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可转债

搜索文档
北交所IPO受理量“井喷”,上市节奏引关注
搜狐财经· 2025-08-03 20:24
北交所IPO市场现状 - 北交所IPO受理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前7个月累计受理115家,占全市场65%的绝对主力份额 [1] - 6月单月受理97家创历史新高,超越2022年6月92家的纪录 [1] - 上半年实际上市企业仅6家,占A股51家IPO总量的12%,远低于创业板20家和沪市主板12家 [2][3] 北交所吸引力增强的核心原因 - 北证50指数2025年上半年涨幅达39.45%,估值水平介于创业板与科创板之间 [2] - 并购市场活跃度提升,科达自控收购海图科技、铁大科技投资狗熊机器人等案例落地 [2] - 融资工具创新突破,优机股份获批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 [2] - 920专属代码号段启用提升市场辨识度,上市规则适配中小企业(含未盈利企业标准) [2] 审核机制与流程特点 - 企业从受理到上市的中位时间逐年延长:2022年218天→2023年280天→2024年306天 [3] - 实施"申报前五方联合现场检查"机制,属地证监局、股转系统、北交所联合开展5天检查并前置问题暴露 [4] - 审核聚焦创新属性、业绩可持续性、财务真实性及治理规范性四大维度 [3] - 要求新三板创新层挂牌满12个月,投行需在挂牌阶段提前植入北交所审核标准 [3] 市场定位与发展预期 - 定位"专精特新"企业主阵地,虽规模体量较小但经济转型作用关键 [4] -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预计未来企业质量与数量将同步提升 [2] - 通过并购重组和定向可转债等工具突破成长瓶颈 [2]
北交所IPO受理量“井喷”,上市节奏引关注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20:12
北交所IPO市场动态 - 北交所IPO受理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受理115家,占比达65%,成为全市场绝对主力 [2] - 6月单月受理97家创历史新高,超过2022年6月92家的纪录 [4] - 上半年A股市场总计51家IPO上市,北交所仅占6家,远低于创业板的20家和沪市主板的12家 [8] 北交所吸引力分析 - 北证50指数2025年上半年涨幅达39.45%,显示市场吸引力和活力 [4] - 北交所估值处于创业板和科创板之间,流动性改善增强吸引力 [4] - 并购市场活跃,科达自控收购海图科技、铁大科技投资狗熊机器人等案例落地 [4] - 融资手段灵活,优机股份的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获批 [4] - 920代码专属号段启用提高市场地位和上市公司辨识度 [4] 北交所制度优势 - 上市规则与流程更适合中小企业,设有未盈利企业标准 [4] - 申报企业需在新三板创新层连续挂牌满12个月,审核聚焦创新属性、业绩可持续性等核心维度 [9] - 证监局辅导验收阶段的现场检查比其他板块更加严格 [9] - 申报前有为期五天左右的现场检查,相关问题需在申报前解决 [9] 审核与上市节奏 - 2022-2024年北交所IPO排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18天、280天和306天,逐年增加 [8] - 审核坚持"成熟一家、推出一家"原则,注重质量把控 [8] - 受理"快"不等于审核"松",企业需练好"内功" [8] 未来展望 - 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优质企业持续汇聚 [5] - 预计并购项目和定向可转债将突破北交所公司成长瓶颈 [6]
开源证券助力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获批
中证网· 2025-07-23 10:52
公司融资动态 - 优机股份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项目获中国证监会注册批复 成为北交所注册制改革后首单定向可转债项目 [1] - 项目于2025年2月21日经董事会审议通过 3月10日股东大会通过 7月中旬取得证监会批复 [1] - 拟发行不超过1 2亿元人民币可转债 资金用于阀门智能柔性生产线及高端铸造加工改扩建项目 [2] 市场影响与创新意义 - 该项目标志着北交所在融资工具多样化和股债协同机制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1] - 为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可转债融资范本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2] - 填补北交所定向可转债产品服务链空白 体现开源证券在创新产品设计及执行方面的综合能力 [2] 券商战略与行业定位 - 开源证券紧扣注册制改革导向 以合规稳健高效原则完成项目申报与注册 [1] - 公司持续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 将优机项目作为北交所首单权益类债务融资工具试点 [2] - 未来计划探索更多注册制下新型融资产品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及实体经济 [2]
科创板开市6周年丨典型案例不断落地!多元化支付工具助推科创板并购重组活力
中国经营报· 2025-07-22 14:40
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 - 全市场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达200单,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1] - 科创板年内新增披露并购交易54单,其中发股/可转债类16单、现金重大类6单,合计占比40% [1] - 多家公司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定增募资、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多元化支付方式实施并购 [1] 政策导向支持支付工具创新 - 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与"并购六条"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支付工具 [2] - "科创板八条"提出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研究 [2] - "并购六条"明确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试点配套募集资金储架发行制度 [2] 多元化支付工具的核心优势 - 定向可转债兼具股权和债权属性,平衡短期财务风险与长期利益绑定,被专家视为最重要创新 [4] - 定增募资灵活高效,帮助企业快速筹集资金并优化资本结构 [4] - 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减轻收购方资金压力,降低一次性估值风险 [4] 定向可转债的实践案例 - 思瑞浦收购深圳市创芯微微电子为首单定向可转债新规落地项目 [6] - 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电子70%股份采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组合,不同股东根据持股成本选择支付方式 [6] - 科创板另有2单定向可转债交易正在推进 [6] 并购贷款与再融资结合模式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放宽并购贷款要求,控股型并购贷款占比上限由60%提至80%,期限由7年延至10年 [7] - 福昕软件拟使用4.75亿元自筹资金收购上海通办51%股份,后续申请并购贷款支付款项 [7] - 凌云光以1.03亿欧元现金收购JAI公司100%股权,随后通过7.85亿元定增募资支付交易款项 [6] 并购基金与分期支付机制应用 - 仕佳光子通过产业基金分两步收购福可喜玛82.38%股权,先由参股基金锁定53%标的 [8] - 圣湘生物收购中山未名海济采用Earn-Out机制,8.075亿元估值基础上根据2025-2026年业绩调增,对价上限12亿元 [8] -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正式落地,注册批文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 [8]
房企债券融资临近“复苏” 到期偿还金额逐年递减
上海证券报· 2025-06-30 03:11
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复苏临界点 - 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正步入"复苏"临界点 [1] - 行业债券净融资规模处于平衡期 未来两年到期债务持续降低有利于轻装前行 [2] - 房地产行业债券融资从"幸存"到"复苏"的临界点 [5] 民营房企美元债破冰 - 新城发展6月发行3亿美元优先票据 为首只纯民营地产公司美元债 利率达11 88% [2] - 绿城中国发行3 5亿美元优先票据 年利率8 45% [3] - 民营房企境外发债冲破2022年以来的"冰封期" 标志信用分层修复期开启 [2][3] 民企境内发债亮点 - 上半年优质民企发行16只债券 包括美的置业 滨江房产 新希望五新实业等 [6] - 美的置业发行中期票据采用CRMW信用增强 信用保护费费率0 9% [6] - 民企发债呈现小幅修复趋势 但行业分化明显 部分企业仍在处置存续债务 [4] 创新融资工具应用 - 保利发展发行85亿元定向可转债 为今年规模最大房地产债券 [6] - ABS 租赁住房REITs和绿色债券可能成为未来融资新增长点 [6] 债券市场结构特征 - 上半年发行256只地产债 中期票据占比42%达109只 [4] - 地方国企仍是发行主流 但优质民企重启债券发行 [4] 债务偿还规模趋势 - 上半年境内债券净偿还550亿元(Q1净偿还276 11亿元 Q2净偿还274亿元) [7] - 2021年债券到期7940 84亿元 2025年降至4427 02亿元 2028年后将低于2000亿元 [7] - 下半年到期规模1631亿元 同比显著下降 [7] 信用风险改善 - 2025年新增违约债券余额224 52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 [7] - 违约问题得到控制 信用风险蔓延减缓 但尾部风险仍需重视 [7]
并购重组简化流程增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5-26 06:09
政策修订核心内容 - 上海证券交易所修订发布《重组审核规则》及配套业务指南 落实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政策要求 [1] - 新设简易审核程序 优化发股类重组审核流程 完善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披露要求 [1] - 调整《重组办法》相关表述 提高对财务状况变化、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监管的包容度 [2] 政策影响与市场反应 - 简化审核流程和创新交易工具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助力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 [1] - 支持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跨行业并购等政策拓宽优质资产注入空间 [1] - 沪市重组项目审核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 较2024年及前几年效率大幅提升 [2] - 简易审核程序将审核时间从数月压缩至半个月以内 鼓励龙头企业"小步快走"式并购 [3] 交易工具与行业动态 - 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等工具提升并购成功率 思瑞浦案例展示差异化定价设计 [3] - "并购六条"发布后沪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披露107单资产重组 重大资产重组30单同比增长400% [3] - 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并购活跃 推动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升级 [3] 监管导向与产业逻辑 - 政策推动并购回归产业逻辑本源 支持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转型升级 [2] - 监管层明确打击"伪重组"和套利炒作行为 保持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 [3]
【财经分析】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沪市并购重组呈现新格局
新华财经· 2025-05-23 22:16
政策驱动与市场变革 - "并购六条"政策推动沪市并购重组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产业整合和升级成为主导逻辑,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 [1] - 沪市新增披露重大资产重组78单,注册生效8单,交易金额达1466亿元,重大资产重组数量同比增长3.2倍 [1][3] - 制度优化包括简化审核程序、创新交易工具、提升监管包容度,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分期支付机制等 [2] 审核效率与交易创新 - 审核通过率接近90%,审核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简易程序压缩至半个月以内 [4] - 华电国际资产重组案例从受理到通过仅用3个月,成为首个无现场问询案例 [4] - 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等工具提升交易灵活性,如思瑞浦收购创芯微案例 [4][5] 高质量并购重组特征 - 产业整合并购占比近七成,科技行业并购活跃,战略性新兴行业重大资产重组增长400% [6] - 境外并购案例增多,如华新水泥收购尼日利亚Lafarge Africa、梅花生物收购日本协和发酵业务 [7] - 大市值公司主导重组活跃,央国企交易达22单,如中国船舶合并中国重工、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 [7] 行业与案例亮点 - 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并购活跃,推动产业升级 [6] - 允许收购亏损资产但需符合产业逻辑,如海天股份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业务 [8] - 跨界并购需符合商业逻辑,监管强调区分交易性质,严把资产质量关 [9][10]
媒体视点 | 沪市并购重组激发市场活力
证监会发布· 2025-05-23 21:55
政策修订核心内容 - 上海证券交易所修订发布《重组审核规则》及配套业务指南 落实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政策 [1] - 新设简易审核程序 大幅简化发股类重组审核流程 缩短审核时限 提高重组效率 [1] - 放宽"小额快速"审核程序和简易审核程序适用范围 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高效审核程序 [1] - 完善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等事项的披露和审核要求 [1] - 支持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 提高对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包容度 支持合理跨行业并购 [2] 政策影响与市场反应 - 政策通过简化审核流程 创新交易工具 提升监管包容度 为并购重组市场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1] - 监管层保持定力同时释放市场活力 推动并购回归产业逻辑本源 [2] - "并购六条"发布后 沪市重组项目审核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 较2024年及前几年效率大幅提升 [4] - 简易审核程序将审核时间从数月压缩至半个月以内 鼓励龙头公司"小步快走"和吸收合并 [4] 交易工具与案例 - 定向可转债 股份分期支付等工具应用 提供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4] - 思瑞浦发行定向可转债收购亏损标的创芯微 通过差异化定价设计平衡各方利益 [4] 行业动态与数据 -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 沪市战略性新兴行业公司披露资产重组107单 其中重大资产重组30单 较上年同期增长400% [5] - 半导体 电子设备 机械设备 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并购重组日益活跃 [5] - 科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提升行业竞争力 [5] 公司发展驱动力 - 外延式并购重组成为公司快速发展内在驱动力 助力突破技术封锁 实现弯道超车 [3][4] - 并购重组可提升市场集中度 提高定价权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 [4]
沪市并购重组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5-23 11:30
政策修订核心内容 - 新修订《重组审核规则》设立简易审核程序,大幅简化发股类重组审核流程并缩短审核时限 [1] - 放宽"小额快速"和简易审核程序适用范围,鼓励上市公司选择高效审核路径 [1] - 完善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的披露要求,提升交易透明度 [1] - 政策通过简化流程、创新工具、提高监管包容度,为并购重组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1][2] 制度优化方向 - 新规支持收购优质未盈利资产,提高对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包容度 [2] - 允许合理跨行业并购,拓宽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渠道 [2] - 调整《重组办法》表述,坚持市场化方向,强化对财务状况变化的包容性监管 [2] - 监管层通过明确政策边界提升交易效率,推动并购回归产业逻辑 [2] 市场影响与实施效果 - 沪市重组项目审核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较2024年及此前效率显著提升 [3] - 简易程序将审核时间从数月压缩至半个月内,促进龙头公司"小步快走"式并购 [3] - 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等工具提升交易成功率,思瑞浦案例实现买卖双方利益平衡 [3] - "并购六条"发布后沪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组达107单,重大资产重组同比增400% [4] 行业应用与趋势 - 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并购活跃度显著提升 [4] - 科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创新 [4] - 政策鼓励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升市场集中度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3][4]
A股再掀并购重组潮!吸引私募深度参与,热门标的或成“狩猎对象”
华夏时报· 2025-05-22 11:25
监管政策调整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涉及六大调整、二十三处修改,包括极速审核、分期支付、锁定期松绑、监管包容等关键词 [2] - 优质公司并购重组可走快速通道,审批时间缩短至5天,效率翻倍 [2] - 分期支付机制调整,标的企业注册有效期延至48个月,减轻企业并购资金压力 [2] - 放宽财务波动限制,允许合理同业竞争,科技公司并购AI、芯片企业更便利 [2] 私募资本参与 - 私募基金投资满4年锁定期缩短为半年,缓解"退出难"问题 [3][7] - 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48个月,第三方交易锁定期由12个月缩短为6个月,重组上市锁定期由24个月缩短为12个月 [7] - 并购重组办法细化去年"并购六条"政策,鼓励私募资本深度参与 [4][5] 市场活跃度 - A股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单,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5] -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超600单,同比增长1.4倍,重大资产重组约90单,同比增长3.3倍 [5] - 已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11.6倍 [5] 标的筛选条件 - 并购重组要求上市公司市值需达到百亿元,全市场约2500家符合条件 [6] - 四五月份A股发布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有112家,多为市值超百亿企业,如中国稀土(市值超350亿元)、盛和资源(市值超200亿元) [6] 投资机会 - 上市公司发行定向可转债完成并购重组,2023年以来全市场成功发行9只定向可转债,其中6只为三板企业融资工具 [10] - 定向可转债利率多为固定利率,如思瑞定转利率为0.01%,融资成本较低但设计复杂 [10] - 小盘资源股(市值30亿元以下)可能因重组预期被游资爆炒 [12] 行业趋势 - 新规松绑简化,支持科技创新,预计下半年将掀起并购重组大潮 [8] - 定向可转债有望在科技并购领域主流化,成为重要支付工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