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
搜索文档
澳洲税收报告出炉:个人所得税破$2980亿,139位百万富豪却零缴税
搜狐财经· 2025-06-27 21:44
税收总体情况 - 2022-23财年澳洲总税收达5774亿澳元,较上一年度增长473亿澳元 [1] - 个人所得税收入2980亿澳元,占总税收的51.6%,为最大税收来源 [1] - 公司税收入1400亿澳元,占比24.2% [2] - 商品及服务税(GST)收入817亿澳元,占比14.2% [2] 个人所得税细节 - 年收入超过100万澳元的高收入群体中,有139人通过扣除手段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1] - 工作相关支出为最普遍的扣除项目,纳税人共申报283亿澳元扣除额 [2] 其他税种收入 - 消费税(烟草、燃料、酒精)收入254亿澳元 [2] - 养老金税收贡献240亿澳元 [2] - 石油资源租赁税(PRRT)、豪华车税(LCT)和葡萄酒平衡税(WET)三项合计收入42亿澳元,不到总税收的1% [5] 职业与地区收入 - 外科医生为澳洲收入最高职业,平均年收入472,475澳元 [5] - 悉尼东部邮编2027区域(包括Pipers Point、Edgecliff等)以279,712澳元平均收入成为全国最富裕地区 [5]
领取养老金要缴3%个税?权威解答来了!
新华网财经· 2025-06-27 15:24
养老金税收政策解读 - 文章核心观点:明确区分基本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税收政策,基本养老金免征个税,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需缴纳3%个税,该政策自2022年起实施,对不同收入群体影响不同 [1][3][4] 基本养老金与个人养老金区别 - 基本养老金属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后按月领取,免征个人所得税 [1][2] - 个人养老金为自愿参加的补充养老制度,2022年实施,每年缴费上限12000元,领取时按3%税率缴纳个税 [1][3] 个人养老金税收政策细节 - 缴费阶段:每年12000元限额可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 [3] - 领取阶段:统一按3%税率计税,低于个税超额累进税率(3%-45%) [3] - 政策目的:通过递延纳税优惠鼓励长期储蓄,同时设置缴费上限防止避税 [3] 不同收入群体影响分析 - 高收入群体(边际税率>3%):通过税收递延更划算,例如年收入20万元者每年可节税约800元 [4] - 低收入群体(月收入<5000元):因未达个税起征点,参与可能不划算 [4] - 截至2023年11月,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超7000万,30-40岁参与者为主 [4] 政策动态与市场反应 - 人社部正研究增强制度吸引力的支持政策,引导更多人参与 [4] - 银行App已提供个人养老金节税计算工具,帮助用户评估收益 [4]
官方回应:退休金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23:21
养老金税收政策 - 退休后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1] - 个人养老金属于补充养老保险 每年缴存上限为12000元 缴存时可从工资等收入中扣除且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1] - 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需按最低档3%税率缴税 [1] 公积金政策 - 公积金可用作首付款 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实施该政策 [3]
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部分需按3%纳税吗?人社部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6-24 09:58
最新回应。 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部分需按3%纳税吗?人社部回应称,政策规定,个人养老金领取时,按照领取额的3%缴纳个人所得税,不区分本金和投资收益。 来源:人社部 责 编:李 丹 校 对:王 蔚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 究相关 行 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 股事会专栏 丨 投资小红书 丨 e公司调查 丨 时报会客厅 丨 十大明星私募访谈 丨 昨夜,油价暴跌!伊朗官员证实:接受停火方案 丨 重磅!特朗普:以色列和伊朗已同意全面停火 丨 深夜,美联储重磅! 丨 A股、港股,午后狂拉! 丨 伊朗拟关闭霍尔木兹海峡,外交部回应! 丨 直线拉 升,20%涨停!这一赛道,爆发! 丨 重磅!刚刚,饿了么、飞猪"会师"淘天! 丨 50%关税!美国宣布,今起加征! 丨 原油,开盘飙升! 丨 美国打击伊朗 核设施,外交部发声谴责! ...
5月个税增长12.3%,拆解个税收入增长之因
第一财经· 2025-06-23 13:32
个税收入增长情况 - 2025年前5个月个税收入6572亿元 同比增长8.2% 高于全国税收收入增速(-1.6%)和2024年全年个税增速(-1.7%) [1] - 5月份个税收入1196亿元 同比增长12.3% [1] - 2025年个税收入预算1.57万亿元 预计同比增长6.3% [7] 个税增长驱动因素 -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 名义增长5.5% 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增长5.9%/5.7%/2.7%/5.5% [2] - 股权激励行权和年终奖发放:北京前4个月个税增长6.4% 主要来自相关个税增加 [3] - 低基数效应:2024年前5个月个税收入同比下降6% [4] - 征管强化:税务总局曝光3起偷税案件 其中1人补缴超千万 [5] 个税结构特征 - 年收入100万以上高收入者占申报人数1% 但贡献超五成个税 前10%收入者贡献九成个税 [3] - 证券交易活跃带动:前5个月证券交易印花税668亿元 同比增长52.4% [6] - 红利股税收贡献:银行股等红利股成交放量 持股未满1年分红需缴个税 [5] 历史对比 - 2025年前5个月个税规模(6572亿元)接近2022年(6559亿元)和2023年(6461亿元) 低于2018年(6891亿元) [4]
“走出去人员”如何在Web端进行个税申报?操作步骤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23 09:02
"走出去"人员定义及申报义务 - 居民个人被境内企业、单位、其他组织派往境外工作取得的工资、薪金或劳务报酬所得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1][22] - 居民个人定义: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但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个人 [1][22] 申报办理渠道 - 可通过自然人电子税务局Web端或个税App办理 [2][22] - Web端支持密码登录或扫码登录(需使用个税App扫描二维码) [2][23] 申报前准备工作 - 需查询申报年度专项附加扣除填报情况,可通过"我要查询"功能核对 [4][25] - 存在残疾、孤老、烈属等减免税事项需提前在"完善个人信息—可享税收优惠情形"中添加 [6][27] 申报流程关键步骤 - 进入路径:首页—常用业务—"年度汇算(取得境外所得适用)"或"我要办税"—税费申报功能下的对应入口 [9][29] - 需确认个人基础信息,系统默认预填境内预扣预缴数据,需辅助查询核对 [12][31] - 境外所得收入数据需自行填报,境内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可设置 [12][31] 特殊事项处理 - 经营所得、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转让所得、偶然所得需在对应栏次填写 [16][33] - 境外已纳所得税抵免需填写附表,包括"本年境外已纳税额"和"本年抵免额",并上传完税证明或纳税申报表等凭证 [17][34] - 减免税事项需通过"修改-新增减免税额扣除"功能添加 [17][33] 申报完成确认 - 信息填报完成后需点击提交并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完成申报 [18][35] 注:文档中涉及表格的部分(如doc13、doc15)因数据混乱且无明确行业/公司关联信息,未提取关键要点
个税的蝴蝶效应——5月财政数据点评
一瑜中的· 2025-06-22 23:43
核心观点 - 5月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达12.3%,领跑各税种,且1-5月累计增长8.2%,显著高于全年预算安排的3.2% [4][13] - 个税高增主要由工资薪金(占65.5%)和股息红利(占13.3%)驱动,前者或与体制内工资延迟调整有关,后者受益于红利股成交放量 [5][6][16][18] - 个税全年若维持8.2%增速,将超收约700亿,但量级远小于近年增量债务政策(5000亿~12万亿),仅能对冲部分政策幅度 [7][22] - 后续增量政策观察窗口集中在7月底政治局会议、8月底和10月底人大常委会,政策方向仍取决于经济需求 [8][9][23][24] - 5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1.2%,支出同比4%,增速下滑主因卖地收入转负(-14.6%)及特别国债错位效应消失 [2][41] 分项总结 一、个税表现及驱动因素 - **高增持续性**:工资薪金部分因公务员调薪延迟(2020-2024年特殊事件导致),股息红利部分因上证50等红利股成交放量(2023年10月起持股未满1年需缴税) [5][6][16][18] - **行业贡献**: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1-5月税收+1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7%)等科技领域税收双位数增长 [27] 二、财政收支动态 - **收入端**:5月税收收入增速0.6%(4月1.9%),非税收入-2.2%;中央收入维持正增(+0.4%),地方首次转负(-0.1%) [25][26] - **支出端**:民生类支出(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合计拉动增速2.5个百分点,科技环保支出拉动0.7个百分点,基建类支出拖累1.6个百分点 [35] 三、政策影响评估 - **个税对冲能力**:2024年个税规模14522亿,超收700亿相当于国内消费税0.9个百分点或增值税0.2个百分点,难以匹配万亿级债务工具 [7][22] - **政策窗口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6月底落地,增量债务政策可能于8月/10月人大常委会审议 [8][23][24] 四、广义财政与行业数据 - **卖地收入**:5月同比-14.6%(4月+4.3%),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转负(-8.1%) [41] - **制造业税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5月税收+28.8%,信息传输软件业+10% [27]
上海华培数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搜狐财经· 2025-06-21 07:13
利润分配方案 - 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每股现金红利0.20元的分配方案,以总股本338,533,715股为基数,共计派发现金红利67,706,743元 [1][3] - 分配对象为截至股权登记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收市后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 [2] - 本次利润分配不涉及差异化分红送转 [5] 实施时间安排 - A股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8月26日,除权(息)日为2025年8月27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5年6月27日 [1] - 其他股份类别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6月26日,除权(息)日和现金红利发放日均为2025年6月27日 [1] 分配实施办法 -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红利通过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资金清算系统派发,已办理指定交易的股东可在红利发放日领取,未办理的由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暂管 [4] - 上海华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吴怀磊、吴佳等特定对象的红利由公司自行发放 [5] 税务处理 - 自然人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持股超过1年免征个人所得税,持股1年以内(含1年)暂不扣税,转让时按持股期限补缴 [6] - QFII股东按10%税率代扣企业所得税,实际派发0.18元/股 [7] - 沪港通投资者按10%税率代扣所得税,实际派发0.18元/股 [7] - 其他机构投资者和法人股东自行缴纳所得税,实际派发0.20元/股 [7] 咨询方式 - 股东可通过董事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1-31838505咨询权益分派实施事项 [8]
税收名词——劳务报酬所得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12 08:43
劳务报酬所得定义 - 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独立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纪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2] 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区别 - 工资薪金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 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 [3] - 劳务报酬所得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 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后者不存在这种关系 [3] 劳务报酬所得年度汇算 - 纳税人取得劳务报酬所得如属于应当办理年度汇算的情形 应在取得所得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内 将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并入综合所得 计算最终应纳税额 再减去已预缴税额 得出应退或应补税额 向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退税或补税 [4]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计算 - 计算公式为:应退或应补税额=[(综合所得收入额-60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减免税额-已预缴税额 [5] - 劳务报酬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 [5] 劳务报酬所得收入次数规定 - 劳务报酬所得属于一次性收入的 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 [6] - 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 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6] 政策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6]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89号) [6] - 《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7号) [6]
退休后领取企业年金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吗?
蓝色柳林财税室· 2025-06-10 17:15
企业年金制度概述 - 企业年金是由企业及其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自主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1] 缴费机制 - 企业年金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 企业缴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8% [3] - 企业和职工合计缴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12% [4] - 具体缴费比例由企业和职工协商确定 职工个人缴费由企业代扣代缴 [5] 领取条件 - 职工在退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可选择按月/分次/一次性领取年金 [7] - 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并按保险合同领取 [7] - 出国定居人员可一次性领取年金账户资金 [7] - 新单位无年金时 原年金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或法人受托机构管理 [9] 税务处理 - 退休后领取年金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按月领取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税 [11] - 按年/季领取需分摊至各月后计税 [11] - 已缴税部分可扣除后计算应纳税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