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多项海洋黑科技集中亮相南沙寻落地转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1:43
(原标题: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多项海洋黑科技集中亮相南沙寻落地转化) 南方财经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涉海新能源装备、多海洋环境要素智能模拟器、极端环境水下机器人焊接制造技术……9月3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与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在 南沙联合主办的明珠对话×高企形象大使系列——海洋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会上,来自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多项 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行业协会及投融资机构等单位120余位代表参加,搭建起海洋产业"产 学研用投"协同对接桥梁,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广东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也明确,促进海洋 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此次对接会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技术与工程)两家海洋领域全国重点 实验室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开展交流对接,推动科研端与产业端双向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船舶 ...
向深向远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3 17:36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 [3]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全国第一 [9] - 深海装备制造能力突出 国内及东南亚国家深远海养殖装备60%实现广东设计制造 [9] 深远海战略布局 - 深远海被定位为资源富集的"聚宝盆" 全球70%重大油气田位于水深超1000米海域 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量是近海的3-4倍 [5] - 广东率先布局深远海产业 《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明确"优近拓远"策略 引导海洋产业向深远海布局 [13] - 实施"深远海风电领航工程" 将深远海风电作为未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方向 [14] 科技创新成果 - 建成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 全球首艘自航式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 全球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伏羲一号" [3] - 突破海底多芯光纤通信技术 实现单根光纤传输140公里、410.5太比特/秒传输容量 [3] - 2018年以来专项投入20亿元财政资金 支持315个创新项目 攻克280项关键技术 形成215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11] 重大装备与工程 - "明阳天成号"漂浮式风电平台、"格盛1号"养殖平台等海洋重器实现深远海应用 [9] - "三峡引领号"成为全球首创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示范工程 "白鹤滩"号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完成多次大兆瓦机组吊装 [11] - "德海1号"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稳定运行近7年 全球首条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输送管道投入工程应用 [11] 政策支持体系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 鼓励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 [14] - 首创海洋产业园开发模式 实施"标准海"供应 实现"拿海即开工"的审批效率提升 [14] - 成立省级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 由省委书记直接领导 强化统筹协调机制 [15]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闭幕 王沪宁主持并讲话
新华社· 2025-08-26 17:36
会议核心议题 - 政协会议以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为核心议题进行协商议政 [1] 经济发展方向 - "十四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1] - 紧扣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 [2] - 积极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言助力 [2] 政协工作部署 - 将"十五五"规划相关重点问题纳入视察考察调研、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工作安排 [2] - 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 完成好年度履职任务 [2] - 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 [3] 人事任免事项 - 任命洪亮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3] - 增补潘岳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3] - 张茂于不再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3] - 免去邹加怡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职务并接受其请辞常委、委员 [3] - 陈小江不再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职务并接受其请辞委员 [3] - 追认关于撤销周先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格的决定 [4] 后续学习安排 - 闭幕会后举办题为"加快海洋科技创新"的学习讲座 [5]
深圳的“海上科研母港”来了 市海洋科技创新测试平台揭牌
深圳商报· 2025-08-16 22:33
平台建设与投用 - 深圳市海洋科技(大鹏新区南澳)创新测试平台于8月14日正式揭牌投用 该平台是集科研测试、成果转化、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开放式海洋试验场 [1] - 平台位于畲吓湾海域 属于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一区范围 是大鹏湾海洋试验场"一基地、多试验区"的开放式海域试验区之一 [1] - 平台由南澳办事处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涉海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建设 [1] 平台功能与服务 - 平台测试环境稳定 码头配套完善 测试能力全面 规划有科普研学区、多功能平台及珊瑚区 [2] - 具备开展海洋原位仪器、感知探测类设备、小型智能船艇、智能水下装备等水下、水面仪器装备测试的能力 [2] - 能为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智慧海洋等产业提供关键技术验证与孵化服务 [2] 平台战略意义 - 平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加速创新 并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 -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搭建科研机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紧密合作桥梁 [2] - 为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鹏新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提供支撑 [2] 未来发展规划 - 以平台为支点持续优化海洋创新生态 吸引高端人才与项目集聚 重点推进"双平台"建设 [3] - 建立海洋经济交流机制 每季度举办一次"蓝海对话"交流活动 形成"企业点题-专家解题-政府破题"闭环机制 [3] - 打造技术转化服务平台 建设海洋装备试验基地 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全链条服务 探索海洋经济新赛道 [3]
海洋经济澎湃动能重构民生消费生态
消费日报网· 2025-08-14 11:2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万亿元 [1] - 全球船舶订单占比达到64%,彰显行业实力 [1] - 海洋经济整体增速为5.8% [4] 海洋资源开发与投资 - 上半年新增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支撑起超5000亿元投资 [1] - 用海面积增长25.2% [4] 海洋渔业与“蓝色粮仓” - 上半年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1] - 海水养殖产量提升5.6% [1] - 智能化养殖技术得到应用,如浙江温州的“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和山东烟台的“金仓一号”网箱 [1] 海工装备与船舶制造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新接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64.6% [3] - 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下水 [3] 海洋科技创新 - 仿生机器人与“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协同作业,“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建成 [2] - 青岛发布“海星大模型”应用于海洋药物研发 [2] - 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 [2] 港口物流与自动化 - 已建成23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29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 [3] -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 [3] - 唐山港新增东南亚航线,盐城港开辟中东航线 [3]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专家建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逐梦深蓝
新华网· 2025-08-13 11:28
他说,要加强深海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举国优势,整合科技力量,加大深海科学认知和技术研发投 入以及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立深海资源市场化管理机制。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王立彬)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双建在新华社13日推出的"中 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中国要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逐梦 深蓝。 "深海一方面具有高压、低温、黑暗、无氧的复杂特殊环境,另一方面,分布着多金属结核、海底热 液、深海底栖生物等各种战略性资源和能源,是未来产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国际治理的一个新空 间。"他说。 李双建介绍,西方深海科技发展起步早,凭借长期积累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作为后来者发展很快, 已经具备全海深载人装置谱系化制造能力,形成以"蛟龙""海龙""潜龙"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在深 海采矿领域首次完成1300米级采矿整体联动系统海试,深海生物基因库建设和产业化进程也都在加快推 进。 【纠错】 【责任编辑:王佳宁】 "要将深海矿产和遗传资源开发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纳入产业战略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 推动深海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说。 李双建建议,促进深海数字 ...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新华网· 2025-08-13 11:16
国家政策支持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渠道支持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1] - 在"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对海洋科技创新作专章部署 [1] - 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进一步厘清海洋科技创新重点急需领域 [2] 海洋科技突破 - 自主建造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1] - 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1] - 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1]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造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1] - "深海一号"深水油气平台在南海投产通气 [1]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1] 创新能力建设 - 支持崂山等国家实验室建设 [1] - 重组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建设"科学"号海洋考察船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 - 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2] 发展目标 - 加快推动实现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2] -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 - 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1 07:18
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价值 -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2] - 海洋工程技术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至关重要,需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3] -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作用日趋显现 [4] 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重点与突破 - 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5] - 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等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海洋工程需支撑深远海探索 [5] - 团队研发的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任务,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 [5] 海洋工程技术应用与成果 - "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4] - 团队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相关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 - 科学家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 [9]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 - 青年科研工作者需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海洋强国建设事业,并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9] - 人才培养需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将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 [10] - 需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保持与国内外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开阔研究视野 [10]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工程专家李华军——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1 05:54
海洋工程技术的战略价值 -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1] - 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设施,这些设施常受到海浪、台风、洋流的拍打和冲刷,海洋工程要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2] -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作用日趋显现 [2] 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 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3] - 团队研发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2] - 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等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探索深远海离不开海洋工程的支撑 [3] 深远海开发的技术挑战与突破 - 深远海开发需应对极端环境、技术空白和系统集成等挑战,需攻克超高压、低温、极端环境下装备可靠性及能源供给等难题 [4] - 团队研发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海底光缆、电缆及管道铺设任务 [4] - 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以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为加快走向深远海打下扎实基础 [4] 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 科学家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 [8] - 团队与中交二航局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成果在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中应用 [8] - 历经10余年攻关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 [7]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 - 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不怕失败 [9] - 人才培养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 [9] - 实践能力培养须突破实验室边界,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把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 [9][10]
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经济日报· 2025-08-06 09:59
核心观点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1] 产业结构优化 - 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47.2%和57.6%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2]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分别增长40.1%和33.7%[2]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居世界第一 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64.6%、43.3%和62.6%[3] -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 15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自航式养殖工船下水[3]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加快 研发新型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3] 资源保障能力 - 南海发现惠州19-6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4]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2.3% 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6.9%[4]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2% 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199.4%[4] - 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 同比增长25.2% 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4]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5] - 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投产 自主研发TFN海水淡化膜正式应用[5] 科技创新成果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正式启动 满足深远海仪器设备试验需求[7] -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实现协同作业 深海装备应用场景拓展[7]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 采用创新开发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7] - 发布水下生产系统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 奠定深水油气装备产业链基础[7] 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 船舶出口同比增长20%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增长13.7%[8] - 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 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8] - 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过60%[8] - 多个港口新增直航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国际航线[8] 企业预期与投入 - 87.6%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 73.8%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9] - 89.4%企业预计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57.5%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 58.4%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