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房住不炒
icon
搜索文档
楼市大局已定,中国房地产或将重回2016年,背后原因超出你的想象
搜狐财经· 2025-09-22 10:35
夕阳的余晖洒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我和几位老友在饭后缓步而行。白天的喧嚣渐渐退去,唯有老李的一声叹息,在微凉的晚风中显得格外沉重:"现在的楼 市,真的回不去了吗?"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直接影 响住房需求,尤其是改善性和投资性需求。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30年,我国每年新增住房需求将降至800万套左右,相比2016年减少约 30%。 午后的聚餐,原本是老友重逢的欢聚时刻,却因为席间聊起的房产投资而染上了一丝忧虑。十年前,我们五个人怀揣着相似的梦想,一头扎进了楼市。十年 后的今天,境遇却大相径庭:老张在两年前果断出手,卖掉了两套投资房,成功解套,还小赚了一笔,脸上写满了轻松;老李却愁眉不展,三套房产无人问 津,如烫手山芋般让他寝食难安;我和老王则相对淡定,安稳地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市场的风吹草动似乎已经与我们无关。 老李的疑问,何尝不是当下无数房产持有者的心声?曾经,买房几乎等同于赚钱,房地产市场一片欣欣向荣。然而,近几年风云突变,楼市从炙手可热到有 价无市,这巨大的落差,让许多人 ...
5年后,现在200万的房子会贬值吗?三大趋势已揭示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9-22 07:42
中国老龄化速度远超预期。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近30%。 "90后、00后人口分别仅1.75亿和1.45亿,而70后、80后人口有2.5亿。"一位人口学者分析,"这意味着,未来购房主力在减少,而已有房的老年人比例在增 加。" 更关键的是,老年人购房需求几乎为零。70%的60岁以上老人已有房,且不愿再购房。而年轻人购房意愿也因高房价、高压力而降低。 "中国现有6亿栋房子,按每栋平均住5人计算,足够30亿人居住。"一位房地产分析师指出,"而当前中国总人口仅14亿,这意味着房子严重过剩。" 每年还有超1000万套新房入市,而需求却在萎缩。数据显示,96%的家庭已有房,41.5%拥有两套及以上。这意味着,多数家庭不再需要新增住房。 "去年,某三线城市一个楼盘,300套房源,半年只卖了50套。"一位开发商坦言,"现在不是房子不够卖,而是没人买。" 假设你现在有一套200万的房子,5年后会贬值到什么程度?根据三大趋势分析: ? 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如上海浦东、北京海淀,房价跌幅可能控制在10-15%,价值约170-180万。 200万的房子,5年后还能值 ...
重大消息!时隔九个月,美联储降息,中国楼市迎来大利好,买房?
搜狐财经· 2025-09-22 07:23
美联储降息潮再临,中国一线楼市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三个月内,房价如同坐上火箭般飙升15%! 这并非2016年那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疯狂重演,而是2019年美联储降息浪潮席卷后,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所 展现出的真实而迅猛的反应。 彼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都市的豪宅成交量环比飙升了惊人的32%,国际资本如潮水般涌入国内房产领域,优 质地段的豪宅几乎被一扫而空,一房难求。 举例来说,对于一笔100万元、期限30年的房贷,每降低0.25个百分点的利率,月供就能减少约140元,30年累计下来,总利息支出将节省超过5万元。 若贷 款额为200万元,则每月可减轻约270元的还款压力,30年下来,总计能节省近10万元的利息。 如此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足以让不少怀揣刚需或改善性购 房需求的家庭怦然心动,开始认真考虑置业计划。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环境也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大型房企纷纷发行了数量可观的美元债券,其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以宝 龙地产为例,若其10亿美元的存量债务利率因此次降息而降低0.5个百分点,每年将能节省约500万美元的利息支出。 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企稳升值的预期,能 ...
鲍威尔引发降息风暴!美联储9月行动撬动全球,房市低位反弹迎转机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28
当华盛顿尚沉浸在下午的斜阳中,北京已然披上夜色。正是在这容易令人心生懈怠的过渡时刻,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25个基点跳动,却让全球金融市场瞬间 屏息。在九个月的岿然不动后,美联储于9月17日(华盛顿时间)打破寂静,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00?.25%,而北京则在18日凌晨接过了这回荡 的信号。对于那些洞悉政策脉搏的观察者而言,这并非一次试探性的调整,而是一场精心策划、通过"时间窗口管理"实现的公开战略转向。美联储主席鲍威 尔的言论,以及"点阵图"的变动,都几乎直白地昭示:美国正步入一个更为宽松的货币周期。 潮起潮落的信号:从"软着陆"到"乏力反弹"的图景 表面上波澜不惊的数字背后,近月来已暗流涌动。8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升幅达2.9%,创下年内新高;同时,曾经坚不可摧的就业市场也显 露出疲态,新增岗位持续下滑,劳动力参与率回落,劳动者就业意愿显著降温。鲍威尔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坦承,劳动力市场"已不如数月前那般强劲", 此次降息意在阻止这种疲弱态势的进一步蔓延。换言之,此前人们热切期盼的"软着陆",如今看来更像是一次有气无力、弹跳不足的着陆。高企的通胀压 力,加上"去美元化"的暗流涌动,使 ...
每经热评丨外资购房限制虽放宽 “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2:36
从企业层面而言,新规让企业在外汇资金使用方向上拥有了更高灵活性。除购买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 经营性房产外,企业还能依据自身发展策略进行商业地产投资,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经评论员陈梦妤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外资购房限制政策,引发市场对"炒房回归"的担忧。其中有两点尤为引人关 注:一是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推广至全国,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 汇支付;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其中不得用 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这一调整,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多年的"付款难题"得以解决。 从个人层面来看,新规实施前,境外购房者若想购买境内房产,需先取得房产备案证明,才能到银行办 理结汇支付首付,而境内开发商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会办理备案,这形成了流程上的矛盾。新规落地 后,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备案证明,凭借购房合同或协议,就能先到银行办理首付款的结汇与支付手 续,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购房备案证明补交给银行,即可完成整个流程,有效化解了此前的流程困局。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政策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 ...
外资购房限制虽放宽 “房住不炒”仍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21:56
从企业层面而言,新规让企业在外汇资金使用方向上拥有了更高灵活性。除购买办公用房、员工宿舍等 经营性房产外,企业还能依据自身发展策略进行商业地产投资,这对盘活存量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经评论员陈梦妤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外资购房限制政策,引发市场对"炒房回归"的担忧。其中有两点尤为引人关 注:一是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政策推广至全国,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 汇支付;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其中不得用 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这一调整,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多年的"付款难题"得以解决。 从个人层面来看,新规实施前,境外购房者若想购买境内房产,需先取得房产备案证明,才能到银行办 理结汇支付首付,而境内开发商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会办理备案,这形成了流程上的矛盾。新规落地 后,境外购房者无需等待备案证明,凭借购房合同或协议,就能先到银行办理首付款的结汇与支付手 续,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购房备案证明补交给银行,即可完成整个流程,有效化解了此前的流程困局。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政策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 ...
楼市新政助力新盘热度提升
北京晚报· 2025-09-18 16:46
金秋九月,楼市新政的影响仍在发酵。2025年8月9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相关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中提到,符合本市商品住房购买条件的居 民家庭(包括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达到相关年限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五环外 购买商品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不限套数。《通知》落地实施后,北京新房市场热度出现攀升,诸多新盘纷纷 亮相,吸引了大量购房者的目光。 多位于五环外区域 近期,多个新房项目密集开盘,覆盖北京市通州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大兴区等区域,产品类型涵盖刚需、改善及高端住 宅,为新房市场注入了崭新活力。 就新入市的房产项目分布来看,既有位于核心区域的项目(周边交通、商业、医疗等资源已高度集中),也有地处新兴发展 区域的楼盘(虽目前周边配套尚未完全成熟,但发展潜力大)。另外,一些紧邻生态景观轴线的新项目,主打自然环境优 势,对注重生活品质、渴望亲近自然的购房群体颇具吸引力。 "多点开花"的新盘,正凭借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从多维度丰富着北京新房市场,满足着不同购房群体的多元需求。 7月开盘的 ...
楼市涨跌已明确了?央媒“表态”,未来5年,还能不能继续买房?
搜狐财经· 2025-09-18 08:18
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理性决策,安居方为要 "房价是不是要跌了?我刚攒够首付,正准备买房,现在要不要再等等?"上周末,挚友李强电话中的焦虑语气,道出了当下许多购房者的心声。在纷繁的市 场信息和各执一词的观点交织下,如何做出明智的置业决定,成了横亘在许多人心头的难题。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住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遮风挡雨之所,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情、未来的期许,更被视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中之重。住建部发布的《2025年 全国住房发展报告》的数据佐证了这一点: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房产的占比高达68%,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类资产。 进入2025年,楼市的走向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尤其是在经历了2024年底短暂的回暖后,2025年上半年市场再次显露出调整的迹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5年1月至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5.8%,销售额亦下降3.2%。这些冰冷的数字,无疑加剧了人们对楼市前景的疑虑。 那么,楼市的未来走向究竟是怎样的?央媒近期的密集发声,又传递出哪些深意?在未来五年,普通人是否还能安然置业?让我们深入剖析。 央媒定调:回归居住属性,告别投资狂热 2025年8月,多家中央媒体纷纷发声,为楼市的未来走向划 ...
外资买房限制放宽不意味着热钱投机,“房住不炒”是刚性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17:33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放松外资购房限制的相关政策调整引发外界关注,市场上出现担 忧"热钱炒房"的声音。 市场担忧主要来自这份文件透露的两点内容:一是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推广至全国; 二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 这意味着,困扰境外购房者十多年的"付款难题"得到了解决。 这一政策实质是精准激活市场需求的工具,而非住宅炒作的信号。享受这一政策便利的前提,依旧是境外个人需要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购房资格条 件。 目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购房资格等约束仍未放松。以上海为例,外环外虽取消限购套数,但外环内仍执行沪籍家庭2套、非沪籍1套的限购政策;北 京、深圳等城市亦通过社保年限、户籍等条件设立限购门槛。 今年下半年,全国多个城市优化购房政策,涵盖公积金制度优化、"好房子"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加强等多个维度,重点惠及新市民、多子女家庭等刚性需求 群体;而外资购房政策则瞄准境外个人自住需求。内外资差异化调控,既避免市场过热 ...
马云预言“应验”了?2026年的房价,已经出现3个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16 00:37
还记得马云多年前对房价的"惊人预言"吗?当时无人相信,如今却一语成谶! 这几年楼市下行,不少在高位入手的业主,眼睁睁看着房子贬值,资产缩水,心中苦不堪言。 而那些当初犹豫没买房的人,却意外地避过了这场"深坑"。 可这并不代表着,没买房你的钱就安全了,资本的触角无处不在,它会换一种方式,悄悄伸向你口袋里的存款。 进入2026年,手握存款的人,或许会面临三大挑战。 这挑战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将如何自保,甚至逆袭? 答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马云预言"应验"了? 还记得吗,2017年,马云在一次金融论坛上语出惊人,提出"房价如葱"的预言。 当时正值房地产市场的疯狂期,全国多地房价一路飙升,"今天不买,明天更贵"的声音不绝于耳,购房者们普遍沉浸在"房价只涨不跌"的情绪里。 对于这样的大环境,马云的言论显得格格不入,不少人甚至嗤之以鼻,觉得他是"外行看热闹",并不了解房地产背后的金融杠杆和供需逻辑。 可是,几年时间过去,事实逐渐给出了答案。 虽然房价要和"葱价"相比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市场的拐点已然显现。 近几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政策调控加码,以及金融环境趋紧,房地产从全民追捧的"财富神话",逐渐转向了去杠杆、去泡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