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多元化

搜索文档
谁在狂买美债?不到6万人口,却一年买入1160亿美元,哪来那么多钱?
搜狐财经· 2025-10-03 17:59
关于"美债是否仍是最佳稳妥金融资产"的争论,国内网络空间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化态势。要厘清争议需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框架,可观察各国央行及机构的 实际资金流向,这些掌握更全面信息的决策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往往比民间讨论更具参考价值。 据官方数据披露,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期间,外国主体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从8.3万亿美元攀升至9.13万亿美元,净增加规模达8300亿美元。 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尽管市场存在对美债风险的担忧,但全球多数经济体并未大规模减持,反而呈现出净增持态势。这种"用脚投票"的结果,从侧面印证 了美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仍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具体到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美债的态度存在显著分化。 中国在此期间减持了部分美债,2024年6月中国持有美债规模为7.8万亿美元,至2025年6月降至7.56万亿美元,减持规模达2400亿美元。这种调整既反映了对 资产配置多元化的战略考量,也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动密切相关。 在增持方面,全球前十大美债增持主体的数据颇具启示性。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开曼群岛、比利时、英国分列增持榜前三位,增持规模均超1000亿美 元,其中开曼群岛以1160亿美 ...
Market concentration is creating fragility investors can't ignore, says SEI's Jim Smigiel
Youtube· 2025-10-02 05:53
Joining us now is SEI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Jim Schmeigel. Jim, uh, you talked earlier in the year about this wall of worry that the market had to climb. You even raised some concerns about private credit.I believe we're now in Q4. How much worry is left for this market. Well, there should be a lot more worry, I think, than what the market is actually uh showing us and that investors are really showing us.We uh I put out my quarterly piece today and the big theme is it's not about the volatility, it's ab ...
达利欧:美国债务的大船很难转向,个人应配置一定黄金对冲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53
瑞·达利欧分析道,历史中反复出现的国家兴衰与秩序更迭,主要由五大力量共同驱动:债务/信贷/货 币/经济周期、国内政治秩序周期、国际地缘政治周期、自然力量以及人类的学习和新技术。他将信贷 系统比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强调债务积累将挤压购买力,进而引发经济乃至政治危机。 他强调,债务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与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当偿债成本挤压实体经济、激化 内部矛盾时,国家便可能陷入衰退甚至冲突。他进一步指出,GDP并非衡量债务规模的理想指标,更应 关注政府收入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 "如果大家都知道多元化自己的资产组合,我们就能在涨跌周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桥水公司创始人瑞 ·达利欧在北京对投资者建议道,"10%—15%的黄金配置,对于一个人的资产组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 的平衡和风险对冲。" 9月23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联合主办的"原则、大周期与秩序重构——《国家为什么 会破产:大周期》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瑞·达利欧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多国面临债务高企、 偿债压力攀升的挑战,需通过"和谐的去杠杆化"等方式实现软着陆。他以美国为例,详细分析了其赤字 高企、利率攀升与债券供需失衡背后 ...
对话瑞·达利欧:在涨跌周期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财经网· 2025-09-25 14:14
瑞·达利欧是全球知名的资产配置大师,1975年创立桥水基金。他提出并实践的"全天候策略",是资产 配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策略之一,其核心是多元化、风险平衡与再平衡。达利欧和桥水至今是投资 圈的一段传奇,在5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他曾经历多个国家的多次债务周期。 今年,瑞·达利欧出版了新书《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也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站在全球政 治、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节点,达利欧针对迫在眉睫的债务问题与货币体系崩溃危机,对世界提出了关 键警示。通过对过去100年中35个货币市场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总结了人类历史中反复上演的"大债务周 期"及其发展必经的五大阶段。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预测下一秒的风暴,而在于理解气候变化的模式,并提前造好方舟。《国家为什么会 破产:大周期》这本书,正是达利欧先生为我们提供的"造舟之策"。它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学讨论,为我 们提供了一套审视世界秩序变迁的框架性工具,启发我们以更谦逊、更理性、更长远的目光去思考未 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构建起自身内在的秩序与韧性。 9月23日,中信出版集团、中信银行北京分行联合主办的"原则、大周期与秩序重构——《国家为什么会 破产:大周期》新书发布 ...
陈茂波:将发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路线图 围绕4大重点领域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11:19
他表示,香港被视为避风港,又可以为市场提供理想资源,资本涌入香港,港股情况亦正反映这种势 头。 他续指,路线图体现政府与市场的共同承诺,巩固香港作为主要固定收益及货币中心的地位,确保市场 保持竞争力、包容性和全球联系,并指在地缘政治紧张、单边主义抬头情况下,香港再次吸引全球投资 者目光。国际投资者寻求资产配置多元化,类似DeepSeek的中国科技企业重新燃点市场对中国科技实 力和投资前景的乐观情绪。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25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金管局联合举办首届"香港固定收益及货币论坛"。香 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论坛上表示,今日稍后香港证监会和香港金管局将联合公布《固定收益及货币市 场发展路线图》,内容围绕4大重点领域10项举措,包括促进一级市场发行、增强二级市场流动性、拓 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以及构建新一代市场基础设施。 ...
债券通“南向通”迎来四周年!
金融时报· 2025-09-24 16:46
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迎来四周年,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渠道,"南向通"进 一步提升了两地金融市场联通效率和一体化程度,在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及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便利的 同时,也为香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在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看来,债券通"南向通"的正式上线,是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实现"南北双 向"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南向通"的开通和平稳运行,不仅巩固了香港市场在债券融资方面的地 位,还为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市场进行多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宝贵机会。 对于境内机构而言,参与"南向通"也被视为一次"锻炼"。"金融机构通过参与该市场,提升了国际化经 营能力,适应了不同市场环境和监管制度。"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机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得 到了提升,面对更多的投资选择和风险挑战,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此外,境 内机构在"南向通"市场注重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积极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并与国际合作伙 伴合作拓展相关业务。 债券南向通优化扩容稳步推进 自债券"南向通"推出以来,相关措施也在不断优化。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亚洲金融论 坛上宣布了债券通"南向通"的一 ...
未来2年房价会持续下跌?普通老百姓挣钱越来越难,要看清楚未来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9-23 07:28
市场现状与价格趋势 -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下滑3.2% 二手房价格指数骤降5.7% 市场连续第八个季度同比下跌 [2] - 东北 西北等部分地区房价跌幅超过10% 刷新近十年最低纪录 [2] - 北京 上海 深圳等一线城市2025年第二季度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12.3% 新房成交量环比上涨8.7% [13] 人口结构与需求变化 - 2024年末中国人口净减少221万人 出生率跌至5.5‰创历史新低 [3] - 未来20年25至45岁主要适龄购房人群预计减少约1.2亿人 [3] - 全国闲置商品房存量达5000万套 平均去化周期拉长至26个月 [4] 居民负债与购买力 - 2025年第一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至64.7% 逼近国际警戒线 [7] - 家庭房贷余额累计超过38万亿元 平均每个家庭房贷负担约8万元 [7]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仅为2.7% 低于同期GDP增速 [10] 政策环境与地方财政 - 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3.2万亿元 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约24% 较峰值下降超过40% [8] - 全国超过200个城市放松限购限贷措施 一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降至3.8%左右 [8] - 央行强调保持"房住不炒"定位 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 [13] 行业转型与就业变化 - 互联网行业2024年平均裁员率达15% 应届毕业生起薪较三年前下降约20% [11]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碳中和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旺盛 薪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16]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传统蓝领岗位需求萎缩 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缺口扩大 [11] 资产配置新趋势 -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同比激增32% 基金定投人数增长41% [16] - 职业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2024年注册学员同比增加51% [16] - 67%受访家庭推迟购房计划 78.3%的35岁以下年轻人优先选择提升职业竞争力 [13] 区域市场分化 - 一线城市房价相对坚挺但整体难掩颓势 二三线城市普遍陷入深刻调整 [2] - 北京 上海等城市房价收入比达20:1 远高于国际3-6:1的合理区间 [13] - 优质学区房和临近地铁房源仍具备市场支撑力 市场分化趋势明显 [13]
大摩最新发声: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创2021年以来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9-11 16:08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回升 - 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兴趣达到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超过九成投资者愿意增加中国市场配置 [1] - 投资者兴趣体现在指数层面及特定主题和结构性机会方面 [1] - 摩根士丹利于2025年6月调高对A股配置观点至高配 [1] 资金回流原因分析 - 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领先地位获认可 包括人形机器人 自动化 生物科技及药物研发等领域 [2] - 政府持续释放托底信号 采取小步快走方式稳定经济 市场认为最坏时期或已过去 [2] - 中国市场流动性状况显著好转 支撑行情延续更长时间 [3] - 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上升 美国投资组合高度集中本土市场 [3] 投资者关注领域及参与方式 - 美国投资者关注人工智能与半导体 人形机器人 自动化及新消费领域 [3] - 量化基金与宏观基金通过A股ETF和股指期货便捷参与中国市场 [3] - 美国投资者偏好顺序为美国存托凭证 港股 A股 [3] 资金配置现状及展望 - 全球基金和全球新兴市场基金对中国仍为低配 仅亚太日本除外基金转为轻微高配 [4] - 路演接触投资者以全球及新兴市场投资者为主 这些资金有望进一步增配中国 [4] - 美国资金回流中国市场的进程刚刚开始 [4] 投资建议关注方向 - 通胀数据与房地产市场 一手房过剩库存消化需10至12个月 稳定去库存节奏是关键 [5] - 政策需继续聚焦科技与高端制造业 同时保持稳定物价和推动经济再平衡 [5] - 宏观和量化基金需要便捷使用对冲工具以增加A股市场参与度 [5] - 投资者希望更多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活动 尤其是A股IPO [5] - 外资目前无法通过股票互联互通机制参与IPO 但可通过QFI通道参与 [6] - 中美关系是影响中国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 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6] - 若因相关消息引发市场下跌 可考虑把握逢低买入中国资产机会 [6]
大摩最新发声: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创2021年以来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9-11 16:08
【导读】摩根士丹利: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创2021年以来新高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在9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中表示,近期在美国进行了为期约 一周半的路演后发现,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兴趣达到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 者的兴趣不仅体现在指数层面,而且体现在特定主题和结构性机会方面。 王滢和美国投资者交流发现,超过九成的投资者表示愿意增加中国市场配置,这一比例为 2021年初中国股市阶段性见顶以来的新高。当前,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正积极转 变。资料显示,2025年6月,摩根士丹利调高对A股的配置观点至高配。 四重原因主导美国资金回流 摩根士丹利认为,美国投资者兴趣回升背后有四重原因: 第一,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拥有领先地位。在人形机器人、自动化以及生物科技、药物研发 等领域,中国的优势地位获全球认可,国际投资者必须正视并参与这一市场。 第二,积极的政策信号。政府持续释放"托底"信号,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稳定经济,展现 了扶持资本市场的意图,市场认为最坏的时候或已过去。 第三,中国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显著好转,这有助于支撑行情延续更长时间。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指出,其 ...
全球债市 “风暴眼”:收益率飙升,危机警钟敲响?
搜狐财经· 2025-09-04 13:41
全球债市动荡表现 -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 触及2006年以来高位水平 [3] - 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1998年以来历史新高 德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2011年以来最高点 法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2009年以来峰值 [3] - 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历史纪录 20年期国债收益率跃至1999年以来最高点 [3] 债市波动传导机制 - 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呈反向波动关系 收益率大幅飙升导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 [4] - 债市作为全球金融市场定价基准 其波动引发股票、外汇及大宗商品市场连锁反应 [4] - 收益率上升直接推高政府借贷成本 恶化财政状况并形成恶性循环 [9] 政府债务与通胀因素 - 美国联邦政府本财年赤字预计达1.7万亿美元 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5] - 全球通胀压力持续 投资者对固定收益资产实际收益率担忧加剧 [5]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可能超过95% [9] 政治不确定性影响 - 法国国会计划对政府债务削减方案发起不信任投票 引发市场对财政状况担忧 [6] - 英国内阁改组凸显经济挑战 包括高额借贷和七国集团最高通胀率问题 [6] - 日本首相地位岌岌可危 政治格局不确定性加剧国债市场抛售压力 [6] 市场结构变化 - 央行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和英央行2022年底停止购债 欧央行和日央行分别于2023年3月和2024年3月退出 [7] - 养老金体系从固定收益型向固定缴款型转变 资金配置从国债转向权益类资产 [7] - 国债发行更依赖短期价格敏感型投资者 导致市场波动性显著加剧 [7][8] 对实体经济影响 - 过高国债收益率推高企业融资成本 抑制投资积极性 [9] - 居民贷款利率上升增加信贷成本 对消费市场产生抑制作用 [9] -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高债务并存 各国财政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