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不免责
搜索文档
退市不免责,控股股东仍被立案调查!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00:07
公司事件概述 - 中国中期控股股东中期集团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11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3][6] - 公司公告称控股股东被立案调查事项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6] - 此次立案调查与控股股东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未及时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和2024年中期报告有关 [6] 控股股东违规详情 - 中期集团有限公司未在2023年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 [6] - 中期集团有限公司未在2024年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 [6] - 因上述违规行为,控股股东及其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牟淑云于2024年12月20日受到北京证监局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6] 中国中期退市历程 - 中国中期于2000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 主营汽车服务业务 [7] -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约3178万元 同比减少35.7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40万元 [7] - 因2022年经审计的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 公司股票于2023年5月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7] - 因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公司股票于2024年6月8日被深交所终止上市并摘牌 [7] 行业监管趋势 - 近期监管层"退市不免责"原则逐步落地 退市追责的力度及范围增大 [7] - 2024年8月以来 已有华铁股份、泰禾集团、龙宇股份、亿利洁能等多家已退市公司及其相关责任人被监管追罚 [7] - 监管追责已贯穿公司上市、经营、退市全周期 形成"全链条追责"模式 [8]
退市公司创新高,这些“雷”你避开了没?
第一财经· 2025-09-23 11:23
2025.09. 23 本文字数:1901,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周楠 "执法震慑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在9月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证监会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 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若将视线聚焦,除了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罚单规模,资本市场的投资生态自去年"924"行情以来,还发 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回看过去一年,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及配套措施在资本市场渐次落地。其中,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等违 法违规行为成为净化市场生态、重塑投资者信心的关键着力点之一,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数量明显 增加,"退市不免责"的信号得以强化。 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实质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指标的公司已达12家,为历年之 最。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胡历芳对第一财经表示,近一年来监管从严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为稳 定投资人预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保驾护航,为资本 市场发挥财富效应奠定法治化基础。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明显增加 回到 ...
退市不是“免罚牌”!恒立实业年报披露违规收处罚决定书
证券时报网· 2025-09-19 21:36
处罚事件概述 - 恒立实业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被湖南证监局处以1150万元罚款 其中公司罚款350万元 相关责任人罚款合计800万元 [1] - 被处罚人员包括董事长石圣平180万元 总裁龚俊宇140万元 财务总监吕友帮140万元 独立董事张凡120万元 伍喆80万元 刘亚辉80万元 崔爱媛60万元 [1][3] 违规行为细节 - 公司与审计机构旭泰所就收入确认存在重大分歧 旭泰所调整后营业收入为1.96亿元 公司要求不低于3亿元以避免退市 [2] - 审计机构4月19日出具审计报告初稿 确认营业收入1.96亿元并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 [2] - 公司未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及配套资料 且董事长石圣平反对召开审计委员会审议年度报告 [2] - 公司于5月6日发布无法按期披露年报的风险提示 截至处罚时仍未披露2024年年报 [2] 监管行动与后续措施 - 湖南证监局于6月2日对涉嫌财务数据虚假披露问题启动立案调查 重点关注年报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造假行为 [3] - 监管部门强调"退市不免责"原则 即使公司已于7月16日摘牌 仍持续追究其历史违法违规责任 [3] - 此次快查快处体现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态度 旨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1][3]
8年造假涉案超130亿元!亿利洁能领3.75亿元罚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9:49
行政处罚概况 - 亿利洁能及控股股东亿利资源集团等29名责任人收到内蒙古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拟处罚总额2.4亿元[1] - 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欺诈发行债券 时任董事长王文彪被处3000万元罚款并终身市场禁入[1][3] - 其他责任人被处5年至10年不等的市场禁入及50万至540万元罚款[3] 财务造假细节 - 2016年至2022年通过虚构期货交易、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虚增利润 单年最大虚减利润1.28亿元 占当期利润总额-12.77%[2] - 2016年至2021年虚增资产最多达31.15亿元 占当期总资产8.49% 以掩盖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事实[2] - 2017年至2021年虚构贸易业务虚增营业收入超130亿元 其中两年虚增超35亿元 占当期营业收入20%以上[2] 关联方违规行为 - 2017年至2022年为控股股东提供违规担保超94亿元 未在年报中披露导致重大遗漏[3] - 2016年至2023年以隐蔽形式向控股股东提供资金 截至2023年末占用余额45.05亿元 占净资产23.51%[3] 欺诈发行债券 - 2020年发行10亿元债券时引用2016-2019年虚假年报数据 构成欺诈发行[3] - 亿利集团被认定为违法活动组织者和指使者[3] 公司现状与市场影响 - 公司表示生产经营正常 罚款对现金流有影响 将推进整改及资金追偿[5] - 2024年因交易类退市指标被摘牌 此次处罚体现监管部门"退市不免责"的监管态度[6] 投资者索赔 - 初步认定2017年4月18日至2024年6月10日期间买入且之后持有或卖出的投资者可提出索赔[6]
全面“亮剑”!证监会月内已开8张财务造假罚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7 12:35
监管执法动态 - 9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开出第8张罚单,ST应急因2022年年报财务造假被罚590万元 [1] - 今年以来超30家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罚单,上市公司和退市公司均在列 [2] - 监管部门以“零容忍”态度向财务造假全面“亮剑”,过亿元罚单频现 [1][4] 退市公司追责 - 9月份已有2家退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罚单,包括亿利洁能和上海龙宇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 - 亿利洁能因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于7月被摘牌,后因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被罚 [2] - 监管强调“退市不免责”,打破部分主体“退市免责”的侥幸心理,实现资本市场监管全覆盖 [2][3] 大额罚单案例 - 东旭光电及相关责任人被罚合计4.2亿元,其控股股东东旭集团被罚12.42亿元 [4] - *ST高鸿因连续9年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被罚1.62亿元 [4] - *ST东通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及欺诈发行被罚2.73亿元,亿利洁能被罚3.75亿元 [5] 全链条打击策略 - 打击范围拓宽至第三方配合造假者,如供应商、客户,并将其纳入处罚范围 [6] - 全链条追诉中介机构责任,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 [6] - 对中介机构追责是对“专业失职”的纠偏,提高造假链条整体违法成本 [7] 立体化追责体系 - 财务造假“主犯”和“帮凶”被民事追责、刑事追责的概率加大 [7] - 多家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正在法院审理,有案件投资者胜诉 [8] - 7月以来至少6家上市公司披露相关责任人因财务造假被刑事追责的进展 [8]
退市公司“顽疾”曝光 监管部门“一查到底”重拳整治
上海证券报· 2025-09-17 02:32
核心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持续追责 罚款累计数亿元并实施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体现"退市不免责"的监管导向 [1][2][8] - 新"国九条"和退市新规强化退市监管要求 明确传递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态度 [2][8] - 监管层通过多种措施督促资金占用方归还占用资金 包括行政监管措施和司法协同机制 [1][5][6] 财务造假案例处罚 - 亿利洁能因2016-2023年系统性财务造假被罚3.75亿元 涉及虚构期货交易、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 原董事长被终身市场禁入 [3] - 华铁股份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罚2415万元 2023年多期财报虚增存货5亿余元 多计货币资金最高6982万元 [4] - 退市龙宇因虚增收入利润及未披露资金占用被罚3810万元 控股股东已归还4亿余元占用资金 [6] 资金占用追缴情况 - 太安堂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代偿方式全额偿还占用资金本息5.72亿元 公司因审计意见问题于2024年7月退市 [6] - 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协同采用诉中调解等方式 有效追回退市公司遗留资金占用问题 [6][8] 中介机构责任追究 - 粤开证券及两名项目主办人因对太安堂资产出售项目审慎核查不足被出具警示函 涉及对标的公司收入异常关注不足 [7] - 中威正信及评估师因程序执行不到位被处罚 包括存货盘点不充分和工作底稿错漏等问题 [7] 投资者保护机制 - 退市过程中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日益完善 包含示范判决、特别代表人诉讼、支持诉讼和先行赔付等多种措施 [8] - 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元方式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坚持"退得下、退得稳"的监管原则 [8]
严监管!财报“难产”,这只A股拟被处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16 13:54
金力泰处罚事件 - 公司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收到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 - 公司及多名时任董监高被警告,并处以8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罚款,其中公司被罚200万元,时任董事长兼总裁罗甸被罚100万元,时任董事兼执行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吴纯超及时任财务总监隋静媛各被罚80万元[2][7] - 公司于2025年4月23日决定不接受年审机构拟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直至2025年7月1日晚才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4][5] 监管趋势分析 - 近期证监会连续出手,传递出资本市场“严监管”持续深入的清晰信号[2] - 对退市公司亿利洁能的处罚金额超过2亿元,其中对公司处以2.1亿元罚款,对控股股东处以3000万元罚款,彰显监管部门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的坚定态度[6][9] - 监管部门在“金额罚”基础上增加“资格罚”,拟对亿利洁能7名直接责任人员同时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9] 市场影响与展望 - 截至9月15日,今年A股已有25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超过八成的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类、财务类等强制退市规定而退市[9] - A股上市公司退市速度有所加快,意味着市场退市机制正朝着更加规范、严格的方向加速完善[9] - “退市不免责”逐渐成为常态,未来追责的力度及范围预计将进一步增大[9][10]
严监管!财报“难产”,这只A股拟被处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16 13:17
公司处罚情况 - 金力泰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公司及相关高管被警告并处以8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罚款 [2][3] - 公司时任董事长罗甸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时任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吴纯超及时任财务总监隋静媛各被处以80万元罚款 [7] - 公司于2025年5月6日因未按期披露年报被立案调查 直至7月1日才正式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 [4] 事件发展过程 - 2025年4月23日公司管理层拒绝接受年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当晚即发布无法按期披露报告的风险提示公告 [4] - 4月28日至5月5日期间公司连续发布四份关于无法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的风险提示及停牌公告 [4] - 涉事高管罗甸 吴纯超 隋静媛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涉嫌违反《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5] 监管政策动向 - 证监会对退市公司亿利洁能处以2.1亿元罚款 对其控股股东亿利资源集团处以3000万元罚款 涉及财务造假和操纵市场行为 [6] - 监管部门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 实施"资格罚"与"金额罚"并重 [9] - 截至9月15日今年A股已有25家上市公司退市 其中超过80%因触及重大违法类 财务类或规范类强制退市规定 [9] 市场影响分析 - A股退市速度加快 退市机制朝更规范严格方向完善 "退市不免责"逐渐成为市场共识 [9] - 严监管政策旨在引导资本流向价值创造领域 通过规则确定性护航市场创新 [9]
亿利洁能公司及管理层被罚3.75亿元
国际金融报· 2025-09-15 18:10
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 亿利洁能及控股股东亿利集团涉嫌在2016年至2023年期间财务造假、关联担保、资金占用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及欺诈发行债券行为[1] - 亿利集团存在组织、指使亿利洁能从事上述违法行为[1] -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证监会于9月10日对亿利集团立案调查[2] 监管处罚措施 - 内蒙古证监局拟对公司、控股股东及29名相关责任人合计处以3.75亿元罚款 其中对亿利洁能处以2.1亿元罚款 对亿利集团处以3000万元罚款[1][2] - 拟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2] - 处罚范围涵盖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及独立董事、监事等人员[2] 市场影响与监管态度 - 公司于去年7月18日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被终止上市并摘牌[1] - 此次处罚体现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的坚定态度[1] - 彻底打破"退市即免责"的市场幻想 彰显"退市不免责"监管原则[1]
资本市场丨牛市氛围渐浓 A股公司增持力度不减
搜狐财经· 2025-09-15 13:56
分红制度 - A股2024年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中期810家公司拟分红6428亿元同比增长9.6% [10][11] - 分红行业高度集中 银行石油石化通信白酒煤炭五大板块贡献近七成分红 银行业2024年Top30名单中占11家 2025年中期占10家 股息率多在6%-8% [10][11] - 分红广度不足 2024年半导体板块净利润1120亿元现金流1850亿元但分红率仅18% 科技龙头习惯以回购代替分红 2024年回购规模1766亿元为现金分红的0.73倍 [11] - 分红持续性弱 连续10年现金分红率超30%的公司仅198家占全市场3.8% 远低于标普500的46% [11] - 建议建立"盈利即分红"刚性约束机制 对连续两年盈利且未分配利润充足却不分红的公司实施ST警示 限制再融资和大股东减持 [12] - 推行行业差异化分红指引 鼓励一年多次分红和春节前"红包分红" 简化中期分红程序 [12] 增持行为 - 2025年8月以来19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增持计划 包括长江电力贵州茅台等行业龙头 [3][4] - 长江电力控股股东三峡集团计划增持40-80亿元 截至9月4日已增持4114.71万股金额11.64亿元占比0.17% [4][13] - 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茅台集团计划增持30-33亿元 隧道股份控股股东已完成增持6288.18万股金额3.99亿元占比2% [4][13] - 多家银行实施增持 青岛银行第三大股东计划增持2.33-2.91亿股不超过总股本5% 上海银行10位董监高增持董事长买入10万股 [5][14] - 增持发生在股价大涨后 青岛银行2024年以来上涨65% 上海银行上涨50% 体现股东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 [6][14] - 增持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 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形成价值回归良性循环 [4][6] 退市机制 - 2025年截至9月7日24家上市公司退市 超过八成因触及重大违法财务类规范类交易类强制退市规定 [16] - 交易类退市较普遍 4月30日4家公司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摘牌 [16] - 主动退市公司增多 2020-2024年分别为1/4/1/2/1家 2025年截至8月10日已有5家主动退市 [16] - ST春天因财务会计报告虚假记载未按期整改被终止上市 *ST东通因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启动退市程序 [16][17] - 亿利洁能被处以2.1亿元罚款 控股股东被罚3000万元 7名直接责任人员被市场禁入5年至终身 [18] - 退市追责力度加大 已退市公司仍会收到罚单 投资者民事赔偿和先行赔付机制正在推进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