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饭碗端得更牢了,“十四五”这份答卷“沉甸甸”
央视新闻· 2025-09-18 20:08
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9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多项数据,说明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很多人注意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何一说到农业,我们首先要谈粮食,粮食连 年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有限 的土地资源,更要靠科技这件"利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其中,种子又是要害之一。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 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的突破,让我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再也不怕受制于人。 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离不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比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我们还大 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小农户有了"好帮手",耕种收全环节都不用愁……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 ...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管并重,着力打造现代化良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10:30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南雄市计划用5年时间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已取得显著进展,将“望天田”和“巴掌田”改造为季产千斤的“粤良田”[7][8] -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以上,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有效提升,有效减轻粮食生产受灾损失[11][12]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例如在持续大暴雨期间,改造后的稻田安然无恙[23][24] 农田基础设施与科技应用 - 通过宜机化改造将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由600多块细碎田块构成的300多亩农田,改造为“整齐划一、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的良田[18][19] - 广东省利用地方资金在部分项目区布设病虫害与土壤墒情监测站,为农田插上“科技翅膀”[20][34] - 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机械化与科技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26][27] 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 - 广东省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统筹开展绿肥种植、酸化耕地改良、盐碱地治理等项目,例如南雄市种植绿肥1万亩,项目区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8][29][30] - 汕头濠江区河玉围地区1300亩因盐碱丢荒的农田,经2021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成为亩产超1000斤的良田[31][32] - 自2018年起广东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态理念,例如江门台山市建设生态沟渠使田间有益生物明显增多,虫害、病害、鼠害大幅减少,节省用药成本[36][37][38][39] 经营效益与模式创新 - 高标准农田显著提升土地价值,例如南雄市湖口镇承平村上洋汾村小组农田租金从150元/亩难流转改造后升至550元/亩[45][46][47] - 清远市清新区的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地租承包价达1380元/亩,农户管理6亩蛙稻田半年可确保3万元基本收益[49][50][51] - 广东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平均每亩带动农民增收近500元,地块增值200多元[66][67][68] - 南雄市作为试点县与广东天润粮油集团合作探索“EPC+O”模式,打造“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品牌建设”的丝苗米全产业链模式[59][60][61][62][63] 管护机制与政策支持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印发通知要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建好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73][74][75] - 珠海市2023年11月出台管护办法,明确管护主体、责任、标准、资金,并将每年11月定为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月”,形成“全民管”新风尚[76][77][78][81]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8月印发通知开展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工程设施纳入金融保险范围,广州、湛江、清远等多个地市已成功落地试点[83][84][85][86][87]
“薯”光耀南粤!广东甘薯有种有力量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16:05
"薯"光耀南粤! 广东甘薯有种有 力量_南方+_南 方plus 薯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富民兴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广东从保障粮食安 全、科技研发推广、品牌引领、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一体谋划提升广东薯 业"硬实力",不断推动广东薯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广东薯类种植规模大。 做强芯片 培育优质多元品种 员、甘薯研究室 副主任杨义伶介 绍,目前,粤东 以夏秋薯为主, 粤西以秋冬薯为 主,与北方春夏 产区错峰上市, 有利于获得更高 的产值和效益。 在助推广东薯业 全产业链提档升 级上,薯类种业 发挥着底部支撑 作用。近年来, 广东聚焦实 施"百千万工 程",逐步构建 起育、繁、种、 加、销一体化的 薯业全产业链, 扎实推动薯业高 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藏粮 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确保 粮食任何时候都 能产得出、供得 上、供得优。国 家甘薯产业技术 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强指出,甘薯 产量高,适应性 广,用途广泛, 是保障我国粮食 安全的底线作 物,也是乡村振 兴的优势作物。 在广东,薯类种 植规模大,是水 稻之外种植面积 最大的粮食作 物。 数据显示,2023 ...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强调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1] - 要求紧盯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 分品种分区域抓好田间管理 [1] - 需做好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防范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提升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大力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农业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 - 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 - 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提前做好秋粮收获准备工作 [1] - 及早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农业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2] - 切实将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1][2]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新华网· 2025-09-11 19:3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重点关注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分区管理 [1] - 农业防灾减灾需紧盯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1] - 提前准备秋粮收获工作 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和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田内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 [2]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总产、单产均创三年来新高! 茂名早稻迎来丰收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21:34
核心观点 - 茂名市2025年早稻总产量和单产均创近三年新高 实现"双增" [1][2][3] 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超144万亩 总产量突破62万吨 单产达431公斤/亩 [2][3] - 总产量同比增长0.4% 单产同比增长0.9% [3] 技术措施 - 实施水稻合理密植项目 示范面积达8.5万亩 栽插密度提升至每亩16000穴以上 较非示范区提高15% [9][10] - 示范区平均理论产量超600公斤/亩 [11] - 在五个县区支持规模主体集成高产技术模式 计划推动关键技术应用面积6.04万亩 [12][14][15] - 开展低产品种替换 合理增加栽插密度 大面积推广"一喷多促"等措施 [17][18] 病虫害防控 - 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100% 粮食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24][25] 社会化服务 - 社会化农业服务主体年服务面积超50万亩 带动150万亩 服务小农户12万户 [27][28] - 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28] 品种推广 - 大力推广吉丰优1002 广泰优1002等优质品种 实现良种全覆盖 [29][30][31]
呼伦贝尔260余万亩小麦喜迎丰收季
内蒙古日报· 2025-08-28 09:31
小麦收割进展 - 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分公司于8月16日启动9.6万亩小麦收割工作 率先开镰2615亩蒙紫麦 [1] - 采用分段割晒模式提升粮食品质 根据成熟度差异晾晒至最佳含水率后再机械化捡拾脱粒 减少籽粒破损 [1] - 投入49台割晒机 46台收获机及50台运输车 日均收割超5000亩 力争9月初完成收获 [2] 产量与质量表现 - 预计亩产达600斤左右 单产高于往年 得益于精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 - 今年雨水调和 小麦成熟季无大规模降雨 避免芽麦现象 质量优于往年 [2] - 土壤墒情良好 播种适时 管理科学 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2] 种植技术与规模 - 呼伦贝尔是我国春小麦重要生产基地 虽处高寒区但通过"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挖掘增产潜力 [2] - 推广缩垄增行精量播种 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年应用超100万亩 [2] - 全区域小麦种植面积260余万亩 截至8月27日已收割完成16万亩 [1][2]
从撂荒地到丰收田 从水稻示范田看如何端稳“中国饭碗”
新华财经· 2025-08-26 23:22
撂荒地治理模式 - 广东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金融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激活撂荒地 [1] - 江门开平月山镇180余亩撂荒地通过清淤河道、无人机飞防、农机深翻等措施复耕 亩产量从0提升至800多斤 [2] - 复耕后当地农民收入增长1.5万元/人 早造粮食增产250吨 增收50多万元 复耕土地年租金增加4万元 [3] 保险+模式应用 - 台山市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项目 覆盖50平方公里区域 监测15项数据 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70% [4] - 保险+科技+农服模式实现灾后补偿转为全程风险防控 涵盖水稻、水果、水产等农业标的 [4][5] - 2023至2025年上半年投入农险防灾减损专项资金1.95亿元 落地项目1007个 实现减损超7.7亿元 受益农户361.14万户次 [5] 水稻领域成效 - 水稻防灾项目累计执行247个 投入资金4265万元 受益农户110.86万户次 减损增效金额1.78亿元 [6] - 江门示范田预计亩产超1000斤 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并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3][4] - 全省复制推广60个服务中心 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风险减量模式 [5][6]
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8-22 06:15
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 - 吉林省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方式 覆盖东北近1亿亩耕地 有效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并增加土壤有机质[2]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玉米主导产业国家级农高区 鸿翔种业公司科研投入占净利润40%以上 种子出苗率达97.75%[3] -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2024年达历史新高853.2亿斤 粮食调出量占比62.6%[3] - 青海省门源县建成全国最大北方小油菜种植区 种植面积50万亩 菜籽油加工企业36家 产量超3万吨 年产值突破2亿元[4] - 香满金门源粮油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菜籽油年产量从不足10吨提升至超3000吨[4] - 赣州与大湾区对接建成90家"菜篮子"生产基地和31家"圳品"品牌农产品[5][6] 特色产业发展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公司建成1.4万平方米人参云工厂 开发15个系列近350款人参产品 年加工鲜参1000吨 带动1350余户农户增收[7] - 永吉县建成吉林省单体规模最大园参种植基地 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超5亿元[7] - 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发展毛笔产业 拥有400多家毛笔企业和2200多家作坊 年销售额达16.5亿元[8] - 文港镇2024年接待游客17.2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00万元[8] - 青海边麻沟村发展花海旅游 2024年吸引超200万游客 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 其中花海景区收入520万元[9] - 边麻沟景区设置固定岗位近120个 临时工日均50人左右 带动周边乡镇就业[9] 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吉林延边州光东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较2015年增长超10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翻两番[10][11] - 光东村作为"厕所革命"试点 政府投资350万元改造210户室内卫生间[11] - 钓源古村通过公司化运营模式 村民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解决100余位村民就业[13] - 钓源古村2024年接待游客59万余人次 营业收入1800余万元 拉动区域消费近亿元[13] - 2024年上半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 实现营收1309.79万元[13] 基础设施建设 - 青海果洛藏贡麻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 集中整治198户 道路养护提升4公里 基础设施维修改造32处 绿化面积扩充近1.3万平方米[12] - 国网海北供电公司在果洛藏贡麻村打造"石榴籽"电力驿站 破解高原牧区供电服务最后一百米难题[12]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23
核心观点 -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得到重点推广 通过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现土壤保护和农业稳产增产 [1] - 四平市2024年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622.9万亩 基本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 [1] - 四平市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6等 高于全国1个等级 高于全省0.7个等级 [2] - 2024年粮食产量98.02亿斤创历史新高 实现21年连丰 正向百亿斤目标迈进 [2] 技术模式 - 梨树模式以减少土壤扰动为核心 具有蓄水保墒 培肥土壤 减少侵蚀三大功能 [1] - 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推进技术升级 2024年重点推动提质扩面和提档升级 [1] 产量表现 - 粮食产量连续21年丰收 2024年达98.02亿斤(约490.1万吨)创历史纪录 [2] - 当前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 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 [2] 区域优势 - 东北黑土区属世界三大黑土带 被称为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 [1] - 四平市耕地质量显著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