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icon
搜索文档
吴清:证监会“四步走”支持上市公司应对美国关税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10:17
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回应了证监会将如何支持上市公司做好应对美 国关税影响的问题。 吴清指出,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促进 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努力传递一些监管的温度。尽力的帮助受影响的企业应 对美加征关税的冲击。 三是支持转型升级,特别是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来转型升级。去年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深两市 披露重组的项目接近1400单,同比增长了40%。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过了160单,同比增长了2.4倍。 我们目前正在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监管指引,进一步完善并购六条的配 套措施。以更大的力度来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来围绕产业逻辑来强身健体、激发活力、提高质量,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及风险抵御的能力。 四是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股债、REITs等多种工具来开展直接融资, 也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法依规赴境外上市,增强全球市场的拓展能力。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吴鸿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走访帮扶。从去年到今年3月底,证监会同地方政府累计走访了2352家上市公司 ...
关税如何影响A股公司?吴清,最新回应!
券商中国· 2025-05-07 10:01
关税将如何影响A股的上市公司?刚刚,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了最新回应。 A股上市公司具备强大韧性和适应能力 吴清表示,针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不少上市公司通过公告、业绩说明会等方式进行了披露,总体来看,美国的关 税政策冲击了全球的经贸秩序,上市公司的经营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不少对美出口占比较高公司影响较大。A股上市 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优秀企业群体代表,有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超大规模的内需和潜在的需求是底气,A股上 市公司近9成收入来自国内。一季报显示,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步增长3.6%,实体经济类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了4.3%。 在加强监管同时传递监管温度,帮助受影响企业应对关税冲击 吴清表示,4月7日以来,35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计划,体现了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和发展充满信心。下一步 证监会将继续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在加强监管同时传递监管温度,尽力帮助受影响企业应对关税冲击。 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助力纾困解难 吴清表示,对于受关税影响比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股权质押、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方面进一步增强监管,帮助纾困解 难,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豁免 ...
吴清:更大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
快讯· 2025-05-07 09:49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 并购重组转型,目前证监会 正在抓紧修订上市公司重大 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并购6条的配套措施,以更大力度支持上市 公司并购重组。 ...
Goheal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为什么它能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增长?
搜狐财经· 2025-04-30 17:13
核心观点 -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关键路径,通过资源重组、技术突围和资本杠杆实现从线性成长到指数级增长的跃迁 [1] - 并购重组能够突破内生增长瓶颈,在资源整合、技术获取、资本运作和协同效应等方面创造显著价值 [17] 资源整合 - 横向并购可快速提升市场份额,细分行业集中度平均提升30%以上 [2] - 纵向并购能降低15%以上的单位成本,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5] - 并购使企业从单一运营转变为掌控全产业链的"旗舰舰队" [6] 技术突破 - 技术并购可跳过长期研发过程,70%被并购企业在交易后三年内推出新产品线 [7] - 通过并购直接获取核心专利和成熟团队,实现"技术跃迁"而非闭门造车 [8][9] 资本运作 - 股权支付并购方式普遍带动市值上涨超过交易对价的200% [10] - 资本杠杆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火箭引擎",实现小股本撬动大并购 [11] 协同效应 - 优秀并购项目运营费用率下降5-8个百分点,显著提升利润空间 [13] - 央企并购案例中ROE平均提升2.3倍,体现管理协同的价值 [13] 周期跨越 - 多元化并购可对冲行业周期风险,如传统制造业并购新能源实现"双轮驱动" [15] - 跨境并购帮助突破技术封锁,在地缘敏感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15] 政策与市场环境 - 科创板小额快速通道将并购审核周期压缩至30天,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16] - 2023年央企重组数量同比增长40%,政策推动并购活跃度 [16] - 2024年A股新陈代谢率同比提升15%,市场加速优化资源配置 [16]
Goheal:行业风云变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如何改变行业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4-30 16:55
行业并购重组趋势 - 行业格局重塑呈现跨越式跃迁,并购重组成为资源洗牌、技术跃迁和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手段 [1][3] - 新"国九条"政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尤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4] - 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2024年并购交易金额比历史均值暴涨50%以上 [4] 政策驱动与行业集中度 - 科创板企业并购效率显著提升,小额快速审核通道使重组从立项到落地仅需四个月 [4] - 国有资本在"三个集中"战略下主导横向并购,军工、能源等行业CR5从五成跃升至七成以上 [4] - 央企和地方国企通过并购加速行业整合,头部企业市占率快速提升 [4] 技术并购与产业重构 - 人工智能领域85%的并购案例聚焦算法、算力等底层模块的补齐与加强 [5] - 头部AI企业通过并购垂直应用公司实现全链条布局,市占率从18%跃升至34% [5] - 传统制造业27%的并购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等高附加值领域,推动产业链升级 [5] 马太效应与竞争格局 - 计算机行业TOP10企业通过并购新增专利数量占全行业82%,中小企业技术代差扩大 [6] - 半导体领域超四成并购标的为未盈利的研发期企业,通过"资本输血型并购"押注未来技术 [6] 跨境并购与全球化布局 - 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金额同比增长68%,集中在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等领域 [7] - 跨境并购通过收购欧洲技术企业绕开贸易壁垒并提升全球市场话语权 [7] 行业未来展望 - 并购重组通过政策驱动、技术重构和全球化布局改写资源流动与竞争逻辑 [8] - 行业可能走向头部企业主导的寡头化,或受新技术革命与地缘政治影响重新洗牌 [10] 公司背景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专注于全球并购控股,业务涵盖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并购重组及资本运作 [10]
Goheal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的股价走势:媒体报道的潜在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4-29 17:03
"人言之不预,非为不传。"古人云,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在资本市场上,媒体报道常常成为影响投资者情绪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并购重组这种市场 敏感性极高的事件中。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股价走势,从未仅仅是财务报表和市场走势的简单叠加。背后,更隐藏着媒体对舆论引导的深远影响。正如美国 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在多次并购案例中所观察到的,媒体报道不仅能为并购案的成功塑造舆论环境,也能在不经意间扭曲市场的预期,从而影响股价波 动。 媒体的"正面效应":股价上涨的助推器 当上市公司宣布并购重组时,市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围绕着该事件展开的媒体报道。正如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所分析过的多个案例,媒体的报道常 常能在短期内引发股价的快速上涨。尤其是当媒体在报道中对并购案持积极态度时,往往会激发市场的乐观情绪。例如,某家知名科技公司在宣布与一家初 创企业进行战略并购时,媒体普遍报道该事件为行业内的一次"革命性整合"。由此,投资者纷纷跟风买入,股价在短短一周内上涨超过30%。 然而,在并购重组事件中,最令人担忧的并不是单一的正面或负面报道,而是媒体报道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当企业宣布并购案时,媒体报道常常会 在短时 ...
上交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则、政策与案例一本通》.pdf
梧桐树下V· 2025-04-25 20:47
南微医学收购CME案例 - 南微医学拟现金收购CME公司51%股权,交易金额不超过3672万欧元(约2.89亿元人民币),无需证券监管机构审核或股东大会审议[4] - CME是西欧重要医疗器械分销商,与南微医学在销售渠道和产品上高度互补,收购将提升南微医学在欧洲的自有销售渠道份额[4] - 南微医学海外收入占比约40%,直销收入占比从2017年5.68%提升至2023年19.09%[4] 交易背景与目的 -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因商业保险支付体系稳定成为增长重点[5] - 南微医学2015年起通过设立/收购子公司(美国MTU、欧洲MTE等)持续布局海外渠道,发达国家新建渠道成本高,收购是有效手段[5][6] 交易主体与财务数据 - 南微医学2024H1营收13.34亿元,净利润3.20亿元;2023年营收24.11亿元,净利润4.95亿元[8] - CME公司2023年营收1659.3万欧元,净利润157.4万欧元;2024H1营收3194.2万欧元,净利润346.8万欧元[11] - 南微医学股权分散,第一大股东中科招商持股22.23%,无实际控制人[7] 交易特点 - 采用"小步快跑"模式:此前多次收购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降低单次并购失败和整合风险[16] - 科创板公司并购注重协同效应:CME渠道资源补足南微医学产品线,未削弱其"硬科技"属性[14] - 审议程序简易:未达重大资产重组标准,仅需董事会决议,未强制要求披露审计报告[13]
上交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则、政策与案例一本通》.pdf
梧桐树下V· 2025-04-22 11:42
南微医学收购CME案例 交易背景与目的 - 医疗器械行业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因价格体系稳定成为重要增长点[5]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达40%,直销收入比例从2017年5.68%提升至2023年19.09%[4] - 通过收购CME进一步拓宽欧洲自有销售渠道,提升市场份额[4] 交易方案细节 - 交易金额不超过3672万欧元(约2.89亿元人民币),收购CME公司51%股权[4][12] - 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无需监管审核或股东大会审议[4][12] - CME为西欧重要医疗器械分销商,覆盖5000家医疗机构客户,70%收入来自南微医学主营品类[10][11] 公司战略与历史并购 - 采用"小步快跑"模式,2015-2023年陆续收购美、欧、葡、瑞等多国子公司[6][16] - 股权结构分散,第一大股东中科招商持股22.23%,无实际控制人[7] - 2024年上半年营收13.34亿元,净利润3.2亿元,资产总额44.16亿元[8] 行业与交易特点 - 医疗器械海外并购可规避国内集采压力,利用商业保险支付体系稳定性[5] - 科创板公司并购上下游企业时,协同效应优先于机械套用科创属性指标[14] - CME财务数据:2023年营收1659万欧元,净利润157万欧元,EBITDA 250万欧元[11] 协同效应分析 - CME与公司产品线高度互补,可导入更多产品丰富其销售品类[14] - 标的公司现有渠道资源可加速南微医学在欧洲市场的渗透[4][10] - 交易后南微医学保持"硬科技"属性,未因渠道并购削弱研发竞争力[14]
上交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则、政策与案例一本通》.pdf
梧桐树下V· 2025-04-17 20:58
南微医学收购CME案例核心分析 交易背景与战略目的 - 海外收入占比达四成 美国欧洲为主要市场 直销收入占比从2017年5.68%提升至2023年19.09% [4] - 国内医械市场竞争加剧 海外商业保险支付体系价格稳定 成为行业增长重点 [5] - 通过收购CME 51%股权(金额不超3672万欧元)拓宽欧洲自有销售渠道 提升市场份额 [4] 交易主体与财务数据 - 南微医学2024H1资产总额44.16亿元 负债6.54亿元 净利润3.20亿元 2023全年净利润4.95亿元 [8] - CME公司2023年营收1659万欧元 净利润157万欧元 2024H1营收3194万欧元(同比显著增长) [11] - CME核心业务为西欧医械分销 覆盖5000家医疗机构 70%收入来自南微医学主营品类(内镜耗材) [10] 交易方案特点 - 采用全资子公司南微荷兰现金收购 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无需股东大会审批 [12] - 交易程序简易 未强制要求披露审计报告 但需注意12个月内累计交易额不超总资产30%的监管红线 [13] - 科创板公司并购上下游企业时 不强制要求标的具备科创属性 重点考察协同效应与硬科技属性维持 [14] 并购战略模式 - 采用"小步快跑"策略 2015-2023年陆续收购美欧渠道公司 单次交易规模可控 [16] - 历史收购包括美国MTU 欧洲MTE 英国MTUK 法国MTF 葡萄牙瑞士渠道公司 [6] - 该模式降低单次并购失败风险 利于渐进式整合 避免盲目追求明星标的 [16]
上交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规则、政策与案例一本通》.pdf
梧桐树下V· 2025-03-12 20:00
南微医学收购CME案例核心分析 交易背景与战略目的 -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因商业保险支付体系稳定成为重要增长点[5]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达40%,直销比例从2017年5.68%提升至2023年19.09%[4] - 通过收购CME可快速拓宽欧洲自有销售渠道,覆盖西欧近5000家医疗机构客户[10] 交易方案关键数据 - 收购价格不超过3672万欧元(约2.89亿人民币),收购CME公司51%股权[12] - CME公司2023年营收1659万欧元,净利润157万欧元,EBITDA 250万欧元[11] - 交易未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无需股东大会审议,董事会决议后即可实施[13] 标的公司业务协同性 - CME主营内镜下耗材和一次性内镜(占收入70%),与公司产品高度重合[10] - 标的公司拥有成熟西欧分销网络,覆盖英、法、德等6国医疗市场[10] - 公司可通过CME渠道导入更多产品线,形成双向互补效应[14] 公司并购策略特点 - 采用"小步快跑"模式,2015-2023年先后收购美、欧6家渠道公司[6][16] - 单次收购规模控制在总资产30%以内,规避重大重组审核[13][14] - 通过多次小规模并购降低整合风险,逐步提升海外直销比例[16] 财务影响与监管考量 - 公司2024H1营收13.34亿元,净利润3.2亿元,资产总额44.16亿元[8] - 科创板公司并购允许非科技属性标的,需证明不削弱"硬科技"特性[14] - 交易后CME将并表,预计提升公司在欧洲市场份额约1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