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

搜索文档
微信AI搜索被质疑侵犯个人隐私?腾讯回应:优化使用体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7-02 19:24
微信AI搜索功能争议 - 网友发现微信AI搜索的"快速模式"能一键生成人名相关的生平简历 且公众号推文中人名会变成超链接 引发隐私担忧 [2] - 社交平台出现"微信AI隐私"讨论 部分用户反馈搜索到自己生平信息 质疑AI边界感 [2] - 公司回应称AI搜索仅整合公众号及互联网公开信息 未使用用户隐私数据 将优化体验 [2] 微信AI搜索功能现状 - 目前部分人名搜索无结果 但多次尝试后仍可获取回答 推文人名超链接功能已取消 [2] - 测试显示某些人名仍能搜索到简历式回答 [7] 微信AI搜索技术架构 - 功能于2024年2月15日推出 最初接入DeepSeek-R1模型进行灰度测试 [7] - 当前集成三种回答模式:"快速回答"、"深度思考R1"(DeepSeek-R1)、"深度思考T1"(Hunyuan-T1) [8] - 公司强调内容来源为微信生态及全网公开信息 不涉及用户个人隐私数据 [8]
直播预告:「开箱」华为盘古首个开源大模型
机器之心· 2025-07-02 18:40
大模型开源与技术突破 - 华为一次性开源两个大模型:70亿参数的稠密模型「盘古 Embedded」和720亿参数的混合专家模型「盘古 Pro MoE」,同时开源基于昇腾的模型推理技术 [1] - 盘古 Pro MoE在SuperCLUE 5月榜单中位列千亿参数量以内模型国内并列第一,智能体任务表现比肩6710亿参数的DeepSeek-R1,文本理解与创作领域排名开源模型第一 [2] - 盘古 Embedded在学科知识、编码、数学和对话能力方面优于同期同规模模型 [2] 核心技术优势 - 采用分组混合专家MoGE算法、自适应快慢思考合一、全链路高性能推理系统优化等技术,显著提升训练和推理效率 [3] - 盘古 Embedded通过迭代式蒸馏微调、延迟容忍调度框架、双系统快慢思维框架三大技术,实现推理延迟降低与精度保持,尤其适合移动设备等资源受限场景 [12][13] - 盘古 Pro MoE通过MoGE架构解决负载不均衡问题,结合混合并行优化、通算融合、量化压缩等方法,在昇腾910/310硬件平台实现推理效率大幅提升 [16] 模型性能与部署 - 盘古 Pro MoE总参数720亿,激活参数160亿,在4000+昇腾NPU集群长稳训练,通用知识、数学推理等能力优于同规模模型 [16][17] - 昇腾平台针对盘古 Pro MoE优化H2Parallel分层混合并行、TopoComm拓扑亲和通信、DuoStream多流融合等技术,实现极致推理性能 [20][21] 行业应用与演示 - 盘古 Pro MoE将在通用问答、复杂推理、金融场景等任务中进行实例演示,展示模型特性 [24] - 技术分享涵盖模型训练优化、推理系统实践及实际应用效果,面向学术与行业从业者提供洞察 [4][5] 研究团队背景 - 核心研究人员来自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和先进计算与存储实验室,包括陈汉亭(大语言模型架构专家)、唐业辉(MoE模型训练专家)、李小松(推理系统优化专家)等,均在国际顶会发表多篇高引论文 [14][18][22]
巨头开源的背后,是价格战还是价值战?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2 17:30
开源背后的巨头博弈与产业终局 - 谷歌开源轻量级模型Gemma但保留核心Gemini 2.5 Pro Meta的LLaMA虽开源但附加商业限制 反映巨头通过开源吸引开发者同时控制核心变现能力[1] - 中国公司如阿里通义千问 DeepSeek 百度文心4 5采取全尺寸开源策略 旨在快速抢占用户心智 建立事实标准与硬件生态 探索自主技术路径[1] - 百度与谷歌作为"搜索+大模型"代表 开源策略差异体现战略分歧 百度可能试图破解搜索业务创新瓶颈[4] AI时代的开源新格局 - 大模型可能像操作系统免费化 竞争焦点转向生态建设 后训练技术或成关键突破点[4] - 开源模型与国产硬件结合被视为中国发展自主AI的独特路径 挑战美国主导的开放标准体系[4][5] - 当前开源精神与商业逻辑相比传统开源项目如LVS发生显著变化 社区发展与巨头主导的平衡成焦点[4] 开源AI浪潮下的开发者机遇 - 开发者面临选择:成为Agent插件开发者或创建独立AI原生应用 氛围编程可能改变开发门槛但或导致应用泛滥[10] - 软件架构师角色价值受AI冲击 开发者核心竞争力需从编码转向提示工程 系统设计等新领域[10] - 基础模型免费化背景下 开源AI公司需探索新商业模式 如增值服务 硬件集成等[4][10] 产业趋势与竞争动态 - 参数规模触顶后 开源成为定义生态主导权的核心手段 涉及资源 标准 人才的多维度竞赛[8] - 行业进入产业范式重构期 企业需通过开源构建护城河 同时应对安全风险与速度的平衡挑战[5][8]
All in AI 两年,AI代码采纳率突破50%!安克创新龚银:AI平台一旦过时,我们会毫不犹豫重构
AI前线· 2025-07-02 15:49
AI战略转型与探索 - 2023年公司决定All in AI,探索AI在内部运营和新产品形态的应用,期间有失败项目也有成功案例[1] - 2023年主要进行全员AI工具使用探索,初步落地智能客服、营销等场景[2] - 2024年转向深度探索,选择亚马逊云科技的生成式AI技术与云计算服务,从产品线和内部效率两方面实践[2] 技术平台建设 - 内部建设AIME智能体平台,使非技术岗位员工也能使用AI能力[2] - 自研插件式编程体系代码采用率从2023年30%提升至2024年37%,2025年借助亚马逊云科技突破50%[2] - 利用Vela内容生产平台覆盖从产品设计到营销物料生成,设计团队效率提升超50%[3] 业务场景应用 - 在AnkerSOLIX充电产品中融合AI技术实现电能供需动态识别[3] - 中美技术团队建立联合项目机制,共同确定年度重点探索项目[3] - 使用Amazon SageMaker进行小型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利用Amazon Bedrock加速应用开发[3] 落地评估维度 - 业务成熟度评估包括流程清晰度、数据质量、业务目标明确性和责任人明确性[4] - 技术成熟度评估当前AI技术是否足够支撑商业级应用[8] - 团队成熟度评估组织内部实施能力,能力不足时可寻求外部合作或暂缓项目[8] 数据建设挑战 - 企业间数据质量差异显著影响AI实施效果[7] - 重点在于将业务人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AI友好的高质量数据[7] - 当前普遍采用人类可理解的数据形态作为中间转换层,目标是实现数据自带丰富语义[7] 创新管理策略 - 确定性高场景要求明确ROI,如智能广告、智能客服[10] - 探索性场景不设短期ROI和时间限制,如制造业创新探索[10] - 约1/3团队肩负明确ROI指标,其余团队专注不确定性领域探索[10] 技术迭代应对 - 主张在关键节点发现成果未达预期时迅速调整方向[12] - 随着模型推理能力增强,将毫不犹豫重构平台核心价值发生转移的项目[12] 行业技术趋势 - 当前AI创新更多由技术原生驱动创造全新C端体验[11] - 产品定义各环节深度融入AI能力可极大提升效率[11] - 大模型核心能力在于信息汇聚与理解,但存在确定性与行业需求矛盾[8][9]
大模型在体育场景“开挂”
科技日报· 2025-07-02 14:57
产品功能 - 国内首个体育训练康复大模型SportsGPT可提供跑姿、速度均匀度、手臂摆幅等关键指标分析并自动生成训练方案[1] - 支持体育训练、运动康复、体育科研三大场景应用,服务对象涵盖健身人士、专业运动员和科研人员[1] - 具备实时动作指导和个性化训练规划能力,覆盖跑步、投掷、跳跃、游泳等多个运动项目[4] - 运动康复功能可解答损伤处理、中医治疗、康复动作等专业问题,提供症状诊断、治疗建议等全方位指导[5] - 作为康复师助手可完成患者信息收集、量表分析工作,生成可视化数据提升工作效率[5] 技术能力 - 核心能力为"学习"和"计算",通过近万份优秀运动员生物力学诊断报告训练模型[7] - 可快速计算并识别技术动作优劣,对比顶级运动员数据特征预测体育潜力[7] - 分析效率从传统数天缩短至几分钟,已被国家队和体育科研团队采用[7] - 未来将实现从数据分析向智慧预测转变,目标预测伤病风险和竞技状态变化[8][9] 市场认可 - 入选工信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公布的《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名单[1] - 成为全国唯一入围的底层大语言模型,获得官方认可[1] 用户反馈 - 健身用户可通过小程序获得动作分解、错误纠正和专业训练计划生成服务[2] - 运动损伤用户表示其多维度专业解答能缓解焦虑并指导科学康复[5] - 科研人员肯定其显著提升从数据采集到结果反馈的全流程效率[7] 发展挑战 - 需解决数据生态和标准化路径问题以实现大规模推广[4] - 需提升专业信任度并通过临床验证确保康复方案准确性[6] - 需攻克个性化康复方案动态生成的难点[6] - 需融合更多生理心理数据建立更精准的预测算法模型[9]
OpenAI披露GPT系列新进展,微美全息(WIMI.US)正加速AI技术融合与产业变革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2 11:54
OpenAI最新动态 - OpenAI即将推出一款远超业界预期的开源模型 具备强大的本地运行能力 将推动AI技术普及与创新 [1][2] - GPT-5预计今年夏季面世 支持语音、图像、代码和视频等多模态输入 标志着AI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2] - GPT-3成本短期内大幅下降 使用成本持续降低趋势将延续 完全多模态模型将带来革命性计算机界面 [2] 大模型行业趋势 - 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千行百业 推动产业创新 开辟新应用场景 [3] - 行业细分趋势明显 垂类模型因成本低、精度高成为特定场景需求 通用大模型并非所有企业必需 [3] - 中金公司指出 多Agent构建与定制化Agent将成为趋势 企业数据整合治理重要性凸显 [3] 微美全息战略布局 - 微美全息聚焦AI全产业链布局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4] - 公司打造「全息云」平台 开放模型代码、算力接口及工具链 推出覆盖文本生成、视频理解等场景的推理大模型 [4] - 支持开发者调用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二次开发 持续深化多模态大模型以扩展AI+产业融合边界 [4] 行业前景展望 - 2025年将成为AI应用大规模落地元年 市场增长潜力惊人 [5]
独家丨对话云知声黄伟:撕掉博士标签,成为真正的CEO
创业邦· 2025-07-02 11:12
公司概况 - 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在港交所挂牌,成为"港股AGI第一股",IPO发行价每股205港元,募资总额3.2亿港元,首日收盘价296.4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4.59%,市值约210亿港元[3] - 公司成立于2012年7月,由中科大博士黄伟与梁家恩联合创立,定位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与应用研发,从语音识别演进至生成式AI,2024年收入近10亿元[5][7][8] - 成立至今完成至少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投资方包括挚信资本、启明创投、中网投、京东、360、高通创投等30多家机构[4] 商业模式与技术布局 - 采用"云端芯一体化"战略,将AI能力模块化实现快速场景适配,2023年提供约1300万颗消费级AI语音芯片,2024年芯片出货量达3600万颗[8][17] - 构建"一横一纵"业务矩阵:"一横"覆盖消费电子、汽车、家居等物联网场景,"一纵"深耕医疗知识密集型场景,2024年山海大模型收入达7420万元,客户65家[22] - 智慧生活业务为营收主力,2022-2024年收入从4.9亿元增至7.4亿元,占比超78%,客户涵盖大型保险集团、深圳地铁等[19] 医疗领域突破 - 2013年率先布局医疗AI,2022-2024年医疗业务收入从1.1亿元增至2.0亿元,占比提升至21.2%,服务北京协和医院等576家客户[12][14][9] - 通过AI语音技术将医生病历书写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产品覆盖智能导诊、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及医保支付管理等场景[12] - 医疗业务采用"标杆效应"策略,与协和医院深度合作积累临床经验,形成技术壁垒,2024年在医疗AI服务市场排名第四[12][14][9] 技术演进与行业地位 - 2016年建立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17年推出基于BERT的大语言模型UniCore,2023年发布600亿参数的山海大模型[8]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三,医疗AI服务市场排名第四[9] - 坚持不卖模型只卖解决方案的策略,认为"卖模型是伪命题",专注基于山海大模型的产品化输出[26][27] 创始人特质与创业历程 - 创始人黄伟出身军人家庭,性格坚毅,拥有中科大语音方向博士学位,曾带领团队在NIST声纹识别评测中力压MIT、斯坦福等机构[6] - 2012年创业初期掏空积蓄并借款200万元,拒绝巨头收购,坚持13年将公司带至上市[7][8] - 强调创业者需忘掉博士标签,以商业组织CEO身份思考,将技术、产品、商业深度融合[29][31]
依米康:参编绿色数据中心新标准,铸就低碳未来核心竞争力
财富在线· 2025-07-02 09:37
行业趋势 - AI和大模型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导致数据中心面临高密度算力需求与能耗挑战 [1] - 绿色节能技术从"选择题"转变为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1] -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加快对数据中心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 [5] 公司参与标准制定 - 公司是国家标准GB/T 44989-2024《绿色数据中心评价》重要参编单位 [2] - 该标准是我国首部系统性指导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与评估的国家级标准 [2] - 公司为关键指标设定、能效评估体系及绿色运维路径提供切实可行建议 [2] 技术创新 - 公司构建覆盖多种应用场景的绿色节能产品体系包括液冷系统、氟泵自然冷机组和双擎自然冷风墙 [4] - 液冷系统可实现PUE低至1.1以下大幅降低制冷能耗 [4] - 氟泵自然冷机组显著提升全年运行效率尤其适用于中高纬度地区 [4] - 智能监控平台集成AI算法实现设备状态、能耗数据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 [4] 定制化解决方案 - 公司以"绿色+智能+高效"为核心理念打造定制化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5] - 方案成功助力客户实现数据中心绿色转型与效能跃升 [5] - 未来将持续深化液冷、AI运维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 [5]
AI数据服务爆发,打造大模型背后的数据引擎丨热门赛道
创业邦· 2025-07-02 08:11
AI数据服务行业概述 - AI数据服务涵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增强、质量控制及交付全流程,是AI模型从实验转向商业应用的关键推动力[3] - 行业开发范式从模型优化转向数据质量提升,以减少数据与模型割裂,抑制幻觉并改善输出[3] - 服务应用场景包括大语言模型训练、自动驾驶、金融风控及医疗图像识别等[3] 技术演进与服务模式 - 早期依赖人工采集与标注,目前向智能化与平台化跃升,采用自动标注、弱监督学习及数据合成技术降低成本[5] - 编程式标注(如Snorkel AI)通过标签函数和自动推理提升效率,替代传统人工贴标签方式[6] - 三种主流服务模式对比: - **自动化标注**:算法驱动,效率高但准确率中等,代表公司Snorkel AI、Labelbox[7] - **专业数据采标**:人工为主,高精度需求场景适用,代表公司Appen、iMerit[7] - **全栈式服务**:自动+人工结合,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代表公司Scale AI、Sama[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数据采集设备、标注工具及合规接口供应商(如Snorkel、Label Studio)[8] - **中游**:核心服务环节,提供定制化数据处理(如医疗影像去标识化、自动驾驶多模态标注)[8]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自动驾驶、医疗AI、金融风控等,推动中游服务专业化与自动化[9] 行业融资与趋势 - 2020年融资事件达33起高峰,2021年后波动趋稳,显示行业进入成熟期[9] - 近期大额投资动态: - Meta拟148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22] - 亚马逊5年投200亿澳元(129.7亿美元)扩建澳大利亚AI基础设施[21] 代表企业分析 尚跃智能 - 成立于2022年,聚焦自动驾驶、医疗等领域,构建结构化超声影像数据集[10] - 2025年完成Pre-A2轮融资(未披露金额),投资方为汉口基金[12] 博登智能 - 成立于2019年,提供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数据全流程服务,BASE平台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13] - 2025年完成亿元A轮融资,由上海国际集团独家投资[15][17] 文德数慧 - 成立于2023年,主推AutoConnect AI数据服务平台,覆盖自动驾驶多模态标注[18] - 2025年完成天使+轮融资(未披露金额),投资方为宜宾产城科创[19][21] 技术热点与生态动态 - 阿里云发布Data Agent系列产品,整合AI与数据工具智能化能力[23] - IBM推出非结构化数据解决方案,拟收购DataStax增强矢量搜索功能[26] - Crusoe Energy与Redwood合作推出全球最大二手电池供电数据中心(2000块GPU)[27]
金融业拓展深化大模型应用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3
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现状 - 中国银行业在大模型落地应用方面走在前列 应用范围已从国有大行 股份制银行扩展到头部区域性银行 [1] -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已全面启动大模型应用建设 并在前台 中台 后台均有正式投产的应用案例 [1] - 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从前台业务(智能投顾 产品咨询智能客服)到中后台业务(智能反洗钱 智能监管) [1] 银行业AI应用的发展趋势 - 2025年预计将看到更多银行积极拥抱AI 探索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 [1] - 银行业需要构建完善的治理框架和风险防范机制 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合规与可持续发展 [1] - 银行业应深入研究不同业务场景的实际需求 针对财富管理 投资策略等重要领域探索AI与行业专家结合的模式 [2] 当前AI应用的局限性 - 大模型实际效果与用户期望存在差距 如AI智能客服的"答非所问"和"已读乱回"问题 [2] - 在财富管理 投资策略等银行重点领域 大模型应用仍存在局限性 与核心业务尚未深度融合 [2] - 大模型存在"广而不精"现象 需要从"可用"迈向"优用" 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 [2] 银行业AI应用的优化方向 - 根据实际需要对大模型进行优化调整 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降低运营成本 [2] - 建立健全用户反馈响应机制 通过用户交互数据优化算法 提升语义理解与精准回答能力 [2] - 银行需要持续资源投入 推动模型本地化优化 保障数据质量 提升应用成效 [3] AI在银行业的潜在应用领域 - 大模型在客户营销 业务创新 风险管理 机构运营等方面都具有持续开发潜力 [3] - 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和推广降低了银行的成本投入 但需要从"可用"迈向"优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