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贷款
搜索文档
差异化特色鲜明,风险边际改善 这家银行价值成色更足
华尔街见闻· 2025-11-16 20:10
核心观点 - 兴业银行三季报显示公司经营具有韧性,差异化竞争优势突出,风险高峰期已过,并通过稳定的业绩、有力的分红和估值修复趋势展现长期投资价值 [1] 经营业绩韧性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12.34亿元,同比下降1.82%,但降幅较半年度收窄0.47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净利润630.83亿元,实现同比正增长 [2] - 净息差1.72%,在股份制银行中保持相对领先水平 [2] - 一般性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32个基点,有效对冲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 [2]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0.81亿元,同比增长3.79%,增幅较上半年扩大1.20个百分点 [3] 差异化竞争优势 - 绿色金融融资余额2.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8% [4] - 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超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64%,保持股份制银行第一 [4] -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6346亿元,保持全市场第二 [5] - 并购贷款余额3067.51亿元、境外债承销规模51亿美元,均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一 [5] - 旗下五家资管子公司资管规模合计3.5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62% [5] - 兴银理财管理规模2.38万亿元,保持全市场第二 [5] - 零售财富AUM 3.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48% [6] - 企金财富AUM 4131.46亿元,较年初增长9.25% [6] -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1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70% [7]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不良贷款率1.08%,与年中持平 [9] - 关注贷款率1.67%,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 [9] - 拨备覆盖率227.81%,保持充足水平 [9] - 对公房地产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53% [9] - 信用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10.58% [9]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没有新发生不良 [9] 股东回报与投资价值 -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2161亿元,是普通股融资额的2.3倍 [10] - 首次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分红5.65元,分红总额119.57亿元,占半年度净利润的30.02% [10] - 静态股息率5.29%,处于上市银行前三分之一 [12] - PB市净率0.53,处于上市银行后三分之一 [12] - 福建省财政厅等主要股东及大家人寿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持续增持 [11]
并购贷款激活投资新动力
经济网· 2025-11-13 16:47
政策核心与导向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购贷款将迎来新规 [1] - 监管层明确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致力于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1] - 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安全高效地流向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产业整合与升级 [1] - 《办法》是2024年4月新“国九条”的延伸,与科创板并购重组分类审核等政策形成从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从债务资金到权益资金的全面支持体系 [3] - 贷款用途被限制于支持具有“较高产业相关度或战略协同性”的并购,并首次提及“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 [5] 并购贷款规则“扩容” - 《办法》首次明确增设“参股型并购贷款”,支持企业以单次收购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低于20%进行战略参股 [3] - 此前仅“控股型收购”(通常为50%以上股权)可进行商业贷款,新规为企业产业链上下游战略性布局打开新融资通道 [3] - 对于控股型并购,可贷款比例提升至交易价款的70%,贷款期限放宽至最长10年 [4] - 参股型并购(单次取得股权比例20%及以上,或已持有20%及以上继续增持且单次不低于5%),最高60%交易金额可使用贷款,期限不超过7年 [4] 对科技企业的政策倾斜 - 科技企业参股型并购贷款占交易价款比例可放宽至80% [5] - 科技企业贷款期限从7年延长至10年,多出3年缓冲期 [5] - 政策覆盖18个试点城市,旨在形成示范效应 [5] -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10月份成功发放浙江省国有大行首笔参股型科技企业并购贷款 [5] 市场实践与规模 - 财务顾问已开展相关业务,综合费率为3%~6%,融资额度可达2亿~10亿元,融资期限一般为3~5年,最多可做并购交易价款的60% [5] - 业务要求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均不能是地产行业 [5] - 2025年3月15日至9月15日半年间,沪深两市已有17家上市公司发布18则向银行申请并购贷款的公告 [6] - 2025年至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受理数量已达去年的2倍,截至8月底批文数量已超去年 [6] 市场趋势与影响 - 专家分析指出,并购贷款新规在控制风险后,对投新、投长期的战略投资作了补充 [6] - 未来国内并购案例会更多,规模可能会超过IPO,并购重组很可能是资本市场业务主线 [6] - IPO逻辑改变,企业更冷静评估自身条件,投资行业将目光转向并购作为退出方式 [7] - 市场需客观冷静评估企业现状是否适合并购,警惕投机心态,因并购失败可能导致致命损失 [7]
江阴农商银行打造科创企业“雨林式”成长沃土
新华日报· 2025-11-05 06:05
文章核心观点 - 江阴农商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核心战略 聚焦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推动金融资本与科技要素深度融合[1][5] 政银企协同合作 - 联合科技、税务等部门举办“科税连心,聚力创新”活动 为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搭建税务+金融对接平台[1] - 与工商联、南理工江阴校区开展党建联建和战略合作 发布产研融信息共享平台 组建产业领航首席讲师团 推动“五链联动”[2] - 与江阴高新区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组建“重大项目金融服务队”、“科技金融攻坚队”等专项队伍 推出“高新企业专属账户”、“人才金融服务包”等创新举措[2] - 今年以来已开展“政银企对接会”、“科创路演季”等活动14场[1] 服务网络与模式创新 - 设立“江银高新科创服务中心”并在江阴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 打造“双轨并行”的科创金融服务矩阵[3] - 创新“支部建在科创金融链上”的党建模式 成立党员攻坚小组 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3] - 与市科技局、创投机构、产业园区共建“科创生态联盟” 打通政务数据与银行系统接口[3] - 构建“科创业务”全流程绿色通道 设置专营审批岗 审批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60%[5] 全周期产品与服务 - 针对初创期企业推出“科技企业贷”、“人才贷”、“苏知贷”等产品 以技术潜力和团队实力为核心评估依据 提供“成长备用金”[4] - 针对成长期企业聚焦“智改数转贷”、“供应链金融”等场景 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服务[4] - 针对成熟期企业配套“专精特新贷”、“并购贷款”及企业家财富管理服务[4] - 试点“贷款+认股权”组合式金融服务 截至9月末已完成2笔业务签约[4] 业务成果与区域经济背景 - 截至9月末 已为1503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用信余额155亿元[5] - 2024年江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19.2亿元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8% 同比增长9%[1] - 打造“江银科创”视频号模块化内容矩阵 聚焦“智造之光”、“创业之路”、“专家之声”三大IP进行品牌传播[5]
中关村金服施垒:以科技金融之力 构建并购服务新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10-29 20:39
平台设立与定位 - 由北京上市公司协会牵头,联合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及中关村金服共同发起设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发展服务平台 [1] - 平台定位为以科技赋能和生态协作为双轮驱动,助力北京并购市场高质量发展 [1] 平台技术架构与信息管理 - 平台系统设计将信息安全和合规流转置于核心位置,严格遵循监管要求 [1] - 采用多重信息脱敏技术包括加密算法、模糊化与泛化等手段,并配套保密协议机制,确保商业信息安全可控 [1] - 坚持“流转优先”原则,通过开放API接口、实时推送机制及设立合作单位“专区”提升信息流转效率,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1] 资源导入与标的发现机制 - 依托中关村发展集团运营73个专业园区,面积超500万平方米,服务企业超过2.26万家,2024年落地高精尖与孵化项目497个,具备导入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天然优势 [2] - 形成“园区推荐、资本联动、平台筛选”的标的发现机制,中关村发展集团在管基金规模已达557亿元,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国家重点产业 [2] - 通过园区与资本两大入口,构建“后备—意向—导入”的滚动储备体系,为并购市场持续输送优质科技标的 [2] 金融服务与工具创新 - 将联合银行、证券、信托等机构,推动并购贷款、科创债券、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创新,为交易双方提供定制化金融支持 [2] - 未来三年将围绕“创新并购活动全周期金融服务”布局,依托集团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联动担保、租赁、保理等板块提供多元化工具支持 [2] - 将协同共建单位联合金融机构、“链主”企业和上市公司共同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构建“耐心资本”体系 [3] - 推动“并购+”融资工具创新,研究非居民并购贷款试点,并探索并购债、ABS、ABN等标准化产品以提升并购实施与整合效率 [3] 战略目标与生态构建 - 目标不仅是搭建信息平台,更是构建一个涵盖技术、资本、园区、政策在内的并购服务新生态 [3] - 始终聚焦“科技金融”主线,助力北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高质量并购市场 [3]
浦发银行广州分行: “浦科贷”全周期护航 助力大湾区勇立科创潮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4:03
公司业务战略与定位 - 公司主动融入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锚定科技金融作为战略主赛道,以“全周期产品+生态圈服务”双轮驱动 [2]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已服务广东省内(除深圳)超8600家高新技术企业、4900家专精特新企业及70%科创板上市企业 [2] 全周期产品体系 - 公司打造“5+7+X”浦科贷产品体系,以“科技五力模型”与数智工具为底座,精准匹配科技企业各周期需求 [3] - 针对初创期半导体材料公司扩产需求,通过“浦新贷”产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751万元授信额度审批 [3] - 针对成长期AR企业谷东科技,采用“专利质押+浦科贷”组合方案,基于4000万元估值专利提供2000万元授信,审批时间不到7个工作日 [4] 数智化风控与效率提升 - 公司创新自主研发“科技五力模型”评价体系,从五个维度预判企业价值,打破传统风控对财务数据的依赖 [5] - 公司构建“科技雷达”智能平台,通过AI抓取数据生成企业成长潜力视图,已为省内1800多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审批效率提升40% [5] 成熟期企业金融服务 - 公司响应科创债新政,参与主承销全国首批、广东省首单民营5年期科技创新债券(TCL科技集团),债券票面利率2.5%,创其当年同期限融资利率新低 [6] - 公司已承销科技创新债券15亿元,服务企业覆盖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行业 [6] - 公司响应并购贷款试点政策,为广州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供支持,已落地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超50亿元,支持15个产业链整合项目 [7] 科技金融生态圈建设 - 公司打造“科技会客厅”作为生态圈核心载体,联动政府、交易所、高校、投资机构等,已举办主题活动200场,吸引超3000家企业、100家投资机构参与,促成业务合作超百项 [8] - 公司通过科技会客厅搭建跨区域产业对接桥梁,例如联动苏州、南京资源助力佛山举办产业推介会,吸引超40家华东电力装备企业参与 [8]
浦发银行广州分行:“浦科贷”全周期护航 助力大湾区勇立科创潮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4:01
公司业务概览 - 浦发银行广州分行服务广东省内(除深圳)超8600家高新技术企业、4900家专精特新企业及70%科创板上市企业 [1] - 公司以"全周期产品+生态圈服务"双轮驱动,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范式 [1] - 公司构建"5+7+X"浦科贷产品体系,以"科技五力模型"与数智工具为底座 [2] 产品与服务:初创及成长期企业 - 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痛点,为半导体材料公司定制"浦新贷"产品,5个工作日内完成751万元授信额度审批 [2] - 为成长期AR企业谷东科技提供"专利质押+浦科贷"组合方案,基于4000万元估值专利提供2000万元授信,审批用时不到7个工作日 [3] - 通过"科技五力模型"和"科技雷达"智能平台为广东省内1800多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审批效率提升40% [4] 产品与服务:成熟期企业 - 政策出台后1个月内,参与主承销全国首批、广东省首单民营5年期科技创新债券,票面利率为2.5% [5] - 该债券创发行企业当年同期限融资利率新低,截至目前已承销科技创新债券15亿元 [5][6] - 积极响应并购贷款新政,贷款占交易额比例上限从60%放宽至80%,贷款期限从7年放宽至10年 [6] - 已落地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超50亿元,支持15个产业链整合项目 [7] 生态圈建设 - 打造"科技会客厅"作为生态圈核心载体,联动政府、交易所、高校及投资机构 [8] - 已举办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主题论坛200场,吸引超3000家企业及100家投资机构参与,促成业务合作超百项 [8] - 联动苏州、南京资源助力佛山举办产业推介会,吸引超40家华东电力装备企业参与,搭建跨区域产业对接桥梁 [8] 未来展望 - 公司将继续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坚守科技金融主赛道 [9] - 计划优化"5+7+X"产品体系,深化"产学研政金"生态圈合作 [9]
大动作!深圳定下并购“KPI”:数量超200单、金额超1000亿、千亿市值巨头超20家!
证券时报· 2025-10-22 20:40
行动方案核心目标 - 力争到2027年底,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 [1] - 累计完成并购项目超200单,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带动形成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 [1] - 构建完备产业链并购生态圈,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高效落地 [1] 资产端重点任务 - 聚焦"20+8"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和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并购以强链补链 [2] - 鼓励未来产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与技术突破,支持民企、国企并购转型路径 [2] - 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并购标的项目库,形成"后备一批、意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储备体系 [2] 资金端重点任务 - 鼓励运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配套募集资金储架发行等灵活支付机制 [2] - 创新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并购+"融资工具,探索非居民并购贷款等创新试点 [2] - 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布局,支持社会资本以CVC、产业基金等形式参与,畅通并购投资"退出-再投资"循环 [3] 跨境资源配置 - 发挥深港资源联动优势,在跨境并购融资、支付工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3] - 创新运用跨境资产转让、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银团贷款等工具促进双向并购整合 [4] - 支持两地交易所加强互联互通,推动创新性并购重组案例落地 [4] 生态服务体系建设 - 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构建适应并购重组的发展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 [6] - 引导证券机构加大并购重组业务投入,支持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在深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6] - 建立并购重组人才滚动培养计划,引进"产业+金融"复合背景高层次人才 [6] 风险防控与配套保障 - 提升并购交易关键环节合规性审查,防范恶意收购,依法惩戒违法行为 [6] - 从严审查可能导致市场垄断或阻碍技术创新的并购交易 [6] - 建立专项协调机制,为重点项目在立项、环评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降低交易和运营成本 [7]
大动作!深圳定下并购“KPI”:数量超200单、金额超1000亿、千亿市值巨头超20家!
证券时报· 2025-10-22 20:31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通过五大重点任务构建完善的并购重组市场生态,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和并购市场量质齐升 [1] - 方案设定明确目标:到2027年底,辖区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累计完成并购项目超200单、交易总额超1000亿元,带动形成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 [1] 资产端规划 - 明确产业升级并购逻辑,聚焦"20+8"产业实施分类引导 [3] - 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并购标的项目库,构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市场推荐"推优机制,形成"后备一批、意向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储备体系 [4] -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龙头上市公司开展上下游并购以强链补链 [6] - 鼓励未来产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与技术突破,支持民企、国企并购转型 [6] -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收购优质资产或作为并购标的参与重组,提升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并购标的估值包容度 [6] 资金端支持 - 明确不同类型并购支付方式,鼓励运用股份对价分期支付、配套募集资金储架发行等灵活机制 [4] - 创新并购贷款、银团贷款、投贷联动等"并购+"融资工具,探索非居民并购贷款、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创新试点 [4] - 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增信及共保体等形式提升并购实施与整合效率,鼓励研究贴息补助政策 [4] - 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布局,支持市天使母基金、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参与并购标的培育 [5] - 鼓励社会资本以企业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形式参与,支持国资耐心资本与银行AIC、险资、链主企业合作 [5] - 引导私募创投基金以直接投资、并购基金等方式参与,通过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发展S基金等机制畅通"退出-再投资"循环 [5] 跨境资源配置 - 发挥深港资源联动优势,在跨境并购融资、支付工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5] -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赴港上市或再融资获取资金,提升跨境并购重组效率 [5] - 创新运用跨境资产转让、跨境双向股权投资、跨境银团贷款等工具,促进境内外企业双向并购整合,对跨境换股收购资产予以支持 [5] - 引导深港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投入产业并购项目,支持两地交易所加强互联互通 [5][7] - 支持辖区证券公司联合境外分支机构,通过投融资、财务顾问等专业服务助力中资企业跨区域布局 [7] 生态服务与保障 - 健全并购生态服务平台,支持深交所构建适应并购重组的发展体系,支持开展"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并购重组专项研究 [8][12] - 推动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将科技成果转化与股权激励、技术并购等业务结合 [12] - 支持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引导证券机构加大并购重组业务投入 [12] - 支持全球专业服务机构在深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建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人才滚动培养计划,引进"产业+金融"复合背景人才 [12] - 建立专项协调机制,鼓励为产业链并购项目在立项、环评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落地深圳的重点项目加强配套服务 [9] - 支持打造产业并购集聚区,搭建综合性并购服务平台,降低交易和投后运营成本 [9]
“并购六条”实施已满一年—— 并购重组成企业向新求质加速器
经济日报· 2025-10-19 06:05
政策成效与市场活跃度 - 证监会“并购六条”发布一年来已披露重大资产重组230单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1] - 沪市新增首次披露重大资产并购重组交易111单交易额超3007亿元数量接近2022年初至政策发布期间总和 [1] - 监管包容度提升和审核效率优化使并购从政策约束转向市场驱动成为上市公司转型突破向新求质的加速器 [1] 并购路径与行业热点 - 并购路径日益多元化包括收购未盈利资产7单拟IPO企业转重组23单及跨境并购10单 [2] - 新质生产力领域如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成为并购热点并购案例超三成 [2] - 沪市有近30单并购方向指向转型帮助地产纺织传统化工等行业向高端技术装备半导体先进制造业跃升 [2] 支付工具与市场影响 - 除传统现金收购和发行股份外定向可转债并购贷款并购基金等创新工具提高了交易灵活性并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3] - 多元化支付方式最直接影响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并购风险中长期对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和并购后业绩承诺有积极作用 [3] - 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实施推动中国步入以资本市场为渠道进行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新阶段 [3] 未来机遇与发展方向 - 并购重组市场发展机遇广阔未来模式创新可包括政府基金加企业跟投以及基于优化产业链服务链的理念创新 [4] - 数据资产并购等场景创新是未来发展方向需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特征的科技企业估值体系 [4] - 企业治理需确保并购符合投资者利益核心是防范信息泄露和操纵市场风险并规避低质量并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