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投资

搜索文档
友邦保险资管有望于年底开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16:13
公司动态 - 友邦人寿保险资管子公司计划于2023年底开业,将与友邦保险集团采用相同标准,相关资管/投资业务将纳入该子公司 [1] - 公司表示将坚持长期主义投资理念,发挥险资"耐心资本"特性,支持实体经济作为投资重点 [1] - 友邦保险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晓宇强调看好中国市场长期发展,认为资管公司成立有助于实现长期资产端和负债端匹配 [1] 财务表现 - 2023年上半年友邦保险实现税后营运溢利36.09亿美元,每股税后营运溢利同比增长12% [1] - 新业务价值创新高达28.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新业务价值利润率57.7%,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 [1] - 中国内地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新业务价值7.43亿美元,新业务价值利润率58.6%,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2] - 中国内地业务年化新保费达12.68亿美元 [2]
36万亿元!险资,新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13:15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规模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17.4% [1] - 其中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35万亿元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万亿元 [1] 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4.73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25% [1]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4.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占比13.34%为2023年以来高点 [2]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3792亿元占比16.16%环比明显增长 [2] 股票投资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余额为2.87万亿元占比8.81%较2024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3]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余额为1955亿元占比8.33%较2024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 [3] - 两类公司股票投资余额占比均达2022年二季度以来高点 [3]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1.48万亿元占比4.53%较一季度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4]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为1837亿元占比7.83%较一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 [4] 债券投资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17.87万亿元较2024年末大增1.9万亿元 [5] - 财产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为9455亿元占比40.29% [5] - 人身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为16.92万亿元占比51.90% [5] - 保险公司投资于债券的余额和占比均为十年来新高 [5] 银行存款投资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的余额占比分别为8.02%和17.24%持续下行 [5] 债券投资趋势 - 保险公司持续加大债券配置力度与长期负债刚性匹配需求及利率长期下行背景下高收益合意资产减少有关 [6] -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6] - 分析师认为债券作为险资配置"压舱石"的定位不变长久期债券将继续是险资重点配置方向 [6] - 长期来看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提升高股息OCI股票的配置有望继续增配 [6]
险企举牌险企H股!中国平安,连续出手
上海证券报· 2025-08-16 12:29
中国平安举牌同业险企事件 - 中国平安近期增持中国人寿H股约950万股,每股作价22.4072港元,总金额约2.13亿港元,持股比例达5.04%触发举牌条件[2] - 此前中国平安已举牌中国太保H股,形成"同业举牌"罕见现象[2] - 香港交易所披露数据显示,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中国人寿H股3.72761亿股(5%),中国平安集团持有3.75151亿股(5.04%)[3] 同业举牌行为的三重信号 - 反映险企对保险行业基本面好转的认可,行业估值有望修复[4] - 显示险资对优质权益资产的强烈需求,在市场利率下行背景下加大权益投资成为最优解[4] - 表明险资投资策略从银行价值股转向保险等兼具价值成长的资产,配置策略更趋积极[4] 保险行业基本面分析 - 监管部门引导降低负债成本、促进浮动收益产品,优化了上市险企负债结构,"利差损"风险减少[4] - 资本市场回暖使险企投资回报提升,资负两端向好支撑上半年业绩[6] - 2025年第三季度预定利率下调有助于进一步压降新单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担忧[6] 机构观点汇总 - 中泰证券认为保险股属于"红利"范畴,当前估值已充分反映压力,举牌显示行业基本面筑底向好[5] - 华西证券看好分红险产品竞争优势提升,推动险企向分红险转型,提升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水平[6] - 西部证券认为保险是金融业最具成长性方向,头部险企凭借规模效应和投资能力更具优势[6]
险资成A股上涨中坚力量
华夏时报· 2025-07-27 12:20
A股市场表现 - 7月A股大盘持续上涨200点并突破3600点关口 [1] - 申万银行指数近一年涨幅35.49%位列行业第11位 近两年涨幅52.11%位列行业首位 [3] - 2025年上半年18家银行股价创历史新高 16家涨幅超20% 32家涨幅超10% [3] 险资投资动向 - 险资因利率下行被动增配权益资产 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18年4.3%降至1.8% [1] - 2025年1-5月险资至少8次举牌银行股 平安系独占6次涉及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等 [2] - 险资前六月举牌标的扩展至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 包括中国神华、华菱钢铁等11只股票 [4] 银行股行情特征 - 银行H股因高股息率成为险资核心配置标的 提供稳定现金流对冲利差损风险 [2] - 工商银行股价7月11日突破8元后连续两周调整 反映估值偏高压力 [3] 监管政策影响 - 2025年7月财政部新规将险资考核周期延长至3-5年 长周期指标权重达70% [5] - 2024年政策要求大型险企每年新增保费30%投向A股 当前险资A股配置比例仅11% [6] 险资配置空间 - 截至2024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万亿元 A股配置比例距30%上限仍有提升空间 [6]
2015年股灾后,险资撤离了哪些上市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7-26 00:10
险资举牌与撤离背景 - 2015年股灾后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监管政策,鼓励险资发挥市场稳定作用[1] - 政策放宽后险资掀起举牌潮,大量买入上市公司股票,但后期部分险资选择撤离[1] - 险资投资策略转变反映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及被投公司经营状况变化[3] 宝能系与万科案例 - 万科因股权分散、股价低廉成为险资举牌焦点,2015年保监会提高险资投资蓝筹股比例上限为入市创造条件[3] - 宝能系通过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在2015年7月10日首次举牌万科,持股5%成为第二大股东[4] - 宝能系在2015年7-12月四次举牌,持股比例从5%增至20.008%,期间与华润展开股权争夺[4][5] - 万科管理层反对宝能入主,采取停牌、引入深铁集团等防御措施[6] - 中国人寿连续5个季度减持万科A,持股比例从2.16%降至0.73%,反映头部险资看淡地产股[6] 泰康系与阳光城案例 - 泰康系2020年9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受让阳光城13.53%股份,并设置15%年复合增长率的对赌协议[8] - 2021年阳光城业绩恶化,预计亏损45-58亿元,泰康系两名董事对三季报投反对票[8][10] - 泰康系2021年12月减持阳光城股份至3.99%,2022年计划继续减持至近乎清仓[9][10] - 阳光城2021年三季报营收同比下降18.24%,扣非净利润亏损17.52亿元[10] 大家人寿与金融街案例 - 原安邦人寿2014-2015年六次举牌金融街,持股比例达29.98%,耗资近200亿元[11][12] - 大家人寿2021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减持金融街3.99%股份[14] - 2024年大家人寿继续减持金融街1.01%股份,持股比例降至9.1%,减持均价约3元/股低于初始成本[15] - 金融街2023年营收190.75亿元同比下降25.37%,净亏损110.84亿元[16] 雪松信托与西水股份案例 - 中江信托2016年2月以15.99元/股认购西水股份5.08%股权,期望分享保险业务发展红利[16][17] - 西水股份2018年营收232.15亿元同比下降23.25%,净利润3.78亿元同比下降84.23%[18] - 2019年雪松信托减持至4.999999%,每股亏损约6元,套现860万元但亏损逾500万元[20][21] 行业趋势分析 - 险资减持地产股主要因政策变化导致行业信用风险上升[7] - 险资投资逻辑围绕资金安全性、收益稳定性和资产流动性展开[22] - 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被投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普遍下滑是险资撤离主因[7][10][16]
对话平安:践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险资“耐心资本”布局新能源
新财富· 2025-07-18 14:31
核心观点 - 中国平安与中广核风电合作投资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险资首次直接股权投资海上风电领域,底层资产为汕尾甲子、惠州港口2个海上风电电站,合计装机容量1.9GW,投资金额37.26亿元 [1][2] - 险资作为"耐心资本",与新能源电站的长期稳定收益特性高度契合,可发挥资金优势支持能源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1][9] - 新能源行业面临央企资产负债率红线(65%)和地方能源集团出资压力等约束,险资参与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融资成本 [5][8] - 当前市场环境下,新能源电站投资可帮助险资应对利率下行、利差损风险,并满足IFRS9会计准则下的财报稳定性要求 [10][11][12]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能源行业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指引下进入新时代,"十五五"期间总投资规模预计超5万亿元 [5] - 新能源电站业主集中化趋势明显,预计2025年末"五大六小"电力央企风光装机占比超50%,地方能源集团占比近20%,合计占70%市场份额 [7][8] - 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需关注各地电改政策和交易规则对投资回报的影响 [14] 险资投资逻辑 - 新能源电站六大属性与险资匹配:市场体量大、投资久期长、收益稳定、管理成熟、合规风险低、符合ESG战略 [9] - 投资需重点考虑区域电力调节能力(如广东火电装机占比60%)、政策规则、供需形势等关键因素 [13][14] - 当前阻碍险资大规模股权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回报要求偏高和合规标准分歧,建议调整预期并优化风险缓释措施 [17] 投资建议 - 建议中小险企通过委外形式参与投资,或与行业龙头合作借助其运营管理能力 [16] - 需建立专业投研团队,深入理解电力供需、电改政策和技术革新,构建"认知护城河" [16] - 呼吁监管部门在税收、偿付能力计算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险资投向新质生产力领域 [19]
对话平安:大步入局新能源市场,树立险资“耐心资本”典范
搜狐财经· 2025-07-17 14:53
能源安全新战略与险资角色 - 中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1] - 险资作为"耐心资本"在推动能源转型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中国平安以37.26亿元中标中广核汕尾和惠州海上风电项目部分股权,合计装机容量1.9GW [1] 新能源电站投资背景与阶段 - 新能源电站权益类投资可追溯至十几年前,2011年已参与内蒙古和山西陆上风电项目 [4] - "十五五"期间能源行业总投资规模预计超5万亿元,但央企受65%资产负债率红线约束,地方能源集团受地方政府债务影响 [5] - 新能源电站业主向央企和地方能源集团集中,预计2025年"五大六小"电力央企风光装机占比超50%,地方能源集团占比近20% [7] 险资与新能源电站的契合性 - 新能源电站六大属性与险资匹配:市场体量大、投资久期长、收益稳定、管理成熟、审批完善、符合ESG战略 [8] - 险资可提供资金"活水",整合金融资源和管理经验,提升运营效率,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8] - 新能源电站投资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平抑险资利润表波动,并提供稳定现金流满足负债端需求 [9] 投资策略与区域选择 - 优先选择灵活性资源丰富、电力调节能力强的区域,如广东省火电装机占比60%,新能源无限电情况 [10] - 需关注电改政策和交易规则,如136号文要求新能源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市,区分存量与增量项目 [11] - 投资需分析区域供需形势、节点负荷、出力曲线等,合理预估电价对回报的影响 [11] 险资参与挑战与建议 - 股权投资专业门槛高,需构建电力供需、电改、技术革新等领域的"认知护城河" [12] - 中小险企可通过委外形式与行业龙头合作,借助其经验和运营能力 [12] - 当前阻碍包括回报要求偏高和合规标准分歧,建议调整回报率预期并优化合规处理方式 [13] 政策环境与监管支持 - 政府鼓励险资投资新质生产力领域,但需在税收、监管等方面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14] - "偿二代二期"政策导致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低,对新能源股权投资带来挑战 [14] - 建议降低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的最低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和风险权重,简化基金设立流程 [14]
中国人寿拟套现离场 新华保险豪掷43亿跻身杭州银行第四大股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0:01
股东变动 - 中国人寿计划减持杭州银行5078 94万股 占股0 7% 减持后不再持有杭州银行股份 [1][2] - 中国人寿自2009年投资杭州银行 初始投资叠加两次股份受让合计成本约16 35亿元 [2] - 中国人寿2021年后开始陆续减持杭州银行 已通过三次减持兑现30 42亿元收益 [3] 新华保险入股 - 新华保险2025年1月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杭州银行3 3亿股股份 交易价格13 095元/股 转让总价约43 17亿元 [4] - 受让后新华保险持有杭州银行3 57亿股股份 占普通股总股本的5 63% 成为第四大股东 [4] - 新华保险表示投资杭州银行可优化资产配置 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底仓资产 促进银保业务协同 [5] 市场观点 - 保险资本依然看好并重点配置银行股 国寿今年以来对股份行 优质城商行进行重点增配 [5] - 杭州银行是当前银行股资产质量和利润增长龙头 高ROE优势可持续 被看好价值重估 [5]
险资最新动向:持续进军商业地产,扎堆成立私募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9:32
险资投资商业地产 - 阳光人寿与太盟珠海、高和丰德等公司设立合营企业,收购48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100%股权,涉及北京、广州等多个一二线城市[1] - 2022-2024年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商业地产直接投资达93亿美元,规模与英美市场相当并居亚太首位[1] - 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大家人寿等险资累计收购近20个万达广场项目,其中阳光人寿入手至少6家[1] - 险资布局商业地产主因优质项目稳健收益及性价比凸显,尤其在利率下行和房地产调整背景下[2][3] 险资不动产投资动态 - 2025年一季度险资密集收购商业不动产,包括建信人寿56.85亿元投资上海董家渡办公楼、大家保险收购龙湖集团四地合资项目49%权益及鸿寿坊65%股权(12.06亿元)[3] - 新华保险联合大家人寿等设立万新金石,16亿元收购厦门保租房项目(7724套房源)[3] - 险资投资业态从办公楼扩展至工业物流、零售物业、数据中心及长租公寓,并探索REITs、私募基金等多元化渠道[4] 险资二级市场配置 - 2025年一季度险资股票投资环比增长16.03%至2.82万亿元,单季净买入3900亿元创近年新高[5] - 银行股为险资重仓领域,持有278.21亿股(市值2657.8亿元),前十大重仓股中7只为银行股[5] - 年内险资举牌16次(近去年总量80%),8次指向银行H股,中国平安独占6次并持续加仓邮储银行(持股11.02%)和农业银行(持股14.06%)[5] - 高股息策略主导配置,同时关注科技成长股、港股及基建龙头,交通运输、通信等板块持仓上升[6] 长期资金试点与私募基金 - 第三批长期投资试点扩容至中小险企,新增600亿元额度(如中邮保险100亿元),试点总规模达2220亿元[7] - 首批试点鸿鹄基金500亿元已全部落地,持仓伊利股份、陕西煤业等高股息大盘蓝筹[8] - 头部险企2025年5月掀起私募基金成立潮:中国太保500亿元战新基金、平安资管300亿元恒毅持盈基金、泰康人寿120亿元稳行基金、阳光人寿200亿元和远基金等,均聚焦长期价值投资[9] - 新设私募基金强调"耐心资本"属性,重点布局政策导向及优质上市公司[10]
首只险资私募证券基金重仓股揭晓 超千亿元长钱“在路上”
证券日报· 2025-05-06 00:18
鸿鹄志远持仓情况 - 鸿鹄志远重仓3只A股股票,分别为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和中国电信 [1] - 截至一季度末,持有伊利股份约15276.4万股,较去年底增加约1351.26万股 [3] - 持有陕西煤业约11633.89万股,较去年底增加约1503.77万股 [3] - 持有中国电信约76174.22万股,与去年底持平 [3] 鸿鹄志远背景与业绩 - 鸿鹄志远是我国首只保险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 [3] - 国丰兴华由新华资产与中国人寿资产共同出资设立 [3] - 鸿鹄志远首期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 [2] 重仓股特征分析 - 3只重仓股兼具高股息特征,陕西煤业股息率超7%,伊利股份超4% [4] - 中国电信承诺2024年起三年内现金分红比例提升至当年利润的75%以上 [4] - 三家公司均为行业龙头,抗周期性强,符合险资"长钱长投"逻辑 [4] - 中国电信布局"东数西算",陕西煤业升级煤电产业链,响应国家战略 [4] 第二批保险系私募基金进展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第二批试点,8家险企获1120亿元长期股票投资额度 [5] -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各出资100亿元认购鸿鹄志远二期基金份额 [5] - 鸿鹄志远二期投资范围为中证A500指数成份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5] - 泰康资产获批设立私募子公司泰康稳行,首期投资规模预计120亿元 [6] - 中国平安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等险企正推进长期股票试点工作 [6] 政策与市场影响 - 政策持续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中证A500指数覆盖各行业龙头及新兴产业方向 [6] - 险资将延续分散持仓、长期持有策略,优选符合长期投资需求的标的 [6] - 预计超千亿元保险长期股票投资资金将陆续进入资本市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