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严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监管新信号!多家银行被罚
经济网· 2025-10-22 10:21
近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披露了多张银行罚单,多家银行因贷款"三查"失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不到位、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等原因被处罚。大量 罚单的披露释放了严监管信号,业内人士认为,银行需加强贷前审核和资金流向监测、完善处罚机制,促进业务规范发展。 10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公开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平安银行北京分行及相关责任人因以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个人贷款"三查"不到 位、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内控管理存在缺陷而受到处罚。 10月14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红河分行因信贷资金流向缺乏有效管控、资金流入限制性领域而被罚款30万元;10月11日,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 行及相关责任人因贷款用途监控及支付管理违反监管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三查"违反监管规定等六项行为而被罚款及警告;同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 总局浙江监管局就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被挪用,向公职人员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杭州联合银行旗下浙江诸暨联合村 镇银行处以55万元的罚款。 | | | | 对平安银行北京分行 罚 没 合 计 544.12 万 | | | --- | --- | --- | --- | - ...
年内11张支付牌照下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52
支付行业监管与市场出清 - 央行年内注销第11张支付牌照 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的支付牌照于9月29日注销[1] - 支付行业牌照总量从271张减少至164张 合计已注销107张牌照 市场退出机制形成[4] - 注销牌照中预付卡类型占绝大多数 因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及自身合规问题被淘汰[5] 支付机构经营与整合趋势 - 支付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两三家巨头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 排名十位之后的机构生存空间有限[5] - 支付机构盈利困难或违规行为严重 部分机构通过增资扩股、调整股东结构以满足监管要求[5] - 支付是商业数字化的入口和基础工具 行业利润仍然很高 巨头与收单机构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5] 监管处罚力度与重点 - 监管对支付机构开出千万级巨额罚单 例如北京雅酷时空等四家公司领受千万级罚单[7] - 今年以来监管已披露至少74张罚单 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被罚没金额总计1.9亿元[8] - “双罚制”成为常态 对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同时处罚 责任人罚款上限可达50万元甚至终身禁业[7] - 处罚重点集中在反洗钱、账户管理、商户真实性及合规性等老问题[8][9]
严监管!财报“难产”,这只A股拟被处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16 13:54
金力泰处罚事件 - 公司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收到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 - 公司及多名时任董监高被警告,并处以8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罚款,其中公司被罚200万元,时任董事长兼总裁罗甸被罚100万元,时任董事兼执行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吴纯超及时任财务总监隋静媛各被罚80万元[2][7] - 公司于2025年4月23日决定不接受年审机构拟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直至2025年7月1日晚才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4][5] 监管趋势分析 - 近期证监会连续出手,传递出资本市场“严监管”持续深入的清晰信号[2] - 对退市公司亿利洁能的处罚金额超过2亿元,其中对公司处以2.1亿元罚款,对控股股东处以3000万元罚款,彰显监管部门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的坚定态度[6][9] - 监管部门在“金额罚”基础上增加“资格罚”,拟对亿利洁能7名直接责任人员同时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9] 市场影响与展望 - 截至9月15日,今年A股已有25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超过八成的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类、财务类等强制退市规定而退市[9] - A股上市公司退市速度有所加快,意味着市场退市机制正朝着更加规范、严格的方向加速完善[9] - “退市不免责”逐渐成为常态,未来追责的力度及范围预计将进一步增大[9][10]
严监管!财报“难产”,这只A股拟被处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16 13:17
公司处罚情况 - 金力泰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公司及相关高管被警告并处以8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罚款 [2][3] - 公司时任董事长罗甸被处以100万元罚款 时任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吴纯超及时任财务总监隋静媛各被处以80万元罚款 [7] - 公司于2025年5月6日因未按期披露年报被立案调查 直至7月1日才正式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 [4] 事件发展过程 - 2025年4月23日公司管理层拒绝接受年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当晚即发布无法按期披露报告的风险提示公告 [4] - 4月28日至5月5日期间公司连续发布四份关于无法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的风险提示及停牌公告 [4] - 涉事高管罗甸 吴纯超 隋静媛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涉嫌违反《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5] 监管政策动向 - 证监会对退市公司亿利洁能处以2.1亿元罚款 对其控股股东亿利资源集团处以3000万元罚款 涉及财务造假和操纵市场行为 [6] - 监管部门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 实施"资格罚"与"金额罚"并重 [9] - 截至9月15日今年A股已有25家上市公司退市 其中超过80%因触及重大违法类 财务类或规范类强制退市规定 [9] 市场影响分析 - A股退市速度加快 退市机制朝更规范严格方向完善 "退市不免责"逐渐成为市场共识 [9] - 严监管政策旨在引导资本流向价值创造领域 通过规则确定性护航市场创新 [9]
7月份20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均涉嫌信披违规
新华网· 2025-08-12 13:49
监管动态 - 今年以来共有67家上市公司及相关方被证监会、公安机关及监察机关立案调查和侦查 [1] - 仅7月份就有20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另有7家公司的董事和股东被立案调查 [1] - 被立案调查的20家上市公司均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董事和股东则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短线交易、职务犯罪和行贿罪等 [1] 典型案例分析 - ST南卫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与其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事项直接相关 [1] - 天衡会计师事务所对ST南卫2022年年报出具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 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2] - 2020年至2022年ST南卫存在资金占用情形 金额分别为9200万元、1.35亿元和1.32亿元 其中2020年和2021年未在年报中披露 [2] - 2022年末资金占用余额4200万元 截至今年4月末已偿还完毕 收到本息合计4377.58万元 [2] - 另有上市公司董事因涉嫌短线交易被立案调查 其配偶在2022年9月多次买卖公司股票构成短线交易 [2] 行业趋势 - 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数量呈上升趋势 2021年70家、2022年91家创近十年新高 [3] - 全面注册制背景下监管趋严 7月12日晚间就有9家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3] -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违规信息披露等行为采取严厉查处措施 [3] 合规要求 - 上市公司需要敬畏法纪 建立相关机制防止触碰法规红线 [3] - 需加强公司制度建设 完善治理结构 提升合规意识 through宣传教育与岗位培训 [3] - 严把信息披露质量关 以提升透明度和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优化披露内容 [3]
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严监管态势持续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8
统筹业务合规管理与管理机制优化 当然,总体来看,贷款管理仍是一季度农村中小银行罚单涉及的"重灾区"。在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开 出的91份罚单中,出现贷款"三查"、贷款资金流向、违规发放贷款等问题的有67份,占到七成以上,这 还不包括贷款风险分类不合理、以贷还贷掩盖风险等情况。 从去年起,业务虚增、风险管理方式不合规就成为除贷款管理之外的农村中小银行受监管的突出问 题。这背后,在合规管理存在问题之余,业务开拓难度本身较大的情况下农村中小银行绩效考核方式不 合理也是重要原因——这一点在今年仍有显现。今年前3个月,有5张罚单直指机构绩效考核方式存在问 题,主要体现为设立存款单项考核和奖励办法不符合监管要求、冲时点发放贷款等;同时,除了经常被 查的掩盖不良问题外,一季度公开罚单显示,一家黑龙江辖内农信机构员工出现为客户垫付贷款资金的 违法违规行为。 一直以来,不少农村中小银行都面临基层员工指标任务繁重、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近些年来, 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抬高了客户经理管户数,与此同时,在大行服务下沉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 农村中小银行"放款难"情况突出,风险管理难度加大,这更加重了一线业务人员的负担。在这种情况 下, ...
消费金融公司“拥抱变化”
36氪· 2025-06-27 11:46
消费金融行业概况 - 消费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拉动内需的引擎,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1] - 行业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持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涵盖信用卡、消费贷款、场景分期等[1] - 全国共有31家持牌消金公司,包含多家银行系机构如兴业消金、建信消金等[2] 长银五八消金经营状况 - 2024年以4509万元转让10.39亿元不良资产包,折价率低于0.5折,这是7个月内第二次转让[4] - 2024年营收29.86亿元(同比下降7.64%),净利润3400万元(同比暴跌95.02%)[6] - 作为长沙银行控股56.66%的子公司,从"零售试验田"变为业绩拖累,反映母公司资产质量隐忧[6][8] 行业分化格局 - 2024年行业首尾净利润差距达1500倍,尾部蒙商消金净利润仅200万元[9] - 头部机构招联消金总资产1637.51亿元(同比下降7.18%),兴业消金总资产821.13亿元(同比下降5.53%)[10][12] - 中尾部机构如宁银消金(总资产598.15亿元,+31.92%)、南银法巴消金(总资产534.5亿元,+58.78%)实现逆势增长[10] 头部机构业绩表现 - 招联消金2024年营收173.18亿元(-11.65%),净利润30.16亿元(-16.22%)[13] - 兴业消金营收100.67亿元(-10.36%),净利润4.3亿元(-79.25%)[14] - 中银消金净利润同比降91.62%,上半年净亏损3.05亿元(同比降208.51%)[16] 监管与转型趋势 - 监管新规要求注册资本最低10亿元,目前仍有6家机构未达标[22] - 2024年行业掀起增资潮,方式包括利润转增、股东出资等[22] - 未来竞争将围绕"自营场景+智能风控+合规能力"展开,质量优先于规模[25] 新兴发展动向 - 蚂蚁消金贷款余额3100多亿元(+37%),主要依赖花呗和借呗内部导流[19] - 城商行系消金公司利用资金成本优势突破区域限制,开展全国业务[24] - 政策引导聚焦"以旧换新""绿色消费"等领域,推动消费高质量增长[24]
两大会计师事务所,注销一业务备案!
中国基金报· 2025-06-25 19:14
会计师事务所备案注销事件 - 北京亚泰和中天运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于6月24日自行申请注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 [2] - 中天运成立于1994年 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 为华利信国际成员所 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4] - 中天运因审计美尚生态2017-2019年财报存在虚假记载等问题 被没收业务收入288.7万元并罚款288.7万元 [4] - 北京亚泰成立于2016年 因拒绝配合紫天科技现场检查被福建证监局罚款100万元 其执行合伙人被罚60万元 [4] - 2025年5月30日瑞华 唐山市新正 亚太(集团)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已注销备案 年内累计5家机构退出 [4] 证券审计行业监管动态 - 财政部和证监会4月修订《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管理办法》 新增备案核验和注销专章 [6] - 新规明确7类注销备案情形 旨在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格局 [6] - 2023年财政部检查41家证券业务备案会计师事务所 处罚20户企业 25名负责人 8家事务所及84名注册会计师 [7] - 注销备案机构未来仍可重新申请 需按首次备案流程办理 [7]
年内信托业罚单规模已破千万,业务创新迎破局
新浪财经· 2025-06-22 20:49
信托行业监管处罚情况 - 陆家嘴信托因关联交易管理不到位、信托项目管理不审慎等五类问题被罚420万元,相关负责人被警告并处罚10万元 [1][2] - 国元信托因员工行为管理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问题被罚85万元,总裁及两名员工合计被罚18万元 [1][2] - 年内5家信托公司合计罚单金额达1111.37万元,涉及机构和个人"双罚制" [1][2][3] - 华澳信托因资产分类不准确、违规刚性兑付等多项问题被重罚400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罚85万元 [2] - 长安信托因违反征信管理规定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别被罚25.5万元和0.37万元 [2][3] 信托行业监管趋势 - 2019年起信托行业年度罚单金额突破2000万元,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到7501万元和6814万元 [3] - 2023-2024年罚单金额下降至3008万元和3634万元,反映历史风险"挤压式"出清后监管趋稳 [3] - 监管模式从"事后重罚"转向"事前+事中"穿透检查,立项阶段即加强窗口指导 [4] 信托业务转型进展 - 行业加速从非标投行业务转向资产服务信托等本源业务,融资类占比持续压降 [4] -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达1.1万亿元,其中保险金信托规模4200亿元,同比增长60% [5][6] - 平安信托计划将保险金信托门槛从100-300万元下调至100万以下,创行业新低 [6] - 上海信托落地全国首单"不动产+现金"混合财产家庭服务信托,探索财富传承新模式 [7] 行业制度完善方向 - 服务信托面临服务标准、取费模式等规范化挑战,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7]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计划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并制定《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 [7]
天津发布融资租赁公司监管新规,明确8条重点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8:34
监管政策升级 - 天津市发布《监管工作通知》,标志着融资租赁行业进入"严监管、促转型"新阶段 [1] - 通知包含8条重点工作内容,涵盖规范整治、日常检查、非现场监管、重大事项报告等领域 [1] - 构建"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重大事项报告"全方位监管体系,每三年完成一轮全面检查 [3] 风险整治措施 - 建立"失联""空壳"和严重违规经营机构名单,实施动态跟踪 [2] - 深入摸排涉地方债务风险底数,有序压降高风险业务规模,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2] - 2024年完成20%机构现场核查,2025-2026年按50%、30%推进全覆盖检查 [2] 机构属地管理强化 - 要求融资租赁公司在注册地设置经营场所并安排常驻人员,规范注册地与办公地不一致问题 [3] - 鼓励公司加大对天津地区租赁业务投放,考虑市场定位和产业属性等因素 [3] 重点领域监管 - 紧盯虚假出资、抽逃资本、大股东占款、转移资产等经营异常问题 [2] - 严禁虚构租赁物、不当营销、乱收费、出租出借业务资质、违规通道业务等乱象 [2] 服务实体经济导向 - 鼓励公司服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先进制造业和绿色产业 [4] - 规范与助贷机构合作,严禁核心业务流程外包和变相增信通道业务 [4] - 对航空航运、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国家导向领域给予业务集中度适当安排 [4] 重大事项报告机制 - 重大负面舆情需24小时内上报,重大关联交易和诉讼需5个工作日内填报 [3] - 要求公司全面准确报送数据,存量机构全部纳入统计范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