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

搜索文档
特殊教育让“折翼天使”化身腾飞的乌尔朵
新华网· 2025-05-14 05:54
特殊教育行业发展 - 西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增加,2013年成立第一所特校,2022年成立第二所特校,主要招收听力残疾和视障类儿童 [2] - 截至2024年底,西藏全区7所特校在校学生978人,3646名残疾儿童实现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服务达2597人 [2] - 西藏全区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实现就业21237人,显示特殊教育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4] 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运营情况 - 学校目前共有92名学生,其中送教上门学生25名,学生主要来自距那曲市区较远的索县、比如县等 [3] - 办学3年来,学校送教上门累计行程2400公里、362个课时,覆盖偏远地区学生 [3] - 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藏文等文化课,以及音乐、舞蹈、烘焙、缝纫、芳香理疗等职教课程,帮助学生多元化发展 [4] 学生发展与成果 - 办学3年来,那曲第二特校已有6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显示职业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 [4] - 2024年,在浙江省援藏工作队支持下,6名学生被选送到浙江就读高中,未来将回那曲参加高考 [4] - 送教上门服务显著改善学生能力,例如洛桑欧珠从无法学习到能写简单藏文和绘画 [4] 教育理念与文化 - 学校采用乌尔朵文化比喻,强调教师支撑学生成长,帮助"折翼天使"融入社会 [1] - 教育公平理念体现在让每个孩子接受教育并上好学,最终走向社会 [4]
【西街观察】论文“拼爹”,学术净土岂容“拼二代”横行
北京商报· 2025-05-11 21:46
学术不端事件曝光 -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刘某乔因发表14篇SCI论文和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引发热议 其中最早专利申请时间为2016年其初中阶段 [1] - 调查显示论文和专利实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其父)操盘 存在署名不当学术不端行为 刘某华被免职并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1] - 亲属间科研合作需警惕利益输送 该案例将科研资源转化为子女求学私产 近年高校类似学术裙带现象频发 [1] 学术裙带现象分析 - 教育部通报案例显示超两成学术不端涉及亲属挂名 亲属关系兼具操作隐蔽性和审核阻力 [2] - 论文与奖学金/科研成果强关联 掌握学术资源的父母更易变现资源为子女铺路 [2] - 当前仍存在"唯论文"导向 部分学校将论文数量与奖金津贴挂钩 诱发学术造假动机 [2] 社会监督与制度缺陷 - 网络曝光的学术打假案例显示 社会对学术不端容忍度降低 教育公平诉求日益强烈 [3] - 网友能发现的明显问题线索 高校和监督机构反而缺乏敏感度 暴露监管缺位 [3] - 需完善日常监测惩罚机制 严查利益输送 在评奖升学等环节设置亲属避嫌方案 [4][5] 制度改革方向 - 应优化学术评价体系 重点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减少论文数量在考评中的权重 [5] - 需构建公平机制 从制度设计源头剔除"拼二代"因素 维护教育公平底线 [5]
怎么回事?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将被取消!事件影响持续发酵
搜狐财经· 2025-05-03 22:53
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冲突 - 特朗普威胁取消哈佛大学免税资格并称"这是他们应得的" [1] - 冲突导火索为2025年4月11日特朗普政府向哈佛提出强硬要求 [4] - 要求包括削弱师生校务权力、改革招生政策、关闭多元化项目等 [4] 哈佛大学的回应 - 哈佛校方于4月14日拒绝政府要求 校长强调不会牺牲独立性 [4] - 4月21日哈佛正式起诉特朗普政府 指控其违宪并冻结22亿美元拨款 [8] - 诉讼涉及教育部、司法部等5个联邦机构 要求恢复拨款 [8] 政府报复措施 - 政府冻结哈佛22亿美元拨款和6000万美元合同款项 [6] - 威胁审查60多亿美元联邦经费拨付 [6] - 国土安全部拟取消哈佛国际生招生资质 [6] 政治与教育理念分歧 - 特朗普通过招生政策改革迎合部分选民群体 [10] - 政府要求废除种族优待政策 与哈佛现行招生标准冲突 [12] - 双方代表不同教育理念 政府试图重塑高等教育格局 [14] 事件影响 - 资金冻结或导致哈佛科研中断 人才流失 [14] - 加剧美国社会分裂 高校担忧成为下一目标 [16][18] - 损害美国国际学术形象 影响软实力和留学生吸引力 [20] 事件性质 - 涉及政治、教育、社会多层面复杂博弈 [21] - 最终走向对全球具有潜在深远影响 [21]
壹快评 丨“协和4+4事件”,需要尽快给公众一个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4-30 18:19
事件演变 - 事件从个人形象危机演变为医疗教育系统的信任危机 [1] - 网民关注点从私德问题转向公共利益问题 [1] - 相关机构未对公众质疑进行及时回应 [2] 事件核心争议 - 当事女子从非医学专业到规培住院医师的"速成"过程存在特权干预和违规操作嫌疑 [1] - 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长学制试点班可能沦为特权镀金工具 [2] - 公众质疑医疗教育系统的招生培养和入职流程是否严格合规 [2] 公众质疑焦点 - 当事女子上学至成为医生的过程是否存在违规操作 [2] - 若存在违规违法情况是否会得到纠正和追责 [2] - 其他医学院校的招生培养是否存在特权干预和暗箱操作 [2] 机构应对与影响 - 相关机构删除当事女子博士论文及协和医学院校长寄语等痕迹信息 [2] - 信息删除行为加剧公众质疑 [3] - 事件对医疗教育行业公信力和机构形象造成多重损害 [3] 行业影响 - 事件涉及教育就业公平性和医疗教育行业公信力 [3] - 行业需通过查明真相和回应关切来维护形象 [3] - 事件暴露医疗教育系统可能存在制度和监管漏洞 [2][3]
【西街观察】网红入名校,流量不是偏见的标签
北京商报· 2025-04-29 21:30
网红与名校录取现象 - 拥有400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汤匙不是钥匙"通过考研进入北京大学 另一位网红"迅猛龙"拟被复旦大学录取 [1] - 公众对网红进入名校存在双重质疑:身份违和感(颜值经济与学术殿堂的冲突)和信任缺失(怀疑存在暗箱操作) [1] - 高校回应称录取标准对所有考生一致 以公示名单为准 强调公平性 [1] 社会对网红群体的审视 - 网红与名校同框事件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敏感性和对网红的刻板印象 [2] - 网红的崛起是时代、技术与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公众形象需通过社会认知进化与群体自我修复来改善 [2] - 流量使网红成为舆论焦点 既象征时代特征又承受过度关注 [2] 网红群体的正名路径 - 部分网红通过学历或专业能力打破标签 如李佳琦与复旦合作 Papi酱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3] - 网红群体需避免博出位、赚快钱等行为 通过正能量行动(如深造学习)重塑形象 [3] - 网红赛道细分促使个体技能多元化 群体画像日益复杂 难以用单一标准评判 [4] 网红行业的长期价值 - 网红行业存在颜值经济与多元才能并存的现象 并非所有从业者依赖单一优势 [5] - 在行业快速迭代背景下 持续学习成为网红维持竞争力的核心策略 具有行业示范效应 [5] - 社会需摒弃对网红的固有偏见 承认其劳动价值 教育权利应平等覆盖所有群体 [5]
那个被偷走录取通知书的女孩,现在帮别人讨公道
新京报· 2025-04-25 07:53
新闻中的"罗彩霞"意味着那段不快的记忆,只有朝前看才能继续生活。 全文2692字,阅读约需7分钟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 胡杰 校对 李立军 新京报:你曾说原本梦想当老师,后来为何选择记者和律师职业? "罗彩霞",这个普通湖南女孩的名字,在2009年因"高考冒名顶替案"被刻进中国教 育公平的里程碑。16年后,当"罗彩霞律师"的新闻登上热搜,人们发现,那个被偷 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女孩,已然成为捍卫公平的执剑者。 从复读重考到辗转媒体行业,再到35岁跨界法考,罗彩霞用20年完成了自己的蜕变。鲜为人知的是,当 案件尘埃落定,冒名顶替者被注销学籍、开除公职,其父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刑后,罗彩霞依旧 回避看自己的新闻,将新闻中的"罗彩霞"与真实世界中的自己分隔开。新闻中的"罗彩霞"意味着那段不 快的记忆,只有朝前看才能继续生活。 今年4月,当罗彩霞在社交媒体晒出律师执业证书时,这个充满仪式感的举动引爆网络。人们称赞她勇 敢坚强,是"现实版爽文女主",同时也有其他被冒名顶替的人找到了她。 4月21日,她在朋友圈曝光了一起五旬辅警被冒名顶替上中专的旧案。这起30多年前的陈年往事再次引 发热议,却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 ...
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学校,教育让梦想成真
新华网· 2025-04-24 17:06
早上8点,9岁的邓子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去上学。对这个小贩的儿子来说,这是平凡的一天。 他是中国南海永兴岛上唯一的学校——三沙市永兴学校的50多名学生之一。他们的父母主要是渔民、商贩、建筑工人和职工等。 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在"童心向祖国,我为祖国献首歌"活动中佩戴红领巾。(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新华社海口4月24日电 题: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学校,教育让梦想成真 新华社记者程露、钟群、陈子薇 这是中国地理上最南端的学校。今天的课从语文开始,教"贝"字。 "作为海岛的儿女,他们熟悉贝壳。但语文课要教更多跟语言相关的文化和历史。"23岁的老师李芳敏说。 她向孩子们讲述了为什么贝壳会成为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以及贝壳蕴含的财富的意义。 "现在,你们说说贝的故事,并造句。"李芳敏说。 邓子豪回答:"古时候人们把'贝'当作装饰品。" 另一个孩子补充:"'贝'字通常与珍贵的东西有关。" 为了让课程更生动,李芳敏播放了自制的短视频,追溯中国货币从贝壳到数字支付的历程。 海岛上的教学内容和大陆上的完全一样。邓子豪接下来,还要上数学、历史、美术等课。 几千年前,中国渔民、水手发现了西沙群岛并定居下来。李芳 ...
冒名顶替30年,谁该为这场“人生调包”负责?
新京报· 2025-04-23 21:51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 冒名顶替是对教育公平的严重践踏,是对他人努力和汗水的无情剥夺,也是绝对不能被容忍 的。 全文1452字,阅读约需4分钟 ▲新京报资料图:联合调查组对此事开展调查。 又一则令人震惊的"冒名顶替上学"新闻进入公众视野。 近日,河南焦作市某地公安局的辅警席南向媒体反映,1990年高考后,同届考生李永刚冒名以"李席 南"的名字顶替自己读中专。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此前报道,河南54岁男子席南反映,1990年高考后,同届考生李永刚冒名以"李席 南"的名字顶替自己读中专。"李席南"毕业后,以干部身份分配工作。2022年,"李席南"被查时,已是 卫生院副院长。孟州卫健委认定"李席南"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入学,并决定开除"李席南"。"李席 南"自称,入学手续由其父亲、舅舅代办。 4月22日,沁阳市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此事件迅速引发 广泛关注与热议。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问: 究竟是谁偷走了席南的人生?谁该为此负责? 冒名顶替事件已曝光多起,近些年来,不时爆出的类似事件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在席南被冒名顶替这起 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