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险资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平安:大步入局新能源市场,树立险资“耐心资本”典范
搜狐财经· 2025-07-17 14:53
能源安全新战略与险资角色 - 中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1] - 险资作为"耐心资本"在推动能源转型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中国平安以37.26亿元中标中广核汕尾和惠州海上风电项目部分股权,合计装机容量1.9GW [1] 新能源电站投资背景与阶段 - 新能源电站权益类投资可追溯至十几年前,2011年已参与内蒙古和山西陆上风电项目 [4] - "十五五"期间能源行业总投资规模预计超5万亿元,但央企受65%资产负债率红线约束,地方能源集团受地方政府债务影响 [5] - 新能源电站业主向央企和地方能源集团集中,预计2025年"五大六小"电力央企风光装机占比超50%,地方能源集团占比近20% [7] 险资与新能源电站的契合性 - 新能源电站六大属性与险资匹配:市场体量大、投资久期长、收益稳定、管理成熟、审批完善、符合ESG战略 [8] - 险资可提供资金"活水",整合金融资源和管理经验,提升运营效率,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8] - 新能源电站投资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平抑险资利润表波动,并提供稳定现金流满足负债端需求 [9] 投资策略与区域选择 - 优先选择灵活性资源丰富、电力调节能力强的区域,如广东省火电装机占比60%,新能源无限电情况 [10] - 需关注电改政策和交易规则,如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区分存量与增量项目 [11] - 投资需分析区域供需形势、节点负荷、出力曲线等,合理预估电价对回报的影响 [11] 险资参与挑战与建议 - 股权投资专业门槛高,需构建电力供需、电改、技术革新等领域的"认知护城河" [12] - 中小险企可通过委外形式与行业龙头合作,借助其经验和运营能力 [12] - 当前阻碍包括回报要求偏高和合规标准分歧,建议调整回报率预期并优化合规处理方式 [13] 政策环境与监管支持 - 政府鼓励险资投资新质生产力领域,但需在税收、监管等方面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14] - "偿二代二期"政策导致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低,对新能源股权投资带来挑战 [14] - 建议降低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的最低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和风险权重,简化基金设立流程 [14]
中国人寿拟套现离场 新华保险豪掷43亿跻身杭州银行第四大股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0:01
股东变动 - 中国人寿计划减持杭州银行5078 94万股 占股0 7% 减持后不再持有杭州银行股份 [1][2] - 中国人寿自2009年投资杭州银行 初始投资叠加两次股份受让合计成本约16 35亿元 [2] - 中国人寿2021年后开始陆续减持杭州银行 已通过三次减持兑现30 42亿元收益 [3] 新华保险入股 - 新华保险2025年1月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杭州银行3 3亿股股份 交易价格13 095元/股 转让总价约43 17亿元 [4] - 受让后新华保险持有杭州银行3 57亿股股份 占普通股总股本的5 63% 成为第四大股东 [4] - 新华保险表示投资杭州银行可优化资产配置 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 促进银保业务协同 [5] 市场观点 - 保险资本依然看好并重点配置银行股 国寿今年以来对股份行 优质城商行进行重点增配 [5] - 杭州银行是当前银行股资产质量和利润增长龙头 高ROE优势可持续 被看好价值重估 [5]
险资最新动向:持续进军商业地产,扎堆成立私募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9:32
险资投资商业地产 - 阳光人寿与太盟珠海、高和丰德等公司设立合营企业,收购48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100%股权,涉及北京、广州等多个一二线城市[1] - 2022-2024年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商业地产直接投资达93亿美元,规模与英美市场相当并居亚太首位[1] - 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大家人寿等险资累计收购近20个万达广场项目,其中阳光人寿入手至少6家[1] - 险资布局商业地产主因优质项目稳健收益及性价比凸显,尤其在利率下行和房地产调整背景下[2][3] 险资不动产投资动态 - 2025年一季度险资密集收购商业不动产,包括建信人寿56.85亿元投资上海董家渡办公楼、大家保险收购龙湖集团四地合资项目49%权益及鸿寿坊65%股权(12.06亿元)[3] - 新华保险联合大家人寿等设立万新金石,16亿元收购厦门保租房项目(7724套房源)[3] - 险资投资业态从办公楼扩展至工业物流、零售物业、数据中心及长租公寓,并探索REITs、私募基金等多元化渠道[4] 险资二级市场配置 - 2025年一季度险资股票投资环比增长16.03%至2.82万亿元,单季净买入3900亿元创近年新高[5] - 银行股为险资重仓领域,持有278.21亿股(市值2657.8亿元),前十大重仓股中7只为银行股[5] - 年内险资举牌16次(近去年总量80%),8次指向银行H股,中国平安独占6次并持续加仓邮储银行(持股11.02%)和农业银行(持股14.06%)[5] - 高股息策略主导配置,同时关注科技成长股、港股及基建龙头,交通运输、通信等板块持仓上升[6] 长期资金试点与私募基金 - 第三批长期投资试点扩容至中小险企,新增600亿元额度(如中邮保险100亿元),试点总规模达2220亿元[7] - 首批试点鸿鹄基金500亿元已全部落地,持仓伊利股份、陕西煤业等高股息大盘蓝筹[8] - 头部险企2025年5月掀起私募基金成立潮:中国太保500亿元战新基金、平安资管300亿元恒毅持盈基金、泰康人寿120亿元稳行基金、阳光人寿200亿元和远基金等,均聚焦长期价值投资[9] - 新设私募基金强调"耐心资本"属性,重点布局政策导向及优质上市公司[10]
首只险资私募证券基金重仓股揭晓 超千亿元长钱“在路上”
证券日报· 2025-05-06 00:18
鸿鹄志远持仓情况 - 鸿鹄志远重仓3只A股股票,分别为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和中国电信 [1] - 截至一季度末,持有伊利股份约15276.4万股,较去年底增加约1351.26万股 [3] - 持有陕西煤业约11633.89万股,较去年底增加约1503.77万股 [3] - 持有中国电信约76174.22万股,与去年底持平 [3] 鸿鹄志远背景与业绩 - 鸿鹄志远是我国首只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 [3] - 国丰兴华由新华资产与中国人寿资产共同出资设立 [3] - 鸿鹄志远首期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 [2] 重仓股特征分析 - 3只重仓股兼具高股息特征,陕西煤业股息率超7%,伊利股份超4% [4] - 中国电信承诺2024年起三年内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当年利润的75%以上 [4] - 三家公司均为行业龙头,抗周期性强,符合险资"长钱长投"逻辑 [4] - 中国电信布局"东数西算",陕西煤业升级煤电产业链,响应国家战略 [4] 第二批保险系私募基金进展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第二批试点,8家险企获1120亿元长期股票投资额度 [5] -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各出资100亿元认购鸿鹄志远二期基金份额 [5] - 鸿鹄志远二期投资范围为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5] - 泰康资产获批设立私募子公司泰康稳行,首期投资规模预计120亿元 [6] - 中国平安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等险企正推进长期股票试点工作 [6] 政策与市场影响 - 政策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中证A500指数覆盖各行业龙头及新兴产业方向 [6] - 险资将延续分散持仓、长期持有策略,优选符合长期投资需求的标的 [6] - 预计超千亿元保险长期股票投资资金将陆续进入资本市场 [6]
上海80亿母基金来了
投资界· 2025-04-10 15:45
上海科创三期基金设立 - 中国太保公告太保寿险与上海科创、国际集团、上港集团、上海信托等公司合伙设立上海科创三期基金,总认缴出资额预计为80亿元,首关规模约32亿元,其中太保寿险出资8亿元 [4] - 上海科创三期基金于今年1月发起设立,将落户上海市长宁区,存续期限八年,包括四年投资期与四年退出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领域 [6][9] - 参与首关的有限合伙人包括上海科创(2000万元)、国际集团(12亿元)、太保寿险(8亿元)、虹桥睿智(5亿元)、上港集团(4.8亿元)、上海信托(1亿元)、建元信托(1亿元)、宁和盛咨询(100万元) [7] 上海科创基金概况 - 上海科创基金是上海国际集团在2017年发起设立的全国首家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使命的市场化母基金,目前管理规模140亿元,通过母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引领子基金80%以上的资金投早、投小,投资组合中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超过90% [6] - 成立至今,上海科创基金已投资超过90支子基金,子基金管理总规模近2500亿元,投资组合企业近25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3家,已上市企业14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71家 [6] - 上海科创基金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链,累计投资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累计投资金额约226亿元 [6] 险资参与创投市场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规定保险公司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占该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不得高于30%,较此前20%的上限有所提升 [4][12] - 险资作为长期资金投资者,对于优化股权投咨市场资金结构、提供长期稳定资金供给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政策持续鼓励险资加大对创业投资等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 [11][12] - 近期险资参与创投的案例包括:太平保险基金项目(总规模100亿元)、平安创赢-深圳市平安重大项目投资基金(规模100亿元)、中国人寿出资云南新能股权投资基金、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向合肥申圆企业管理合伙企业认缴出资200亿元等 [11]
AIC股权投资试点再扩容!险资将加入!
证券时报· 2025-03-05 21:16
AIC股权投资试点扩容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并支持保险资金参与AIC发起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 - 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展至北京等18个城市后,签约金额已超3500亿元[2] - 新政将AIC表内股权投资占比上限从4%提升至10%,单只基金投资比例上限从20%提至30%[5] 试点政策三大优化方向 - 股权投资地域范围扩大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降低基金运作成本并提升效率[4] - 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增加试点机构数量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民营企业的支持[4] - 明确保险资金可投资AIC附属私募基金、债券或参股AIC,拓宽资金来源[4] 市场影响与规模测算 - 以2023年末5家AIC总资产5826亿元测算,新政后表内股权投资规模将从233亿元增至583亿元,带动整体投资规模达1942亿-2915亿元[5] - 险资参与度提升,2024年险企大额非上市股权投资频次增加且领域拓宽[7] 现存挑战与改进建议 - AIC直投风险权重达400%(债转股250%),母行并表后风险权重高达1250%,资本消耗压力大[6] - 民营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尚未纳入试点,需培育股权文化并推动投贷联动[6] - 险资投资股权基金风险因子仍较高(股权基金0.451/母基金0.492),存在下调空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