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
搜索文档
未来2年房价会持续下跌?普通老百姓挣钱越来越难,要看清楚未来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9-23 07:28
市场现状与价格趋势 -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下滑3.2% 二手房价格指数骤降5.7% 市场连续第八个季度同比下跌 [2] - 东北 西北等部分地区房价跌幅超过10% 刷新近十年最低纪录 [2] - 北京 上海 深圳等一线城市2025年第二季度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12.3% 新房成交量环比上涨8.7% [13] 人口结构与需求变化 - 2024年末中国人口净减少221万人 出生率跌至5.5‰创历史新低 [3] - 未来20年25至45岁主要适龄购房人群预计减少约1.2亿人 [3] - 全国闲置商品房存量达5000万套 平均去化周期拉长至26个月 [4] 居民负债与购买力 - 2025年第一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至64.7% 逼近国际警戒线 [7] - 家庭房贷余额累计超过38万亿元 平均每个家庭房贷负担约8万元 [7]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仅为2.7% 低于同期GDP增速 [10] 政策环境与地方财政 - 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3.2万亿元 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约24% 较峰值下降超过40% [8] - 全国超过200个城市放松限购限贷措施 一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8%左右 [8] - 央行强调保持"房住不炒"定位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13] 行业转型与就业变化 - 互联网行业2024年平均裁员率达15% 应届毕业生起薪较三年前下降约20% [11]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碳中和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旺盛 薪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16]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传统蓝领岗位需求萎缩 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缺口扩大 [11] 资产配置新趋势 -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同比激增32% 基金定投人数增长41% [16] - 职业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2024年注册学员同比增加51% [16] - 67%受访家庭推迟购房计划 78.3%的35岁以下年轻人优先选择提升职业竞争力 [13] 区域市场分化 - 一线城市房价相对坚挺但整体难掩颓势 二三线城市普遍陷入深刻调整 [2] - 北京 上海等城市房价收入比达20:1 远高于国际3-6:1的合理区间 [13] - 优质学区房和临近地铁房源仍具备市场支撑力 市场分化趋势明显 [13]
楼市大局已定,中国房地产或将重回2016年,背后原因超出你的想象
搜狐财经· 2025-09-22 10:35
夕阳的余晖洒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我和几位老友在饭后缓步而行。白天的喧嚣渐渐退去,唯有老李的一声叹息,在微凉的晚风中显得格外沉重:"现在的楼 市,真的回不去了吗?"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直接影 响住房需求,尤其是改善性和投资性需求。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我国每年新增住房需求将降至800万套左右,相比2016年减少约 30%。 午后的聚餐,原本是老友重逢的欢聚时刻,却因为席间聊起的房产投资而染上了一丝忧虑。十年前,我们五个人怀揣着相似的梦想,一头扎进了楼市。十年 后的今天,境遇却大相径庭:老张在两年前果断出手,卖掉了两套投资房,成功解套,还小赚了一笔,脸上写满了轻松;老李却愁眉不展,三套房产无人问 津,如烫手山芋般让他寝食难安;我和老王则相对淡定,安稳地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市场的风吹草动似乎已经与我们无关。 老李的疑问,何尝不是当下无数房产持有者的心声?曾经,买房几乎等同于赚钱,房地产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然而,近几年风云突变,楼市从炙手可热到有 价无市,这巨大的落差,让许多人 ...
5年后,现在200万的房子会贬值吗?三大趋势已揭示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9-22 07:42
中国老龄化速度远超预期。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近30%。 "90后、00后人口分别仅1.75亿和1.45亿,而70后、80后人口有2.5亿。"一位人口学者分析,"这意味着,未来购房主力在减少,而已有房的老年人比例在增 加。" 更关键的是,老年人购房需求几乎为零。70%的60岁以上老人已有房,且不愿再购房。而年轻人购房意愿也因高房价、高压力而降低。 "中国现有6亿栋房子,按每栋平均住5人计算,足够30亿人居住。"一位房地产分析师指出,"而当前中国总人口仅14亿,这意味着房子严重过剩。" 每年还有超1000万套新房入市,而需求却在萎缩。数据显示,96%的家庭已有房,41.5%拥有两套及以上。这意味着,多数家庭不再需要新增住房。 "去年,某三线城市一个楼盘,300套房源,半年只卖了50套。"一位开发商坦言,"现在不是房子不够卖,而是没人买。" 假设你现在有一套200万的房子,5年后会贬值到什么程度?根据三大趋势分析: ? 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如上海浦东、北京海淀,房价跌幅可能控制在10-15%,价值约170-180万。 200万的房子,5年后还能值 ...
重大消息!时隔九个月,美联储降息,中国楼市迎来大利好,买房?
搜狐财经· 2025-09-22 07:23
美联储降息潮再临,中国一线楼市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三个月内,房价如同坐上火箭般飙升15%! 这并非2016年那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重演,而是2019年美联储降息浪潮席卷后,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所 展现出的真实而迅猛的反应。 彼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都市的豪宅成交量环比飙升了惊人的32%,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入国内房产领域,优 质地段的豪宅几乎被一扫而空,一房难求。 举例来说,对于一笔100万元、期限30年的房贷,每降低0.25个百分点的利率,月供就能减少约140元,30年累计下来,总利息支出将节省超过5万元。 若贷 款额为200万元,则每月可减轻约270元的还款压力,30年下来,总计能节省近10万元的利息。 如此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足以让不少怀揣刚需或改善性购 房需求的家庭怦然心动,开始认真考虑置业计划。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环境也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大型房企纷纷发行了数量可观的美元债券,其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以宝 龙地产为例,若其10亿美元的存量债务利率因此次降息而降低0.5个百分点,每年将能节省约500万美元的利息支出。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企稳升值的预期,能 ...
鲍威尔引发降息风暴!美联储9月行动撬动全球,房市低位反弹迎转机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28
美联储降息与政策转向 - 美联储9月17日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 结束九个月按兵不动状态[2] - 点阵图显示美国步入更宽松货币周期 降息旨在阻止劳动力市场疲弱态势蔓延[2][5] - 8月美国CPI同比升幅达2.9%创年内新高 就业市场新增岗位持续下滑[5] 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 - 国内按揭贷款利率降至3%左右 部分二线城市个案逼近2.8%[9] - 100万元30年期贷款利率从3%降至2.5% 月供减少约200元 累计节省利息近7万元[9] - "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 限购松动与房贷利率下探形成政策组合[8] 房企融资环境改善 - 头部房企重新打通境外融资通道 美元计价债券发行回暖[16] - 美联储降息直接降低美元债务融资成本 叠加国内债务重组支持缓解资金链压力[16] - 人民币汇率稳定可降低外币债券本币偿付压力[16] 市场预期与信心机制 - 利率下行叠加首付比例下调与购房资格放宽 政策传导从文件层面向交易层面渗透[9] - "房价不会再跌"共识形成可能推动成交量回暖 预期自证逻辑驱动购房行动加速[13] - 房地产作为现金流可预期资产载体 重新获得资金青睐形成低位布局窗口期[19] 政策协调与传导效率 - 美元降息为中国央行提供政策腾挪空间 兼顾稳增长与汇率稳定双重目标[20] - 利率汇率与金融监管需形成合力 关键考验政策从纸面到现实的传导效率[31] - 核心城市及强二线城市将率先显现政策效果 呈现结构性修复特征[30] 历史背景与行业转型 - 过去三年房地产行业经历去杠杆去泡沫深度出清 高杠杆模式逐步退出[29] - 政策微调并非回到老路 而是在新制度框架下寻找弹性释放路径[29] - 行业修复需要外部扰动与内部支撑叠加形成可持续曲线[29]
每经热评丨外资购房限制虽放宽 “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2:36
政策调整内容 - 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推广至全国 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1] - 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 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1] - 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房产备案证明 凭借购房合同或协议即可办理首付款结汇与支付手续 在规定时间内补交备案证明[1] 政策影响分析 - 有效化解境外购房者此前需先取得备案证明才能结汇支付首付 但开发商要求先收款才办理备案的流程矛盾[1] - 企业在外汇资金使用方向上获得更高灵活性 除购买办公用房等经营性房产外 可依据发展策略进行商业地产投资[1] - 政策本质是精准激活市场需求的工具 并非"炒房回归"信号 境外个人仍需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各地购房资格条件[2]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政策调整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 房地产行业相关宏观调控措施已优化调整[2] - 核心目标是优化跨境资金管理 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而非重启投机通道[3] - 通过限购约束 用途监管 供需调节等多重机制确保外资有序进入房地产市场[3] 市场环境特征 - 当前房地产供求关系已发生逆转 不动产流动性显著减弱[2] - 外资难以通过短期买卖房产获利 热钱炒作的土壤已不复存在[2] - 政策组合拳体现房地产调控朝精细化 精准化方向发展 避免市场过热同时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2]
外资购房限制虽放宽 “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1:56
从企业层面而言,新规让企业在外汇资金使用方向上拥有了更高灵活性。除购买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 经营性房产外,企业还能依据自身发展策略进行商业地产投资,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经评论员陈梦妤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外资购房限制政策,引发市场对"炒房回归"的担忧。其中有两点尤为引人关 注:一是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推广至全国,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 汇支付;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其中不得用 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这一调整,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多年的"付款难题"得以解决。 从个人层面来看,新规实施前,境外购房者若想购买境内房产,需先取得房产备案证明,才能到银行办 理结汇支付首付,而境内开发商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会办理备案,这形成了流程上的矛盾。新规落地 后,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备案证明,凭借购房合同或协议,就能先到银行办理首付款的结汇与支付手 续,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购房备案证明补交给银行,即可完成整个流程,有效化解了此前的流程困局。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政策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 ...
楼市新政助力新盘热度提升
北京晚报· 2025-09-18 16:46
政策影响与市场反应 - 北京市于2025年8月9日发布新政,允许符合条件家庭在五环外购买商品住房不限套数 [1] - 新政实施后北京新房市场热度攀升,新盘密集亮相吸引大量购房者 [1] - 市场活动叠加“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开发商积极抢抓份额 [8] 新盘供应与区域分布 - 近期新盘呈现“多点开花”态势,主要分布于通州、昌平、石景山、大兴等五环外区域 [3] - 新盘产品类型覆盖刚需、改善及高端住宅,满足多元需求 [3] - 2025年第七轮拟供应8宗商品住宅用地,土地面积约27公顷,建筑规模约63万平方米,全部位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套完善区域 [9] 代表性项目与销售表现 - 招商蛇口·朝棠揽阅二期9月首周网签30套、0.27万平方米、金额1.59亿元,居北京新房网签金额周度榜首 [4] - 朝阳区朝青板块近十年缺乏新住宅供应,紫京宸园营销中心开放当日到访量超1200组,璞樾项目定位纯粹改善型社区 [8] - 金茂·满曜价格约80000元/平方米,保利·朝观天珺价格约85000元/平方米,定位高端市场 [11][14] 区域发展与市场前景 - 通州区运河商务区吸引大量金融、商务企业入驻,就业机会增多,道路网络完善,与中心城区连接紧密 [4] - 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首钢园区转型吸引高端人才汇聚 [5] - 优质地块供应增加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为四季度及明年年初新房市场提供充足货源 [9]
楼市涨跌已明确了?央媒“表态”,未来5年,还能不能继续买房?
搜狐财经· 2025-09-18 08:18
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理性决策,安居方为要 "房价是不是要跌了?我刚攒够首付,正准备买房,现在要不要再等等?"上周末,挚友李强电话中的焦虑语气,道出了当下许多购房者的心声。在纷繁的市 场信息和各执一词的观点交织下,如何做出明智的置业决定,成了横亘在许多人心头的难题。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住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遮风挡雨之所,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情、未来的期许,更被视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住建部发布的《2025年 全国住房发展报告》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房产的占比高达68%,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类资产。 进入2025年,楼市的走向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尤其是在经历了2024年底短暂的回暖后,2025年上半年市场再次显露出调整的迹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年1月至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5.8%,销售额亦下降3.2%。这些冰冷的数字,无疑加剧了人们对楼市前景的疑虑。 那么,楼市的未来走向究竟是怎样的?央媒近期的密集发声,又传递出哪些深意?在未来五年,普通人是否还能安然置业?让我们深入剖析。 央媒定调:回归居住属性,告别投资狂热 2025年8月,多家中央媒体纷纷发声,为楼市的未来走向划 ...
外资买房限制放宽不意味着热钱投机,“房住不炒”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7:33
政策核心调整 -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核心内容包括将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从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推广至全国,并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其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 [1] - 政策旨在解决境外购房者长期面临的“付款难题”,允许其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先行办理结汇支付手续,后续再补交购房备案证明,完成流程闭环 [1] - 企业端可更灵活使用外汇资金,除购买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经营性房产外,还可进行基于自身发展策略的商业地产投资,对盘活存量资产意义重大 [1] 政策目标与官方定调 - 官方明确政策调整是基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行业宏观调控措施优化,旨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 [2] - 政策本质是精准激活市场需求的工具,核心目标是优化跨境资金管理、满足境外个人自住等合理住房需求,而非住宅炒作的信号 [2][3] - 政策享受便利的前提是境外个人仍需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的购房资格条件 [2] 市场环境与约束机制 - 当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购房资格约束仍未放松,例如上海外环内仍执行沪籍家庭2套、非沪籍1套的限购政策,北京、深圳等城市亦设有社保年限、户籍等限购门槛 [2] - 房地产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逆转,不动产流动性显著减弱,外资难以通过短期买卖获利,热钱炒作土壤已经消失 [3] - 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政策通过限购约束、用途监管、供需调节等多重机制,确保外资有序进入市场,避免市场过热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