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

搜索文档
别急着卖房!未来房产投资新机遇浮现,三类房子有望升值
搜狐财经· 2025-08-16 16:05
楼市新动向 - 全国房价2025年6月同比下降3.2%,跌幅较5月的3.5%收窄,市场呈现触底反弹迹象 [1] - 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支持楼市恢复,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建和产业升级成为结构性机会的核心驱动力 [1][2][3] - 高盛研究显示若无政策干预房价可能下跌20-25%,但政府措施已见效,2025年3月五大城市二手房销售同比增长超30% [14] 城市更新区域老旧小区 - 住建部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所有老旧城区改造,2024年已启动56,000个项目,新增25,000部电梯和50万个停车位 [1][2] - 2025年政府投入2.9万亿元(约4028亿美元)用于城市更新,深圳改造后老旧小区价值平均上涨15%以上 [2] - 投资逻辑:核心地段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升级、低基数高升值潜力 [3] 交通枢纽周边房产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25年将达10,000公里,地铁站500米内房产价值平均高出非地铁区域10-20% [3][5] - 深圳北站周边房产价值比高铁通车前上升7%,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将持续带动周边价值攀升 [6] - 投资逻辑:交通便利性提升、商业人流聚集、政策重点支持区域发展 [5][6] 产业园区周边住宅 - 广州四大产业园区吸引超60亿美元外资,深圳高新区和上海张江园区分别聚集高收入就业人口5万人,推高周边住宅需求 [7][8] - 2025年20+城市将重点升级产业园区,直接提升运营效率并间接拉动住宅价值 [7] - 投资逻辑:就业人口流入、高收入群体消费力、配套完善与产业升级协同效应 [8][9][10][11] 市场长期趋势 - 一二线核心城市优质房产将保持稳定或增值,三四线普通住宅或面临长期贬值压力 [14] - 建议采用"卖低买高"策略置换资产,优先选择城市更新、交通枢纽或产业园区附近的潜力物业 [14][15]
真闹心:房价跌掉一半,房贷却未减少,千万元房产也卖不出?
搜狐财经· 2025-08-15 20:46
房地产市场现状 - 2025年上半年70个大中城市中53个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16个城市房价跌幅超30% [3] - 千万元级住宅成交量同比下滑60%,挂牌量增加近50% [3] - 一二线城市房产平均成交周期达235天(2021年为89天),千万元级房产需412天 [7] - 北京部分区域房价从2021年10万元/㎡跌至6万元/㎡,但房贷仍按原价偿还 [8] 供需结构变化 - 中国人口连续四年负增长,专家预测2030年空置房将超2亿套 [3] - 房地产相关产业占GDP约25%,2025Q2家电销售额同比下降18.7%,建材销售降22.3% [8] -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2025H1同比减少41.2%,多地财政收入负增长 [8] 金融与政策影响 - 2025Q1房地产贷款增速仅1.3%,创1997年以来新低 [5] - 全国房贷余额达38.7万亿元(截至2025年5月),不良率升至2.1%为十年最高 [5] - "房住不炒"政策强化,投资性购房需求基本消失 [5] 行业应对措施 - 27个城市推出购房补贴政策(最高达房款5%),探索商品房转保障房模式 [9] - 部分开发商试行"先租后买"模式,租金可抵扣未来购房款 [9] - 多家银行2025年4月试点"房贷置换"业务,按现价重新评估贷款额度 [9] 长期趋势转型 - 行业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优化,居住属性替代金融属性成为核心 [11] - 市场流动性陷阱显现,房产变现难度加大导致价值虚高问题 [5][8]
现在买房,是“割肉”止损?还是自断后路?房产中介一句话,点醒无数人
搜狐财经· 2025-08-13 13:13
房地产市场现状 - 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5%,销售额下降5.2% [3] - 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81亿平方米,创十年来新高 [3] - 房产中介普遍采取降价策略以促进成交 [1] 影响房价的三大因素 - 人口结构剧变:新生儿数量跌破9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三不青年"群体壮大导致购房需求萎缩 [5] - 政策调控加码:房产税试点城市扩大至30个,上海对二套房超人均60平方米部分征收0.4%房产税 [5] - 市场预期悲观: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房价下跌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6] 行业趋势 - 房地产市场面临历史性挑战,供需关系逆转 [3] - 购房者偏好转向租房,年轻一代对长期房贷持抵触态度 [5] - 政策导向明确,"房住不炒"成为长期基调 [5]
现在卖房人会不会后悔?王健林曾预言今年下半年房价意想不到速看
搜狐财经· 2025-08-13 08:46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下半年连续三次降息,5年期以上LPR创历史新低,降至3.6%(此前为4.2%)。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密集出台一系列稳楼市政策, 包括降低首付比例、减免契税、放宽限购等,其中,广州、成都等15个重点城市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有效刺激了改善型购房需求。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 在2025年初开始集中显现。 2025年8月,回望中国房地产市场这波回暖,许多人开始反思去年低迷期卖房的决定是否过于草率。王健林在2024年底一次闭门经济论坛上曾大胆预测, 2025年下半年房价走势将"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当时,此言论并未引起广泛关注,如今却显得颇具先见之明。 房地产市场,素来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国家统计局7月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3.2%,已连续四 个月正增长。一线城市涨势尤为显著,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新房价格环比平均上涨1.3%,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近25%,市场回暖迹象清晰可见。 这与2023至2024年初的市场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彼时,购房者普遍持币观望,开发商资金链吃紧,市场信心不足,导致大量业主选择"割肉"卖房,部分甚至 损失百万。贝壳 ...
李嘉诚预言说中了!我国手握2套房的家庭,或将注定这3个结果!
搜狐财经· 2025-08-11 08:40
曾经,"两套房"象征着家庭财富的顶峰,是社交场合炫耀资本的底气。然而,潮水退去后,许多人却发现,部分资产已沦为沉重的累赘。 2018年,李嘉诚的预言——未来五年房地产将经历大洗牌,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今已成为现实。彼时,市场一片火热,多数人 将其视为危言耸听。七年过去,全国百城二手房价已连续29个月下跌,二手房挂牌量激增至15万套以上,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彻底破灭。 中国城镇家庭中,高达41.5%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而这些家庭正无可避免地走向三种结局: 一、财富缩水,郊区房成烫手山芋 " 三、月供压力剧增,断供风险骤升 高杠杆炒房者的处境尤为艰难。收入减少,而房贷压力却丝毫未减。郑州某家庭2019年贷款购买了两套房产,月供高达1.2万元,如今房价下跌40%,租金 收入仅能覆盖月供的一半,被迫依靠信用卡透支维持生计。房企债务将在2025年达到惊人的3万亿元,开发商只能通过降价抛售来偿还债务,这又引发了"降 价-断供-法拍-再降价"的恶性循环。弃房断供不仅意味着首付和已还贷款付诸东流,还会面临银行诉讼、信用记录受损等一系列麻烦。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房地产市场基本逻辑的转变。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城 ...
卧龙新能: 卧龙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更正后)
证券之星· 2025-08-08 22:0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862,860.78元,同比下降75.15% [1] - 营业收入为3,610,613,118.74元,同比下降24.08%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65,212,941.75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2]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589元/股,同比下降74.90%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9%,较上年减少3.31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表现 - 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64亿元,同比下降15.35% [4] - 矿产贸易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4.77亿元,同比下降28.62% [4] - 华东地区收入占比73.62%,华中地区占比3.89%,华南地区占比20.35% [6] - 主营业务成本中矿产贸易成本占比76.97%,房产销售成本占比21.33% [7] 资产与负债情况 - 总资产为5,874,465,839.21元,同比下降5.25% [2] - 资产负债率为35.82%,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33.44% [4] - 货币资金为467,590,390.20元,同比下降30.64% [9] - 投资性房地产增加至357,571,500.00元,主要系在建工程转入 [9] 行业环境 - 2024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长10.6%,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6.2% [3] - 铜精矿加工费(TC/RC)跌至负值,采购端压力上升 [4] - 中国铜精矿进口量2,811万吨,同比增长2.1%,进口金额增长14.5% [5] - 游戏行业中国自研游戏贡献73.12%市场份额,君海网络销售收入下滑41.30% [10] 发展战略 - 新能源板块将推动风光氢储业务协同发展,响应"双碳"政策 [11] - 房地产板块重点推进存量去化,优化库存管理 [11] - 矿产贸易领域注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确保业务稳健运行 [11] - 2025年经营目标预计营业收入55.36亿元,营业成本费用52.12亿元 [11]
房地产调控须保持定力 咬定“长效”不放松
经济日报· 2025-08-08 14:59
房地产市场热度上升与调控政策 - 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热度明显上升 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 个别城市出现过热苗头[1] -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保持高位 4月50个 5月57个 6月61个 7月59个[2] - 7月以来深圳 杭州 郑州 东莞 南京 宁波 长春 海口等10多个城市出台楼市收紧政策[1][3] 中央政策定位与调控要求 - 中央多次重申"房住不炒"定位 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1][2] - 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稳地价 稳房价 稳预期 因城施策[2] - 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 地方调控措施与执行 - 地方政府及时出台差异化调控措施 包括增加土地供应 提高住宅用地比例 盘活闲置用地[5] - 多地出台政策打击违规行为 海口严禁滞后网签 深圳南京限制离婚购房 杭州限制人才优先购房套数[7] - 调控措施针对"假离婚""假人才""假落户"等规避限购行为 体现政策针对性[7] 房地产市场影响与风险 - 热点城市住宅地块楼面地价屡创新高 出现万人摇号抢购几百套住房现象[2] - 房地产过快上涨会对有效投资和消费形成挤出效应 累积金融风险 加剧与实体经济失衡[4] - 行业产业链长 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4] 调控政策方向与长效机制 - 坚持因城施策 一城一策 不搞一刀切 以城市为主体建立长效机制[6] - 稳地价 稳房价 稳预期是各地需要始终坚持的目标 避免市场大起大落[4] - 发现问题要快速反应和处置 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6]
2019年二线城市房价涨幅重回个位数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14:59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2019年中国百城房价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 2019年二线城市房价涨幅重回个位数。 城市结构方面,《报告》指出,观察近9年房价涨幅数据,可以看出,二线城市在2016-2018年三年期 间,房价涨幅比较大,即都是两位数水平。而2019年终结了这个过程,房价涨幅重回个位数水平,体现 了较好的"房住不炒"导向。当然后续也要警惕房价涨幅扩大的风险,尤其是在都市圈、城市群大发展的 概念之下。 数据来源:各地官方房地产信息网、CRIC、易居研究院 《报告》分析,二线城市房价明显降温,值得肯定,而三四线城市虽然已经远离了2017年的疯狂涨价阶 段,但2019年涨幅依然要大于2018年,后续要警惕房价过快上涨。 2019年百城房价涨幅近9年最大 《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446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 11.2%,相比2018年全年上涨了1452元/平方米。 《报告称,观察近9年全国百城房价涨幅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4年的房价涨幅是比较小的,分 别为1.7%和3.3%,而2015-2017年涨幅明显扩大。虽然2018年涨 ...
国内房价为什么这几年开始跌了?
搜狐财经· 2025-08-08 11:59
国内房价近年下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关键层面: 四、城市分化加剧市场脆弱性 房价下跌本质是"高杠杆扩张+人口红利消退+政策纠偏" 的历史性结果7 。 。 。 一、供需结构性失衡 1. 供给严重过剩 新房库存高企: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亿平方米7 ,广义库存需5.7年才能消化7 ; 二手房激增:重庆、武汉等城市挂牌量突破20万套7 ; 空置率畸高:全国住房空置率约15%(对应380亿平方米)7 ,三四线城市尤为严重(如鹤岗套户比达17)5 1. 需求持续萎缩 城镇化放缓:城镇化率达65.2%,增速从年均2000万降至1000万人口7 ; 主力购房人口减少:25-44岁人群较2015年减少6000万7 ; 婚育需求锐减:生育率降至1.09(低于日本)7 ,2024年结婚人数预计跌破500万7 。 二、政策与金融环境剧变 1. "房住不炒"政策深化 限购、限贷、限售政策抑制投机需求,投资购房占比从23%降至11%7 ; 保障房分流市场:深圳保障房价格比周边低40%5 1. 金融风险暴露 房企高杠杆危机:开发商依赖银行融资扩张(如恒大负债2.4万亿)7 ,房价下跌引发资金链断裂; 居民负 ...
年轻人为何不再热衷于买房了?
搜狐财经· 2025-08-07 10:31
动用"六个钱包"凑首付,这意味着一对年轻人为买房而不惜耗尽三代人的积蓄,导致整个家族财务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遇上了这几年的房价下 跌叠加上收入减少,部分年轻人可能面临断供,连带影响整个家族财务状况。 2. 扭曲社会财富分配 过去的若干年,国内的社会财富向房地产集中,而家庭财富也过度沉淀在房产上,这都会抑制消费和实体经济投资。而且持续的高房价让大城市 无房家庭难以上车,阶层固化加剧。 著名的"六个钱包论"最早由经济学家樊纲在2018年的一次访谈中提出,他说:"如果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六个钱包'能凑够首付,那 还是买房比较好。" 3. 透支年轻人未来 高于实际能力的房贷月供款迫使年轻人在选择职业以薪酬为导向而非兴趣与爱好,抑制创业和职业转型,而房贷还款占家庭收入比重过高(前几 年部分城市一度超50%),直接压制婚育意愿和消费能力。 4. 助推房地产泡沫 尽管该理论看似"务实",但其负面影响深远: "六个钱包论"影响深远 1. 加剧家庭财务风险 新一代(尤其Z世代)更看重居住品质和便利性,而非产权。长租公寓、共享社区等模式兴起,满足了"拎包入住"需求,逐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在投资理财方面,年轻人更愿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