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搜索文档
经略海洋,广东何以担纲“强国先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12:53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增强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 - 党中央围绕经略海洋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多个方面 [2] - 海洋经济被定位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战略领域,涵盖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利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矿产、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多个产业 [2] 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越此门槛的省份,并连续30年领跑全国 [3] - 广东拥有全国第二的海域面积和第三的海岛数量,海洋资源禀赋突出 [3] - 2025年6月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积极培育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和未来产业,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 [3] 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成果 - 自2018年起,省级财政持续支持海洋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累计实施创新项目315项,攻克关键技术281项 [4] - 科技创新成果中25项填补国内空白,2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与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52亿元 [4] - 已初步形成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重大成果 [4][5] - 重大装备包括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全球首个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等 [5] 海洋产业与空间布局 - 推动“海上粮仓”建设,投入使用“德海1号”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澎湖号”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等深海养殖设施 [5] - 构建“六湾区一半岛”的海岸带产业空间格局,依托中小港口培育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形成多层级、网络化海洋空间布局 [5] - 通过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实现陆海资源贯通与区域协同,增强港口群对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 [5] 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联动 - 粤东粤西沿海地市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上风电、绿色能源等产业成为“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引擎 [6] - 阳江、汕尾等地依托海上风能资源,在陆域布局风电装备产业园,配套建设专业化风电母港,实现海上资源开发与陆域产业联动 [6] - 湛江、茂名等地加快构建以绿色钢铁石化和清洁能源为核心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扩大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 [6]
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第一财经· 2025-10-31 10:2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显示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达到33.1%、37.7%和33.3% [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增强海洋科技优势 [2]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 [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2] 现代海洋城市与产业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3]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3]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 [3]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3]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 [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3]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3] 政策导向与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政策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 政策强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4] - 未来将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4]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0-31 05:0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行业规模持续扩大[1] - 行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水平提升[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1] - 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为33.1%、37.7%和33.3%[1] 区域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1]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1] - 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2] - 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广东成功试运行[2] 重点城市与领域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在港产城融合、渔业、航运服务、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2]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2]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2]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2] - 上海崇明自主建造的全球首款1.4万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成功交付[2]
1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重要报告
中国能源报· 2025-10-29 17:0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1]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1] 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 - 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2]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2] - 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2] - 北部圈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东部圈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2] 重点省份与海洋城市建设 - 山东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海洋科技优势增强[3]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3]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3]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3]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4]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4]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4]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4]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菌种库,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4]
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新京报· 2025-10-29 15:18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 [1] - 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1] - 东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1] - 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1] 重点省份发展亮点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 [1]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 [1]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1] - 广东"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 [1]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效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2] - 盐城获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2] - 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2]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2]
国有资产最新“家底”公布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科技日报· 2025-10-27 09:20
国有企业资产与经营效益 - 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01.7万亿元 [1] - 5年来,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6.0% [1] - 5年来,国有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8.6% [1] 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 - 近5年推动6组10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9家中央企业新组建 [1] - 指导地方国有企业按照业务板块实施整合重组,培育与区域发展定位相契合的支柱企业 [1] - 下一步将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2] 科技创新与成果 - 国有企业相继攻克一批高精尖技术,国家安全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2] - 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载人空间站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 [2] - 下一步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强化行业共性技术协同攻关 [2] 管理机制与人才激励 - 持续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1] - 加强和改进薪酬管理,加大对基层一线岗位和科技、技能人才的激励 [1] - 下一步将健全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2]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08:40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举行过后,火炬传递活动将于11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 市举行。(记者 曲冰洁 见习记者 梁蕾 通讯员 任颖芝) 10月9日上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 集仪式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此次火种采集活动包含"源 火"采集与"圣火"点燃两个环节,实现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领域与大型赛事火种采集的创新性结合。活 动现场,采集自深海的"源火"首度亮相。 据广州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采用无人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 置"技术,在超深水海底实现精准取火并全程超高清记录,系全球大型综合运动会首次。 "源火"采集于9月启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配套保障船"海洋地质二号"船赴南海北部海马冷泉区, 执行此次任务。9月18日14时26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下潜至1522米海底,通过机械臂精准采集冷泉渗漏点的可燃冰及伴生气体。在降压作用下,可燃冰分解 产生甲烷气体。16时48分,船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远程引燃气 ...
一簇火苗映照万亿蓝色经济:全运圣火背后的“海上新广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2:09
深海科技与海洋经济 - 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2] - 广东近年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在深海探测、机器人、工程装备等领域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产业链雏形 [10] - 广东拥有超过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8万家涉海企业,构成海洋科技创新矩阵 [11] 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 - “海马”号ROV是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 [4] - 可燃冰海底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实现了甲烷气体稳定控制和高效燃烧,成功在1522米深海引燃“源火” [1][7] - 全球最先进、钻探能力最强的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 [11] 海洋工程装备与产业集群 - 广州、珠海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 [2][10] - 以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为代表的造船巨头手握排期至2029年的巨额订单,正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造”升级 [11] - 南沙企业深海智人自主研发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实现商业化应用并批量化出口 [11] 产业政策与资金支持 - 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281项关键技术瓶颈 [13] - 专项资金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带动超218亿元,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3] - 近五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3]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 粤港澳三地协同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深圳(AI与高新科技)、广州/珠海(装备制造与海试)、香港(国际金融与资本对接)的优势互补闭环 [14] - 香港大学与深圳前海联合研发的AI无人船“海擎一号”启动运营测试,是“香港研发、前海转化”模式的标杆案例 [14] - 今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提出深化与香港、澳门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15]
科技创新点亮新质生产力版图
经济日报· 2025-10-05 06:04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成就 - “十四五”期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 [1] -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盾构机直径超16米,创下单月掘进542米纪录 [2] - 全球每10家“灯塔工厂”中,有4家来自中国,数量全球第一 [2] - 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新兴产业技术突破 - 5G基站建设约460万个,技术和用户量全球第一 [3] - 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 [3]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连续4年突破1亿千瓦 [3] 新能源汽车产业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3] -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3] - 2024年产销量约为2020年的9.5倍 [3] 前沿科技布局与应用 - 人工智能领域已发布超1500个大模型,数量全球第一 [5] - 部分通用大模型准确率超95%,打造了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5] - 国产脑起搏器已进入8个国家、400家医院,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5] 未来产业发展基础 - 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5] - 脑机接口技术已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 [5]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以抢占新赛道 [5]
中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二十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2 18:39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24年4月17日至7月20日,中央第十五巡视组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开展了常规 巡视。2024年10月18日,中央巡视组向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 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党组履行巡视整改主体责任情况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整改自觉。局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 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 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央巡视集中反馈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巡视整改的政治要求 和方法路径。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的意见》,增强抓 好整改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二)加强组织领导,压实整改责任。局党组切实履行整改主体责任,把巡视整改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 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党组书记担任组长的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亲自把关,党组成员带头 研究,制定印发整改方案,明确党组成员、机关部室和局属单位任务,向全局通报中央巡视反馈意见, 召开巡视整改动员部署会、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建立责任清晰、时限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