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见证河湖蝶变·共建美丽山东丨天平湖绘就泰安生态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9-12 19:06
生态治理措施与成效 - 通过整体搬迁湖边村庄、整治排污口、清理养殖散户、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等措施从源头治理污染 [3] - 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8公里、雨水管网20公里,实现污水入管、清水入湖 [3] - 投资12亿元推进环湖路改造、湿地公园建设、生态修复等工程,建成800余亩湿地公园和400余亩表流湿地,形成10公里环湖绿廊 [4] - 对入湖河流石腊河实施生态修复,包括清淤疏浚、拓宽河道 [4] 智慧化管理与创新 - 建成集水质监测、洪水预报、视频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 [7] - 构建山东省首个水库三维模型,为管理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7] - 依托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天平湖在区域能源调配与低碳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7] 文旅融合与经济价值转化 - 以泰山石敢当文化园、泰山秀城为代表的大型文旅项目相继落地,音乐节、跨年晚会等文化活动频繁举办 [8] - 2024年央视跨年晚会选址天平湖,登泰山+游秀城+赏湖景成为泰安旅游新模式 [8] - 每年吸引游客超350万人次,开通敢当号旅游专线串联文旅资源,推动形成大泰山旅游圈 [8]
亚洲第一大露天矿坑:从“工业伤疤”变身“矿坑森林”
科技日报· 2025-09-11 17:26
站在辽宁抚顺西露天矿观景台极目远眺,百年矿坑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阵微风拂过,绿树摇曳、 花海荡漾,整个矿坑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眼前的美景不同,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以下简称"沈阳研究院")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综 合治理项目负责人韩猛10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时,天灰蒙蒙的,空气中飘着煤尘,地表裸露,周边几乎看不到绿色。"韩猛说。 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西露天矿开采于1901年,迄今已有120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露天矿累计生产煤炭2.8亿吨、油 母页岩5.3亿吨,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南帮煤层自燃,我们提出了借助煤层自燃预警监测系统,提前预警,采用传统的水浇法、清除火 根法、注浆消火法进行治理的措施;针对北帮西区采用回填覆盖灭火的治理措施;针对下库盆区域,采 用清理距库盆50米距离的风化煤层,喷浆、覆土并回填构筑防火隔离带的措施。"缪海宾介绍。 与此同时,按照"生态治理—绿色涵养—景观提升—文化弘扬—产业导入"的治理模式,沈阳研究院项目 团队为西露天矿量身定制了生态复绿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植树复绿面积816万平方米;按展开面积计 算,矿坑总表面积1 ...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十年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央视新闻· 2025-09-11 13:36
生态治理成效 - 台特玛湖从因缺水断流被称为“死亡之海”蜕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 [2] -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1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抬升约7米,沙化面积减少800多平方公里,2300平方公里植被得以恢复 [12] - 通过生态补水,吸引了20多户牧民回来长住,野生动物如跳鼠、马鹿等170多种重新回归 [4][14] 水利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 - 塔里木河上游建成7个大型水利枢纽蓄住天山雪融水,沿途有10条引洪干渠和78条支渠输送水源 [8] - 采用光谱无人机精准识别缺水区域,科研人员深挖65米破译胡杨根系生长密码以实现靶向性输水 [8][10] - 根据植物需求进行精准灌溉,确定缺水位置、缺水量及灌溉时机 [10] 沙漠锁边与农业开发 - 塔克拉玛干沙漠历史性实现锁边合龙,形成一条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 [17][21] - 在绿色屏障两侧平整沙地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墨玉县一处风口已种上270万株枣树苗 [21][25] - 阿卜杜热伊木三兄弟在沙漠边缘包下1100亩沙地种下葡萄、石榴和无花果,并利用玉米作为防护措施 [19][27][29] 经济发展与规模效应 - 一位牧民的羊群从100多只增加到500只,反映出生态改善带来的畜牧业增长 [12] - 新疆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25万平方公里,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 [31] - 生态改善形成独特小气候,降雨增多,例如一片果园在半年内从漫漫黄沙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洲 [19][27]
乌梁素海系统治理生态持续向好
内蒙古日报· 2025-09-08 09:51
被誉为"黄河之肾"的乌梁素海,是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而多年前,这片水域一度危机四伏,鸟类和 鱼类大面积死亡,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村民曹建山回忆:"以前水体发黑,船行 过处,翻起的淤泥散发恶臭。" 拯救"黄河之肾"迫在眉睫。关停排污企业、兴建污水处理厂、清理湖中淤泥……但效果并不持久。 2018年起,国家对乌梁素海流域启动一体化保护修复,这里迎来系统性转折。 据悉,当地投资50.86亿元实施35项国家试点工程,涵盖沙漠锁边、灌区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废水 处理等领域;并在"十四五"期间规划投入35.89亿元,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大类13个项目。 9月6日,记者从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获悉,通过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类种群数量增至260种、总数约70万只。 在乌梁素海湿地,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正观测疣鼻天鹅、翘鼻麻鸭等重点鸟类 的栖息与繁殖情况。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许多野生鸟类迁徙而来。 "近年来,随着流域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疣鼻天鹅数量已从200只增至600余只,成为生态改善的标 志性物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湖北五峰:一湾清水“润”茶乡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9:41
流域生态治理成效 - 渔洋河流域生态治理通过多部门协作机制推动 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 [3] - 淘汰煤炭过剩产能42万吨 实现全县化工企业归零 [3] - 64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溯源整治 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万吨 [6] 水质改善与生态恢复 - 渔洋河水质从Ⅳ类提升至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3][6] - 流域内13座水电站生态流量达标率100% [6] - 珍稀鸟类如中华秋沙鸭 鸳鸯 褐渔鸮重现渔洋河流域 [6] 茶产业与农旅融合 - 茶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 通过流域治理服务茶文旅融合发展 [6] - 如院茶文旅综合体投入运营 预计每年为20户农户分红4万多元 [6] - 融合水生态 茶文化与土家文化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6][8] 基础设施与工程进展 - 实施长江大保护五峰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及麻溪冲流域生态修复工程 [6] - 渔洋河流经五峰境内37.6公里 流域面积达584平方公里 [3] - 以流域治理成效为新起点 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长效管护 [8]
吉林长春:臭水河变生态福利
经济日报· 2025-08-30 14:11
治理工程成效 - 完成入河排口治理124个并新建污水干管120公里以控制内源污染 [2] - 消除75处黑臭水体并显著提升河水水质 [2] - 建设3处人工湿地及300多公顷南溪湿地公园改善生态 [2] 生态与文旅协同发展 - 南溪湿地公园吸引绿鹭 红嘴鸥等鸟类栖息形成生态恢复范例 [2] - 城投南溪里文旅小镇引入多元文化品牌 双休日日均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 年接待量达300万人次 [2] - 沿岸建成10座公园 改造11座桥梁 投用22座驿站并打造33公里文化绿道 [2] 系统性治理措施 - 2016年起实施5年三维立体综合治理 涵盖水资源 水安全 水环境及水生态 [1] - 同步推进防洪工程与污水治理 构建海绵城市水安全体系 [1] - 分类型分层次治理点源 面源及内源污染 [1] 基础设施保障 - 电力公司设立沿岸电力通道警示标志 装设远程监控装置保障活动供电 [3] - 常态化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并调配应急电源车驻守文化活动区域 [3]
开创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促进人工智能安全有序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8-29 14:37
人工智能战略定位 - AI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国务院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推动技术与应用双向赋能 [1] - AI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 核心价值体现在赋能 减负 提质 增效四个维度 [3] - 意见紧扣全球科技趋势 以战略性布局引领方向 科学性设计推动融合 指导性举措明确路径 及时性部署抢抓机遇 [4] 产业赋能应用 - AI拓展科学研究认知边界 如AlphaFold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 支持科研范式转型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3] - 智能制造领域车企通过AI维护系统将设备故障率降低20% 教育领域AI定制学习路径 医疗领域成为智能助手 [3] - AI通过自动化技术将人们从危险繁重工作中解放 创造智能化就业机会和工作方式 关注民生提振消费 [3] - 社会治理领域提升应急效率 生态治理领域实现实时监测模拟推演 推进治理能力精准提升 [4] 技术风险挑战 - 大模型存在黑箱特征 不可解释性导致决策逻辑难理解 鲁棒性不足易受对抗攻击 幻觉问题生成虚假内容 [6] - AI价值观是数据投射 训练数据偏见被模型放大 可能无意识传播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内容 影响社会和谐 [6] - 深度伪造技术生成以假乱真音视频 海量数据依赖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AI驱动网络攻击威胁个人安全与社会稳定 [6] 安全治理体系 -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治理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多元公共安全体系 建设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建立智能应急体系 [8] - 技术安全方面开发可解释AI使决策透明化 通过对抗训练提升模型抗攻击能力 研发内容真实性检测算法 [9] - 伦理安全方面通过强化学习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模型 优化内容审核与行为约束技术 [9] - 应用安全方面制定数据保密网络安全供应链安全管理办法 引导安全行业数智转型 提升公众风险意识 [9] - 国家安全层面加快建设全维度安全测评体系 参与全球治理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 推动智能向上向善理念 [9]
河套平原的绿富同兴之路:沙地长出“钱” 玉米“黄金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9:17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河套平原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双轮驱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群众增收致富 [1] - 乌拉特后旗10多年间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形成育苗绿化采摘加工全链条 [2] -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采用工程固沙+造林与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两年治沙2.2万亩 [2] - 巴音查干嘎查种植近11万亩人工梭梭林绿化面积占草场总面积五分之一并计划今年再种3000亩 [2] - 乌拉特后旗年底生态治理总面积将达730万亩 [2] 玉米产业升级与产能提升 - 大佘太镇玉米小面积单产达1473.27公斤刷新自治区纪录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266.2公斤 [5] - 推广品种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完成7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5] - 采用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引进8家龙头企业投资近亿元建2400亩农产品集散地 [5] - 加工环节实现3小时田间到锁鲜全过程每小时加工2万至3万棒年产量近5000万棒 [5] - 未来3年计划将鲜食玉米年加工能力从5000万穗提升至1.5亿穗建设自治区西部最大鲜食玉米基地 [6] 循环经济与价值挖掘 - 乌兰村玉米芯深加工厂年回收玉米芯3500吨通过与饲料厂合作实现变废为宝 [6] - 投入325万元资金建设加工厂使村集体年纯收入达16.8万元并促进村民就近就业 [6] - 实现玉米从籽粒到芯叶全利用无废料循环模式 [6] - 依托3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深挖富硒有机玉米潜力打造佘太糯等品牌 [6] - 玉米加工延伸至糕面玉米糁等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5]
“光伏长城”让“死亡之海”变能源绿洲
新华社· 2025-08-28 09:32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 已建成并网发电先导工程一期和二期各100万千瓦光伏项目 总计200万千瓦 [1] - 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共架设387万块光伏板 覆盖沙漠面积6.3万亩 [1] - 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包含光伏800万千瓦 风电400万千瓦 光热20万千瓦及配套火电400万千瓦 [3] - 目前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 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 在建项目2977万千瓦 [3] - 拟批复两个"沙戈荒"大基地规划光伏装机1600万千瓦 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 [3] 生态治理模式 - 采用"光伏+生态治理"建设模式 实现板上发电 板间板下统筹生态修复 经济作物与造林绿化 [2] - 光伏板遮蔽阳光直射使地表水蒸发量降低 有效降低风速 改善板下植物生存环境 [2] - 利用煤矿疏干水通过滴灌技术解决植物灌溉难题 结合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技术 [2] - 光伏治沙带与420公里锁边林带深度融合形成"双层防护网" 有效阻止风沙北侵 [4] - 沙漠治理率预计到2024年底达到50% 构筑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四道防线 [4] 资源条件与区位优势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丰富 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 太阳能资源充足 [2][3] - 项目通过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力 建成后年输送清洁能源约360亿千瓦时 [3] - 年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 治沙带总长约400公里 平均宽度约5公里 [3] 社会经济影响 - 光伏项目带动周边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多亩 土地流转使每亩地增收900元 [5] - 光伏电站带动旅游业发展 "骏马图"电站吸引游客促进农家乐消费 [5] - 鄂尔多斯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分享光伏治沙经验 提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中国方案 [5]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光伏园”
环球时报· 2025-08-27 17:08
项目规模与建设进展 - 项目总规模达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2][4][6] - 项目区总面积4.2万亩采煤沉陷区中已有1.9万亩被光伏板覆盖 [2] - 目前建成部分约占项目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2] 生态修复成效 - 植被覆盖率从2021年项目建设前的不足19%大幅提升至64%以上 [4] - 光伏板有效遮挡裸露地表 减少水分蒸发 改善风蚀和扬尘问题 [4] - 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及苜蓿等作物 支架系统加固土壤结构 [4][6] - 园区内同步种植沙棘和苹果等经济果树 未改变原始地貌 [4] 土地利用模式创新 - 采煤沉陷区因地表塌陷和土壤结构破坏 原本无法用于农业或城市建设 [4] - 通过"草光互补""林光互补"模式实现土地多重利用 [4][6] - 项目创造叠加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使闲置土地产生价值 [4] 产业延伸规划 - 项目计划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重点推进"农光互补"模式 [4][6] - 板下种植的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 计划与村集体合作养殖肉牛 [6] - 预计明年将形成新牧场 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