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

搜索文档
三峡集团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强做优做大 守护长江安澜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6-08 06:25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 - 2003年以来三峡水库拦洪运用70余次 电站发电量超1 7万亿千瓦时 船闸累计过闸货运量突破22亿吨 为长江中下游调节补水2732天 补水总量超3600亿立方米 [1] - 防洪库容近380亿立方米 约占长江上游重要水库总防洪库容的75% 是长江防洪体系骨干工程 [5] - 形成660公里深水库区航道 重庆至宜昌航道维护水深从2 9米提高到3 5-4 5米 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升至5000吨级 消除109处滩险 [6] 清洁能源发展 - 可控装机1 59亿千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6%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全球第一 [2] - 水电装机7594万千瓦 占全国水电装机量21%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六库联调使1立方米水发电量从0 25千瓦时提升至2千瓦时 [3] - 新能源装机超6500万千瓦 建成5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华东最大抽蓄电站"浙江长龙山"投运 [4] 长江生态保护 - 累计投资超1200亿元 建设管网超2 4万公里 覆盖长江经济带11省市 保护2080种珍稀植物 [8] - 智慧"水管家"模式在25城推行 六安市污水处理能力从日均18 5万吨提升至43 5万吨 [7] - 创新PPP模式 实现雨污分流管网4000多公里 安装5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 [7][8] 科技创新突破 - 研发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单机重1500吨 基础抗弯能力相当于2000台塔吊力矩总和 [9] - 掌握4大类16种海上风电基础型式 形成完整产业链 [10] - 实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 全球首台16兆瓦风机 首台抗台风漂浮式风机等重大成果 [10] 企业改革与战略 - 连续17年获经营业绩考核A级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0] - 从水电开发转向"管理三峡 保护长江" 战略覆盖长江经济带并拓展至全球 [1] - 形成水电为基 风光并举 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 [6]
江海之韵:南通生态文化的诗意传承与创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9:54
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 2024年南通市PM2 5浓度达25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优率先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目标值优良天数比率86 1%位列全省第二长江干流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2] -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首次获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表彰[2] 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 - 南通市挖掘张謇生态理念打造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生态产业链并完成"一城三镇"生态空间布局设计[4] - 2021年成立张謇企业家学院系统梳理应用张謇生态实践2022年共建江苏省生态文明学院编制六大类180多门课程设立34个现场教学点累计办学66期培训超万人[4]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 紫琅公园废弃场改造为国内最大环境教育馆2024年升级为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主题体验馆[5] - 出台《南通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实施方案》和《"美丽南通我是行动者"行动计划》从项目扶持平台拓展等维度创新机制成立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统筹宣传工作[5] 生态文化活动与体验 - 2024年开展首届生态文化月活动举办10项专题活动包括作品展网络主题活动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7] - 发布5条生态文化精品体验线路如"沧桑巨变"之旅串联五山滨江南通博物苑等景点"生物乐园"之旅整合环境教育馆绿博园等资源[7] 生态文化作品创作 - 创作《我与"小勺子"的美丽邂逅》获生态环境部三等奖推出音乐快板《践行嘱托向未来》等多元化作品[8] - 环保杂技剧《大海小海》和话剧《沧桑巨变》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以艺术形式展现海洋保护与长江大保护主题[8] 公众参与与志愿行动 - "童声里的中国"基地创作200余首生态童谣通过"小手拉大手"传播理念[9] - 2024年开展净滩公益活动3000余场参与志愿者超10万人累计发展生态环境志愿者两万余名多人获评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9] 文旅融合与IP开发 - 2023年揭牌江豚湾项目打造以江豚文化为核心的长江生态保护断面布设声学监测设备736万人观看江豚直播[11] - 发布城市IP"蓝叒叒"制作主题MV和系列短剧策划沿江八市保护活动海外推出"ProtectBlue护蓝行动"获中宣部表扬[12]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我们的名字叫“长江”——三个沿江村庄的变迁故事
新华社· 2025-06-03 12:58
长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 - 青海省长江源村实施生态移民政策,128户407名牧民从海拔4500米的唐古拉山搬迁至格尔木市郊,建立长江源村,实现生态管护员全覆盖,每家配备一名管护员,守护501万亩禁牧草场 [5][8][10] - 湖南省长江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集中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植油菜花,举办油菜花节吸引日均上万人次游客,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000元,从传统捕鱼、放牧转向"美丽经济" [12][14][16] - 江苏省长江村关停年利润5000万元的长江化工厂,转型食品产业生产燕麦片,并在浙江舟山投资超百亿元建设长宏国际产业园,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涉船全产业循环链,利用拆船废钢炼钢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吨 [17][18][20][22][23] 产业转型升级 - 长江村构建"废船拆解-废铁冶炼-钢材轧制-船舶修造-远洋运输"循环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绿色转型 [22] - 长宏国际产业园占地5000亩,拥有5公里海岸线,涵盖拆船、修船、造船业务,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产业基地 [20][22] - 村庄主动牵头组织长江沿岸上百个村庄签署"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共识,推动流域协同发展 [25][26] 生态经济效益 - 长江源村通过退牧还草政策使草场生态恢复,野生动物数量增加,村民获得稳定生态管护收入 [8][10] - 长江村油菜花旅游使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收益,计划拓展四季旅游业态 [16] - 长江村在产业转型后实现5.1平方公里村庄产值超千亿元,同时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 [23]
52.3公里长江岸线江豚畅游、百鸟安家——靖江绘就长江大保护绿色答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9:34
52.3公里长江岸线江豚畅游、百鸟安家 靖江绘就长江大保护; ◆严智勇 叶网盛 潮起东方,大江奔涌。近年 来,江苏省靖江市坚持"共抓大保 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在全省率 先完成长江全面禁捕,书写青山 护一江碧水,展蝶变 新姿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vip.sina.com 靖江市用"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的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摆在重要位置,通过长江禁渔、沿 江码头治理、生态湿地公园建设 等措施,加快构建"九港水美、百 里岸绿"的生态格局。 2021年12月,长江国家文化 公园建设启动,靖江市被划为核 心区。靖江市以涵养"百里最美 江岸"统揽沿江生态修复和景观 提档,相继建成牧城生态园、大桥 生态园、音乐花海广场、东线第一 帆公园、渔忆长江湿地生态公园 等标志性工程,连片 6.4公里、近 4000亩的沿江绿色生态廊道,每 年接待服务游客百万人次以上。 在位于新桥镇新合村的渔忆 长江湿地生态公园,一群群白鹭 在林间嬉戏。绿色的省级特色示 范段生态岸线,吸引了众多摄影 爱好者捕捉大江晚霞、百鸟归巢 的生态美景。 渔忆长江湿地 ...
三姑娘一家的岸上新生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06:33
长江渔民退捕转产政策 - 马鞍山市2019年5月启动长江干流渔民退捕转产工作,比全国时间表提前一年半完成10757名渔民上岸[8][9] - 退捕渔民家庭可获得20多万元政策补助,政府提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就业安置[9] - 典型案例显示渔民上岸后从100平方米住房安置到子女教育问题均得到解决[9] 劳务服务公司创业历程 - 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2020年12月成立,由8名上岸渔民共同入股,初始注册资本含5000元/股的小额投资[12][13][15] - 公司首年完成160万元营业额,2024年增长至320万元实现翻倍[14] - 员工规模从6人扩展至75人,业务范围从菜市场保洁扩展到市政服务招投标[13][14] 公司经营与社会效益 - 2022年起建立分红机制,累计向股东分配68万元,单笔最高回报率达140%(5000元入股获7000元分红)[15][16] - 公司每年提取9%利润作为"渔民之家"专项基金,用于帮扶上岸渔民群体[18] - 2024年合同总额320万元中安排20万元用于股东分红[16] 企业治理与产业转型 - 公司2023年成立党支部,创始人陈兰香当选市人大代表并提交生态保护提案[17] - 原渔民转型水上巡护岗位,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配合长江禁捕巡查工作[9][17] - 行业观察显示长江生态显著改善,江豚种群数量恢复成为转型成效佐证[17]
市政府召开第149次常务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审议我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长江日报· 2025-05-25 19:07
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 -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大项目建设和助企帮扶力度,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1] - 切实扛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2] - 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加快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2] 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 - 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重大政治责任、重要发展任务,锚定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定位 [2] -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推动构建港航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等七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2] 生态保护与教育数字化 - 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新双十"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武汉 [2] - 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教育,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2]
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评选 吴江入选
苏州日报· 2025-05-21 06:52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模式 - 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模式获评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1] - 吴江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 将太湖水环境治理提升作为工作重心 加大资金投入 依靠科技赋能 创新机制模式 [1] - 吴江高标准建设全国水务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的全信创智慧水务平台 入选住建部城镇水环境治理类典型案例 [1] - 全国首创"联合河湖长制" 常态化运行五大机制 开创跨区域联合治水新局面 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50典型案例》 [1] - 首创"太浦河云管家"智慧管理平台 重点打造三大应用场景 构建跨区域现代化治水新模式 [1] - 获评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1] 治理成效 - 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 水质创30年来最好水平 首次实现全年达"良好"湖泊标准 总体达Ⅲ类 [1] - 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 流域物种数增加到6899种 [1] 技术发布 -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发布基于工业控制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城市水管家智慧系统 [2]
"两重"建设加力提速 全国超14万公里城市"生命线"焕新升级
央视新闻· 2025-05-20 09:20
眼下,沿江高铁通道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今年沿江高铁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168亿元,加速串联起长三 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同时,优化沿江铁路运输组织,加强运输资源配置,不断强化路网韧 性。 在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两重"建设已支持长江沿线城市实施1.3万公里污水管网建设改造 项目,同时建立健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推进污水厂网河湖一体化综合治理,长江大 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在生态安全方面,已支持实施"三北"地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造林种草以及退化林修复、草原改良等近 4000万亩,"三北"工程建设、管护、巩固提升等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 从去年开始,我国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 设。"两重"建设启动一年以来,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大庆市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 王晓玉:目前(大庆市)27个在建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预 计10月底前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2025年的24个项目近期陆续开工,力争年底前完工。 今年,当地还在燃气管网改造中投入了智能化装备。这个燃气生产指挥中心刚刚引入了智能调压柜,在 原调节压力的基础上,增设数据 ...
江苏省首笔生态保护与补偿付款保函落地苏州港
苏州日报· 2025-05-16 08:43
生态补偿创新方案 - 苏州港管委会与太仓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太仓建行创新推出"保函+资金监管"分阶段履约方案,企业无需一次性支付全部生态补偿资金,而是根据节点分阶段履约,缓解现金流压力 [2] - 海通太仓公司首批生态补偿资金执行390万元用于增殖放流翘嘴鲌102.96万尾、胭脂鱼41.54万尾,剩余538.3万元列入付款保函,确保资金精准用于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 [2] - 该方案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协作,既保障港口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又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构建生态经济双赢样板 [2] 海通太仓公司运营与生态责任 - 海通太仓汽车码头作为长江干线最大汽车滚装码头,2024年12月开港以来已完成汽车装卸30余万辆,服务80余艘滚装船发往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 [1] - 公司主动以最高1.2倍系数顶格承担928.3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其中390万元已执行增殖放流,剩余资金冻结托管至2027年待生态措施落实 [1][2] - 近千万生态补偿资金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压力,但创新方案帮助避免千万流动资金冻结 [1][3] 政策法规与生态保护背景 - 项目涉及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港口建设施工及运营将对水生生物栖息地产生影响,需依据《长江保护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履行补偿责任 [1][2] - 苏州港管委会与太仓市农业农村局专项研讨解决涉渔工程资金监管难、周期错位等问题,推动法规与实践结合 [2]
践行“长江大保护”,湖北宜化拟置换部分沿江旧厂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全景网· 2025-05-15 15:48
产能置换计划 - 公司拟将66万吨/年磷酸二铵产能、10万吨/年保险粉产能、10万吨/年烧碱产能、5万吨/年烧碱产能和4万吨/年季戊四醇产能置换至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田家河片区 [1] - 置换计划分步实施,逐步降低生产负荷至2025年6月底前关停旧厂区 [1] - 升级改造项目预计2025年底前分批投产 [1] 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置换行动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及湖北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清单(2024-2025年度)要求 [1] - 公司以搬迁为契机推动产业升级,建设技术密集、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1] - 战略目标包括巩固规模经济优势、提升自动化水平、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磷盐化工元素耦合发展 [2] 技术升级与经济效益 - 通过生产自动化改造与工艺迭代降低能耗,提升盈利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2] - 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新产品",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2] - 集中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维护股东长远利益 [2] 实施保障措施 - 科学规划搬迁进度,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及产品备货以确保平稳过渡 [1] - 同步推进新项目建设与投产进程,实现生产经营有序衔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