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技
icon
搜索文档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网· 2025-10-06 17:12
农业现代化战略 - 四川省将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为核心任务,重点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环节 [1] - “十四五”期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8] 粮食生产与丰收情况 - 四川秋粮播栽面积达7000多万亩,目前收获进度约为70% [2]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全部丰产,其种植的“竹香莉丝”品种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2]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再生稻预计每亩再收300多斤,实现“吨粮田”突破 [6] 种业振兴与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预计2025年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将种业振兴作为关键支撑,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壮大种业领军企业,向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目标推进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成为资源保护、科研攻关、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1至2024年,四川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改造提升444.27万亩 [8] - 丘陵地区通过土地“小改大”、深翻和培肥等改造,成功将亩产提升一倍,如何凯流转的2000多亩坡地 [8]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改造升级该区域土地对提升粮食产量十分重要 [6]
听,“十四五”答卷|饭碗端得更牢 餐桌更加丰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3 18:17
粮食安全与生产成就 -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1] - 全国粮食亩产从“十三五”末提升12.5公斤,2024年达到394.7公斤,单产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7]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12] 农业科技与现代化应用 - 通过种肥同播、单粒精播、密植滴灌、卫星导航等智慧农业技术,玉米种植亩净收益约1000元 [5] - 河南省尉氏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0万亩,粮食总产连续多年超12亿公斤 [5] -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机车等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 [30] 农民收入与产业效益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16] - 吉林省梨树县鲜食玉米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出厂价每穗2元,实现产值54.9亿元,每公顷收益比普通玉米高3000至5000元 [14] - 严格执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发展订单农业以稳定购销关系,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16]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7358万吨,较2020年增长12.3%,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24] - 2024年底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较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 [26] -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种植业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 [24][26] 品种创新与单产提升 - 云南省元谋县成功培育“云麦114”小麦新品种,旱地百亩连片示范最高亩产达708.1公斤,具备抗病、抗逆、高产特性 [10] - 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 [12] - 深远海养殖鱼类品质优良,如大黄鱼市场价格可达每斤100元,一条两斤重的鱼售价约200至300元 [21]
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陕西府谷县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侧记
环球网· 2025-09-30 11:12
金风送爽,硕果满枝。9月26日,榆林市府谷县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热闹启幕。活动设立1 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构建起"展销—消费—文化"全链条矩阵,农特产品展销、公益助农直播、金秋 消费季、丰收歌会等活动轮番登场,农业农村成就展、金秋助农体验同步开展,全县群众沉浸在"庆农 业丰收、享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里,共话丰收喜悦,活动将持续至10月8日。 来源:环球网 丰收的喜悦,既藏在粮袋与钱包里,更写在乡村的新貌中。府谷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持续发力乡村建设与治理,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98.8%的农村改厕率、96.5%的生活垃圾有效 治理行政村比例、58.7%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让干净庭院、整洁道路成为乡村常态;全国民主法治 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火热推进,积分制、清单制让治理更精准,村规民约让文明成自觉,邻里 互助、孝老爱亲的新风尚,为和美乡村添上温暖底色。 丰收,不止于传统粮仓,更在于"土特产"串起的产业新图景。府谷县围绕海红果、肉羊、黄米等优势特 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全国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示范园等平台相继建成,"府 ...
金秋启航势正劲——9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新华社· 2025-09-29 21:38
秋粮生产进入关键阶段、智能产业激发经济新活力、多项政策发力提振消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推 进……9月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干字当头、奋发进取,我国经济发展动能不断释放,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呈现新气象。 观察之一:秋收时节 各地共绘粮食丰收图景 秋高气爽,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的凤凰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时展示着 每一个地块的玉米长势、土壤墒情、气温等信息。 "今年用上智慧农业装备,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各个地块的情况。如果一个地块出现问题,系统会 自动报警,还能给出指导方案,帮助我们降低损失。"合作社负责人王军说。 在金秋的田间地头,科技进入乡野,正不断赋能农业生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 用,农机产业链加速智能化转型,"无人农场"开启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藏粮于技"不断激发农业新潜 能,也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路。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广袤的乡村处处透着丰收的喜悦。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实现稳产丰收;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夺取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黑龙江聚焦粮食单产与品质提升,做好精细化田管及全过程防灾减灾;山东引导农户引进 ...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4 14:27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快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 年。丰收节里话丰收,宝贵的经验是什么,成功的做法有哪些,可以健全完善的空间在哪里,都要盘点 清晰。忙秋收,抓秋冬种,在争取秋粮丰收的同时,播下明年的五谷丰登。(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 ...
奋力书写农业强省建设新答卷
河南日报· 2025-09-24 07:56
中原沃野,万物生长。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殷殷嘱托,念兹在兹,句句关情。 牢记嘱托勇奋进,笃行实干显担当。河南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提升农 业产能、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天下粮仓,中原担当;乡村振兴,田园风光;农民增收,笑颜绽放——河南正以整体发展的视野,奋力 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农业提效: 农村提质: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安全是农业强省的根基所在。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 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坚固屏障。 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得益于要素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 9月13日,走进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作物长势喜人,种粮大户牛煜会正拿着手机 查看田间墒情监测数据,"这2000亩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改造,每50亩配套一眼机井,还安装了智能滴 灌和物联网墒情仪,动动手指就能浇地。"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河南农田的常态。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 ...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3 21:33
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春华秋实,大地流金。秋分节气,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好收成 要靠科技支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新农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模式。丰收的背 后,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与实践的硕果累累。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 ...
东北米饭何以格外香?
人民网· 2025-09-23 09:28
0:00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35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建三江。 2024年,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以约占全国耕地面积0.6%的土地,产 出了139亿斤粮食。 高产从何而来?过去5年,建三江的黑土越种越"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028%。曾经面临退化、板结 问题的耕地正在恢复新的生命力。 优供给:土壤的"定制餐"怎么喂? 东北的米饭,为什么格外香? 建三江一望无际的稻田。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来到建三江八五九农场种植户王志华的家里时,他新蒸的米饭刚刚出锅,满屋子浓郁清甜的米香,莹润饱满 的米饭冒着热气,他笑着说:"香就香在这黑土'有劲儿'!" "有劲儿",是东北人对黑土地最朴素的形容。这股"劲儿",离不开科学的"加油"方式——施肥。 "施肥就像人吃饭,要吃得均衡、吃得精准。"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任金立军打比方,吃得少,土地营 养不够;暴饮暴食,则会消化不良。 过去,施肥普遍是"天女散花"式的抛洒,一袋化肥扬进地里,土地"饥一顿、饱一顿"。种了20多年水稻的王 志华提起这事直摇头:"以前总觉得多施肥就能多打粮,可肥施得勤,产量总不见涨。" 侧深施肥技术应运而生—— ...
习语品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央视网· 2025-09-23 07:47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 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 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粮食是社稷之本。 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稳产保供不仅关乎民生温饱,更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旦粮食供应受制于人,后果将不堪设 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将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中谋划。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 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短短八个字,蕴含着总书记要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谋划和系统思维。这八个字,强调了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良田沃 土,让粮食产能扎根于土地,同时也要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支撑,让丰收希望孕育于技术。唯有如此, ...
再生稻如何提升种粮质效(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9-23 05:55
再生稻种植效益 - 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再生季亩产预计150公斤,每亩预计为农户增收280多元 [1] - 湖南祁阳16.38万亩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719.3公斤 [1] - 每亩再生稻可节约生产成本400—500元,具有减少成本的直观优势 [1] - 再生季水稻米质与口感更优,市场售价更高,实现投入低产出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收益高 [2] 再生稻种植技术与挑战 - 再生稻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再次萌发,实现一次栽插两次收获 [1] - 再生稻种植省去二次育秧、插秧环节,再生季生长周期短、病虫害较少,可节约化肥、农药用量 [1] - 传统联合收割机履带宽、割幅窄,在收获头季稻时会对稻桩造成大面积碾压,导致再生季产量锐减 [2] - 通过研发窄履带、宽割台专用收割机以及创新"宽窄行种植模式"解决碾压问题 [2]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农业农村部印发文件,明确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 [3] - 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撑保障,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 [3] - 再生稻有助于盘活我国南方地区光热资源,推动耕作制度优化 [3] 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 - 多光谱无人机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插秧与收割、远程监测土壤参数等科技进步为稳产增产提供支撑 [3] - 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农业技术成果加速推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