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力学
icon
搜索文档
平常心看待理想i6
理想TOP2· 2025-09-18 20:00
核心观点 - 理想i6销量表现存在内在不确定性 类似量子力学真随机性 非信息或分析能力不足导致 [2][7] - 销量结果对公司长期发展具有辩证影响 类似塞翁失马典故 福祸相互转化 [2][3][4][5][6] 理想i6销量目标与观测时点 - 公司目标纯电车型整体月销18000-20000辆 其中i6目标月销9000-10000辆 [3] - 发布后1-4周可观测年度销量趋势 明年3月因购置税等因素可观测上半年销量 [2][8] 销量表现的辩证影响 - 历史经验表明 挫折可推动组织变革:泡泡网时期90%编辑离职促使改善沟通方式 汽车之家规模局限促使选择更大行业赛道 [4] - 经营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2008年股东冲突促使优化股权结构 2022年M7竞争促使L789产品成功 [4] - 成功可能埋下隐患:2023年L789成功导致2024-2025销量不及预期 [4] - 行业案例印证该规律:小鹏G9失利推动组织变革 比亚迪12年销量停滞后在2021年突破 英伟达曾经历80%股价跌幅 [5] 销量不确定性的量子力学类比 - 销量在发布前处于叠加态 类似量子系统波函数描述的概率云 [7] - 销售数据相当于测量行为 使波函数坍缩为确定状态 [7][8] - 该不确定性属底层真随机 非信息缺失导致 获实验验证的贝尔不等式支持该观点 [7] - 区别于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 宏观系统通过环境交互已实现退相干 i6销量需实际观测确认 [8][9]
专访|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人工智能想更进一步,必基于数学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7:27
人工智能的当前能力与局限 - 大模型能快速准确解答奥数题,但在应对研究生水平的数学难题时仍需花费较长时间 [2] - 人工智能无法产生如量子力学级别的重大观念突破,因其倾向于将千万分之一的异常现象视为噪音而忽略 [2][6] - 人工智能尚不能代替人脑完成需要原创和创新的工作 [5] 人工智能与数学的共生关系 -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基于数学的进步,数学为AI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工具 [4] -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推动数学学科的进步 [4] - 数学是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的基础,是对大自然最严谨的描述,其重要性随AI发展愈发凸显 [4] 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角色定位 - 人工智能能够像计算机初现时一样,在计算和处理大量数据方面提供巨大帮助,但不会改变当前科研的主流模式 [4] - AI可加快交叉学科研究进程,但科研人员需保持警惕,不能完全依赖AI,需保持对罕见特殊现象的敏感 [6] - 电磁统一、量子力学等科学领域的观念大跳跃是由人脑推动完成的,并非数据归纳可做到,AI难以实现此类跨越 [6]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人才培养 -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帮助人工智能发展,而非仅让人工智能辅助其思考 [7] - 全民学习人工智能面临师资不足的挑战,若教师不懂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则难以有效教学 [7] - 建议AI教育从50到100所名校开始示范,逐步推广 [7] 对人工智能依赖的潜在风险 -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削弱人的思考能力,损害思维能力的培养 [5][7] - 师生过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可能忽视对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丢失人类最宝贵的能力 [2] - 所有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都要靠思考,没有思考的学问和社会不会进步 [7]
新书架丨重寻地平线
现代科学全球起源的重新审视 - 质疑现代科学诞生的欧洲中心论 将重大科学时刻置于全球历史范畴 涵盖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的科学理论发展 [2] - 科学革命历史包含整个世界 是融合世界各民族知识的过程 18世纪欧洲科学院组织国家赞助的探险之旅推动物理学航海学测量学发展 [2] - 欧洲探险家依赖土著居民已有知识 在秘鲁依靠印加人文传统 在太平洋依靠波利尼西亚航海技术 在北极依靠土著居民穿越冻土 [2] 东方科学著作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 16世纪末《本草纲目》出版 涵盖1892个植物动物和矿物条目 提出自然界分类标准方法 18世纪流传到欧洲出现法文英文译本 [3] -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瑟夫·班克斯购买李时珍著作 用于识别英国商人送往伦敦的中国植物 [3] - 达尔文《物种起源》诞生与环球航行中搜集整理世界各地发现密不可分 引用更早的俄国与中国著作 一战前被译成至少15种语言 [3] 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全球化特征 - 20世纪初物理学与国际政治联系紧密 国际合作与冲突持续塑造现代科学发展 各国科学家合作为现代物理学作重要贡献 [4] - 爱因斯坦主张科学家团结 加入国际知识合作委员会促进各国科学界联系 [4] - 当前人工智能太空探索气候科学等领域呈现新趋势 中国机器学习突破 阿联酋火星航天器发射 阿根廷气候模型绘制 科技革命更需要国际合作开放共享 [4]
邵亦波谈AI与个人成长丨万字笔记
混沌学园· 2025-09-02 19:58
文章核心观点 - AI时代加剧人类机械化趋势 但个人内在成长能重新连接情感与生命意义 这是应对AI挑战的关键路径[3][14][21] - 量子力学世界观提供新视角 强调连接与互动而非控制与分解 这为人类超越机械思维提供理论基础[17][19][21] - AI技术本质是数学运算 缺乏意义理解能力 若被商业滥用将导致人类更焦虑空虚 但也可转化为支持内在成长的工具[25][27][34] 个人成长转变 - 从理性效率优先的"机器人"状态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 情绪感受成为鲜活生命的重要标志[6][7][9] - 深度人际连接带来满足感 自卑感从八九分降至一两分 显著改善人际关系质量[11][12] - 生命意义来源从外在成就转向内在平静 实现无需依赖事件的持续满足感[13][21] 社会现状数据 - 英国89%年轻人认为生命无意义 美国20%-50%人群感到极度孤独 显示物质丰富与精神匮乏的背离[22] - 美国CDC数据显示近25%女孩有自杀倾向 10%曾尝试自杀 中国青年自杀数据同样严峻[22] - 社会普遍存在焦虑与空虚交替 愤怒成为掩盖内心缺失的防御机制[23] AI技术本质 - AI基于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运作 通过tokenize将词汇数字化 完全脱离意义理解[25][26][27] - Transformer架构依赖参数调整(backpropagation) 本质是数学预测模型 无情感体验能力[26][27] - OpenAI投入上亿美元验证大数据训练有效性 但过程未涉及任何意义构建[27] AI社会影响 - 短视频等刺激产品延长用户使用时长 Instagram应用AI后用户时长增长15%[28] - 《机器人总动员》场景渐成现实 人类每日屏幕时间超10小时 与真人及自然接触锐减[28][29] - 外卖快递等服务加剧隔离 商业平台通过行为编程影响用户 非出于恶意但强化机械惯性[29] 解决方案与工具化应用 - 重新连接身体感受 识别情绪的身体表征(如脸红胸口堵) 而非逻辑化叙述[31] - 发掘真我本质品质(平静/喜悦/力量) 通过练习建立内在连接 减少外界依赖[32] - AI硬件未来2-3年可实现全程陪伴 需主动选择将其用于内在成长提示(如情绪管理)而非商业刺激[34] - AI可实时监测情绪并提供干预建议 如提醒深呼吸避免习惯性反应 促进有意识回应[34]
量子专题:2025量子互联网与算网协同体系架构白皮书
搜狐财经· 2025-08-26 00:07
量子信息技术基础 - 量子力学核心概念包括叠加态、纠缠态和量子测量,用于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19][20][23][37] - 量子通信应用包含量子密钥分发(QKD)、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QSDC),基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实现绝对安全通信[11] - 量子计算分为四阶段发展,现有超导、离子阱等物理平台,关键算法包括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利用量子态叠加原理实现并行运算[11] - 量子精密测量突破标准量子极限,应用于量子时钟网络和长基线望远镜等领域[11] - 实验系统涵盖线性光学、原子和超导等平台,需满足DiVincenzo五大要求[1] 量子互联网架构 - 量子互联网发展分六阶段:可信中继、准备和测量等,现有多国部署可信中继网络[1] - 量子中继分四代发展,第一代含预报式纠缠分发技术,全光中继采用簇态方案[1] - 协议栈方案包括Van Meter五层和Wehner五层等多类架构[1] - 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基于经典-量子混合帧和经典帧辅助混合分组交换两种方案,实现单光子与纠缠网络数据传输[1][16] 量子互联网运行模式 - 设计初期少资源量子互联网运行模式,分为用户网络与主体网络,节点类型包含用户和路由器等[1] - 采用集中式调控机制,请求分为本地处理与远程处理两种方式[1] - 以BBM92-QKD和分布式量子计算为例展示应用协议运行,需先建立端到端纠缠信道再执行协议[1][17] 量子算网协同 - 量子计算协同化呈现三大趋势:量子云计算、量子-超算融合和分布式量子计算[1] - 因量子应用对保真度、延迟等特殊要求,需通过算网协同实现资源优化[1] - 研究方向聚焦资源抽象与建模、量子业务建模和调度框架建模三大领域[1] - 量子互联网当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需突破量子中继、纠错码等技术,结合经典基础设施催生新业态[1][12]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新浪财经· 2025-08-22 14:25
核磁共振技术原理 - 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对象为人体内的氢原子核 与核辐射无关[3] - 氢原子核具有自旋特性 产生磁性 自旋不为0的粒子像小指南针[3] - 氢原子核在人体水和脂肪中大量存在 对核磁共振灵敏度最高[4] 成像过程机制 - 超导磁体产生强磁场 强度达地球磁场数万倍[18][20] - 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以磁场方向为轴旋转 外加磁场越大旋转越快[6] - 射频脉冲电磁波与氢核旋转频率相同 氢核吸收能量后翻转至垂直磁场方向[10] - 氢核释放两种特征电磁波 分别代表平行和垂直磁场方向的核数量变化[10][12] 空间定位与图像生成 - 采用三维梯度磁场替代均匀磁场 每个空间点磁场强度不同[16] - 通过共振频率差异精确定位信号来源位置[16] - 不同组织(脂肪/脑脊液)氢核恢复速度不同 信号特征存在差异[16] - 计算机通过信号处理生成层次分明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16] 技术优势与应用 - 对脑部 软组织 关节等含水丰富部位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优势[16] - 可清晰显示水果内部结构(如香蕉)因水果富含水分[18] - 无电离辐射 比X光和CT更安全 强磁场未达危险强度[22][24] 安全风险因素 - 强磁场达3 0T(约地球磁场60000倍)可瞬间吸附金属物品[18][20] - 超导线圈持续工作 非检查期间磁场仍存在[18] - 事故主因是未遵守操作规范(如佩戴金属项链进入扫描室)[1][24]
张朝阳与David Tong谈物理学习:科学教育必须注入严谨的数学思维
央广网· 2025-08-19 09:34
核心观点 -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与剑桥大学教授汤大卫进行近三小时物理对话 覆盖经典力学 电磁学 相对论 量子力学等领域 强调基础科学传播的重要性 并主张利用互联网作为公共教育工具 [1][3][11] 经典物理 - 牛顿力学创立过程存在秘辛 牛顿曾将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成果尘封二十年 直到哈雷登门拜访才面世 牛顿第二定理通过方程两边质量相消揭示引力普适性 [4] - 流体力学中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曾因忽略粘性项被误认为飞机不能飞 1905年普朗特发现粘性项导致机翼边界层内湍流和梯度效应叠加产生升力 粘性项是飞机起飞核心而非机翼形状 [5] -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运动也能用流体力学描述 该方程被视为宇宙通用语言 英国物理系普遍忽视流体力学教学是巨大遗憾 [5] 场论革命 - 电磁学发展是理论突破典范 法拉第提出场概念 麦克斯韦整合电磁场方程预言光速恒定 为相对论铺路 麦克斯韦方程组4条方程加1条洛伦兹力方程描述全部电磁相互作用 百年未变 [6] - 量子力学框架由海森堡1925年创立 矩阵力学成为主流表述形式 精髓在于离散性即束缚态分立能级 而非薛定谔的猫等出圈词汇 [7] - 量子场论曾面临无穷大相互作用难题 导致玻尔设想推翻能量守恒 海森堡考虑打破空间连续性 二战后才逐步攻克 缪子反常磁矩问题去年取得进展 格点QCD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小数点后第9位完美吻合 [7] 宇宙之谜 - 广义相对论中任一时空点小邻域可近似为平直时空或匀加速时空 但无法通过全局调整将引力变成加速度 因相邻点可能感受不同加速度 [8] - 2015年引力波发现是本世纪最伟大科学突破 源于两个30倍太阳质量黑洞合并 黑洞需绕行数十亿年靠引力波消耗能量才可合并 若发现数百倍太阳质量黑洞则预示新物理规律 远小于太阳质量黑洞必源于宇宙大爆炸 [8] - 银河系有百亿颗恒星 全宇宙有千亿个星系 类太阳系结构普遍存在 物理学家从概率角度认为宇宙应存在外星生命 但生物学家认为生命形成需极低概率巧合事件 [8][9] - 外星生命与地球距离极其遥远 因宇宙均匀性只体现在百万光年尺度 外星人或UFO抵达地球可能性微乎其微 时空尺度限制让星际造访几乎不可能 [9] 科学推广 - 汤大卫教授讲义在个人网站收获百万点击量 但科普比教学更具挑战性 因必须使用比喻 物理是数学的语言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坚持放入公式E=MC2 结果成为畅销书 [10] - 科学本质是数学与计算结合 科普不必回避公式和深度 科学教育必须注入严谨数学思维 《张朝阳的物理课》以硬核推导为特色 用数理公式研算万物规律 成为火爆全网知识IP [10][11] - 互联网时代让知识传播更平等 物理学家可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研究成果 利用互联网作为公共教育工具 让大众参与讨论交流 建议年轻人更多参与社交成为关键意见领袖 [3][11]
张朝阳对话理论物理学家汤大卫:我们来自量子涨落,也都是恒星的尘埃
量子位· 2025-07-31 14:51
物理学发展历程 - 牛顿力学起源于开普勒三定律与牛顿的平方反比引力定律推导,关键突破在于利用平方反比律证明行星椭圆轨道[2][3] - 分析力学(拉格朗日/哈密顿体系)比牛顿力学更强大,能统一处理对称性问题并为量子力学算符理论奠定基础[5][6][7] - 量子力学诞生于1925年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其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世界的离散性本质而非哲学讨论[25][26][29][30] - 量子场论经过1925-1950年发展成型,标准模型精度达到电子磁矩13位小数吻合,成为描述宇宙的基础框架[33][34] 前沿物理研究 - 流体力学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研究中展现价值,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可描述这种新物质形态[8][9] - 引力波观测推动黑洞研究,近期发现300-400太阳质量黑洞碰撞事件挑战现有认知[22] - 宇宙结构源于138亿年前量子涨落,暴胀机制仍待研究,地外生命存在概率存在学科争议[22][24] 科学传播方法论 - 科普应避免过度简化类比(如薛定谔的猫),需保留数学严谨性以传达物理本质[30][38][41] - 互联网时代科学家可通过自媒体直接参与公众教育,但需平衡研究时间与传播投入[35][36][37] - AI辅助科研呈现两重性:能高效处理脚本等基础工作,但尚无法替代理论构建与创造性证明[10][11][37]
回溯物理学统一之路,张朝阳对话物理学家徐一鸿
经济网· 2025-07-21 15:01
物理学发展历程 - 2025年是多个重要物理理论的纪念节点,包括狭义相对论120周年、广义相对论110周年、海森堡矩阵力学100周年,这些理论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理解的重大革新 [3] - 牛顿最早统一了天体与地面的力学规律,麦克斯韦完成了电与磁的经典统一,但电磁学与牛顿时空观存在冲突 [3] - 爱因斯坦通过狭义相对论解决了电磁学与牛顿时空观的矛盾,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与引力的联系,量子力学领域则由薛定谔和海森堡的理论共同构成主流框架 [3] - 量子场论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物理理论,能够高精度计算电子磁矩,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进一步统一了电磁、强、弱相互作用 [4] 物理学理论发展的偶然性 - 重要理论的发展契机可能早已蕴含在既有理论中,但未被及时重视,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暗示了洛伦兹对称性,规范对称性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历程 [6] - 赫维赛德曾认为电标势和磁矢势是"数学垃圾",但后来这些概念成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基础 [8] -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幸运的巧合,1911年预言光线弯曲时计算有误,1915年修正后得到正确结果,并由爱丁顿团队证实 [8] 物理学研究与AI的关系 - 当前AI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快速访问数据库,但无法像人类一样探索物理,前沿物理研究仍依赖人类思维的直觉和创造力 [9] - 徐一鸿教授认为AI可能在牛顿力学基础上增加变量或参数,但这并非真正的物理探索方式 [9]
从“一锅基本粒子粥”到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宇宙学研究进展 - 20世纪初物理学面临"两朵乌云"(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紫外灾难),直接催生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大革命性理论 [2] - 21世纪物理学面临"两暗一黑三起源"核心难题: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 [2] - 现代宇宙学已从哲学思辨发展为精确科学,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基本粒子状态 [3][4] 科普著作方法论 - 全书以"光"为线索展开,通过测量天体质量与宇宙膨胀历史引出暗物质/暗能量概念 [3] - 采用案例化比喻手法解释复杂天体物理过程,全书刻意避免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提升可读性 [5] - 创作目标旨在激发公众对宇宙学的兴趣,部分读者可能因此选择科研道路,多数读者可获得哲学启迪 [5] 跨学科关联 - 将庄子"至大无外谓宇宙,至小无内谓粒子"的哲学观与现代宇宙学研究框架形成呼应 [3] - 引用南宋词人吴潜"宇宙竟如何无人省"的慨叹,对比现代精确宇宙学取得的实证突破 [4] - 生命组成元素需经历亿万年的宇宙演化过程,从时空尺度赋予生命存在特殊意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