] - 欧洲受碎片化创新生态和严格数据法规限制,研发应用速度滞后 [16] 生物技术 - 中国与美国差距最小,集中投资和制造能力使其在人力资本和制药规模上领先 [18] - 美国在生物技术安全、基因工程和疫苗创新方面保持优势,Moderna和Pfizer引领研发 [18] 半导体技术 - 供应链高度全球化,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主导设计、制造和设备生产 [20] - 中国制造能力受美国出口管制制约,高端芯片生产面临困难 [20] 太空技术 - 美国通过公私合营模式领先,SpaceX降低发射成本,NASA推动探索任务 [22] - 中国和俄罗斯在反卫星技术方面进展显著,威胁美国战略优势 [22] 量子技术 - 美国、中国和欧洲为主要参与者,中国在量子感知和通信领先,美国主导量子计算 [24] - 2008-2023年美国量子技术投资94亿美元,远低于半导体领域的520亿美元 [24] 国际合作与挑战 - 美国与欧洲、日本和韩国合作巩固技术领先地位,但供应链瓶颈需全球协作解决 [26] - 技术融合增加治理难度,双重用途技术需国际监管规则 [26] - 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导致Nvidia预计2025年损失55亿美元,Applied Materials损失4亿美元 [27]
商业航天+算力革命 北京轨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4亿元融资
证券时报网· 2025-06-21 12:55
融资情况 - 轨道辰光科技完成首轮及加轮融资,总金额人民币1.4亿元 [1] - 加轮独投方顺灏股份投资人民币1.1亿元 [1] - 联想创投旗下联想中小企业基金及团队作为首轮投资人分别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和人民币1000万元 [1] 公司背景与业务 - 轨道辰光科技是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个孵化落地的产业项目 [1] - 核心任务是在地球晨昏轨道发射部署算力卫星,组成太空数据中心 [1] - 利用空间太阳能和宇宙极寒背景辐射的散热条件发展空间智能,提供天基算力服务 [1] - 目标实现"天数天算"和"地数天算" [1] -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设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助力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发展 [1] 投资人观点 -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顾正斌表示天基算力时代必将来临 [3] - 联想创投推动轨道辰光科技与联想集团在星载服务器方面合作 [3] - 太空数据中心在能源、散热、快速部署等方面具有地球上无与伦比的优势 [3] - 轨道辰光科技创始团队兼具远大理想和可实现的商业计划 [3] - "天数天算"业务在未来5年内有明确商业价值 [3] - "地数天算"业务在未来5—10年将逐步具备与地面数据中心竞争的优势 [3] 行业前景与公司规划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动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3] - 太空数据中心或是解决算力需求的终极路径 [3] - 公司将加速研发,推动发射部署算力星座 [3] - 助力抢抓稀缺太空资源,支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产业发展 [3]
法国总统马克龙:法国将与德国、英国以及包括阿联酋和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讨论太空战略。
快讯· 2025-06-20 19:18
法国总统马克龙:法国将与德国、英国以及包括阿联酋和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讨论太空战略。 ...
法国总统马克龙:法国将于2026年举行太空峰会。
快讯· 2025-06-20 19:17
法国总统马克龙:法国将于2026年举行太空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