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上详解“两新”融合与民生发展关键事
杭州日报· 2025-08-20 11:09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杭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强市"三个强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大投入机制 [2] - "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累计投资杭州项目超过1600个,投资金额超600亿元,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3] - 打造科创、创新、并购三支千亿母基金,建立四项管理机制,强化与国家基金、央企基金等五大方面合作,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 产业空间布局 - 通过保障空间规模、优化空间布局、精准空间配置、推动存量盘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空间支撑 [3] - 划定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布局25个创新圈、打造15分钟产业社区,近3年累计盘活工业用地5万余亩 [3] 青年人才与创新创业 - 实施"春雨计划",优化"青荷礼包"发放机制,通过创业赛事活动汇聚全球青年人才来杭创新创业 [4] - 推出"就业创业一张图",建立创业陪跑空间,吸引青年人来杭、留杭,去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超40万人,今年1至7月底已引进25万 [4] 农业新质生产力 - 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做到"五良一新"(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现代新农人) [5] -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建设"百名英才、千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名新农人"的乡村人才矩阵 [5]
畅通经济循环 凝聚创新合力——看中国经济之“融”
人民日报· 2025-08-16 15:22
产业创新融合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增值的价值跃升[2] - 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 - 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26兆瓦级海上风机刷新全球单机容量纪录[4] -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区入驻企业197家 拥有专利1160项[6] 市场体系改革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 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7][9] - 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健全 公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8] - 基础设施加快联通 新疆快递运输成本下降30% 时效提升35%[9] - 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跨电网经营区电力交易机制建立[10] 内外贸一体化 -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春雪食品出口调理禽肉1.3万吨 国内销售超1.6万吨[12] - 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启动[14] -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16] - 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16]
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李杰走进“在线访谈”节目“知产”是金,“卷价格”不如“拼专利”
新华日报· 2025-08-14 07:28
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 江苏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7.1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8.81件,连续9年全国省区第一 [2] - 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省89.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42个百分点 [2] - "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明专利授权量3.43万件,全国第三,其中高端纺织、半导体、高端装备领域全国第一 [2] 知识产权制度作用 - 专利制度通过20年专有权保障创新者收益,例如新药研发平均投入超10亿美元、周期10年,专利到期后价格大幅下降(如糖尿病药物从158元/盒降至32元/盒) [3] - 专利文献覆盖90%以上新技术信息,利用其可缩短60%科研周期、节约40%科研经费 [3] 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 - 知识产权连接创新与市场,通过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推动高校专利产业化 [4] -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等活动,促进企业"知产"变"资产" [4] - 发展知识产权运营、金融、评估等新业态,培育创新生态 [4] 行业竞争与知识产权布局 -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从"拼价格"转向"拼专利",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商标品牌优势 [5] - 引导行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专利池降低使用成本,避免低效重复建设 [5] 快速协同保护体系 - 建成"1+13+N"保护体系,发明专利授权周期从22个月缩短至3个月,实用新型从12个月缩至6个月,外观设计从6个月缩至2周 [6] - 2024年处理知识产权案件超1万件,平均办理时间不足2周 [6] 涉外知识产权保护 - 拥有国际专利的企业超7000家,建设14家国家级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专家库超200名 [7] - 加强技术调查官队伍建设,利用"江苏微解纷"平台提升纠纷处理效率 [7] 提质增效行动 - 启动"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包括全链条保护"微改革"、涉外护航、智慧监管等十项举措 [8]
我省召开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会议
辽宁日报· 2025-08-13 09:06
会议核心观点 - 会议核心观点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转化通道并催生新质生产力 [1] 会议背景与目标 - 会议于8月12日召开旨在加强省科技厅与省工信厅的工作联动 [1] - 会议目标是打通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螺旋式发展 [1] 融合的战略意义 - 科技创新被视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1] - 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1] - 两者深度融合可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1] 具体工作要求 - 要求省科技厅与省工信厅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支部联学联建等方式进行深度融合 [1] - 融合领域包括业务职能、为企服务、人员联系和工作理念以实现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 [1] - 最终目标是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赋能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作出贡献 [1] 与会人员 - 副省长王利波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2]
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国经济圆桌会”第二十期即将上线
新华网· 2025-08-12 14:20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王頔】 你的关切我们来回应,这里有中国经济的权威声音、真实画像,敬请关注"中国经济圆桌会"。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今年上半年创新中 国活力如何?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还有哪些堵点或卡点?下一步,国家还将出台哪些措 施,让创新力更好转化为生产力? ...
徐州铜山:链接产业“智囊团” 塑造发展新优势
新华日报· 2025-08-11 13:35
产业合作与研发进展 - 康泰通讯与西安交通大学就智能物流视觉系统设计沟通顺利,预计年底前将有成型产品实测[1] - 西安交通大学专家团与徐州铜山区签署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助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开拓创新[1] - 徐州铜山区着力构建“8166+N”产业体系,支持企业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半导体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新型显示和高端器件等方向布局,构建碳化硅全产业链[1] 人才引进与校企协同 - 西安交通大学连续5年选派4名老师赴铜山挂职,累计32名老师参加区级创新创业大赛,成功落地3家企业,其中2家入围今年省双创计划项目答辩[2] - 徐州高新区科技局与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电子信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科创平台建设[2] - 5月底的徐州名校名所行活动中,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10多人次,未来在实习、研发交流、在职培训等方面有合作机会[1] 创新模式与问题解决 - 铜山区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校企联合“答题”模式,近两年摸排130余项企业需求,至今年上半年已有110项问题得到解答[2] - 江苏省部署推进“双高协同”发展机制,铜山协“铜”创新合作发展联盟聚焦安全应急产业,推进“四链融合”[2] - 从教师挂职“单枪匹马”转向产学研“系统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3]
长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8-09 05:5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整条生产线仅需1名工人,其集成封装小间距和微小间距LED显示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 [1] -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2024年营业额达3.5亿元,同比增长90% [1] - 长春市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重点产业升级 - 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联合设立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专项,集聚97家创新主体和2700余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2] - 已在汽车相关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70项,申请专利700余件,制定标准108份,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上车应用 [2] - 长春市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建成两大科创平台、2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16个市级科技产业园区 [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通过"科创专员"和"揭榜挂帅"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指标低成本替代国外产品 [3] - 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2497户增长到2024年的3367户,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从1037户增长到2499户 [3] 创新生态优化 - 长春光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长春市未来种子基金500万元资金支持,解决资金难题并快速投产新技术 [4] - 长春市重点建设"1+6+N"基金集群,科创基金规模达240亿元,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4] 科技成果转化 - 长春市组建7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培育1300余名技术经纪人,对接供需并发掘适合本地转化的项目 [5] - 长春市年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从2022年的850项增长至2024年的3517项 [5]
信长星在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调研时强调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合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8-08 07:30
政策导向与战略定位 - 生物医药行业被定位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政策强调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大省责任,发挥带头作用 [2] - 行业发展需聚焦科技前沿,紧盯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深度融合 [1] 平台建设与服务体系 -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分中心已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包含多组学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和药物研发全链条分析服务平台 [1] - 区域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聚,更是创新生态的共生,需拓展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范围 [1][3] - 平台建设需与高新区、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及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相结合 [3] 创新生态与资源整合 - 行业需统筹国内高校资源对接和国际创新资源引入,加强与科研团队及创新人才的紧密联系 [3] - 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药物研发范式的变革,以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 - 需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抓好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大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3] 发展路径与机制保障 - 需立足江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高起点推进区域中心建设 [2] -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体系,有效畅通技术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2] -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3]
扛牢使命,奋勇争先,武汉:支点建设新答卷澎湃龙头担当
长江日报· 2025-08-07 12:04
经济总量与目标 - 2024年上半年武汉GDP达到10592.8亿元,同比增长5.5%,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3] - 2024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面向“十五五”期间奋力迈向3万亿元目标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2024年在汉单位牵头项目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3] - 湖北存储器、航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4个产业基地总部基本设在武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光电子信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均位于武汉 [3]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AI绿色农药研究所启动运营,旨在利用AI技术高效创制绿色农药 [5] - 九峰山实验室发布全国首个100nm高性能氮化镓流片PDK平台,已与30余家国内半导体企业展开合作,目标支持武汉打造千亿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群 [6] 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 - 2024年上半年岚图FREE+、猛士M817等十多款新能源汽车新车型密集推出 [7] - 岚图汽车计划在下半年投放岚图知音、岚图追光L等战略车型,全力冲刺年销售20万辆的目标 [7] - 武钢年产55万吨的全球最高端无取向硅钢项目建成投产,致力于打造全球硅钢第一品牌 [7] 外贸与物流枢纽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142.7亿元,增速22.3%,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保持领先 [7] - 出口结构转向高附加值产业,手机、平板、集成电路、显示模组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强劲 [8] - 汉南港区作为具有外贸功能的汽车滚装船港区,截至7月底已有12751辆“车谷造”汽车通过该港区出口,相比传统模式单车出海成本降低至少1000元 [9] - 花湖机场2024年上半年国际货邮吞吐量达24.9万吨,货运航班量居全国机场第四位,其国际货邮吞吐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90% [19] 企业国际化与平台建设 - 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对全省进出口贸易额贡献接近10%,其跨境电商产业园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已有12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 [10][11] - 长江国贸正筹备在南非设置首个由中国公司设立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预计2024年内开园运营,以便捷湖北产品进入非洲市场 [11] 区域协同发展 - 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周边,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周边,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周边”的协同发展局面 [16] - 逸飞激光形成“总部运营和研发在武汉、生产制造在鄂州”的一体化格局,实现人员、产能、规模翻番 [17]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与襄阳汽车电子企业联手攻关车规级芯片,宜昌磷化工产业为新能源电池提供原料,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催生武汉光电子信息、“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18]
全力以赴稳增长 用心用情解民忧 奋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安日报· 2025-08-06 11:01
区域经济发展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全力以赴稳增长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 要求稳存量 优质量 紧盯年初目标 全面对标找差 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进一步稳住发展基本盘 [2] - 提出抢机遇 聚合力 找准自身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用足用好政策机遇 盘活各类资源 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布局的5个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 强调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1] - 强调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 加快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民生与社会治理 - 现场开展接访工作 听取群众诉求 解答疑问 要求有关部门统筹力量 以有效举措推动问题化解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 - 强调强作风 抓落实 干字当头 迎难而上 以优良作风兜牢民生底线 [2] - 要求防风险 保稳定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统筹抓好政府债务化解 "保回迁" 防汛减灾等工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