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中部大省“出分”,湖北暂时领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9 00:14
中部六省上半年经济表现 - 湖北省上半年GDP达29642.6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净增2296.16亿元 [1] - 河南省GDP为31683.80亿元(增速5.7%)、湖南省26166.50亿元(5.6%)、江西省16719.6亿元(5.6%),均超全国平均增速5.3% [1] - 湖北"三驾马车"表现突出:社零总额13073.93亿元(+6.9%)、固定资产投资(+6.5%)、出口2927.9亿元(+38.5%),分别高出全国1.9/3.7/31.3个百分点 [1] 湖北省经济驱动因素 - 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50%以上,同比增长26.8%,鄂州因花湖机场带动进出口增长273.9%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家电类零售额增长30.8%,家具类增长63.0% [2] - 交通基建投资659.1亿元,占年度目标32.96%,总量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 [2] 区域经济对比 - 河南与湖北GDP差距从2024年同期的3884.99亿元缩至2041.19亿元 [3] - 广东上半年GDP68725.40亿元(+4.2%),三产增加值40487.69亿元(+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 [4] 政策动态 - 天津支持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通过并购重组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5] - 湖北拟设省级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地产企业进入养老市场 [6] - 湖南出台全国首个气象数据管理规章,要求建立分类分级数据汇交机制 [7] 消费与外贸数据 - 商务部预计2024年社零总额突破50万亿元,服务消费占比达46.1% [8][10] - 五大外贸省市(粤苏浙沪鲁)进出口占全国64.1%,贡献出口增量近60% [11] 居民收入 - 全国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5.3%),上海(46805元)、北京(45144元)、浙江(37813元)居前三 [12][15]
“两船”合并获注册批复 “并购六条”后A股新增超200单重大重组
证券日报· 2025-07-19 00:08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 证监会批准中国船舶以新增30.53亿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完成后中国船舶总资产将超4000亿元,营业收入将超1300亿元,成为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例 [1] -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分别为我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企业,合并前总市值分别为1524亿元和1069亿元,换股比例为1:0.1339 [2] - 合并后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一流造船业旗舰上市公司 [3] 合并背景与意义 - 合并是中国船舶集团整合旗下船舶总装业务、减少同业竞争的重要举措,2019年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联合重组后两家公司在船舶制造、维修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 [3] - 全球船舶工业迎来复苏,合并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存续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3] - 合并响应国家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是国资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2][3] 并购重组市场动态 - 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数量超过200单 [1] - 新"国九条"提出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证监会修订重组管理办法并建立简易审核程序,中国船舶合并案从受理到注册生效仅用71天 [4] - 近期典型案例包括华电国际购买大股东能源资产、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湘财股份拟合并大智慧等 [6] 并购重组创新与趋势 - 富乐德科技发行股份及可转债购买资产完成过户,成为"并购六条"后首个运用定向可转债支付对价的项目 [7] - 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企业、跨行业并购及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等案例涌现,并购重组成为产业升级转型主渠道 [7] -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升温,企业通过横向及纵向整合实现技术资源吸纳和估值重构,推动产业升级和关键领域突破 [7]
AMC指数高位回调,新规下地方资管盈利模式面临重构
第一财经· 2025-07-18 21:49
行业动态 - 受地方AMC新规影响,AMC化债板块本周整体承压下行,万得AMC概念指数周跌幅2 22%,上周五冲高至1906 31点为近十年高点 [1] - 板块内个股普遍承压,信达地产和浙江东方本周累计回撤幅度分别约3%和10%,主力资金大举流出 [1] - 7月前两周AMC指数曾因"一揽子化债"预期快速拉升,6月30日至7月13日区间涨幅超10%,成交额约632亿元 [1] 政策影响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划定五大经营红线约束地方AMC经营,严格限制跨区域经营 [1] - 新规明确禁止地方AMC为融资平台新增隐性债务提供通道,禁止"明股实债"与兜底承诺等行为 [2] - 监管对地方AMC的"通道化"收购、结构化配资、虚假出表等模式列出负面清单,遏制其异化为地方政府"融资工具" [2] 行业现状 - 国内AMC行业规模持续增长但面临不良资产处置难、资产流动性困难、机构盈利承压等问题 [2] - 国内特殊资产规模预计年均增速超8%,总量有望达10万亿级,生态联盟正在逐步完善 [2] - 中国目前有5000多家上市主体,整体分散且营收水平不高,可通过AMC并购重组注入动能 [2] 全球视角 - 全球另类投资机构管理资产规模占比约20%,贡献利润营收超50%,在资产转化和盈利方面潜力巨大 [3] - 中国可利用实体经济、制造业优势,以碳资产、数据资产为底层资产,实现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并购六条”以来重大资产重组突破200单,支付方式多元化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18 20:50
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提升 -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A股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上升,全市场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突破200单 [1] - 支付方式多元化成为突出特征,包括股份、定向可转债、定增募资、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多种方式 [1] - 政策导向鼓励综合运用多种支付工具,"国九条"、"科创板八条"与"并购六条"均支持这一趋势 [1] 科创板并购交易情况 - 今年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并购交易54单,其中发股/可转债类16单,现金重大类6单,合计占比达40% [1] - 可转换债券兼具债权和股权特征,提供保底收益和转股选择权 [1] - 思瑞浦是定向可转债新规后首单落地项目,科创板另有2单定向可转债交易推进中 [1] 定向可转债应用案例 - 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电子70%股份,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和现金,不同股东选择不同支付方式 [1] - 持股时间短、成本高的股东选择定向可转债,持股时间长、成本低的投资者选择股份+现金组合 [1] 再融资资金用于收购 - 上市公司常通过再融资方案为收购提供资金,兼顾标的股东现金退出需求和上市公司资金压力 [2] - 凌云光以1.03亿欧元收购JAI A/S公司100%股权,随后公告7.85亿元定增募资用于支付交易款项 [2] 并购贷款政策放宽 - 金融监管总局试点放宽并购贷款要求,控股型并购贷款上限由60%提至80%,期限由7年延至10年 [2] - 福昕软件使用自筹资金4.75亿元收购上海通办51%股份,后申请并购贷款支付交易款项 [2] 并购基金与分期支付机制 - 富创精密联合投资人通过特殊目的实体收购浙江镨芯电子控制权,缓解资金压力 [3] - 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未名海济采用Earn-Out机制,对价根据2025-2026年业绩调整,上限12亿元 [3] - 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股份对价分期支付落地,注册批文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 [3]
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7-18 20:11
交易方案概述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10][11] - 换股比例为1:0.1339,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13] - 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13]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总股本将增至752,562.13万股[20] 交易目的与背景 - 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国企改革政策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41] - 消除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16][46] - 抓住全球船舶工业复苏机遇,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超50%[42] -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44][46] 交易影响分析 - 存续公司总资产将从1819.77亿元增至4036.39亿元,营业收入从785.84亿元增至1333.51亿元[21] - 控股股东仍为中船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20] - 存续公司将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消除同业竞争[17] - 交易可能导致每股收益摊薄,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从0.81元降至0.65元[21] 行业现状与前景 - 全球造船业持续复苏,新造船价格指数较2020年低点上涨超50%[42] - 船队老龄化加速更新需求,散货船等主力船型平均船龄超12年[42] - 国家政策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43] - 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气体船、油船、客船订单保持增长[42]
重组新规后首单!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批
证券时报网· 2025-07-18 20:09
公司合并与政策背景 - 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这是重组新规发布后首个完成上交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项目 [1] - 2024年5月中国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 新设重组简易审核程序 明确上市公司吸收合并锁定期要求 [1] - 合并项目是新"国九条"发布后首个公告重组方案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 同时也是A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 [2] 合并后公司规模与战略 - 合并后中国船舶总资产将超4000亿元 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 资产规模 营业收入规模 手持订单数均领跑全球 [2] - 合并整合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两家千亿级船海主业上市公司 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提升核心战略功能 [2] - 合并汇聚两家公司分散的资产 订单 技术力量 打造全球最大船舶上市公司 [2] 行业机遇与整合优势 - 全球船舶行业处于大周期上升阶段 船舶老龄化推动更替需求 绿色低碳加速老旧船型淘汰进程 [3] - 合并整合中国重工旗下大连造船 武昌造船 北海造船等优质资产 融合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优势 [3] - 合并后优化产业布局 统筹协调各船厂资源 提升高端船型制造能力 新接订单中高附加值船舶比例将提高 [3] 市场影响与行业趋势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是"并购六条"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典型案例 为头部上市公司主业整合提供参考 [4] - "并购六条"实施后沪市重组方案增长较快 近七成交易为产业并购或大股东注资 提升产业集中度 [4] - 除中国船舶合并案外 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的交易规模也超过千亿元 [5]
广州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流会成功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7-18 19:33
政策支持与实施 - 广州市推出《广州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简称"并购重组十条"),旨在激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活力并支持其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1] - 广州市委金融办加强与广东证监局、证券交易所、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联动,举办政策宣讲会、培训交流会及路演活动,并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沟通争取并购支持 [1] - 相关部门梳理市属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情况及11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的龙头企业名单,对拟上市、并购重组意向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1] 并购重组进展 - 广州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38家,总市值约3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完成10笔产业并购竞买项目,金额超57亿元 [2] - 去年以来超50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产业整合类并购重组事项 [2] - 广州市推动组建总规模达130亿元的产业发展并购基金及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为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服务 [1] 未来规划 - 广州市委金融办将联合国资及产业部门、各区政府、广东证监局及市场服务机构,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并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 [2] - 以"产业导入+资本增值"双轮驱动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重点支持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走访上市公司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系列(二十)
证监会发布· 2025-07-18 17:30
深交所走访上市公司 - 深交所2024年11月起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已完成200余家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上市公司走访,聚焦科技创新、应对外部挑战等主题[2] - 走访前全面梳理公司主营业务、财务状况、资本运作等情况,走访中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困难与诉求,一对一解答问题[2] - 推动解决企业诉求150余项,涉及信息披露、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领域,落实"并购六条"等政策支持企业资本运作[3] 广西证监局走访成效 - 广西证监局联合三级政府部门实现上市公司走访全覆盖,2024年以来牵头走访28家(覆盖率66.67%),自治区领导带队走访5家[7] - 累计收集问题59个,解决44个(办结率74.58%),现场解决产能额度、物流费用调降等问题,集中处理技术研发、政府欠款等诉求[10] - 2024年广西上市公司研发支出63.16亿元(同比+18.62%),22家公司多次分红累计45.33亿元,3家公司连续3年股利支付率超50%[12] 北京证监局系统化走访 - 2025年上半年走访上市公司近200家次(同比+500%),解决诉求200余项(解决率95%),联合深交所走访怡和嘉业等企业[15] - 针对性走访海外业务占比高的科技/生物医药公司、承压房地产企业等,摸排美国政策影响、流动性风险等核心问题[16] - 2025年北京辖区285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5800亿元(占全市场36%),68家公司回购股票109亿元,强化市值管理[18] 政策协同与产业支持 - 深交所联合地方政府共商高质量发展举措,宣讲监管政策,要求上市公司杜绝财务造假等行为,提升治理水平[2][4] - 广西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加速传统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12] - 北京证监局联合多部门现场办公,协调税务、金融等资源,推动"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落地[17][18]
天津:允许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履职尽责前提下通过并购退出微利或亏损项目
快讯· 2025-07-18 14:55
政策支持与创新产品供给 - 天津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 [1] - 搭建天津市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强化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1] - 拓展科创债、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创新产品供给 [1] 并购标的储备与资源库构建 - 依托12条重点产业链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天开高教科创园企业等,全域摸排储备优质并购标的 [1] - 构建覆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标的资源库 [1] 专业服务团队与联盟组建 - 组建银行、证券、基金、律所等机构参与的资本市场服务联盟 [1] - 打造专业并购重组服务团队 [1] - 依托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开展政策培训与精准撮合 [1] 绿色通道与监管机制 - 对落地重点产业项目开通注册、环评等绿色通道 [1] - 依法依规实施监管,健全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绩效评价与容错机制 [1] - 允许履职尽责前提下通过并购退出微利或亏损项目 [1]
天津七部门出台13条措施支持并购重组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00:08
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 政策核心目标 - 发挥并购重组资源配置功能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1] - 聚焦资金、标的、交易撮合等关键环节 提出13条具体措施 [1] 企业并购支持方向 - 推动上市公司及龙头企业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 [1] - 支持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重点企业及"老字号"通过横向并购、吸收合并提升产业集中度 [1] - 鼓励跨行业并购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支持跨境并购等境外投资业务 [1] 并购基金与融资创新 - 支持政府投资基金设立并购母基金 市场化培育并购基金集群 [1] - 完善并购基金退出渠道 创新"并购+"组合融资工具 [1]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占比放宽至不高于80% [1] 服务体系建设 - 构建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2] - 开展并购标的项目摸排储备 组建并购重组综合服务团队 [2] 国资基金配套机制 - 健全市属国资基金和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及容错机制 [2] - 允许微利或亏损项目通过并购退出 免于责任追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