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技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高标准农田保险: 让“巴掌田”变高产田
金融时报· 2025-09-24 12:39
高标准农田保险发展现状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曹家镇共峨村通过高标准农田试点将零碎土地转化为高产良田 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1] - 人保财险定制三阶段专属保险产品 覆盖工程质量缺陷 管护费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建设工程损毁损失[1] - 2024年10月发现渠道破损和蓄水池渗漏等问题 保险支付维修费用5.75万元 历时两个月完成修复[1] 保险产品全国推广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末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等产品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1] - 累计支付赔款超过1.35亿元[1] -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概念后 其建设成为各地重点工作[2] 行业痛点与政策支持 - 约30%的高标准农田因管护不善导致使用效能大幅降低[2] - 建设阶段涉及规划设计 施工团队和材料供应商等多方主体 工程质量隐患丛生[2] - 2024年3月中央文件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支持承保机构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监督[2] 创新业务模式 - "保险+服务"模式成为主流 解决建设主体多 环节复杂及管护资金不足等难题[3] - 保险公司积极探索"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模式 运用无人机遥感和AI识图技术[3] - 通过AI技术精准识别灌溉管道破裂和田埂坍塌等异常风险 自动生成维修工单[3] 行业战略意义与发展趋势 - 高标准农田保险正从局部创新走向规模化落地 成为农业保险细分领域重要增长点[4] - 填补高标准农田建管全周期风险保障空白 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防控转型[4] - 为耕地质量提升和产能稳定筑牢防护网 增强农户种粮信心并提供金融支撑[4]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强调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1] - 要求紧盯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 分品种分区域抓好田间管理 [1] - 需做好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防范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提升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大力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农业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 - 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 - 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提前做好秋粮收获准备工作 [1] - 及早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农业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2] - 切实将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1][2]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新华网· 2025-09-11 19:3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重点关注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分区管理 [1] - 农业防灾减灾需紧盯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1] - 提前准备秋粮收获工作 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和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田内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 [2]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
经济日报· 2025-08-07 06:02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与进展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 农业农村部要求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推进年度建设任务、加强退化耕地治理 [1] - 高标准农田具有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 截至2024年底河南江苏两省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农田比重超80% 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2] - 目标到2030年累计建成13.5亿亩 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2] 地方实践与创新模式 - 内蒙古创新实施"四保四提"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甘肃省实行"问题整改与案件查办"双轨推进 [2] - 建设需落实"一平、两通、三提升"基本标准 支持各级细化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 [3] - 需因地制宜破解农田生产旱涝渍等"卡脖子"问题 聚焦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实施全流程管理 [3] 工程质量与监管要求 - 严守工程质量生命线 把"望天田"建成"吨粮田" [3] - 以"零容忍"态度处理违纪违法行为 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收益调动基层积极性 [3] - 压紧"谁受益、谁负责"责任链条 明确县区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级抓落实要求 [4] 管护机制与创新措施 - 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灾毁保险服务 技术性设施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专业机构维护 [4] - 探索"工程质保金延付制" 将适当比例工程款作为5年期维护保证金 [4] - 将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提取注入管护基金 由种植大户向村集体缴纳管护资金 [4] 高效利用与科技赋能 - 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实现增产增收 [5] - 鼓励增加数据监测、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田间物联网等技术工程 [5] - 探索智慧化、标准化种植新模式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供给 [5]
端牢中国饭碗不惧极端天气
经济日报· 2025-07-31 06:17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以应对极端天气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确保粮食稳定供应 [1][5] - 今年遭遇局部干旱和区域性洪涝双重考验 夏粮实现稳产丰收 秋粮丰收仍需突破多道关口 [1] - 需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 增强农业气候韧性 [1] 藏粮于地战略实施 -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提供基础保障 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2] -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秸秆覆盖和免耕播种提高降水利用率 [2] - 优化种植结构 干旱区推广耐旱作物 易涝区发展稻渔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降低减产风险 [2]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 农业科技贡献率突破63% 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显著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3] - 培育耐旱水稻和抗涝玉米等抗逆新品种 智慧农业通过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实现精准监测 [3] - 智能农机提高作业效率 需重点落实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措施促进均衡增产 [3] 农业保险保障机制 -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国铺开 保障水平最高达种植收入80% [4] - 保险责任涵盖自然灾害、病虫害及价格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 [4] - 当前存在定损难度大和拖欠补贴等痛点 需优化险种设计和理赔服务 [4] 粮食储备与应急体系 - 建立政府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家庭存粮为补充的三级储备体系 [5] - 企业库存可与政府储备形成互补 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提高供应可靠性 [5] - 覆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各环节的应急保障体系在灾害中展现强大韧性 [5]
河南省出台实施意见,力争到2035年 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建成高标准农田
河南日报· 2025-05-14 07:22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目标和要求 [1] -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从严管控耕地占用,要求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 [1] - 强化对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1] 改革占补平衡管理 - 严格实行"以补定占",将市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 [2] - 加强补充耕地实施监管,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对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的全过程监管 [2] - 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坚持"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原则,严格管控调剂规模,合理确定调剂价格标准 [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实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经济奖惩,对任务有缺口的市县收取补偿,对多承担任务的市县给予奖励 [2] - 鼓励各地统筹各类资金,对实施垦造或恢复耕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给予适当补偿,对承担保护任务的集体和农户给予补偿激励 [2] 提升耕地质量与拓展空间 - 要求各地以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摸清撂荒地底数,分类推进统筹利用、复耕复种 [3] - 鼓励探索利用"四荒地"、空心村腾退土地、工业园区闲置土地等非耕地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3] - 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城市近郊区域发展现代化都市设施种植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 总体目标与量化指标 - 根据总体要求,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55.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837.89万亩 [3] - 力争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基础 [3]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莱芜公司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齐鲁晚报· 2025-05-13 14:4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险机制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1] - 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方案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1] -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保险公司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巡查 [2][4] 保险机制实施效果 - 中国人寿财险为莱芜区4.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设施保险,保额达3.06亿元 [7] - 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设备设施损毁 [11] - 2023年以来已完成23处损毁设施的理赔和维修服务 [9] - 维修响应时间快,从报案到完成修复仅需5天 [2] 具体案例 - 于家庄村塘坝因暴雨受损,保险公司5天内完成修复保障春耕 [2] - 前卞庄、龙尾村、止凤村等地的出水口、管道、变压器故障得到及时修复 [9] - 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施工队进行维修,农户无需承担费用 [2][6] 运营模式 - 巡查组使用"巡田助手"App实时上传发现问题 [4] - 保险费用由区财政从项目建设结余资金和管护费中列支 [12] - 保险发挥"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三位一体作用 [12] 未来规划 - 莱芜区计划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已交付的高标准农田 [12] - 该模式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