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模式

搜索文档
建滔积层板20250928
2025-09-28 22:57
公司概况与行业定位 * 建滔积层板是国内特种电子布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产能仅次于中国巨石 位居全国第二 拥有约3000台织布机[3] * 公司长期被视为中低端覆铜板(CCL)生产商 但近年来在电子布和上游材料领域取得显著进展[3] * 公司具备一体化生产能力 自供铜箔、玻纤布和树脂 增强了其整体竞争力[2][3][4] 核心业务进展与产能布局 * 在电子布方面 公司已竣工三条一代布池窑 每条窑月产量预期为50万米到60万米 年底月销量可达150万米到180万米[7] * 公司计划扩产7万吨细沙 二代布池窑预计年底投产 认证周期约三个月[2][7][11] * 低膨胀布和石英布也有相应布局 预计明年会有进一步扩展[7][11] * 在铜箔方面 公司今年传统铜箔加工量超过10万吨 一代和二代HVLP铜箔已投产并外销及自用[7] * 三代HVLP铜箔正在验证中 而四代HVLP铜箔已开发 高速铜箔进展较快[7][9][11] * 高端树脂领域进展较慢 公司目前主要依赖外部采购[7] 高端化战略与产品认证 * 公司高端化思路清晰 先从上游原材料入手 逐步追赶马七、马八、马九系列 但整体进程相对较慢[2][8][9] * 目前其高端覆铜板产品仅达到马六级别 与市场主流的马八、马九存在差距[3][4] * 公司自2019年开始布局特种电子布 其持摇法生产的新型玻纤丝正进行客户认证 有望覆盖日韩台等核心CCL厂家 预计2025年10月取得进展[2][3][4] * 海外头部CCL厂商对特种电子布的一代部认证进展是核心催化点 预计最快10月完成 最慢年底前完成[17] 行业供需与市场周期 * 特种电子布行业供需紧张 二代布和低膨胀布以上产品紧缺率可能达到一倍以上 行业有望进入供需两旺状态[2][10] * 覆铜板行业景气度提升 主要受AI需求拉动及转产带来的供需结构调整影响[2][3] * 中低端覆铜板供需格局紧张 高端产品对中低端产能形成挤占 建涛公司的月度产能利用率已超过90% 接近满负荷运转[14] * CCL市场于8月15日进行了今年首次有效大幅提价 四季度中低端CCL价格进一步上涨存在一定概率 市场状态依然紧俏[2][18][19] * 需求预计将比去年增长5%至7%[14] 财务状况与盈利预测 * 根据万得一致预期 公司2025年盈利预测约为30亿港币 对应市盈率约为12倍[16] * 静态市盈率约为15至16倍 动态市盈率则约为11至12倍[16] * 若特种电子布验证与量产顺利推进及覆铜板再次涨价 盈利预期可能会上调[16][19] * 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推动覆铜板毛利率提升[14][15] 潜在风险与催化因素 * 电子关税预期可能对产业链产生影响 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20] * 核心催化点包括:海外CCL厂商对特种电子布的认证进展、铜箔认证节奏、以及传统电子布的涨价节奏[17] * 公司商业模式存在一定质疑 因其作为CCL巨头需将上游材料卖给竞争对手 但通过直接联系最终客户及集团内部拥有PCB产能(如收购的英飞达子公司)来缓解此问题[5][6]
华友钴业半年营收372亿创新高 需求旺盛合同负债20亿大增131%
长江商报· 2025-08-19 07:4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1.97亿元,同比增长23.78% [1][2] - 归母净利润27.11亿元,同比增长62.26%,扣非净利润25.87亿元,同比增长47.68% [1][2] - 合同负债达20.05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31.01%,显示订单充足 [1][5] 产品与业务结构 - 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3.96万吨,同比增长17.68%,超高镍9系产品占比超60% [3] - 镍产品出货量13.94万吨,同比增长83.91% [3] - 正极材料营收60.53亿元(占比16.27%),镍产品营收128.37亿元(占比34.51%) [3] - 湿法项目MHP出货量约12万吨,同比增长超40% [5] 成本与运营效率 - 一体化产业链布局通过协同效应有效降低成本 [3] - 推进近300个增节降项目,财务费用同比降低14.8% [3] - 平均融资成本较上年降低30个基点 [3] 国际化布局 - 境外营业收入241.93亿元,同比增长40.94%,营收占比提升至65.04% [4] - 印尼新增参股2个红土镍矿,Pomalaa湿法项目(12万吨镍金属量)开工建设 [5] - 与LG化学、福特、淡水河谷等国际巨头合资建厂,强化全球供应链 [4] 研发与技术创新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5.36亿元,完成115项专利申请,获得42项专利授权 [5] - 累计专利申请总量1488项,累计专利授权604项 [5]
通威,再现曙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8:00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2024年第四季度起国内光伏产业陷入非理性竞争,产业链价格持续大跌,主材制造环节遭遇大面积亏损,龙头企业也面临"至暗时刻"[1] - 2024年通威股份面临创业四十多年以来首次年度亏损[2] - 行业供需错配不断加大,光伏行业陷入长达一年的普亏状态,成为国家"反内卷"重点目标[3] - 2025年7月多晶硅2508期货一个月内累计涨幅超60%,现货价格连续三周上涨,N型多晶硅复投料成交均价达4.68万元/吨[7] 企业动态与战略调整 - 通威股份从多晶硅追随者发展为行业第一,从专业化模式转向垂直一体化龙头[2] - 2025年通威股份上半年预计亏损49亿至5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8] - 通威股份控股子公司永祥股份完成49.16亿元增资扩股,引入11家金融投资机构[9] - 刘汉元强调一体化布局是为形成规模成本领先的全球供应链[8] 行业政策与市场反应 - 2025年7月工信部召开光伏企业座谈会,被视为行业"反内卷"升级信号[5][6] - 硅料企业响应政府号召,报价以"不能低于全成本"为基准点[7] - 通威股份股价在过去一个月出现50%左右反弹[7] - 业内一致倡导行业自律,反对"内卷式"竞争[4] 企业家观点与行业展望 - 刘汉元认为光伏产能过剩是短期现象,市场会重新平衡[4] - 刘汉元呼吁避免过度"内卷",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观点[4] - 中国光伏产业已完成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具备先进制造能力[2] - 行业期待政策支撑下迎来"柳暗花明的阶段"[7]
顺酐市场前景艰难
中国化工报· 2025-07-02 11:20
产能扩张 - 2024年顺酐新增产能达125万吨/年,总产能飙升至308万吨/年,较2023年大增68%以上 [1] - 2025年行业仍有超百万吨新产能预期投放,截至5月底新增产能已达45万吨/年,同比增长近15% [1] - 湖北金澳化工等项目投产后,供应面将增加68万吨/年 [1] 市场表现 - 2024年顺酐价格跌至近5年低位,产能利用率降至48%左右 [1] - 2025年1至5月正丁烷法顺酐产能利用率仅为45.72%,同比下降26.76个百分点 [1] - 2025年1至5月市场均价同比下跌4.90%,7至8月价格或刷新全年新低 [1] 需求状况 - 下游产品消费量增速远不及原料供应增速 [2] - 经济放缓冲击终端需求,房地产低迷拖累树脂行业 [2] - 新兴下游BDO增长有限,酸酐类产品普遍供过于求 [2] 出口情况 - 2024年我国顺酐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2] - 2025年前5个月顺酐累计出口量同比增长11.32% [2] - 出口增长对国内市场起到一定泄压作用,但无法根本解决供需矛盾 [2] 行业趋势 - 一体化模式将成为顺酐企业发展主流 [2] - 头部企业通过完善产业链结构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2] - 行业需依靠科技创新持续降低生产成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