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
搜索文档
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科技强农粮满仓
经济日报· 2025-11-04 10:57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 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推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 [1]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升约10% [1] - 全国农田良种覆盖率已超96%,其中95%以上为自主选育,主要粮食作物种源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 -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 [3] - 技术集成模式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生产方案,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升级 [4] 良田建设与管理 - 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动态评估土壤状况,为科学种植提供精准依据 [1] - 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盐碱地推进排盐工程与生物改良,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红黄壤地区主攻酸化治理 [1] - 平谷区2021年至2024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79万亩,其中已建成2.12万亩 [11] - 平谷区组织高标准农田调查评估,已储备适宜建设面积1.92万亩 [11] 良种研发与突破 - 依托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成功培育并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逆的新品种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创新加速,2025年12个新品种一次性通过国家审定,类型覆盖半冬性、冬性、春性 [5][6] - 西农小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8亿亩 [6] - 薛吉全教授团队培育的"陕单636"是陕西省首个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 [6] - 杨凌示范区新增国审农作物新品种56个,13个(次)入选国家农业生产主导品种 [8] - 浦城县成功选育"稻两优二九""悠香优2号"2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5% [16] - 平谷区成功生产脱毒甘薯试管苗11.2万株,生产脱毒原种薯11万斤 [10] 良机应用与智能化 - 全国配备北斗终端的农机设备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25万架 [3] - 北斗导航、智能控制、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主流农机,加速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智能灌溉等模式普及 [3] - 农机装备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迈进,通过提升排放标准、淘汰老旧机械、试点电动农机等措施探索减污降碳路径 [3] - 浦城县建立起"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达7万余台,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3.35% [16] 良法集成与效益提升 - "吨半粮"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高质量耕播、精准水肥调控等环节,在多重逆境下实现亩产775.1公斤,较传统模式增产9.2%至18.9%,同时节水35%、节肥20%,每亩增收节支超200元 [7] - 针对陕北旱塬的"一增三改一防"技术模式通过四大技术集成,使玉米亩产从500公斤跃升到900公斤至1000公斤 [7] - 浦城县突破再生稻机收'辗压'技术瓶颈,2024年示范片两季综合亩产最高达1382.7公斤 [13][14] - 探索"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高效种植模式,2024年示范片全年亩纯利达1100元 [17]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 杨凌示范区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50%以上,123个动植物品种权实现交易转化 [8] - 通过新建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51.2万亩,杨凌良种已推广至国内23个省区和多个上合组织国家 [8] - 杨凌示范区动态优化350个推广基地,示范推广面积达1.2亿亩,年示范推广效益超300亿元 [8] - 平谷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与全球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与300余家创新主体成为生态伙伴,落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12] 区域产业发展成效 - 平谷区粮食收获面积从2021年的8.87万亩扩大至2024年的13.85万亩,产量从4.25万吨提升至5.71万吨,实现"四连增" [12] - 浦城县2024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8.28万亩,再生稻种植面积8.5万亩居全省首位,粮食生产综合考评等十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 [15] - 浦城县财政每年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推进粮食生产,并结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亿元奖补资金支持 [15] - "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在2025年攀升到421.17亿元 [17]
全国秋粮收获近八成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抓好“三秋”生产
央广网· 2025-10-23 09:27
秋粮收获整体进展 - 全国秋粮收获进度接近80% [1] - 河北省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90% [1] - 陕西子长市利用降雨间隙完成秋粮收获3.7万亩 [1][2] 应对不利天气的抢收措施 - 河北省统筹5225万元资金支持农机抢收和潮粮烘干 [1] - 河北曲周县调配履带式收割机应对田块积水问题并安排30多名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 [1] - 陕西子长市紧急购置烘干机解决因持续降雨导致的粮食高含水量存储难题 [1] 粮食烘干保障产能 - 河北曲周县35个烘干点全线启动 [1] - 曲周县家庭农场烘干塔24小时运作日处理能力达130至150吨 [1] - 陕西子长市对已成熟秋粮进行抢收并确保湿粮不过夜 [1][2] 再生稻种植效益与产量 - 安徽休宁县再生稻二茬稻实现丰收平均亩产500斤 [2] - 再生稻二茬种植相比单季稻可使农户每亩多增收约500元 [2] - 休宁县再生稻种植面积8000多亩总产量预计达600万公斤较去年增产约2% [2]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 安徽休宁县再生稻从育秧到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 陕西子长市千亩高密度玉米种植基地使用大型收割机与农用运输车进行机械化作业 [1] - 安徽休宁县再生稻示范田使用大型收割机进行收割 [2]
各地抢农时、调配烘干设备 多措并举保障秋粮收获
央视网· 2025-10-13 13:25
秋收应对措施 - 山东济宁兖州区对接企业腾出近4万平方米厂房用于粮食晾晒[2][4] - 济宁统筹调配7处粮食烘干点实行24小时作业 日烘干能力近1200吨[6] - 山东日照五莲县拥有9个烘干服务点及17台套机械 日烘干能力达1300余吨[6] - 山西运城夏县成立3支农机服务队实时掌握进度并调度农机具[12] - 山西运城万荣县合作社采取分两次烘干方式 全县18台设备日烘干能力3000余吨[14] - 安徽明光市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连续作业并及时晾晒烘干大豆[15][17] 秋粮收获进度 - 山西平遥县玉米种植面积近50万亩 目前已收割30余万亩[7][8] - 重庆市再生稻蓄留面积约116万亩 预计11月上旬完成收获[18][20] - 贵州威宁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 预计产量100万吨及产值26亿元[21][23] 农业机械化与产业效益 - 重庆市通过推广新农机和智能化设备使水稻机收率达到95%并降低机损率[20] - 贵州威宁县红菜苔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 产值可达6亿元以上[21][23] - 贵州威宁县蔬菜产业有效带动10.5万人增收[23]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社· 2025-10-06 20:37
粮食生产情况 - 四川省秋粮播栽面积超过7000万亩 目前收获进度约70% [1]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田全部丰产 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 再生稻预计每亩收300多斤 实现吨粮田突破 [3] - 三台县种粮大户通过坡地改造将亩产提升一倍 [3] 种业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 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 [2] - 东坡区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 产量预计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省将种业振兴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关键支撑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等重大功能平台 成为资源保护与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 改造提升444.27万亩 [4] -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增数量与提质量并重 [4]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改造升级丘陵地区土地对提升产量重要 [3] - 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 渠成网 路相通 沟相连 大大提升水稻产量 [3]
再生稻如何提升种粮质效(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23 05:55
再生稻种植效益 - 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再生季亩产预计150公斤,每亩预计为农户增收280多元 [1] - 湖南祁阳16.38万亩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719.3公斤 [1] - 每亩再生稻可节约生产成本400—500元,具有减少成本的直观优势 [1] - 再生季水稻米质与口感更优,市场售价更高,实现投入低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收益高 [2] 再生稻种植技术与挑战 - 再生稻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再次萌发,实现一次栽插两次收获 [1] - 再生稻种植省去二次育秧、插秧环节,再生季生长周期短、病虫害较少,可节约化肥、农药用量 [1] - 传统联合收割机履带宽、割幅窄,在收获头季稻时会对稻桩造成大面积碾压,导致再生季产量锐减 [2] - 通过研发窄履带、宽割台专用收割机以及创新"宽窄行种植模式"解决碾压问题 [2]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农业农村部印发文件,明确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 [3] - 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撑保障,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 [3] - 再生稻有助于盘活我国南方地区光热资源,推动耕作制度优化 [3] 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 - 多光谱无人机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插秧与收割、远程监测土壤参数等科技进步为稳产增产提供支撑 [3] - 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农业技术成果加速推进 [3]
河南稻田的N种打开方式
河南日报· 2025-08-28 07:39
再生稻产业发展 - 商城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4年40亩扩展至2025年预计18万亩 增长近4500倍 [2] - 再生稻头茬亩产突破1300斤 全年亩产超1800斤 增产超3亿斤 产值破7亿元 [2] - 组建95人农业科技团队 技术指导覆盖率超80% 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次 [4] 技术创新与规模扩张 - 筛选"桃优香占""隆晶优1212"优质品种 良种推广应用率超60% [4] - 建成19个再生稻示范基地 8个乡镇实现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4] -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产业奖补、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 [4] 区域协同发展 - 光山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建设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 年育秧能力近百万盘 [5] - 培育"光山蓝"区域公共品牌 7家企业1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10个市级和8个省级知名品牌 [5] - 组织4支服务队45名技术骨干对32个生产基地包联服务 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潢川县推广"稻虾鳖"立体循环模式 亩产小龙虾500斤 生态甲鱼亩产200斤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 [8] - 建成日加工30吨甲鱼生产线 年加工小龙虾3万吨、甲鱼1万吨、淡水鱼3万吨 [8][9] - 形成年产值20亿元产业集群 涵盖600余养殖户、40余家合作社、近80家加工企业 [9] 产业链深度整合 - 从虾壳提取虾青素、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原料 实现"变废为宝" [9] - 线上平台甲鱼产品日销8000至1万单 打造"龙小甲""中华黄鳖"等知名品牌 [9] - 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 构建种苗繁育、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 [9] 农文旅融合创新 - 汝阳县稻田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清明假期门票收入破10万元 [12] - 春季研学活动接待团队超30批次 实现研学收入22万元 [12] - 2023年10月以来文旅收入346万元 村集体收益242万元 村民股东分红15万元 [14] 乡村运营机制创新 - 采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合伙人+村民"合作模式 村民小额入股项目 [14] - 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实现"即时分账" 现场消费实时到账 [14] - 观光小火车项目4名合伙人各入股2万元占股60% 24户村民每户筹资1000元占股20% [14]
安徽巢湖:再生稻收割忙
人民网· 2025-08-17 11:10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高度重复且缺乏实质性信息(仅标题"安徽巢湖:再生稻收割忙"在不同文档中重复出现),无法提取有效的行业或公司研究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以下至少一项内容的完整新闻文本: 1)再生稻产量数据或同比变化 2)种植面积或技术细节 3)相关农业企业信息 4)产业链影响分析 5)政策支持或行业趋势 当前文档仅显示标题重复,未包含可分析的财务数据、行业动态或公司行为等有效信息 [1][3][4][5]
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强化田管、精准灌溉,夏粮丰收基础牢
央广网· 2025-05-13 09:24
夏粮生产关键期田间管理 - 河南小麦处于灌浆期 豫南部分区域进入灌浆中后期 5月中旬干热风灾害风险较高可能影响正常灌浆 [1] -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已完成95%以上麦田最后一遍灌浆水浇灌 共引黄河水8414万立方米 灌溉面积76.5万亩次 [1] - 封丘县采取"能引则引 能提则提 多引水 送远水"原则调配水资源 科学制定灌溉计划 [1] 农业技术应用 -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使用200余架植保无人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 实现自动巡航喷洒 定位准确且能自动避障 [1][2] - 临邑县已完成全县12个乡镇街道的小麦飞防作业 覆盖80多万亩小麦 [1][2] 灌溉保障措施 -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启用16座泵站24小时提引外河水 日均调水超5万立方米 并增设5台移动水泵保障偏远田块 [2] -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疏通灌溉渠道 从青弋江引水 建议农户早晚时段灌溉避免高温作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