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再生稻如何提升种粮质效(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23 05:55
优势良多,再生稻为何没在更大的范围内铺开?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的大趋势下,再生稻发展也面临瓶 颈,其中收割机碾压是关键痛点:传统联合收割机履带宽、割幅窄,在收获头季稻时,会对稻桩造成大 面积碾压,而遭碾压的休眠芽几乎无法再生,继而直接导致再生季水稻产量锐减、成熟度不一。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正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实现的。一方面,各地积极研发推广窄履带、 宽割台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另一方面,江苏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创新提出"宽窄行种植模式",从源 头上实现"少碾压""零碾压"。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方法突破,转化为可感可及的产量增加、获 得感提升。 发展再生稻,意义不止于一田一地的增收。它有助于盘活我国南方地区的光热资源,推动实现耕作制度 优化。农业农村部今年2月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明确了力争到 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 撑保障,将有力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 【现象】8月中下旬以来,多地种植的再生稻进入集中收获期。在安徽肥东,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600 公斤,再生季亩产预计150公斤,每 ...
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22 08:29
粮食领域近期的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颇有启示意义。 一则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将自10月1日起施行。 另一则是,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引导科技成果到粮食主 产区示范应用和集成配套。 土生万物,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 合,去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已超过八成。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成为保障和提 升黑土地肥力、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去年下半年 就提前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并加快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创新做好耕地高效 利用的大文章,单位面积上的产能潜力还会不断释放。 加快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效能如何发挥。越来越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一两块 示范田增产不稀奇,关键在于如何将点上的高产攻关转化为大面积的现实产能,实现区域性的均衡增 产。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瞄准的正是科技创新链条上的堵 点,通过集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提升创新整体效 能,加速 ...
多维度夯实大国粮仓产能根基(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00
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精细田管,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地、技、人等方面运用正确策略、构建合 理机制、付诸有效治理的重要性 粮食领域近期的两则新闻,结合起来看,颇有启示意义。 一则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将自10月1日起施行。 另一则是,我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引导科技成果到粮食主产区 示范应用和集成配套。 土生万物,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去 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已超过八成。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精准配置模式成为保障和提升黑土 地肥力、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平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去年下半年就提前 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并加快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创新做好耕地高效利用的 大文章,单位面积上的产能潜力还会不断释放。 加快向科技要粮食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效能如何发挥。越来越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一两块示范 田增产不稀奇,关键在于如何将点上的高产攻关转化为大面积的现实产能,实现区域性的均衡增产。我 国探索建立黄淮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技术集成创新高地,瞄准 ...
地缘经济论 | 第五章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制裁
中金点睛· 2025-09-21 09:05
农业的当代地缘经济含义 - 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粮食供给缺口会威胁社会稳定并影响国家战略自主,各国通过土地改革和绿色革命提高粮食产量以维持高自给率 [3] -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供需失衡会引发价格大幅波动,进而演变为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国家在农业、财政、贸易等领域的政策制定 [3] - 食品通胀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显著,例如2023年美国最低收入分组家庭的食品支出占家庭税后收入比重达32.6%,远高于中等收入家庭的13.5% [3] - 农产品供大于求会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增产不增收",在欧美国家政府常通过补贴弥补生产者损失,相关政策在大选年易成为竞选焦点议题 [4] - 农产品贸易制裁是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领域,区别于一般贸易争端,其目的是通过限制正常贸易往来迫使被制裁国改变政策,而非解决市场准入公平性问题 [5] 大国粮食自给与全球粮食安全格局 - 全球人口大国粮食自给率普遍较高,2022年人口最多的8个国家及欧盟的谷物自给率整体达102%,除尼日利亚外其余自给率均超90%,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超过100% [8] - 人口大国的粮食高自给率并非源于富裕的耕地资源,而是政策选择的结果,例如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坚持粮食自给政策 [9] - 大国粮食自给具有外部性,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采购可能拉高全球粮价,而大国自给有利于平抑国际粮价,避免对低收入国家购粮产生不利影响 [13] - 中国粮食政策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2023年《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优先保障稻谷、小麦、玉米自给,适度进口大豆和杂粮 [14] - 中国主粮进口集中度较高但风险可控,2024年三大谷物前三大进口来源国占比均超70%,且分布在不同大洲分散气候和供应链风险,中国主粮进口量占全球出口比重较低(稻谷8.8%、小麦4.8%、玉米9.6%) [16] 粮食禁运的效力演变与当前风险 - 粮食禁运在冷战时期曾被用作地缘博弈工具,1950-1984年间全球85次经济制裁中10次涉及食品禁运,但多数被视为完全失败或缺乏长期影响 [17] - 禁运对口粮短缺国家有效性更高,典型案例是1965-1966年美国限制对印度小麦援助迫使印度实施绿色革命,但随着印度粮食自给能力提升,粮援牵制力大大减弱 [17] - 1980年美苏商业性谷物禁运失败原因包括出口寡头难以形成共谋(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增加对苏出口)、跨国转运难以避免、苏联对海外粮食依赖度有限 [18] - 粮食禁运伴随高昂政治经济成本,1980年美苏禁运导致美国农业净收入预期下降40%,成为大选年重要争议点,里根上台后于1981年4月取消禁运 [19] - 当前粮食安全风险集中在低收入国家,2024年全球53个国家或地区超过2.9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诱因包括武装冲突、极端天气和经济冲击,这些国家谷物自给率偏低且易受本币贬值影响购粮成本 [20][21][22]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策略与农业支持政策 - 中国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就,1949-202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从不足210公斤提高至超500公斤,粮食总产量增至6.2倍,单产提高至5.8倍 [26][28] - 驱动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制)、投入增长(农机、化肥、灌溉)和科技进步,后者对农业发展的贡献逐渐加大 [28] - "藏粮于地"战略重点包括守牢18.65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截至2024年底累计超10亿亩) [30] - "藏粮于技"潜力巨大,中国玉米、大豆单产仅为美国59%,政策通过生物育种产业化(转基因玉米、大豆增产效果超10%)推动单产提升 [31] - 农业支持政策包括价格支持(最低收购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和保险三类,2023年中国生产者农业支持估计值达2635亿美元,但劳均支持水平低于OECD国家 [36][37] 农产品进口制裁的案例与大豆贸易博弈 - 农产品进口管制是常见反制措施,通过造成出口国供给过剩打击其农业利益,案例包括2018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反制裁关税 [39] - 全球大豆贸易呈需求单方集中(中国进口占全球六成)、供给双头垄断(美国、巴西出口占八成以上)格局,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中53%来自巴西、34%来自美国 [41][42] - 2018年大豆反制裁关税导致中国贸易转向,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同比降74%(降幅91亿美元),中国从巴西采购占比从53%升至75% [43][45] - 美国通过市场促进计划(MFP)补偿农民损失,2018-2019年共出资280亿美元,但未能挽回2018年中期选举中大豆主产区对共和党支持度下降 [46] - 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深化与巴西农业合作,2024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比重达71%,巴西大豆产量以6.0%的年均增速反超美国(2.2%) [49][51]
谭婷婷: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经济日报· 2025-09-19 08:05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概念与目标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工程改造与机制创新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优质农田 [1] - 建设路径为“地的改造+技的应用+制的创新”,目标为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以上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关键支撑 [1] - 相关议题连续10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长远发展 [1]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与生态路径 - 推广秸秆还田与碳汇核算协同、盐碱地“暗管排盐+育种”等技术,将生态缓冲带、防护林纳入建设标准 [2] - 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推广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提升产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数字化与管护 - 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从规划、建设到管护的全流程数字化档案,实现数据驱动决策与可追溯监管 [2] - 构建智慧管护闭环,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塑管理逻辑 [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与实施机制 - 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建立绩效挂钩机制 [2] - 实行资金专账管理,严禁违规使用,以强化资金保障效能 [2] - 实施分区施策,立足区域禀赋进行差异化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建立区域协同机制 [2]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饭碗端得更牢了,“十四五”这份答卷“沉甸甸”
央视新闻· 2025-09-18 20:08
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9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多项数据,说明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很多人注意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何一说到农业,我们首先要谈粮食,粮食连 年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有限 的土地资源,更要靠科技这件"利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其中,种子又是要害之一。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 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的突破,让我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再也不怕受制于人。 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离不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比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我们还大 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小农户有了"好帮手",耕种收全环节都不用愁……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 ...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管并重,着力打造现代化良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南雄市计划用5年时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已取得显著进展,将“望天田”和“巴掌田”改造为季产千斤的“粤良田”[7][8] -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有效提升,有效减轻粮食生产受灾损失[11][12]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在持续大暴雨期间,改造后的稻田安然无恙[23][24] 农田基础设施与科技应用 - 通过宜机化改造将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由600多块细碎田块构成的300多亩农田,改造为“整齐划一、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的良田[18][19] - 广东省利用地方资金在部分项目区布设病虫害与土壤墒情监测站,为农田插上“科技翅膀”[20][34] - 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与科技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26][27] 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 - 广东省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统筹开展绿肥种植、酸化耕地改良、盐碱地治理等项目,例如南雄市种植绿肥1万亩,项目区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8][29][30] - 汕头濠江区河玉围地区1300亩因盐碱丢荒的农田,经2021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成为亩产超1000斤的良田[31][32] - 自2018年起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例如江门台山市建设生态沟渠使田间有益生物明显增多,虫害、病害、鼠害大幅减少,节省用药成本[36][37][38][39] 经营效益与模式创新 - 高标准农田显著提升土地价值,例如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农田租金从150元/亩难流转改造后升至550元/亩[45][46][47] - 清远市清新区的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地租承包价达1380元/亩,农户管理6亩蛙稻田半年可确保3万元基本收益[49][50][51] - 广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平均每亩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地块增值200多元[66][67][68] - 南雄市作为试点县与广东天润粮油集团合作探索“EPC+O”模式,打造“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丝苗米全产业链模式[59][60][61][62][63] 管护机制与政策支持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印发通知要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建好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73][74][75] - 珠海市2023年11月出台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标准、资金,并将每年11月定为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月”,形成“全民管”新风尚[76][77][78][81]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8月印发通知开展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纳入金融保险范围,广州、湛江、清远等多个地市已成功落地试点[83][84][85][86][87]
“薯”光耀南粤!广东甘薯有种有力量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16:05
"薯"光耀南粤! 广东甘薯有种有 力量_南方+_南 方plus 薯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富民兴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广东从保障粮食安 全、科技研发推广、品牌引领、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一体谋划提升广东薯 业"硬实力",不断推动广东薯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广东薯类种植规模大。 做强芯片 培育优质多元品种 员、甘薯研究室 副主任杨义伶介 绍,目前,粤东 以夏秋薯为主, 粤西以秋冬薯为 主,与北方春夏 产区错峰上市, 有利于获得更高 的产值和效益。 在助推广东薯业 全产业链提档升 级上,薯类种业 发挥着底部支撑 作用。近年来, 广东聚焦实 施"百千万工 程",逐步构建 起育、繁、种、 加、销一体化的 薯业全产业链, 扎实推动薯业高 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藏粮 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确保 粮食任何时候都 能产得出、供得 上、供得优。国 家甘薯产业技术 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强指出,甘薯 产量高,适应性 广,用途广泛, 是保障我国粮食 安全的底线作 物,也是乡村振 兴的优势作物。 在广东,薯类种 植规模大,是水 稻之外种植面积 最大的粮食作 物。 数据显示,2023 ...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强调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1] - 要求紧盯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 分品种分区域抓好田间管理 [1] - 需做好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防范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提升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大力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农业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 - 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 - 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提前做好秋粮收获准备工作 [1] - 及早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农业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2] - 切实将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1][2]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新华网· 2025-09-11 19:3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重点关注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分区管理 [1] - 农业防灾减灾需紧盯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1] - 提前准备秋粮收获工作 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和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田内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 [2]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