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人隐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网购玩偶发现眼睛内暗藏摄像头,该查查背后是否有黑色产业链
新浪财经· 2025-11-18 14:24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1月16日,广西贺州梁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网购的20个玩偶套装中,有一个玩偶眼睛内发现疑似摄像 头。梁女士和商家沟通后商家称,商品系"混搭发货""员工没注意",并表示存在带摄像头的玩偶。11月 17日,记者从涉事网购平台客服处获悉,平台已对该商家商品全链路下架处理。(据11月18日新京报) 遏制滥用摄像头的行为,斩断偷拍黑灰产业链,还需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法律应当率先亮剑,明确将 非法的隐藏摄像设备生产与销售定性为严重违法行为,并提高处罚标准。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智能硬件 溯源机制,对可疑电子产品实行备案登记,从源头遏制非法改装;电商平台更应重视每一次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利用人工智能筛查可疑商品,对违规商家实施永久封禁,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 动,及时报送可疑线索。 梁女士发现玩偶里的摄像头,有一定的偶然性,却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日常生活中还需提高警惕,对于 可能藏有"偷拍"设备的日常用品,要仔细检查,学会识别并拒绝潜在的危险。如果发现权益被侵犯,也 要勇敢站出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唯有提高警觉,依法"断链",合力铲除偷拍毒瘤,才能让 社会真正告别"被窥视"的恐惧。 ( ...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用现金了,这意味着什么?内行人讲出了实话
新浪财经· 2025-11-01 21:23
大学生现金支付使用趋势 - 18-22岁年龄段人群中经常使用现金支付的比例从2023年的8.5%上升至2025年的23.7%,增长近三倍[1] - 2025年上半年大学生群体现金支付频率同比增长78.3%[1] - 预计移动支付和现金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共同存在[12] 现金支付兴起的原因 - 使用现金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控制消费需求,减少不必要支出[3][5] - 移动支付易导致消费失控,部分学生转向现金以实现量入为出[5][7][8] - 现金支付可避免因过度依赖移动支付而陷入网贷债务困境[7][8] - 现金可作为手机没电、欠费、故障或网络信号弱时的可靠支付备用方案[10] - 在野外旅游探险等通讯信号未覆盖地区,现金是解决食宿问题的必要支付手段[10] - 大学生出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倾向于使用现金以避免消费数据被实时监控[12]
无现金时代有风险?为什么在欧美发达国家,不流行用移动支付
搜狐财经· 2025-10-26 03:43
支付习惯与市场基础 - 欧美国家信用卡支付根深蒂固,人均拥有信用卡3.11张,而中国人均仅0.3张 [1] - 信用卡提供积分兑换和信用额度等附加价值,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1] - 中国在智能手机普及时,移动支付迅速填补了信用卡普及率低的空白 [1]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 欧美民众普遍拥有强烈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对移动支付的数据收集抱有戒心 [3] -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有严格限制,影响了移动支付发展 [3] - 移动支付产生的消费习惯和出行轨迹等详细记录存在被滥用或泄露的风险 [6] 基础设施与投资逻辑 - 欧美国家4G网络建设集中在人口稠密的核心区域,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相对滞后 [3] - 发达国家投资逻辑更侧重于投资回报率,在难以快速收回成本的区域建设基站的意愿不高 [3] 政策导向与行业利益 - 欧美政府政策更倾向于支持银行发行信用卡,以维护信用卡市场的主导地位 [4] - 银行业在国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政策制定会优先考虑其利益 [4][6] 技术风险与社会公平 - 移动支付存在技术风险,如手机没电、丢失或遭遇网络黑客攻击将使支付陷入困境 [6] - 全社会强制推行无现金支付会将老年人和网络信号不佳地区的居民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6] - 瑞典的经验表明,无现金社会导致老年人被排除在现代生活之外,且电力或网络问题会使支付体系瘫痪 [6] 支付生态的多元化 - 支付方式的多样化是保障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正确方向 [7] - 现金与移动支付可以并存互补,保留现金支付是对隐私、社会公平和技术风险的必要防范 [7]
无现金时代有风险?为什么在欧美发达国家,不流行用移动支付?
搜狐财经· 2025-10-22 12:56
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现状 - 中国已进入"无现金时代",微信和支付宝两大移动支付平台的活跃用户覆盖全国超过八成人口 [1] - 移动支付已深度渗透日常生活,除去部分老人和孩子,平均每人每天使用次数高达三至五次 [1] 移动支付在欧美发达国家未流行的原因 - 消费习惯差异:欧美信用卡支付体系发展数十年且深入人心,银行提供商户折扣、积分累计等优惠政策,频繁使用信用卡有助于提升个人信用等级以满足超前消费需求 [4] - 隐私观念差异:欧美居民普遍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倾向于使用信用卡以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支付平台 [6] - 信任度差异:欧美消费者对将银行账户绑定第三方支付软件持谨慎态度,认为存在潜在资金安全风险,更信赖传统银行体系 [8] - 网络覆盖差异:欧美发达国家网络覆盖范围相对有限,偏远地区覆盖不足,限制了移动支付推广,而中国城乡网络建设成就显著 [9]
壹快评丨严防智能行驶隐私沦为可售卖商品
第一财经· 2025-10-14 21:48
行业标准制定进展 - 全球首个聚焦智能出行领域隐私保护的国际标准《智能出行服务安全与隐私》正式启动制定 [1] - 该标准将规范智能出行服务系统的通用框架 包括相关方关系和数据流转情况 [1] - 标准旨在填补智能出行行业细分领域隐私保护指南的空白 为全球标准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1][4] 数据滥用的商业模式与风险 - 被收集的数据信息在被滥用过程中能产生三重暴利 包括将脱敏后的驾驶行为数据包卖给第三方 [2] - 个人隐私信息被二次转卖后用于骚扰电话 或被诈骗团伙用于AI合成语音诈骗 [2] - 部分高端车型的“前任车主语音包”成为二手车增值服务 某品牌车主可实时看到其他同品牌车辆的行车记录仪画面 [2] 智能出行行业的数据特性 - 汽车日益演变成一个流动的“信息数据终端” 其功能已超出简单出行工具 [1] - 导航系统根据驾驶习惯确定最优路线 其分析基础涉及可能侵犯隐私的驾驶员元素 [1] - 驾驶人员与车内乘客的语音聊天、信息发送等内容均会被收集 [2] 法规完善需求 - 亟须规范智能出行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 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4] - 在智能出行个人信息保护的细分领域 相关条例应尽快研究制定以保障用户隐私权 [4]
10月起,建议大家开始使用现金支付,5大原因,说出背后实情
搜狐财经· 2025-10-13 22:02
移动支付普及现状与趋势 - 2025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98.7% [1] - 移动支付日均交易额突破万亿元 [1] -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20年移动支付将完全取代现金支付 [1] 现金支付的不可替代性 - 央行报告显示现金在特定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仍然突出 [3] - 移动支付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金支付 [3] 现金支付的优势:稳定性与可控性 - 现金支付可应对手机没电、欠费、故障或网络信号弱的情况,确保支付稳定 [5] - 现金支付可增强支付稳定性,例如在山区旅游信号差时,现金能解决吃住问题 [5][6] - 使用现金支付可控制消费支出,因物理钱包变薄能带来消费痛感,促使三思而后行 [6] 现金支付的优势:隐私保护与应急能力 - 现金支付可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移动支付平台获取消费信息导致广告精准推送 [8] - 现金支付可应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导致的断水断电断网,便于购买生活必需品 [8] - 现金支付可在医院结算系统维护升级时,及时支付医疗费用,确保患者得到治疗 [8] 现金支付在特定人群中的使用 - 部分老年人习惯使用现金交易,不会使用移动支付 [9] - 年轻人与老年人交易时需准备现金,例如在旅游景点购买老人出售的农产品 [10]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9:58
AI技术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 AI换脸和变声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冒充亲友同事领导实施违法犯罪活动[1] - 深度伪造视频音频可轻易制造幻象导致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1] - 智能设备如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2] 识别AI伪造的技术特征 - AI生成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带有机械感和异常背景杂音[1] - 伪造视频中人物动作和表情可能显得异常特别是在涉及交易借钱等敏感要求时[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 购买电子设备时应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采用物理隔绝方式如直接遮盖或拔掉电源[2] - 设备首次联网后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验证与应急处理机制 - 对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应保留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法律责任框架 - 通过AI换脸新技术实施诈骗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等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2] -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或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样构成犯罪[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8:13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深度伪造技术可轻易制造虚假视频和音频冒充他人实施违法犯罪[1] - 伪造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可能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并带有机械感或异常背景杂音[1] 智能设备隐私保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等设备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需要加强风险防范[2] - 购买电子设备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安全验证措施 - 面对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的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直接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不使用时应对智能摄像头采取物理隔绝措施如遮盖或断电[2] 法律监管框架 - 通过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数据罪[2] - 遇到信息泄露或诈骗需保留截图录音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7:31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生成视频和音频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深度伪造可制造逼真幻象使眼见未必为实 需警惕冒充亲友同事领导的违法犯罪行为 [1] - AI模拟复杂面部动作时存在技术缺陷 要求对方做连贯转头或遮脸动作可识别异常 会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 [1] - AI生成语音存在不自然特征 包括缺乏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 带有机械感或背景杂音 需注意声音不连贯等异常情况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需重点管理家庭小型智能设备的安全风险 [2] - 购买时优先选择安全口碑良好的大品牌产品 其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措施相对完善 [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账户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 关闭非必要权限 [2] 安全验证与证据保全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包括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共同联系人核实 [1] - 遭遇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 需保留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等证据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法律责任框架 - 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按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控制系统数据罪 [2]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换脸和智能语音技术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需警惕视频中动作表情异常或语音缺乏自然停顿的情况 [1] - 深度伪造技术可制造逼真幻象 但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 [1]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如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第三人核实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建议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 [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应进行物理隔绝 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2] - 需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 仅授予必要权限并关闭不必要权限 [2] 法律责任与防范措施 - 通过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构成诈骗罪 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 [2] - 应保留疑似信息泄露的证据如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 并及时报警处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