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七天无理由退货
icon
搜索文档
退货阴影之下,“巨型吊牌”能否为女装电商续命?
搜狐财经· 2025-11-21 02:14
文丨若山 出品丨消费最前线 最近小小一枚吊牌竟然成为比飘忽不定的尺码更让人吐槽的"单品",它并不是单纯的品牌标识,也不是功能装饰。所有匪夷所思的设计只为了让消费者无法 在剪掉它之前无法穿出门。而这一切都源自女装电商那足以摧毁任何常规的零售生意的退货率。 商家之所以费尽心机将一块巨大、显眼、印着醒目提示的塑料吊牌用一道极难复原的锁扣,牢牢固定在女装的袖口或裙摆上。只是为了续命的自卫反击,其 背后是中国女装电商近乎公开的秘密。 这套薄利多销电商打法,在"买五退四"面前正在彻底失效。这个小吊牌,如同一道尖锐的切口,划开了平台、商家与消费者三方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 下,那张早已被过度拉扯、濒临撕裂的利益网。 规则的"溺爱"成为高退货率的温床 商家今天的"极限操作",其实是被平台"规则"一步步逼出来的。在电商拓荒时代"七天无理由退货"是为解决线上购物"摸不着"的缺陷,从而建立信任的"基 石"。一经推出便成了平台的"服务护城河"。 但在平台间"内卷"式争夺用户的过程中,这条河开始泛滥。平台为了数据上的"用户体验"将退货门槛一降再降,流程一再简化。原本7天的"查验期"被妖魔 化,彻底变成了"免费试用期",而"运费险"的 ...
如何放心买?镇江为保健食品线下消费加上“后悔权”
扬子晚报网· 2025-11-15 11:20
在江苏江大源生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毛总、钟总与调研团队进行座谈,双方围绕企业发展现状、实际需求与团体标准落地细节展开交 流,共同探讨推动"七天无理由退货"团体标准高效实施的具体路径。 为深入贯彻《江苏省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规定》及《江苏省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若干措施》精神,以实施"七天无理由退货"团体标准为纽带,整 合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协会引导多方力量,积极营造"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健康消费环境。11月14日,江苏省保健养生业协会会长汪志祥、党支部书 记兼执行会长陈勇带领秘书处一行,与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总监朱志玲、特食处处长杨文龙共同走访调研了江苏江大源生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与江苏道思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并就镇江市保健食品行业"七天无理由退货"团体标准推进工作展开深入交流。 随后,调研团队一行赴江苏道思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继续走访。在周总的陪同下,大家参观了企业展厅,了解公司发展历程与产品体系,并就团体标准的 具体实施推进进行了深入沟通。此次行动吹响了号角,旨在全面铺开并扎实推动"七天无理由退货"率先落地江苏镇江。重点将强化"监管前置审核"机制 ——由市 ...
无理由退货不等于无条件退货
北京青年报· 2025-11-12 09:1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电商行业女装销售退货率高达50%至60%,线上直播购物退货率甚至超过80% [1] - 有相当数量的退货并非出于质量问题,而是买家对“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滥用 [1] - 部分消费者存在恶意退货行为,如遮掩吊牌穿用后退货、使用半瓶粉底液后退货等,侵蚀电商生态的诚信根基 [1][2] 对公司/商家的影响 - 商家为应对恶意退货被迫增设“开箱监控”、“防调包扣”,建立“黑名单库”,并制作醒目的A4纸大小吊牌以提示退货规则,这些措施推高了销售成本 [1][2] - 销售成本的上升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上浮、卖家服务收缩、买家权益受限以及购物体验变差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2] - 退货门槛的不断提高也波及到消费者的正当退货需求,商家需在捍卫自身权益和提供优质售后服务之间取得平衡 [2][3] 规则与解决方案 - 推荐性国家标准《售后服务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已于今年5月实施,对退货商品类别和完好标准作出更详细规定,并将规则拓展至线下实体店 [3] - 电商平台被呼吁完善信用机制,利用大数据建立异常退货行为识别体系,以消除规则隐患,充当公平的“中间人” [3] - “无理由退货”并不等于“无条件退货”,规则的落实是关键,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防止滥用 [3]
千笔楼|保护买家的规则,不能变成薅卖家“羊毛”的工具
新华社· 2025-11-11 13:41
无理由退货规则的滥用现象 - 部分消费者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进行恶意退货 例如演出后退货、使用后退货等行为[2][7] - 滥用行为包括买真退假、买新退旧、教唆骗赔和伪造凭证 形成了灰色产业链[7] 滥用行为对行业的影响 - 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 线上直播购物退货率甚至超过80%[3] - 商家为应对恶意退货被迫增加成本 如增设开箱监控、防调包扣、建立黑名单库等[9] - 增加的运营成本最终导致商品价格上浮、服务收缩、买家权益受限 影响整体购物体验[9] - 高退货率及商家设置的更高退货门槛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购买力 反噬整个商业生态[11] 行业应对与规范措施 - 推荐性国家标准《售后服务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于今年5月实施 对退货商品类别和完好标准作出详细规定[12] - 电商平台需完善信用机制 利用大数据建立异常退货行为识别体系 充当公平的"中间人"[15] - 商家应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 勇于捍卫权益的同时为正当退货提供优质售后服务[15]
千笔楼|保护买家的规则,不能变成薅卖家“羊毛”的工具
新华网· 2025-11-11 09:53
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的现状与影响 - 规则旨在降低消费者试错成本并提升消费信心,同时倒逼商家优化服务与商品品质 [3] - 但在实际操作中被部分买家滥用,例如女装电商退货率高达50%至60%,线上直播购物退货率甚至超过80% [3] - 滥用行为包括演出后退货、使用后退货(如粉底液用半瓶)等,并非出于质量问题 [4] 恶意退货的具体表现与危害 - 部分消费者通过遮掩吊牌穿着后退货,或组织集体购买演出服使用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退货 [7] - 滥用行为催生了“退货党”灰色产业链,涉及买真退假、买新退旧、教唆骗赔等 [7] - 商家为应对而增加开箱监控、防调包扣等措施,推高销售成本,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和服务收缩 [8] - 滥用行为侵蚀买卖双方信任,抑制消费者购买信心与购买力,最终损害整个商业生态 [10] 规则优化与各方责任 - 今年5月实施的《售后服务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对退货商品类别和完好标准作出更详细规定,并将规则拓展至线下实体店 [11] - 电商平台需完善信用机制,利用大数据识别异常退货行为,充当公平的中间人 [13] - 商家应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区分对待恶意退货与正当退货,捍卫自身权益并提供优质售后 [13] - 消费者需遵守诚信与契约精神,避免将便利规则变为损害他人的工具 [13]
退货乱象倒逼商家奇招,巨型吊牌能否整治“穿完就退”
央广网· 2025-11-07 14:58
电商退货现状与挑战 - 电商平台女装品类退货率极高,部分店铺退货率达到60%,部分平台甚至高达90% [2] - “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被部分消费者利用,存在购买商品用于拍照、社交展示后即申请退货的“穿完就退”现象 [1][2] - 恶意退货行为导致退回商品常带有明显穿着痕迹,如污渍、异味、褶皱,给商家二次销售带来巨大困难 [3] 商家应对策略:“巨型吊牌” - 商家采用A4纸大小的硬质材料制作“巨型吊牌”,通过增大尺寸和材质不适感来降低消费者穿着外出后退货的概率 [1] - 吊牌摆放位置经过专门设计,如衬衫挂在胸口扣眼处、包袋带子绑起防止吊牌被隐藏,以增加移除难度 [3] - 该策略旨在针对性阻止将服装用于短期拍照、展示的消费行为,商家反馈此方法使售后情况有所好转 [2][3] 行业专家分析与建议 - 专家认为“巨型吊牌”仅为物理层面缓解手段,非解决高退货率问题的根本之策,需构建买卖双方信任机制 [4] - 建议电商平台完善双向信用评价体系,对高频次、恶意退货的消费者进行信用评级并关联其平台权益 [4] - 行业健康发展方向是提升服务精准度,通过更精准的商品推荐降低退货率,并辅以信用分数和规则完善来堵塞漏洞 [5]
网购退货乱象倒逼商家使出“巨型吊牌”奇招 买卖双方信任如何重构?
央广网· 2025-11-07 12:00
文章核心观点 - 电商行业为应对部分消费者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导致的恶意退货问题 部分商家采用“巨型吊牌”等物理手段以降低退货率 但专家认为此非长久之计 行业健康发展需平台建立双向信用评价机制以重构买卖双方信任 [1][7][8] 商家应对策略与现状 - 线上女装店为应对恶意退货 将传统小吊牌更换为A4纸大小的硬质“巨型吊牌” 通过尺寸与材质增加穿着不适感 以降低消费者上身外出后退货的概率 [1] - 商家总结出巨型吊牌的特定放置经验以增强效果 例如将吊牌挂在衬衫胸口扣眼等明显且无法隐藏的位置 使恶意退货行为有所好转 [3] - 商家所在平台店铺退货率约为60% 其他电商平台女装品类退货率高的可达90% 存在消费者购买20件退货18件的极端案例 [2] 高退货率的影响与成因 - 高退货率导致商家运营成本快速上涨 部分退回商品带有明显穿着痕迹如污渍或异味 给二次销售带来困难并影响新消费者的信任感 [7] - 高退货率部分成因是消费者利用规则漏洞 例如将衣物穿出或拍照发至社交平台后 再卡点申请“七天无理由退货” [1][2] 行业专家分析与建议 - 专家认为巨型吊牌在物理层面可暂时降低退货率 但非根本解决方法 行业需疏堵结合 关键在于提升精准服务程度并完善规则 [7][9] - 建议电商平台探索建立双向信用评价机制 对高频次恶意退货的消费者进行信用评级 并使其信用等级受损影响其他权益 形成双向制约 [8] - 电商平台未来应朝更精准服务消费者方向发展 服务越精准 商家面临的退货风险就越低 [8][9] 各方反应 - 部分老客户对商家使用巨型吊牌表示理解与支持 不希望收到被他人穿过的商品 甚至有建议将吊牌做得更大 [4] - 社交平台网友对此评价不一 支持方认为可避免收到二手商品 反对方则认为巨型吊牌影响了正常消费者的试穿体验 [4]
斗智斗勇!商家为防“蹭穿”给衣服上锁!网友热议……
新华网财经· 2025-11-06 21:31
核心观点 - 部分消费者在“双十一”等购物节期间利用“七天无理由退货”条款进行“蹭穿”后退货的行为引发关注 [1] - 为应对此现象,服装行业商家采取了如“巨型吊牌”、“密码锁”等创新对策,旨在降低退货率 [1][4][8] - 商家对策引发了关于消费者权益与商家成本之间平衡的争议 [10][11] 商家应对策略 - 采用“巨型吊牌”作为防退货手段,以增加消费者穿着后退货的心理负担和实际难度 [1] - 有商家在衣服拉链上悬挂显眼的密码锁,防止“蹭穿”后退货,顾客确认收货后才告知密码并赠送锁具 [4][8] - 商家采取此类措施的直接原因是部分退货衣物带有洗衣液味道,表明曾被穿着使用,且巨型吊牌方案成本高效果有限 [8] 消费者行为现象 - 部分消费者存在购买服饰后保留吊牌穿着数天,再利用“无理由”条款退货的行为,被视作变相“薅羊毛” [1] - 社交平台上有现象显示,部分游客在景区景点会穿着未剪吊牌的新衣进行拍照打卡 [13] 市场反应与争议 - 商家防退货对策获得部分网友的理解和支持 [8] - 有网友认为高退货率源于服装商品本身“货不对板”,商家对策影响了正常的试穿体验 [10] - 针对密码锁等对策,有网友认为其仍不够保险,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11]
衣服拉链上挂密码锁,确认收货再给密码! “巨型吊牌"后,商家又出防蹭穿新招:锁不到3元,确认后送给客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6 15:19
电商行业高退货率现象 - “双十一”等大促期间,服饰等品类面临畸高的退货率,其中相当比例的退货并非由于商品品质问题,而是消费者在穿着后卡着“7天无理由退换货”节点进行退货,即“薅羊毛”行为 [8] - 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直播带货的退货率甚至达到80%以上 [14] - 部分消费者存在穿着新衣参加活动后,将带有使用痕迹的商品退回的情况,导致商品丧失二次销售价值 [14] 商家应对策略与成本 - 为应对高退货率,商家采取“物理防御”措施,包括使用面积达A4纸大小的巨型吊牌悬挂于衣物外侧,但单个吊牌成本约8元且效果有限 [8][11] - 有商家在羽绒服等利润较高商品的拉链上挂置密码锁,每个成本低于3元,旨在通过物理限制降低恶意退货,不影响试穿,确认收货后锁具赠予顾客 [9][14] - 高退货率给商家带来显著成本压力,单笔退货产生的运费险、仓储、清洗等综合成本约25元 [14] - 某头部网销企业年销售额超1亿元,但应对退货产生的仓储分拣、清洗修复费用年支出近千万元,净利润被压缩至仅两三百万元 [16] - 中小商家生存压力更大,有女装电商店铺年销售额约800万元,退货率高达75%,去年双十一备货500万元,退货量近400万元,运费险赔付支出12万元,因退回商品无法二次销售导致直接亏损超80万元 [16] 行业政策与市场影响 - 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服装类商品“完好”标准主要强调外观无损坏和吊牌齐全,但对是否经实际穿着缺乏量化检测手段 [13] - 即便消费者剪掉吊牌退货,平台通常仍支持退款,商家申诉退款驳回的成功率低 [13] - 行业尝试通过提升定价覆盖退货成本,但可能导致合规消费者流失,陷入“不涨价亏、涨价更亏”的两难境地 [16] - 市场自发的创新举措(如巨型吊牌、密码锁)被认为能较好地兼顾消费者与商家利益 [17]
演出门票退票难,困局何解
齐鲁晚报· 2025-08-23 14:45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演出票务行业普遍存在"不支持退换"政策 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灾区 其中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票诉求比例超过90% [1][6] - 票务平台通常将门票归类为"时效性商品"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兜底条款拒绝退票请求 [2] - 不同演出类型退票规则存在差异:演唱会门票多设退票机制 展览票 话剧歌剧 音乐会门票常直接标注"不支持退换" [6] 法律争议焦点 - 法律界对演出门票是否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存在分歧 法院判决结果不一 主要考量因素包括距演出时间长短和是否影响二次销售 [5][6] - 部分法院认为预售电子门票距演出时间较长时 执行"七天无理由退货"具有合理性 [5] - 另一部分法院认为门票信息通过网络即可充分了解 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 且平台提示义务已尽到 [5] 行业特殊性分析 - 演出服务具有时效性与稀缺性特征 主办方投入成本巨大且集中 退票可能导致成本无法回收 [2] - 与传统服务合同不同 演出服务合同的解除往往发生在服务提供前 与传统服务合同存在区别 [3] - 特殊情形边界难以界定 如亲人去世 怀孕 工作调动等 法律无法穷尽列举 [4] 政策监管进展 - 2023年9月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 设定合理梯次退票收费标准 [7] - 现行政策缺乏具体实施细则 退票机制如何建立 阶梯如何划分均未明确统一 [9] - 专家建议参考铁路部门阶梯规则:设置24-48小时免费退票冷静期 按距演出天数阶梯收取手续费(7天以上10%-20% 3-7天30%-40% 3天内50%及以上) [9] 消费者维权困境 -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 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最终往往选择放弃 [7] - 平台退款路径不清 流程复杂 手续费高达票价30%至50% [8][9] - 不同场次退票政策不一致 同一明星不同城市演唱会退票政策存在差异 [9] 行业发展建议 - 应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明确演出主办方 票务平台 票务代理 演出场馆等经营主体的权利 责任和义务 [10] - 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 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威慑力 [10] - 推广在线纠纷解决(ODR)系统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