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三国名将今又见:访朱然家族墓地|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13 08:35
朱然家族墓地考古发现 - 朱然墓为东吴时期大型墓葬 由封土、墓道、墓坑、砖砌墓室组成 墓室长8.6米 宽3.5米 采用"四隅券进式"穹隆顶技术 包含前后双室结构 [9][11] - 墓葬使用定制文字砖 砖侧模印"富且贵 至万世"篆书吉语 单砖规格达40×20×5.5厘米 显示墓主显赫地位 [13] - 出土黑漆木棺两具 1号棺长2.93米 宽0.92米 采用凸榫凹槽结构 内外贴麻布涂漆 体现三国时期精湛木作工艺 [11] 出土文物价值 - 发现140余件随葬品 包括漆木器80件 瓷器33件 陶器铜器若干 以及6000多枚西汉至三国钱币 [15] - 三件文物入选国家禁止出境名录:漆木屐证实中国2世纪已有成熟漆工艺 打破日本最早发明说 [8] 贵族生活图漆盘展现三国彩绘技艺 盘面分三层绘制12人宴饮对弈场景 [14][15] 犀皮黄口羽觞将犀皮漆器实物记载提前600余年 [17][19] - 出土14枚木刺和3枚木谒 为判定墓主关键证据 木谒记载"持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等职官信息 [22][24] 重点文物工艺特征 - 宫闱宴乐图漆案长82厘米 宽56.5厘米 绘制55人宴乐场景 鎏金铜叶包边 画面分四层表现汉成帝宫闱故事 具劝谏主题 [25][26] - 青瓷器含越窑系精品 卣形壶饰联珠纹 釉色蟹青 盘壶类为本地产豆青釉 [20] - 漆器采用木胎彩绘 羽觞镶鎏金铜扣 锥刻戗金漆盒盖展现精细刀工 耳杯运用红黑黄三色云气纹 [16][17][18] 墓葬历史背景 - 朱然为东吴左大司马 与孙权关系密切 其死后孙权素服举哀 可能将自用漆案等贵重物品赐葬 [28] - 1996年发现周边4座家族墓 推测为朱治、朱才等人墓葬 形成完整家族墓群 [6] - 墓葬规制突破三国薄葬风气 反映孙权对老臣的特殊礼遇 [28]
琉璃河遗址考古成果不断丰富,讲好“北京城之源”故事
环球网· 2025-06-10 10:36
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 - 琉璃河遗址分布范围约5 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 立教 洄城等村 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 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遗迹 称为"北京城之源" [3] - 2024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勘探80余万平方米 发掘3400平方米 在城市结构 大型建筑 墓葬分布等方面取得新发现 [4] -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由原来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外城壕内堆积层多达12-16层 碳十四测年显示外城壕使用于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前被废弃 [5] 西周燕都城市结构与建筑 - 发现西周封国遗址中首次双重城垣 城圈结构和城墙方向与西周王朝中心的周原遗址相似 证实西周时期王朝中心和封国在城市设计理念上一致 [5] - 发现目前西周封国中规模最大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位于内城中心偏北 夯土层次清晰 周边出土刻辞甲骨 原始瓷片等高等级遗物 [5] - 发现带有斜角墓道的墓葬 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 初步辨识出四代燕侯家族存在 城北发掘区发现排列有序的西周中期平民墓地 通过DNA提取证明存在至少四代父系遗传家族 [6] 铭文与历史实证 - M1902号墓出土作册奂器组合(尊 卣 爵 觯 鼎) 青铜卣铭文记载"太保墉匽 延宛匽侯宫" 证实召公亲自到琉璃河筑都 与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克盉 克罍铭文互为补充 [7] - M1901号墓曾出土堇鼎(通高62厘米 口径47厘米 重41 5千克) 铭文记载堇奉燕侯之命向太保奉献食物 新出土铜簋器盖铭文"白鱼作宝尊彝" 器底铭文"王公式于成周" 与40年前出土圉簋纹饰相同 证实器盖与器身下葬时混淆 [8] - 碳十四测年显示M1902号墓埋葬年代最大概率区间为公元前1045年至公元前1010年 为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提供科学依据 [8] 公众考古与国际合作 - 2022年起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数十组家庭参与考古发掘体验 在模拟探方挖掘文物复原品 学习青铜制作工艺 [9] - 2024年6月4名美国大学生参与为期1个月的田野考古发掘实践 课程讲座 研讨交流等活动 琉璃河遗址作为考古实践平台促进中外学术对话 [10] - 计划建设新考古工作站 完善实验室 文物库房等设施 2025年3月公开征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未来将建成体现中国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 [10]
陕西省蜀道考古新发现五十八处遗迹
陕西日报· 2025-06-08 07:42
6月5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自蜀道考古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截至今年4月底,陈仓道、褒 斜道主线调查工作已完成;傥骆道和子午道秦岭南麓段落的调查已结束,北麓段落的调查工作正在开 展。蜀道专项调查队通过对469处蜀道关键节点遗迹进行初步调查及资料整理,新发现遗迹58处。这些 成果为后续进行蜀道研究以及蜀道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调查中,调查队不断完善调查方法,一批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遗迹陆续被发现。比如在太白县、留 坝县新发现的古栈道遗址,保存相对完好,部分栈孔里还遗存有木条。通过对栈道木条进行分析,并结 合碳十四测年技术,可以推断出古栈道遗址的年代。这些新发现的古栈道遗址为完善蜀道交通路线提供 了重要补充,也为研究栈道的构筑方法、年代等提供了新材料。 此外,在陈仓道线路考察中,调查队发现了较多遗迹。在凤县凤州镇至今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城 墙、古桥梁,周边还发现了成体系的烽燧设施,与凤州古城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城防体系。在凤县梁鹿坪 遗址调查时,发现有先周时期的陶鬲、陶罐等器物。在略阳县徐家坪镇发现嘉陵江两岸分布有不同时代 的栈道遗迹,分别为朱儿坝栈道与郙阁桥栈道,朱儿坝栈道主要为双排栈孔,郙阁桥栈道则为 ...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6-07 07:08
西夏陵的历史价值 -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浓缩了文化、艺术、宗教等多方面信息 [4][5] - 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5] - 西夏陵为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 [8] 西夏陵的建筑特点 - 西夏陵整体朝向为南向偏东,背靠贺兰山,借山势衬托恢弘气势,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点 [5] - 陵区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包括防洪墙和排洪沟,有效减少山洪对陵区的破坏 [5] - 陵园布局继承唐宋特征并创新,如增设月城、缩短神道、多列石像生等 [6] 西夏陵的出土文物 - 出土建筑构件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等,展现了西夏工艺水平与中原相媲美 [7] - 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 [7] - 力士驮碑石座共11件,造型独特,融合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 [7] 西夏陵的文化交流意义 - 出土钱币、丝绸、珠饰等随葬品,揭示西夏在丝绸之路中的枢纽地位 [8] - 西夏制瓷业发达,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影响,兼具党项民族特色 [8] - 碑亭出土的西夏文与汉文碑石并存,显示党项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6]
国产载人潜水器,跋涉万米深海(瞰前沿·大国重器)
人民日报· 2025-06-07 05:34
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 - 中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级深潜并采集生物样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1][8] - 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显著提升,"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达95%,具备4500米级作业能力[2] - 潜水器技术实现四大核心功能:下潜上浮控制(压载铁系统)、海底观测(视频灯光系统)、水声通信(100秒/次数据交互)、精准作业(神经网络算法控制)[4] 深海科研应用成果 -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考古中提取900余件套文物,确认沉船遗物超10万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高清相机记录文物位置信息[5][7] - "奋斗者"号参与"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沟等区域获得深渊钩虾样本,研究成果创全球最深动物基因组记录[8][10] - 深渊钩虾研究揭示其作为分解者(处理腐殖质)和能量传递者(占深渊生物量主导地位)的双重生态角色[9] 核心技术突破 - 载人球舱采用新型钛合金材料,可承受1.1万吨/平方米压力,保障3名潜航员安全[3] - 浮力调节系统实现无动力沉浮,机械手负载能力达65公斤且不损伤文物表面[4][7] -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应用于海底文物识别与生物样本采集,提升作业效率[7][9] 国际合作与科考进展 - 中国载人潜水器已形成从"蛟龙"号(7000米级)到"奋斗者"号(全海深)的完整技术体系[2] - "探索"系列科考船支持全球海沟探测,创造多项世界深潜作业纪录[8] - 深渊生物保真采集装置研发中,目标实现海底至实验室的活体样本转移[9]
日照经开区:考古“前移一步” 项目“降本提速”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19:42
考古前置工作创新 - 日照经开区社会事业局主动承担文物行政处罚责任,确保土地顺利出让,解决文物"保护难"和项目"落地慢"双难问题 [3] - 采用"化整为零"工作方式,对重点项目分区域灵活考古,搬迁拆除与考古验收同步进行,对重难点区域采用打孔机精准定位 [3] - 与考古所、街道、村居等多方不定期召开"碰头会",现场确定推进策略,如亚太森博三期项目采用重点与普通考古相结合方式 [3] 政策支持与成本优化 - 工委、管委牵头召开各类考古专题会议56次,出台会议纪要6个,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5] - 已完成9072.79亩土地考古前置,原费用2419万元,通过争取节省2012万元,并获省资金支持2205万元 [5] - 考古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分四批次支出194.98万元,由财政兜底保障 [5] 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 - 实施"调查+勘探"模式,未发现文物遗存直接出具供地意见,发现遗存则进入勘探环节,大幅减少勘探面积和费用 [7] - 清表费用节省90%以上,考古时间节省70%以上,显著提升效率 [7] - 已完成考古前置项目涉及投资202.3亿元,推进中项目涉及305亿元,近两年新发现8处文化遗存 [9] 企业效益与案例 - 广利达项目方高度认可考古前置模式,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 [9] - 阳光纸业项目一期供地1000亩,通过分区域考古保障及时供地 [3] - 峆一药业地块、东海峪遗址等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2205万元 [5]
全网83亿次围观,“上古真神们”打响流量复活赛
36氪· 2025-06-05 19:30
起猛了,"上古真神"正集体杀回互联网。 或许你刷到过这样一条视频,一位身着白裙、妆容精致、举止得体的优雅女士,在语气笃定地丢下一句"你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用过我的表情包"后,转眼 间就笑成了Type-C模样。 这位,正是古早表情包顶流"魔笑哈哈姐⁷²⁴"。 这条认领自己表情包的视频流量可观。5月16日视频发布当晚,"魔笑哈哈姐⁷²⁴"在抖音开启直播,吸引149万抖音网友在线围观"魔笑"重现。 另据新榜旗下抖音数据工具新抖,该条视频发布后的半个多月内,该条视频抖音获赞167万,分享128万,涨粉近40万,截至目前粉丝数达141.6万。 "魔笑哈哈姐⁷²⁴"的回归并非孤例。就在同一天,当年那个骑在弹簧车上摇头晃脑的表情包小女孩,也发布了表情包认领视频。 昔日鬼马表情包主角,如今已是年纪轻轻但气质潇洒的"老艺术家"模样。 与"魔笑哈哈姐⁷²⁴"类似的是,她的昵称也借用了当年的代表作形象,名叫"疯狂摇摆的仔"。 最近一个半月,互联网仿佛来了一场集体穿越: 退役多年的奥运冠军、千禧年金曲唱作人、经典动画片的幕后推手、童年回忆中的魔法仙女...... 这些沉寂已久的"上古大神"们,正通过一个名为#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明探源|南海沉船遗址:见证海上丝路的“时间胶囊”
新华社· 2025-05-30 16:38
随着脚步向前,一串数字相继呈现:2010年"中国水下考古第二期技术潜水培训班"部分考古队员的最大下潜深度100米、2018年首次深海考古调查采集 第一件文物——青黄釉小口罐的470米、同年首次深海考古调查的最大深度1003米,直至2022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所在的约1500米,每 一个数字都是我国深海考古征程中的深刻印记。 2025年3月20日,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 国家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由此开启了我国水下考古的历史。 1996年,位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被发现,出水文物近万件,揭示了南宋海上贸易往来的繁荣。之后,石屿二号沉船遗址、珊瑚岛一 号沉船遗址、金银岛沉船遗址等相继开展调查与发掘,出水大量瓷器、石构件、船体构件等重要遗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轮廓愈发清晰。 早期的水下考古主要在沿海和礁盘上进行,一般深度在40米之内。随着深潜装备和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我国水下考古逐渐由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 迈向深海。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三亚成立,我国水下考古吹响了 ...
“手术”高水准 文物再青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30 07:04
在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方舱内,考古人员和文保人员正在开展工作。 出土于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的王冠修复后重现光彩。 在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发布会现场展示的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实 物。新华社记者 李 贺摄 如何让出土王冠的2582颗珠饰一一准确归位?如何将碎成上百块的龙首拼接起来?精细化考古与现场文 物保护协同工作模式如何应用到中亚考古现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 遗产保护成果,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上万次精密焊接,王冠重现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刘念在实验室开展工作。(本文配图除 署名外均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提供) 在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一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静静陈列于恒温展柜中。冠体上翼龙昂 首、立凤振翅、双狮护佑,珍珠冕旒如星垂落。从王冠造型上看,龙纹、冕旒源自中原文化,立凤、双 狮造型带有中亚风格,印证了青海"高原丝路枢纽"的文明交流融合特质。 时间回到2018年。从这一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 局联合对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进行发掘。2019年,联合考古队 ...
5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追寻兴奋:文明化过程中的体育与休闲
新浪财经· 2025-05-29 15:37
历史研究 - 奥斯曼帝国黑人宦官在17-19世纪完成从奴隶到权力掮客的转变,深度参与后宫管理、皇子教育及朝政决策 [2] - 非洲本土学者视角分析19世纪殖民主义对非洲经济结构的重塑,涵盖环境、农业、矿业、贸易等领域 [14] - 唐后期皇权研究聚焦安史之乱后政务决策机制,分析皇权对信息控制、议政程序及君臣私人关系的构建 [32] 国际政治与战争 - 冷战研究揭示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接受欧洲现状后核战争风险骤升的机制,探讨稳定国际秩序构建路径 [16] - 二战海战全景分析比较六大海军强国优劣势,重点解析美国海军崛起的经济、技术及地缘政治动因 [18] - 克里米亚战争研究指出其外交控制特性及对后续意法奥战争、普法战争乃至一战的连锁影响 [22]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美国1960年代社会运动研究通过当事人访谈与地下手稿,探讨数百万美国人参与街头运动的深层原因 [24] - 战后英国史梳理1945年后殖民体系瓦解与产业衰落背景下的社会转型,呈现多元开放与身份认同困境 [46] - 国际标准建立研究揭示一个半世纪来规则制定背后的商业博弈,分析标准化运动对全球治理的奠基作用 [48] 文化与艺术 - 侯麦音乐评论集将电影分析方法应用于古典音乐,探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的哲学内涵及跨艺术形式关联 [8] - 德勒兹电影理论导读解析"影像与符号分类学"的思想来源,评述其对电影研究半个世纪的影响 [12] - 安哲罗普洛斯访谈录呈现其电影创作与个人经历的交融,揭示巴尔干历史创伤对其美学体系的塑造 [42] 医疗与科技 - 近代中国医疗史通过孙中山等五人案例,分析疾病抗争史折射的传统医学与现代性对话 [10] - 牛奶全球史追踪从宗教仪式到工业产品的文化渗透,探讨其作为营养学象征与全球化载体的双重角色 [26] 社会批判 - 美国不平等研究批判冷战后凯恩斯主义导致的权力集中,指认新自由主义为贫富分化根源 [30] - 社会科学政策影响力研究揭示和平时期学术与现实脱节现象,呼吁打破"政学鸿沟"壁垒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