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规
搜索文档
三家公司在退市新规下折戟沉沙
环球网· 2025-05-08 10:24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5月7日晚,*ST中程、*ST人乐、*ST恒立三家上市公司同时宣布收到深交所下 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意味着它们将有可能告别A股市场。 这一消息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退市新规加大风险公司出清力度的体现,A股"不死鸟"时 代正加速终结。 财务造假, ST 中程难逃一劫 *ST中程的退市,与其长期以来的财务造假行为密不可分。经证监会调查,*ST中程在2017年至2022年 期间,多次虚增或虚减营业收入和利润,甚至未按规定披露重大诉讼事项。其中,2017年虚增营业收入 高达14.03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92.18%。 最终,*ST中程不仅收到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更因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被深交 所拟终止上市。 新实控人 " 救场 " 失败, ST 恒立濒临退市 ST恒立的退市之路则更为戏剧性。2024年8月,新实控人石圣平入主ST恒立,原本寄希望于其能带领公 司走出困境。然而,不到一年后,*ST恒立便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被实施退 市风险警示。 *ST恒立未能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最终也收到了深交所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年报 ...
锦州港财务造假屡犯不改 造假多年被审计机构大华无视?
新浪证券· 2025-05-07 18:00
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通过虚假贸易业务及跨期确认港口包干作业费收入等方式虚增利润,2022年虚增利润3,610.45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2.46% [1] - 2023年虚增利润6,808.78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65.96% [1] - 2024年第一季度虚增利润1,537.75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62.05% [1] - 2018年至2021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86.24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9亿元,其中2018年虚增利润2,070.9万元,2019年3,899.9万元,2020年4,415.7万元,2021年7,511.4万元 [3] 造假手段与责任认定 - 通过子公司锦国投(大连)发展有限公司控制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资金流转,形成闭环资金池,制造虚假贸易流水 [3] - 时任董事长徐健、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辉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财务总监李挺等高管为其他直接责任人 [3] - 2024年6月公司股票被实施ST风险警示,徐健、刘辉被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 [3] 审计机构与审计结果 - 2018年至2023年年报审计机构均为大华会计事务所,但多年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 [1] - 2024年审计机构变更为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为180万元,审计结果为"无法表示意见" [2] - 2023年审计结果为"新疆和本国生的天空前景观",审计费用为68万元 [2] - 2022年审计结果为"标准无细位单贝",审计费用为86万元 [2] 公司治理缺陷 - 管理层为维持表面业绩长期虚构贸易链条,甚至通过会计差错更正掩盖问题 [4] - 首次处罚后公司仍持续造假,暴露治理严重缺陷 [4] 退市风险与追责机制 - 公司因连续三年财务造假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2025年5月6日复牌后被实施*ST [5] - 2024年净资产为-65.67亿元,审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存在25亿元违规担保未解决 [5] - 停牌前股价跌至1.04元,若复牌后继续跌停将触发面值退市条件 [6] - 刘辉、李挺等6名责任人因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6] - 中证投服中心已启动普通代表人诉讼,未来可能升级为特别代表人诉讼 [6] - 上交所对锦州港及徐健、刘辉等责任人公开谴责,认定其10年内不得担任上市公司高管 [6] 市场影响 - 公司成为退市新规下"造假强制退市"典型案例,反映监管对财务造假"零容忍"态度 [6] - 投资者保护机制显效,受损投资者可通过代表人诉讼和先行赔付依法索赔 [6]
退市新规显威 首个年报季精准出清经营风险公司
环球网· 2025-04-30 09:57
文章核心观点 退市新规首个年报季接近尾声,一批净利润亏损且营收不足3亿的主板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直接退市,新规精准识别“壳公司”,加速“劣币”出清,与全面注册制协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3][4] 触及退市指标公司情况 - 截至4月29日晚,48家主板公司触及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涉及社会服务、机械设备、纺织服饰等行业,普遍亏损年份长、主营业务转型未见成效,个别面临多重退市风险 [3] - 艾艾精工2024年年报显示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扣非后营收低于3亿,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艾艾” [3] - 威尔泰、星光股份(现“*ST星光”)、四通股份、原尚股份等因“净利润亏损+营收不足3亿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新规典型案例及影响 - 退市新规将主板亏损公司营收指标从1亿提升至3亿,*ST龙津因连续亏损且营收低于3亿被停牌,最终触及终止上市条件,2022 - 2024年营收徘徊在1亿左右,归母净利润三年累计亏损额高 [4] - 退市新规与全面注册制协同效应逐步显现,新“国九条”政策确保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运行,助力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4]
退市新规后首个年报季 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亮剑”显威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04:02
退市新规实施效果 - 退市新规实施后首个年报季共有48家主板公司触发组合类财务退市指标[1] - 触发退市指标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机械设备、纺织服饰等行业[1] - 多家公司亏损年份超过3年且主营业务转型效果不佳[1] - 部分公司同时面临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强制类等多重退市风险[1] 典型案例分析 - 艾艾精工2024年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扣除后营收低于3亿元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1] - 艾艾精工2024年净利润亏损884.61万元[2] - 威尔泰、星光股份、四通股份、原尚股份等多家公司因触及"净利润亏损+营收不足3亿元"红线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 - 星光股份业绩预告与实际差异较大导致盈亏性质变化被出具警示函[3] - ST宇顺因无法按时披露年报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3] 退市新规影响 - 退市新规将主板亏损公司营收指标从1亿元提升至3亿元[2] - *ST龙津因连续三年亏损且营收低于3亿元将终止上市[4] - *ST恒立因会计处理分歧可能导致2024年营收低于3亿元面临终止上市风险[5] - 退市新规加速"劣币"出清促进资源向优质企业转移[5] 行业监管动态 - 监管要求严格监管风险警示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6] - 退市指标修订兼容法治化与市场化精神[6]
吉药控股触发“1元退市” 行业六年沉疴集中爆发
新浪证券· 2025-04-29 18:45
吉药控股退市案例 - 公司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触发退市机制,成为2025年第四家退市A股药企 [1] - 从2018年营收峰值9.4亿元骤降至2024年不足3.6亿元,六年累计亏损超40亿元 [2] - 2022年原董事长涉案3.3亿元导致融资断裂,2024年负债率飙升至161.77%,短期债务缺口达21亿元对480万元 [2] - 市值从2015年80亿元缩水至退市前不足5亿元 [2] 医药行业退市潮 - 2025年退市新规实施后,医药行业已出现四例退市/拟退市案例(大理药业、龙津药业、普利制药、吉药控股) [3] - 带量采购常态化冲击过度依赖单一品种的企业,例如龙津药业核心产品占营收90% [3] - 跨界药企普遍缺乏研发造血能力,沉迷资本运作而未构建管线竞争力 [3] - 公司治理问题频发,包括财务造假(普利制药)和管理层涉案(吉药控股) [3] 行业结构性矛盾 - 政策冲击未出清:带量采购对单一品种依赖型企业形成持续压力 [3] - 研发能力缺失:跨界企业未能实现技术积累与管线突破 [3] - 治理缺陷:部分企业内控失效导致系统性风险暴露 [3] - A股注册制与退市新规加速行业出清,推动生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3]
5只A股,遭*ST!
搜狐财经· 2025-04-29 00:07
遭*ST公司名单及影响 - 立航科技、庚星股份、精伦电子、华嵘控股、国新文化5家A股上市公司将于4月29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及其他风险警示(ST),股票4月28日停牌1天 [1] - 随着年报与一季报披露临近尾声,业绩不及预期的个股数量可能增加,部分个股面临退市风险警示(*ST)或其他风险警示(ST) [1][2] 退市新规政策背景 - 新"国九条"提出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和加大退市监管力度,证监会配套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 [2] - 沪深交易所修订主板、双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完善退市风险警示(*ST)和其他风险警示(ST)要求 [2] - 退市新规将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标准从1亿元提高到3亿元,创业板和科创板维持1亿元标准,市值退市指标从低于3亿元提至低于5亿元 [2] 分红政策调整 - 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从2024年年报开始需满足分红指标要求,触发分红类风险警示标准(ST)不涉及退市风险 [3] - 分红风险警示的引入促进上市公司分红行为改善,提升投资者回报 [4] 退市机制优化影响 - 退市新规旨在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优化资本市场生态,促进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 [3] - 财务类指标调整对上市公司影响显著,A股退市机制正变得更加严格和有效 [4] - 强化退市监管有助于打击财务造假等恶意规避退市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 [3][4]
年报披露季退市新规显威,20家公司因财务不达标面临风险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4-28 20:14
退市新规实施情况 - 2024年退市新规显著强化财务类退市指标 主板营收退市门槛从1亿元提高至3亿元 加大绩差公司淘汰力度 [2][6] - 4月28日6家及29日14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其中20家均触及财务类退市风险 多数公司触及"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不到3亿元"情形 [1][2] - 今年以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中 还有10余家触及"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不到3亿元"情形 另有多家公司因2024年末净资产为负值被*ST [1][4] 具体退市案例特征 - *ST建艺和*ST宝鹰因2024年末净资产为负值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建艺连续3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ST宝鹰被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2] - *ST返利/*ST步森/*ST赛隆/*ST高斯因2024年净利润为负且扣除特定收入后营收低于3亿元被警示 [2] - 庚星股份同时触及净利润为负/营收低于3亿元及净资产为负三重标准 2024年扣非后净利润亏损超2亿元 扣除特定收入后营收2.46亿元 净资产-343.96万元 [3] 退市类型多元化趋势 - 除财务类退市外 新规同步强化规范类/重大违法类退市 *ST普利因2021-2022年财务造假被终止上市 两年虚假利润总额合计6.69亿元 占披露利润总额73.83% [7] - 面值退市成为市场化出清主要路径 *ST东方/*ST吉药等公司因股价连续20日低于1元收到终止上市告知书 2024年面值退市占比达73% [8][9] - 2024年A股退市数量达52家创历史新高 预计2025年退市数量将超60家 退市率或从1%向美股10%靠拢 [9] 市场生态影响 - 退市新规推动A股从"重融资"向"重投资"转型 通过多维约束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良性循环 [1][9] - 投资者对劣质公司快速抛售叠加壳价值缩水 资金向龙头集中 投资逻辑转向价值导向 [9] - 监管强化追责机制 即使退市公司仍追究责任 壳资源炒作将终结 [9]
退市首日两度临停,普利制药暴跌73%、可转债跌超18%
格隆汇· 2025-04-28 15:47
公司退市进程 - 普利制药于4月28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证券简称变更为"普利退" [1] - 退市整理期为15个交易日(4月28日至5月21日) 首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为20% [6] - 退市整理期结束后 股票及可转债将被摘牌 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6] 财务造假细节 - 公司2021年、2022年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 两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0.29亿元 虚增利润总额6.69亿元 占该两年披露利润总额的73.83% [7] - 2021年虚假销售多计营业收入5.14亿元(占当年披露营收的34.07%) 虚增利润2.9亿元(占披露利润的62.06%) [7] - 2022年多计营业收入5.15亿元(占28.51%) 虚增利润3.79亿元(占86.36%) [7] 市场表现 - 退市整理期首日股价暴跌77.51% 盘中因涨幅偏离值触发两次临停 [3] - 收盘股价跌幅近74% 报0.65元/股 总市值缩水至3.65亿元 较巅峰时期蒸发逾200亿元 [3] - 可转债"普利转退"盘中跌幅一度达33.72% 最新跌幅为18.13% 报76.586元/张 [5] 监管处罚 - 公司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 董事长兼总经理范敏华被罚500万元并实施10年市场禁入 [8] - 财务总监罗佟凝被罚400万元、禁入8年 其余5名高管合计被罚650万元 [8] - 证监会表示将"应移尽移"犯罪线索 刑事责任追究或接踵而至 [8] 公司背景 - 公司2017年登陆创业板时凭借高端仿制药概念受热捧 2018年股价冲高至112元 市值突破250亿元 [8] - 2020-2023年净利润从4.08亿元断崖式下滑至亏损9827万元 剔除造假部分后实际业绩早已"空心化" [9] - 目前3.7万名股东人均持股市值不足万元 [9] 行业影响 - 普利退案成为新"国九条"严监管背景下资本市场"零容忍"的典型样本 [7] - 4月下旬逾30只ST股批量跌停 *ST左江、*ST太安等多只问题股进入退市倒计时 [11] - 2024年退市新规进一步收紧财务、交易、规范类指标 年内强制退市公司数量或创历史新高 [11]
微盘股遭遇“倒春寒”!该如何摒弃“投资偏见”?
券商中国· 2025-04-02 19:47
微盘股市场表现与调整原因 - 年初至3月20日万得微盘股指数涨幅超20%创历史新高,但之后出现显著回撤,部分个股大幅下跌并拖累相关基金净值[3] - 50只微盘股关联基金年初至3月20日平均涨幅12.72%,随后一周多平均跌幅近3%[3] - 退市新规实施首年叠加年报披露期临近,市场担忧微盘股业绩波动可能导致ST或退市风险[4] - 前期涨幅过大导致估值回调,万得微盘股指数创新高后业绩未能及时跟上[4] - 4月年报发布高峰期存在日历效应,市场提前反映ST和退市预期[4] 量化策略与流动性争议 - 部分投资者认为量化策略助跌微盘股,但业内人士指出量化策略多样性且多数创造流动性[6] - A股微盘股换手率达大盘股2倍以上,显示交易活跃度较高[8] - 量化策略内含反转交易逻辑,实际起到市场稳定器作用[8] - 基金产品止损机制可能放大波动,机构集中砍仓导致"拥挤风控"[9] 投资策略优化方向 - 严格控制风险敞口,追求纯阿尔法收益成为量化策略优化方向[10] - 采用"恒定股债比例+杠铃策略"平衡组合,央企微盘股显示更优风险收益比[11] - 小市值效应具有长期性,需结合基本面估值和长期投资视角[10] 微盘股长期投资价值 - 机构研究覆盖不足导致微盘股存在价值洼地,蕴含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3] - 智能制造、半导体设备、光伏储能等领域可能孕育未来大市值公司[14] - 经济转型期微盘股在AI、量子科技、半导体国产替代等领域具备成长潜力[14] - 小微盘股定价效率弱于大盘股的结构性失衡带来配置机会[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