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轻资产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华润、万达、新城、龙湖、大悦城...12家企业租金收入与运营情况:有的商场更值钱了!
36氪· 2025-06-12 10:44
行业概况 -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在2024年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以资产运营为核心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租金收入成为最稳定现金流 [1] - 统计的140个购物中心中,超85个租金收入突破1亿元,超60个实现同比增长 [1] -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商场仍是主要收入来源,部分二线城市如沈阳、大连、无锡等表现突出 [1] - 轻资产转型加速,运营模式向委托管理和品牌输出倾斜 [1] - 行业进入"存量运营决胜期",多个企业发力存量项目改造,实现客流、租金、销售额同步增长 [1] 华润置地&华润万象生活 - 华润置地2024年营业收入2788亿元(+11%),购物中心租金收入193.5亿元(+8.4%)[2] - 华润万象生活综合收入170.4亿元(+15.4%),商业运营管理服务收入42.1亿元(+30%)[2] - 9个标杆mall租金收入合计76.23亿元,占总租金收入的39.4% [2] - 深圳万象城以15.57亿元年租金收入居首,杭州万象城14.25亿元,沈阳万象城11.67亿元 [3] - 二线城市项目表现突出,沈阳铁西万象汇租金增长率达8.39% [4] - 全国在营购物中心122座,管理面积1314万㎡,2024年零售额2150亿元 [6] - 2024年新开21座购物中心,新签12个轻资产项目 [8] 珠海万达商管 - 2024年新开25座万达广场,包括首座"四代+"武汉汉街万达 [10] - 截至2024年底运营513座万达广场,管理面积超7000万㎡ [11] - 2025年计划新开30座万达广场,重点布局华中和华东地区 [12] 龙湖集团 - 商场租金收入109.8亿元(+6.8%),42个天街租金收入超1亿元 [14] - 重庆时代天街以7.3亿元租金收入成为集团最高 [14] - 2024年新开13个商场,其中6个为轻资产项目 [18] - 2025年计划至少新开8个天街项目 [21] 新城控股 - 商业运营总收入128.1亿元(+13.1%),超额完成目标 [24] - 全国布局200座吾悦广场,已开业173座,出租率97.97% [25] - 2024年新开15座吾悦广场,其中8个为轻资产项目 [27] - 2025年计划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140亿元,新开至少5座吾悦广场 [29] 大悦城地产 - 购物中心租金收入30.2亿元(+1%),10个商场年租金收入突破1亿元 [32] - 上海静安大悦城租金收入增长20%,三亚大悦城实现100%出租率 [33][34] - 2024年新开3座大悦城,2025年计划新开深圳大悦城和南昌大悦城 [37][39] 宝龙地产&宝龙商业 - 宝龙商业2024年新开11个项目,包括7座宝龙广场 [41] - 截至2024年底已开业98个零售商业项目,总建筑面积1110万㎡ [43] - 2025年计划新开7个项目,包括5座宝龙广场 [44] 恒隆地产 - 内地商场总收入48.1亿元(-3%),上海两个旗舰商场收入均下跌 [46] - 次高端商场表现较好,天津恒隆广场租金增长12% [46] - 杭州恒隆广场计划2025年起分阶段开业,上海恒隆广场扩建项目预计2026年竣工 [50] 太古地产 - 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44.89亿港元(+7%),上海前滩太古里租金和销售额双增长 [51] - 北京太古坊(原颐堤港二期)将于2026年分阶段落成,成为内地首个"太古坊"项目 [55] - 未来2年将有7个项目陆续面市,包括西安太古里、三亚太古里等 [57] 瑞安房地产 - 租金及相关收入35.47亿元(+9%),77%来自上海物业组合 [59] - 蟠龙天地租金收入增长64%至1.15亿元,鸿寿坊增长290%至0.82亿元 [60] - 2025年将新开上海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和武汉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 [64] 嘉里建设 - 内地投资物业租金收入40.7亿港元(-1%),上海静安嘉里中心表现稳健 [67] - 杭州嘉里城计划2025年10月开业,商业部分由10万方盒子+街区组成 [71] 新鸿基地产 - 内地投资物业租金收入28.47亿元(-2%),广州天环Parc Central表现突出 [73] - 未来三年将有6个新项目入市,包括苏州环贸广场ICC和上海徐家汇中心ITC Maison [74] 九龙仓集团 - 内地投资物业收入45.7亿港元(-4%),成都IFS和长沙IFS表现稳健 [77] - 长沙IFS去年新开80+家品牌,其中30+家为首店 [78]
王健林还得接着卖万达
虎嗅APP· 2025-06-04 18:35
万达资产出售交易分析 - 万达近期以500亿元打包出售48座核心区域万达广场,平均每个广场价格10.4亿元,较去年平均估值15亿元/座明显折价[4][5] - 出售资产包括北京、上海等39个城市的成熟项目,其中33%位于商业一线/准一线城市,27%位于二线城市,其余30%位于三四线城市[3] - 此次交易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组成的豪华财团,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对珠海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78%降至40%[1][16][17] 万达资产结构变化 - 2017年以来累计出售资产包括:13个文旅项目+77家酒店(637.5亿元)、万达电影控股权、海外AMC院线等[10][11] - 目前全国开业513座万达广场中已售出至少85座,但保留运营权,商业运营总面积达7090万平方米[12] - 公司加速轻资产转型,2025年计划开业14座万达广场中仅1座为自有资产[26] 万达财务与战略调整 - 截至2024年Q3,公司流动负债914.2亿元,其中短期债务439.73亿元,当期经营现金流净额仅能覆盖约23%短期债务[25] - 通过下沉市场维持扩张,2024年新开25座万达广场中近半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百强县布局近30个项目[6] - 太盟等投资者以600亿元注资解救对赌危机,但导致王健林对核心运营实体控制权大幅稀释[16][17] 投资方战略意图 - 太盟采用控制权收购策略,计划通过深度改造提升资产价值,符合其"亚洲小黑石"的私募投资风格[20] - 腾讯、京东看重线下流量入口价值,可结合小程序/电商生态实现场景融合[21][22] - 险资青睐万达广场稳定的租金现金流,作为长期资产配置选择[23] 行业转型趋势 - 万达从"地产开发商"向"商业运营服务商"转型已持续十年,轻资产项目占比从2020年60%提升至2025年93%[6][26] - 商业地产行业呈现重资产持有与运营权分离趋势,专业运营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12][26]
王健林还得接着卖万达
搜狐财经· 2025-06-03 22:52
核心观点 - 万达近期以500亿元打包出售48座核心区域万达广场,平均单价10.4亿元,显著低于去年15亿元/座的市场估值,属于"骨折价"抛售优质资产 [4] - 出售核心资产主要因公司面临914亿元流动负债压力,2024年Q3净现金流仅100亿元,需9年才能覆盖短期债务,迫使持续"断臂求生" [25] - 交易后万达保留运营权但丧失产权,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战略投资者,形成"豪华阵容"各取所需 [2][19][22] 资产出售详情 - **交易规模**:48座广场覆盖39城,一线/准一线占比33%,二线27%,包含北京石景山等运营超10年的成熟项目 [2][3] - **估值对比**:杭州拱墅万达去年挂牌价14.8亿元(租金回报率8%),本次打包价相当于折价30% [4] - **历史累计**:2023年至今已出售85座广场,占全国513座的16.6% [4][11] 万达资产版图演变 - **转型历程**:2015年启动轻资产转型,2020年后每年新增轻资产项目占比超60%,2025年计划开业14座中仅1座为重资产 [26] - **出售路径**:2017年起先后剥离文旅(637.5亿元)、酒店(24.9亿元)、影视(阿里巴巴/儒意接盘)等非核心资产 [8][9][11] - **剩余资产**:截至2024年底仍运营513座广场(7090万㎡),但产权资产持续减少,核心转向运营服务能力 [11][12] 资本运作与控制权 - **对赌困局**: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300亿元回购条款,2024年太盟等注资600亿元换取60%股权,万达持股降至12.3% [14][15][17] - **管理权变更**:太盟高管接任珠海万达商管董事长,王健林控制权大幅削弱 [17][18] - **股权架构**:剩余27.66%股权分散至7家新公司,含阳光人寿持股,增加协调复杂度 [17] 接盘方战略意图 - **太盟投资**:遵循"控制权收购"策略,瞄准商业地产周期底部机会,计划通过运营提升资产价值 [19][20] - **互联网巨头**:腾讯看重线下场景数字化(小程序/企业微信导流),京东布局零售生态协同(前置仓/体验店) [22][23] - **险资逻辑**:阳光人寿等追求稳定现金流,商业地产租金收益匹配长期资金需求 [24] 行业与运营策略 - **下沉市场**:百强县布局近30个项目,2024年新开25座广场中半数位于三线以下城市 [6] - **轻资产模式**:输出品牌管理收取服务费,避免负债扩大,但盈利能力受限 [6][12] - **行业对比**:万达广场出租率及品牌认可度仍具优势,尤其在低线城市 [6]
比恒大更惨?王健林3年还债6000亿,如今再卖48座万达广场
搜狐财经· 2025-06-03 21:26
万达集团资产出售 - 2017年出售70多家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以缓解债务压力[10] - 2024年初出售5家万达广场,5月底计划出售48家万达广场[13] - 48家万达广场交易由太盟投资集团主导,该机构累计向万达注资780亿元[13][15] 公司债务与资金压力 - 万达集团总债务规模达6000亿元,需持续出售资产偿还[10][22] - 2023年万达商管继续出售资产但仍未完全解决债务问题[20] - 租金收入因电商冲击和实体店客流下降而大幅减少[20] 上市计划与对赌协议 - 2014年万达上市后因估值争议主动退市,签订2018年A股上市对赌协议[3][5] - 2016-2017年房地产行业调控导致上市计划失败[5][7] - 多次上市申请失败导致对赌协议债务持续累积[9] 资产处置特点 - 出售资产多为万达广场等重资产项目,转向轻资产模式[12] - 部分交易含核心项目,且存在低价出售情况[15][18] - 收购方如融创、富力在2017年交易后仍面临运营负担[16] 行业环境变化 - 房地产行业2016-2017年面临严格调控,影响上市进程[5] - 电商崛起导致实体商业租金收入下降[20] - 万达广场作为商业综合体受宏观经济和消费模式转变冲击[12][20]
君亭酒店“联姻”精选国际,轻资产路上能否破局规模焦虑?
搜狐财经· 2025-06-03 15:42
君亭酒店与精选国际合作概况 - 君亭酒店与国际特许经营巨头精选国际宣布合作 标志着公司从直营模式向轻资产和规模化发展转型 [1] - 君亭酒店独家获得精选国际旗下COMFORT™和QUALITY™品牌在中国大陆20年特许经营权(至2045年) [1] - 精选国际在全球拥有7500家酒店和65万间客房 但在中国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品牌知名度几乎为零 [1][2]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图 - 君亭酒店近期加速转型:年初开放加盟业务 2023年底与希尔顿合作开发高端品牌 [1][2] - 精选国际亟需本土合作伙伴规避风险 君亭需要突破单店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的扩张瓶颈 [2] - 合作本质为资源置换:精选国际借助君亭本土开发经验 君亭利用精选国际全球网络突破国内流量瓶颈 [2] 市场竞争格局 - 洲际/万豪/希尔顿等国际集团2024年在华新开500+酒店 累计超4500家 温德姆特许经营门店达1600+家 [2] - 凯富和凯艺品牌将直接面对亚朵、全季等已建立成熟运营体系和消费者心智的本土中高端品牌竞争 [3] 合作挑战与执行关键 - 君亭面临"对赌"条款压力:需在特定期限内达成品牌酒店开设目标 否则可能丧失独占权 [3] - 混血品牌成功关键在于本土化深度、会员协同和成本控制 需实现国际品牌与本土基因的深度融合 [3] - 希尔顿欢朋通过极致本土化成为成功案例 为合作提供参考 [5] 行业转型趋势 - 酒店行业轻资产转型加速 直营模式与特许经营模式出现战略融合 [1][2] - 国际品牌通过本土合作规避重资产风险 区域品牌借力国际网络突破流量天花板 [2][3]
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轻资产转型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搜狐财经· 2025-05-30 17:15
万达集团轻资产转型 - 公司近两年第三次大规模资产剥离 涉及48座万达广场 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40个城市 接盘方包括太盟投资腾讯京东等五家机构 [1] - 2023年至今累计出售近200座万达广场 叠加酒店电影等板块处置 回笼资金超500亿元 但债务压力仍存 截至2025年5月被执行总金额超75亿元 [1] - 轻资产转型始于2017年 当时总负债超6000亿元 账面现金116亿元 有息负债1300亿元 提出"三不做"原则(不做重资产/高杠杆/非核心业务) [1] 轻资产模式特点 - 核心为"去地产化" 公司不持有物业产权 通过输出品牌设计招商运营能力获取收益 目前管理的498个万达广场中轻资产项目占比超40% 2023年新开23个项目仅2个为自持物业 [2] - 行业趋势明显 万科与凯雷投资领汇基金合作出售商业物业股权 龙湖推出"冠寓"长租公寓采用"管理输出+收益分成"模式 [2] 转型面临的挑战 - 品牌价值流失 2010-2020年万达广场年均新增50座 覆盖227个地级市 但2023年以来超30%产权易主 部分项目如成都武侯万达广场更名"尚品奥莱广场"并更换运营团队 [3] - 消费者感知恶化 社交媒体反映产权变更后部分广场品牌组合服务质量下滑 可能影响租金分成收益 [3] 行业启示 - 轻资产模式成功依赖品牌与运营能力积累 公司通过商业通路品牌与全产业链管理能力保留管理权 [4] - 需与债务重组协同推进 公司通过组合拳降低债务压力为转型争取时间 [4] - 警惕品牌价值流失风险 需平衡产权出售与运营权保留 避免沦为"资本工具" [4]
行业透视|现房销售一旦落地,对代建市场有何影响?
克而瑞地产研究· 2025-05-29 17:17
核心观点 - 现房销售模式推动房企加速轻资产转型,代建业务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5] - 代建行业将呈现结构分化:住宅类比重提升、一线城市渗透率加速、小股操盘模式增多 [7][9][12] - 行业竞争加剧将引发二次洗牌,企业需通过产品力、服务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 [14][15][16] 行业影响分析 轻资产转型趋势 - 现房销售导致开发商资金周转速度下降,投资回报率大幅下滑,倒逼业务组合调整 [5] - 代建业务因"低投入、低风险、稳收益"特性成为现房销售下的避风港,已有超100家房企参与代建,49家成立独立平台 [5] - 大型央企加速代建平台化运作,中小房企可能通过转让存量项目全面转向代建服务 [6] 市场规模与结构变化 - 代建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住宅类项目占比将持续上升 [7] - 城投托底拿地占比保持稳定,其手中土地成为代建业务拓展核心资源,2021年以来城投地块开工率仅30%但有望恢复 [8] - 一线城市代建渗透率从2021-2023年不足1%微升至2024年1.25%,未来有望快速攀升 [10] 模式创新与竞争格局 - "小股操盘"模式占比将大幅提升,代建方需垫付开发资金并重构付款节点规则 [12] - 行业经历两轮洗牌后,新入局企业如旭辉建管等已成为中流砥柱,部分早期企业已退出市场 [14] - 现房销售下产品力价值被放大,实景呈现要求代建方通过空间细节与服务直接转化购买力 [15] 企业发展策略 - 需优化资金管理并借助数字化工具缩短工期,如应用BIM和智能工地技术 [14] - 应深耕细分市场,通过精细化服务满足政府平台、中小开发商等多元化需求 [15] - 关键是与城投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实现利益深度绑定,这要求企业具备独特核心竞争力 [16]
王健林,大消息!再卖48座万达广场,腾讯、阳光人寿等“熟人团”接盘
搜狐财经· 2025-05-29 15:07
资产处置 - 太盟投资、腾讯、阳光人寿等设立合营企业收购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公司全部股权,涉及北京、广州、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万达广场项目 [3] - 2025年以来第五次大规模资产处置,目的是应对400亿短期债务 [3] - 2023年至今已有超50座万达广场易主,最新交易中万达保留20年运营权,通过收取管理费维持盈利 [7] 债务危机 - 2018年与腾讯、苏宁等签下340亿对赌协议,要求万达商管2023年前完成港股上市,但四次IPO失败导致债务滚至近400亿 [4] - 永辉、苏宁、融创等追讨180亿债务,万达商管估值从6000亿缩水至不足千亿 [4] - 截至2024年三季度账面现金仅140亿,债券利率飙升至15%,中东资本撤离,总部大厦挂牌抵押 [9] 轻资产转型 - 通过资产处置已回笼200多亿现金流,物业维护成本下降37% [7] - 轻资产模式下管理费收入仅为原租金收入的45%,需将400多个广场运营效率提升20%才能填补缺口 [7] - 转型方向包括将400多座广场改造为"城市微度假综合体",契合证监会"不动产私募基金试点"与住建部"商业消费场景升级"政策 [10] 行业趋势 - 商业地产黄金时代终结,行业必须从高杠杆快周转转向精细化运营 [4][9] - 银保监会鼓励险资接盘不动产的政策为万达转型提供支持 [7] - 商户汰换率超30%的存量市场环境下,提升坪效难度大 [9]
连抛48座万达广场,王健林回款500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3:07
资产出售 - 最新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100%股权,交易金额达500亿元[2][4] - 收购方包括太盟珠海、高和丰德、腾讯控股、京东潘达、阳光人寿等[3][6] - 两年来累计出售83座万达广场[4] - 万达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以24.9亿元出售给同程旅游[21][22] 债务压力 - 大连万达商管有息负债1375.6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302亿元[10] - 累计被执行金额75.45亿元,股权冻结总规模近百亿元[11][12] - 融创、苏宁等投资人提起仲裁并申请冻结相关公司股权[10] 财务状况 - 2024年1-9月万达商管营收399.26亿元,净利润97.79亿元[15] - 预计全年收入约530亿元,净利润130亿元左右[15] - 万达酒店管理公司2024年营收8.9亿港元,税后净利2000万港元[23] 运营情况 - 自持万达广场从288座降至约200座,剩余资产估值约2000亿元[14] - 出租率稳定在95%以上[15] - 截至2024年底运营管理513座万达广场,管理商业面积超7000万平方米[15] - 在营酒店204家,客房总数40200间,另有376家酒店已签约待开业[26] 战略转型 - 出售重资产保留运营权,专注轻资产转型[15] - 2023年轻资产新开万达广场25个[15] - 与同程旅游签订十年《不竞争协议》[27] 股权结构 - 大连新达盟公司注册资本增至405.17亿元,大连万达商管持股40%[17] - 珠海万达商管股权重组受股权冻结影响[18] - 王健林已失去商管平台绝对控制权[16]
再卖 48 座万达广场,一个亿已经成为了王健林的大目标
36氪· 2025-05-27 13:00
万达集团资产交易 - 万达集团以约500亿元出售48座万达广场给太盟投资集团、腾讯控股、阳光人寿等机构组成的财团 [1] - 交易涉及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商业综合体 单个估值普遍在7亿至8亿元之间 [1] - 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自持广场数量从巅峰期的513座锐减至约300座 轻资产化战略加速推进 [1] - 延续"熟人团"合作模式 太盟投资曾参与珠海万达商管600亿元战略投资 腾讯加入标志互联网资本深度介入实体商业 [1] 市场解读与行业趋势 - 万达宣称"优化资产结构" 市场解读为债务压力下的"断臂求生" [2] - 险资通过折价收购方式以低于峰值40%价格获取商业地产长期租金收益 [2] - 商业地产行业面临价值重构 稳定现金流资产成为险资抵御经济周期的"避风港" [2] 万达发展历程与债务状况 - 万达资产抛售可追溯至2017年 包括3.2亿英镑圣汐游艇半价抛售 7亿英镑万达酒店打包甩卖 438亿元文旅项目出售 [3] - 2023年出售30座万达广场 2024年再售26座 2025年初至5月累计抛售53座 总处置规模超80座占原有资产四分之一 [3] - 截至2025年3月万达商管有息负债达1412亿元 其中400亿元年内到期 账上现金仅116亿元 [4] - 永辉超市、苏宁易购、融创中国等追讨总额超180亿元欠款 累计股权冻结金额突破百亿 [4] 万达面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 - 高杠杆扩张历史包袱 高周转模式在市场遇冷后导致流动性危机 [6] - 轻资产转型路径依赖 运营收入与地产销售深度绑定 四次IPO失败切断关键融资渠道 [6] - 租金收入从2024年起同比下降12% 显示品牌溢价能力下滑 [6] - 盟友反目与信用透支 商业信任瓦解影响未来合作与融资 [6] 行业转型与未来展望 - 万达困境揭示高杠杆增长模式终结后企业需重构价值逻辑 [7] - 71岁王健林坚守三条底线:不烂尾、不欠薪、保投资者 [7] - 市场关注万达在抛售300亿资产后能否转型为以运营能力为核心的商业服务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