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育人
icon
搜索文档
我的德育课是体育老师教的!——一所县城小学的思政课改革
新华社· 2025-06-07 09:12
教育创新模式 -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新建路小学将"体育+思政"作为特色课程常态化开展 通过体育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3][4] - 学校将操场打造为思政"第二课堂" 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兼任德育老师角色 [4][6] - 每班每周仅1节道德与法律课 校方认为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无法满足需求 转而开发"小而美、碎而趣"的体育思政小课堂 [6] 课程设计方法论 - 体育课程设计融入长征主题 通过栏架、木哑铃等道具模拟"爬雪山过草地"情境 实现沉浸式教学 [1][9] - 创新教学道具应用 如将接力棒替换为"鸡毛信" 在沙包比赛中设置"支援前线"情境 [9][14] - 足球特色课程覆盖全员 各年级均组建足球队 通过日常训练培养团队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10][14] 教学成效验证 - 学生通过五年足球训练 从"摔倒就哭"转变为具备坚强品质 印证体育对性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10] - 足球比赛成为天然德育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团队荣誉、尊重对手等价值观 失败体验转化为教育契机 [14] - "做中学"模式突破传统说教局限 运动情境更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12][16] 教育理念升级 - 提出"运动即教科书"理念 实现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16] - 形成"体教融合"示范案例 探索"以体育人"的新型教育路径 [16]
云端授课+扎染,连起穗疏万里情
南方农村报· 2025-06-06 20:03
云端非遗课堂 - 广州大学与新疆喀什疏附县第二小学通过云端非遗课堂连接,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为桥梁,促进文化沟通与心灵对话 [2][3][4] - 活动主题为"穗疏连线,万里润心",由广州大学第六批援疆支教实习团队联合外国语学院"云帆资助中心"举办 [3][4] - 活动创新引入"情绪表达创作"环节,引导孩子们将情感倾注于扎染的褶皱与纹路中,实现情绪释放与疗愈 [6][7][8] 课堂实施细节 - 广州大学英语师范专业韦嘉欣老师与援疆支教老师刘艺、陈洁婷隔空配合,讲解扎染的千年文化底蕴及"以手染心"的疗愈意义 [11][12][13] - "云帆资助中心"学生讲师通过屏幕示范扎染全过程,疏附二小20名学生在副校长叶志文和支教老师指导下创作象征坚韧的胡杨纹样,广州大学学生创作珠江涟漪图案 [15][16][17] - 孩子们将期待与忐忑揉进布料折叠,活动强调"扎紧的是技艺,松开的是压力" [17][18] 活动成果与反响 - 作品展示环节中,蓝白相间的雪山、浪花、星纹等图案引发惊叹与欢笑,疏附学生周思涵创作"星空褶皱",广州大学学生李若晖展示象征穗疏情谊的"同心涟漪" [20][21][22][23][24][25] - 孩子们展示作品、合影留念,两地学子通过扎染作品与互动感受到心灵贴近,形成跨越山河的"童心彩虹" [27][28][29][30] 教育援疆模式创新 - 活动以扎染为载体,为教育援疆注入"文化润疆+心理赋能"双重动力,拓展援疆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31][32] - 广东援疆驻疏附县大学生支教团六批力量接力,从课堂支援深化至心理护航、文化浸润、双向共创,助力疏附教育"硬实力"与"软环境"同步提升 [33][34][35] - 未来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课程、校园活动及日常管理,通过朋辈互助、师生共情、跨域协作等方式织密"润心育德"网络,探索可持续的"广州样本" [37][38][39][40]
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创新推动“大思政”育人实践走深走实
中国民航网· 2025-06-06 10:41
聚焦实践铸能,在提升航空科普服务力上下功夫。立足民航专业方向,将当代民航精神融入专业教育, 依托全国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常态化深入社区、中小学校开展航空科普知识宣讲,年均组织科普宣传活 动近百次,对接中小学航空研学300余次。创建机长大讲堂活动品牌,邀请民航领域知名专家、资深机 长、劳模工匠进校交流,开展红色航空史、航空报国精神专题教育达90余次。依托山东大高国际飞行学 校和民航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资质,实现飞行技术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全链条 式职业化培养。学院先后为各航司航校培养飞行员2600余名,其中有600余人晋升为机长,向山航、南 航等公司输送机务维修人才近千人。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要求新作为。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完善"铸 魂、铸基、铸能"三位一体的"大思政"实践育人链条,为社会培育更多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 快的高质量民航专门人才,为谱写交通强国民航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 莹 审核:程凌)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张立强、苑志鹏 报道:近一个时期以来,山东航空学 院飞行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 ...
科创融合驱动区域协同发展 ——来自陕西西咸新区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8
激活创新驱动强内核 在科教大省陕西的创新版图中,地跨西安、咸阳两市的西咸新区可谓是无中生有的一块热土。在多年聚 焦城市空间形态创新之后,2021年启动的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让这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 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找到了"强内核"的着力点。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西咸新区依托 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创新港的科创策源效应,以"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为创新架构搭建秦创原科技大市 场,先后构建起20余家共性研发平台和30余家创新联合体,汇聚整合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资 源,形成集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链。 截至2024年,西咸新区累计引入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和领军企业研发中心50余家,吸引高端创新人才超 3500名,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吸引各类创新要素纷至沓来。 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的第001号项目,拓瑞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仅用4个 月就实现了从科研"书架"走向产品"货架"。该公司由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彦峰领衔创办,目前已与近 200家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在陕西,像这样由高校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已逾千家,其中超半数落地 西咸 ...
“四链聚合·三融共育” 培育工商管理跨界卓越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6-05 06:31
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 聚合",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城校融通"三融共育"。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 局,依托"管理+X"与"三师联动"机制,着力构建链式闭环的跨界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元协同、 链式赋能与数字创新,不断推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从传统走向卓越,努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 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跨界管理人才。 厚植思政根基,培育家国担当与创新精神。围绕"新文科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通过家国情怀讲座、管 理伦理实践等,将国家战略与社会责任观念贯穿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学生投身公益项目、乡 村振兴和社会调研,引导其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夯实"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人才 底色。 健全育人生态,打造全链条成长支持体系。依托"链式闭环"育人理念,构建完善的学业支持与心理健康 服务体系。通过学业导师制、学科帮扶小组、校企联合导师等多元支持,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和压力管理 培训,并同时依托多平台协同,提供丰富的实习、科研、国际访学和创业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在学业、 心理和职业三维空间健康成长。 ...
构建“三协同”家政高技能人才培育新范式
齐鲁晚报· 2025-06-05 05:2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程建华 通讯员闫文晟张莹 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举行,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获得特等奖1 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实现学校该项赛事成绩历史性突破。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具有医学底色、家政特色的高职院校。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 山东省菏泽卫生学校,2007年升格为全国第一所独立家政类高职院校。学院以60年医学教育为根基,延伸 至家政服务与养老服务领域,构建"医学技术支撑+家政服务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中少 有的"医养康护一体化"特色高职院校。 协同理论认为,当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互相支持、有共同目标时,团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 根据该理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出"三协同"的育人范式。 专业协同。专业协同是培养家政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学院深耕医学技术领域60余年,先后开 设护理、助产、口腔医学、康复治疗、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20余个医学类专科专业,依托众多的实践 教学医院,形成"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另一方面,学院涉足民生紧缺领域,开设现 代家政服务与管 ...
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人民网· 2025-05-31 08:50
学院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持续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 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亲和力。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主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区位优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深耕红色文化沃土、厚植红色文化底蕴, 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贡献人才力量。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 推进学科特色建设 学院以红色资源挖掘为切入点,以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将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学科特 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培养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时代新人筑牢学科支撑。 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学院立足辽宁红色文化底蕴,将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科建设内生动力,通 过构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设立特色研究方向、推进跨学科协同创新等实践,让红色研究推动学科内涵 式发展,为辽沈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搭建学术交流研讨平台。学院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依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兼具开放性与 专业性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承办辽宁省第十一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等,推动红色 文化理论阐释和研究宣传。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学院定期 ...
人工智能时代 育人如何向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5-31 06:4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 [1] - 优化教师备课授课及课后辅导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效能 [1] - 作为家庭教育助手改善亲子关系体验 [1]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挑战 - 需解决青少年精神养分来源与保持现实成长感知的问题 [1] - 需防范独立思考能力因AI简化学习任务而弱化 [1] - 亟待建立新规则并重申育人常识锚定发展方向 [1]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培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思想道德资源可帮助青少年树立三观 [2] - "修身齐家""天人合一"等思想为青少年提供精神力量 [2] - 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构筑抵御竞争焦虑的心灵堤坝 [2] 人机协同与实践教育 - AI应作为知识工具而非思维替代品保持实践不可替代性 [3] - 需引导青少年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劳动能力 [3] - 技术赋能需坚守育人温度避免越位 [3] 心理健康与成长规律 - 需应对信息爆炸导致的心理焦虑抑郁等挑战 [3]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打开青少年心扉 [3] - "五育并举"体系可提升心理韧性培养积极心态 [4] 教育本质与发展方向 - 需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健全心理健康体系 [4] - 技术人文融合需立足教育本真培养报国志向 [4] - 传统文化与人机协同需平衡以坚守人的尺度 [4]
市领导“六一”国际儿童节看望少年儿童
杭州日报· 2025-05-30 11:17
领导慰问与教育调研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非等领导在"六一"前夕走访小学和幼儿园,向全市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祝贺,并向教育工作者表示慰问 [1] - 刘非参观崇文实验学校,见证一年级入队仪式,强调要培养爱党爱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2] - 领导调研校园食堂和"校园餐"工作,强调要抓好餐饮质量 [3] 教育理念与发展方向 - 崇文实验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办学理念和思政教育方面取得新成效 [2] - 学校应聚焦培育共产主义接班人,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 要创新"大思政课"模式,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协同拓展育人格局 [2] 学前教育与课程改革 - 拱墅区东园婴幼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注重寓教于乐 [3] - 要优化课程设计,鼓励户外活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 [3] - 以"美好教育"为目标,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3] 创新教育与校园安全 - 萧山区江南小学展示学生自主设计的科学装置,体现观察力和创造力 [4] - 要呵护学生好奇心,在自然探索中培养品性和见识 [4] - 强调创新教育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校园安全工作 [4]
把听党话、跟党走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心里
中国青年报· 2025-05-30 05:43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本主要围绕中国少年先锋队和少先队工作在培养少年儿童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展开,属于教育和社会责任领域的内容。由于文档中没有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关键要点。 建议提供与公司、行业或投资相关的新闻内容,以便进行更符合任务要求的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