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水润山绿 看拉萨河岸新美景
人民网· 2025-07-23 17:04
拉萨河生态治理工程 - 拉萨河支流上新建具有藏族特色的廊桥 形成"仙廊飞瀑"景观 桥体两侧循环喷洒河水 [1] - 工程构建四大功能长廊:河湖长廊 慢享长廊 生态长廊 文化长廊 目标是打造生态 亲水 畅联 文化的内河新美景 [1] - 两岛生态公园2023年完成改造 从荒地变为绿意盎然的公园 保持原生态风貌并引进多种林木 [1][3] 南北山绿化工程进展 - 已完成造林107.93万亩 栽植苗木1.2亿余株 总体成活率达85%以上 [5] - 工程显著增加拉萨周边山体绿化程度 吸引更多野生动物 [5] - 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绿化工作 目标是实现"青山拥南北 绿水绕古城"的愿景 [6] 社会效益 - 当地居民对生态改善表示高度认可 公园成为日常健身和家庭活动的场所 [3] - 绿化工程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工人对参与生态建设感到自豪 [5]
雅鲁藏布江水电分析
2025-07-22 22:3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水电、水泥、钢铁、铜铝、数据中心、火电、动力煤、工程机械 - **公司**:高争民爆、保利联合、西藏天路、华新水泥、铁建重工、中铁工业、徐工器械、中国电建、能建、东方机电、哈电、东方电气、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国投电力、大唐发电、中国雅江集团、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东方电气(01072.HK)、时代电气(03898.HK)、中联重科(01157.HK)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宏观经济影响 - **带动经济增长**:1.2万亿工程总投资可撬动周边近4万亿产值,按10年建设期估算,带动投资增速+0.23%、GDP增速+0.09%,长期提升西藏GDP 20%以上,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7][21] - **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西藏当地工程建造、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与其他地区对接,长期辐射基建、能源、材料等近百个行业,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带动建材、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7][8] - **优化能源结构**:年发电量约3000亿度,是三峡大坝的3倍,可满足3亿家庭用电,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依赖,推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碳中和[1][8][9] - **促进产业布局**:充沛电力吸引数据中心、AI等高耗能产业布局西藏,强化“东数西算”战略,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提升出口竞争力[8] - **增加财政收入**:投产后每年为西藏增加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解决西藏能源短缺,贡献其财政收入2/3 [1] 地缘影响 - **加强周边影响力**:外输电力为周边国家提供廉价清洁能源,配合中国制造业和产业输出,加强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削弱印度地缘政治控制力[12] - **影响印度农业用水**:雅下水电站能影响印度东北部15%的农业用水,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占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总量约19% [13] 行业影响 - **水泥钢铁**:建设阶段水泥和钢铁行业直接受益,项目总水泥需求量达2000 - 3000万吨,年均需求100 - 150万吨,华新水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西藏产能将受惠[21] - **铜铝**:后期水电站设备及输电电缆带动铜铝需求,项目投产后充裕电力刺激数据中心等项目投资,进一步利好铜铝需求,但对火电及动力煤需求构成压力[21] - **工程机械**:爆破、隧道机械、施工等上游基建先行受益,水轮机组、特高压等中游设备进入放量期,电力运营与配套产业下游受益[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工程开发方式**: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为隧道式水电站,单位投资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5] - **技术难度**:墨脱水电站钻洞引水,隧道长约35km,落差2300米,安置5台发电机组,技术难度大,中国有类似经验[3] - **融资主体**:中国雅江集团作为新成立央企,成为重要融资主体,业主为中国雅江集团,参研参试参建单位主要为中国电建集团[14] - **机构观点**:摩根士丹利认为建设阶段水泥钢铁受益,后期利好铜铝;花旗认为项目有宏观经济意义,可利用碳减排再贷款工具和特别国债融资[21]
生态廊道、湿地公园……千年高原古城模样悄然改变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央视网· 2025-07-22 15:28
生态廊道与湿地公园建设 - 拉萨河边新建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正在改变千年高原古城的面貌 [1] - 中心城区仙足岛和太阳岛之间的内河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已接近尾声 [5] - 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布达拉宫西侧引水入城,形成循环水系 [7] 拉萨河综合治理 - 拉萨河曾是城区主要风沙物源地,现通过系统改造恢复4公里连续水生、陆生过渡带 [11] - 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区之间打造总长4.1公里的生态廊道,新增慢行环线和滩地林卡 [14] - 拉萨河治理项目累计投入27亿元,得到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22] 城市发展与旅游文化 - 生态廊道工程新增水幕电影设施,未来将成为拉萨旅游文化和市民休闲的常态化节目 [19] - 临水商业业态兴起,如河边烘焙店和餐厅楼顶餐饮文化展示区 [18][21] - 宜居环境吸引人才回流,如阿旺丹增从上海返乡创业 [18]
为拉萨“添绿”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 2025-07-19 09:46
拉萨水系生态治理工程 - 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总长4.1公里,改造前杂草丛生、步道系统凌乱且不连通,无休闲空间 [1] - 项目设计采纳居民意见,将封闭式钢筋混凝土防护栏改为通透玻璃护栏,兼顾防洪与观景需求 [1] - 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过半,河道生态显著改善,吸引红嘴鸥、赤麻鸭、斑头雁等鸟类栖息 [2]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 - 西藏规划2021-2030年完成拉萨南北山绿化面积206.72万亩,南山片区已栽植油松、白皮松等10余种苗木86万余株,覆盖4358.8亩 [2] - 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原为裸露石地,通过种植油松、江孜沙棘等树种逐步恢复植被 [2][3] - 00后监理人员参与巡山种树,克服高寒、强日照等自然环境挑战,推动绿化覆盖率提升 [2] 生态修复成效 - 娘热沟2号片区从无树裸露状态发展为油松、沙棘等树木成林 [2][3] - 内河治理后形成水生态廊道,鱼类种群恢复,鸟类活动频繁,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 [1][2]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岸绿景美生态优 汾河两岸披锦绣
央广网· 2025-07-17 15:42
汾河生态修复治理成果 - 汾河从污染严重转变为碧水清波的城市绿色会客厅,生态面貌显著改善 [1] - 1998年启动生态修复治理,分四期工程推进,近十年城区段43公里绿色生态长廊全线贯通 [1] - 形成11.5平方公里水面,蓄水量达3000万立方,成为城市加湿器和净化器,调节区域小气候 [1] 水质与生态改善措施 - 采用源头截污、九河综合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运用生物治藻技术和增殖放流 [2] - 汾河太原段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比例达83% [2] - 2024年珍稀物种桃花水母现身,标志水域生态显著向好 [2] 科技支撑与长效管理 - 采用清污船全天候清理水面,构架水域监测和污染源追踪体系 [4] - 建立问题精准发现、任务快速派发、处置闭环反馈的高效机制 [4] 生态与文旅融合效应 - 汾河景区融合历史名人长廊、古晋阳八景复原等文化元素,如翰墨苑、雁丘园等 [6] - 2025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量突破56万人次,全年游客数量持续攀升 [6] - 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6]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内蒙古日报· 2025-07-13 20:45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6万余亩羊草迎来首茬收获季,羊草亩均效益达1500元左右,实现从沙地变绿洲到绿富同兴的跨越式发展 [1][3] - 羊草具有抗寒抗旱耐碱等特点,是生态治理优良草种,通辽市羊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干草产量12万吨,带动生态旅游和畜牧业发展 [3] -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沙地区域面积5490.92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55.2%,通过多项生态工程累计投入超400亿元,治理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 [4] 特色林果产业 - "塞外红"苹果是通辽市选育的小苹果新品种,抗逆性强,全市栽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值6亿元 [6][7] - 科左后旗金宝屯镇5000亩荒地变成果榛子经济林,盛果期每亩收益6000-7000元 [9] - 通辽市发展林药产业,林间中蒙药材种植30多万亩,年产值8亿元 [7] 新能源与旅游产业 - 通辽市推广"风光互补"等治沙模式,2024年实施治沙工程16.4万亩,配套建设新能源110万千瓦,2025年计划治沙7.2万亩配套光伏60万千瓦 [9] - 库伦旗银沙湾旅游景区作为东北最大沙漠旅游区,举办赛事100余场,最高峰接待30余万人次 [9] - 通辽市依托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年产值16亿元 [10]
“家门口”生态蝶变让宜居指数稳步攀升 “焕新”之笔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7-13 20:23
黑龙江鹤岗市生态改造 - 将废弃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改造为公园绿地,实现市民"推窗见绿意,出门即公园" [1] - 欣虹湖公园原为低洼易涝、环境脏乱的"锅底坑",2017年起通过截污纳管、底泥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改造为绿色乐园 [1] - 综合治理提档升级23个公园和11个口袋公园的美化绿化,提升城市宜居指数 [3] 河南淅川县生态治理 - 对汤山及周边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将岩石裸露、矿坑遍布的矿区改造为绿树成荫的湿地公园 [4] - 修复前裸露山体占比超60%,存在12个巨型矿坑,水土流失严重 [4] - 治理后水土保持率达到95%以上,缓解了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6]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生态保护 - 格日朝鲁苏木夏营地是通辽市唯一延续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域,牧民每年6月至10月进行长达四个多月的放牧 [7]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草原禁牧、草畜平衡与牧民增收、生态保护相结合 [9] 新疆托里县生物灭蝗 - 通过人工堆砌石块搭建鸟巢,吸引上万只粉红椋鸟入住草原灭蝗 [10] - 2023年搭建70余堆石巢,可为约3万只粉红椋鸟提供栖息家园 [14] - 粉红椋鸟每天可捕食120-180只蝗虫,其育雏需求与蝗虫繁殖周期高度吻合 [15]
密云以科技创新筑牢首都水源安全防线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3:47
水源保护与生态治理 - 北京市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密云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成为绿色典范 [1] - 黑山寺村因民宿产业发展导致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019年成立科技小院以污水处理为切入点开展水源保护工作 [1] -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商务部支持下,专家团队创新构建"林药""林菇""林鸡"等复合生态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型 [1] 技术创新与污染防控 - 科技小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筛选适应性强的湿地植物芦苇,研发以板栗壳生物炭为主的污水净化工艺 [2] - 黑山寺村建成日处理量15吨的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净水示范工程,出水稳定达标且运行成本优势明显 [2] - 升级坡耕地面源污染监测系统,研发"桑树+野牛草""黄芩+野牛草"等高效防控模式,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和经济效益 [2] 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升级 - 研发智能堆肥装备及农林有机废弃物快速腐解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率达70%—95% [2] - 集成林药固土保水固碳等技术,建成"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示范点 [2] - 通过板栗壳、蘑菇渣等农林废弃物转化为肥料还田,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覆盖5个镇43个村 [1] 成效与示范效应 - 黑山寺村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达标处理,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3] - 知识技能培训和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就业技能与环保参与度,带动绿色有机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 [3] - 黑山寺村获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成为面源污染防治样板 [3] - 密云区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3]
“田”字格里锁流沙 光伏板下焕生机
科技日报· 2025-07-02 08:38
光伏发电项目进展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新能源基地先导工程100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正在建设中,工人采用草方格和沙障铺设机锁住流沙 [1] -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将于6月底完工,投产后年发电量达3.6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6万吨、氮氧化物73.4吨 [2] - 内蒙古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4.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 [4] 生态治理成果 - 国营新华林场通过"草固沙、乔锁边"立体防护体系集中歼灭5000亩沙地,累计栽植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率由2023年的65%增长到88% [2] - 磴口县刘拐沙头建成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7.5公里的灌乔草阻沙带,有效阻挡风沙侵袭黄河 [2] - 磴口县2008年以来完成灌木造林5.35万亩、封沙育草8.1万亩,2023年后新增灌木造林5万亩,退化林修复0.77万亩,森林抚育4.38万亩 [3] - 磴口县与阿拉善盟合作实施阻沙入黄治理项目,总治理面积18.45万亩(磴口县17.05万亩,阿拉善盟1.4万亩) [3] 创新治沙模式 - 采用"光伏+梭梭/四翅滨藜/柠条"模式,通过调整光伏板间距并种植抗旱节水沙生灌木,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3] - 开发"工程固沙+灌木造林+经济林+林下经济+湿地保护修复+沙漠旅游+农牧民利益联结"模式,构建完整生态经济产业链 [5] - 推广"渠林路田"防护林网模式,解决林与地争肥抢光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5] 社会参与与机械化 - 巴彦淖尔市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引进绿基会、环基会、蚂蚁森林等社会组织和华能等企业 [6] - 当地农机企业自主研发8种治沙机械装备,包括履带式多功能植树沙障车等,治沙机械化率达60%以上,效率较人工提高5倍 [6] - 2024年以来累计60多家企业、50多个合作社、3.7万余名农牧民参与治沙,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7]
千年凉水河 今朝焕新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1 06:59
凉水河历史与现状 - 凉水河是北京市西南城区重要排水河道,流经7个区,与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紧密相连[8] - 历史上曾发挥运输、排水、灌溉作用,后因污染严重被称为"臭水沟",流域人口达数百万[10][11] - 目前水质从劣Ⅴ类改善至Ⅲ类、Ⅳ类,滨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场所[12][17] 生态治理措施 - 采用底泥洗脱原位置换技术治理河底污泥,在南四环至南五环段效果显著[19] - 2013-2021年实施3个"三年治污行动",治理86处排污口,污水处理能力从112万吨/日提升至229万吨/日[22] - 建设18座污水处理厂和28座小型处理站,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成为主要水源[22][23] 生态修复成果 - 形成"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活空间,举办水岸国际艺术节吸引游客[14] - 黑天鹅等珍稀鸟类在亦庄段安家并成功繁殖,反映生态持续改善[16][17] - 种植百余种植物构建生态系统,包括彩叶树、果树及水生植物[25] 管理与社会参与 -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下设3个管理所,运用智能设备实时监测水质[26] - 民间巡河队伍从20人扩展至200多人,形成13支志愿队定期巡查[26] - 凉小鸭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保护意识[27][28] 经济价值转型 - 打造20公里骑行道、18公里亲水步道及水上运动线路[28] - 从排水河道转变为多功能滨水空间,推动文旅、体育等低碳产业发展[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