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吸引力
搜索文档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从四个“共”中感受中国市场吸引力
新华网· 2025-11-09 10:13
参展规模与吸引力 - 本届进博会参展企业数量在去年3496家的基础上新增600余家,达到约4096家 [1] - 参展企业包括汽车整车行业和电气工业行业排名前10的品牌以及三大矿业公司在内的29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 [1] 产品与技术展示 - 全球企业共带来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其中200多项初步预估为全球首发 [1] - 新产品包括世界最快的CT机、最小的X光机、最轻薄的折叠屏手机和最薄的AI硬件 [1] - 中国馆陈设了6G应用场景、时速超400公里的高铁和时速近500公里的电车等中国发展新成就 [2] 国际参与与包容性增长 - 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 [1] - 本届进博会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 [2] - 为最不发达国家设立的展览面积增加到31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亚洲和非洲产品 [1] 后续活动与市场联通 - 进博会结束后,将于12月19日至21日在上海举办“小进博会”(进博优品交易会),销售进博会的首发首秀产品 [2] - 进博会作为联通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桥梁,其溢出效应不断扩大 [2]
外企持续加大在华投入 彰显中国市场“磁吸力”
证券日报· 2025-10-23 00:40
外资企业表态与高层互动 - 空客公司首席执行官傅里表示公司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促进中法、中欧经贸合作[1] - 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公司将继续坚定扎根中国、深耕中国,积极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1] - 商务部副部长凌激主持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与会外资企业期待“十五五”规划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愿继续加大在华投入[1]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实例 - 德国模德机床中国总部及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四川成都[2] -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经开区完成工商注册,预计将于明年正式投入运营[2] -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第二基地全价值链超级工厂项目在江苏南京开工[2] - 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在天津开诊[2] 中国市场吸引力与政策支持 - 外资企业认可中国政府持续扩大开放,在稳外资、促发展方面展现出坚定决心与务实举措[1][2] - 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动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潜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配套对外资具有强劲吸引力[1] - 山东对标国家《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5方面23条务实措施,完善跨国公司恳谈会等常态化沟通机制[2] 外资企业关注焦点与建议 - 市场准入、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是外资企业的关注焦点[3] - 建议继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特别是在高科技和服务业领域,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3] - 建议构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3]
美报告称“对中国市场,美企不愿放手”,专家:体现中国市场强大吸引力
环球时报· 2025-07-18 06:32
中美贸易关系与关税影响 - 中美关系和关税问题是美国企业在华经营的首要关切,其中中美关系是第一商业挑战,关税问题从去年第八位跃升至第二位 [1] - 68%的受访企业表示受到关税影响,企业在5月启动的中美经贸磋商中的首要诉求是降低关税 [1] - 面对新关税压力,美企担心未来市场份额会受到进一步挤压 [3] 出口管制与市场份额变化 - 约40%的企业表示已受到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负面影响,导致销售额损失、客户关系破裂及商誉受损 [2] - 近1/3的受访企业承认在过去3年中失去中国市场份额,3/4的企业预计未来几年将失去更多份额 [2] - 中国的产业政策推动本土企业崛起,美国企业在华市场份额持续流失 [2] 美国企业在华战略调整 - 多数美国企业暂停短期新投资计划,但仍致力于长期深耕中国市场 [2] - 80%以上的受访企业在华投资是为了服务中国本土市场,几乎所有企业认为没有在华业务将难以保持全球竞争力 [2] - 美国企业认为尽管贸易紧张局势复杂化,但很难放弃中国市场 [2] 中国市场吸引力与商业机遇 - 中国市场仍是企业维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即使面对关税高压,美国企业仍选择用脚投票 [1] -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和创新中心,为美国企业带来独特商业机遇,包括受益于中国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及试验新技术的机会 [3] - 43%的受访企业在华年营收超10亿美元,3/4以上的企业在华运营超过20年 [1] 美企在华面临的挑战与矛盾 - 美国企业表现出负面情绪,部分企业盲目实行"去风险"举措,导致在中国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势 [3] - 美企希望享有过去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但优势难以维持时仍不愿放弃中国市场 [3] - 美企在转型和角色适应上因内在纠结显得尤为困难 [3]
外企、外商、外资回流 中国市场磁吸力挡不住
证券时报网· 2025-07-02 07:15
制造业外资深耕中国市场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占地20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规划年产1万台Megapack储能系统(单台储能规模3.9兆瓦时/3900度电),产品已出口欧洲、大洋洲等地区 [1] - 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投资40亿元建设吉瓦时级别电网侧储能电站,一期300兆瓦时预计年内投运,可满足上海50%以上季节性电力调节需求 [2] - 德国汉高收购苏州博克工厂优化产线,将自主生产施华蔻等品牌洗护产品,打造亚洲战略生产基地 [2][3] 金融业外资加速布局 - 美国汉斯集团、新加坡淡马锡在华设立私募股权子公司,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筹建保险资管公司 [3] - 法巴证券、安盛环球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等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集中开业 [3] - 橡树资本已在上海设立5只QDLP基金,投资领域覆盖中国股票、公私募债权和不动产 [4] 电子产业外商采购热潮 - 深圳华强北日均接待超7000名外国游客,巴基斯坦外商采购电动车电池生产线及电子设备,匈牙利客商批量购买智能耳机等产品 [6][7] - 中国电子产品凭借价格优势(较国际品牌低30%-50%)和创新性能吸引外商,智能化设备采购量年增40% [9] 香港资本市场外资动向 - 2025年港股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0%,消费板块股息率超5%,吸引外资持续流入 [12][14] - 债券通"北向通"4月成交额达10089亿元创年内新高,前4月外资通过香港购入内地债券规模达37399亿元 [14] - 中东资本加速布局港股,近两年港交所新增沙特、阿布扎比、迪拜交易所为认可交易所,中东资金更倾向合资建厂等深度合作模式 [14][15] 外资入华政策环境 -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后,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免签入境外国人达657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量的71.3% [10] - 北京、上海为外籍商务人士提供5年多次180天停留期签证,跨境支付便利化措施使外商采购效率提升60% [11]
外商涌入华强北“扫货” 人流畅旺折射中国市场强磁力
证券时报· 2025-07-02 02:23
华强北外商采购热潮 - 华强北日均接待外国游客超过7000名,成为外国人采购电子产品的热土 [2] - 巴基斯坦外商采购对讲机、智能手表、吸粉机等产品,并计划引进电动车电池设备生产线 [2] - 匈牙利外商青睐华强北智能耳机,认为价格实惠且功能先进 [2] 中国电子市场的吸引力 - 中国电子产品在价格和品质上具有显著优势,智能化科技产品成为外商采购新宠 [3] -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吸引外商进行定制化产品采购 [3] - 华强北在广交会期间外商流量进一步增加 [3] 外商来华数据增长 - 一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查验外国人1743.7万人次,同比上升33.4% [4] - 2024年跨境商旅人次和入境商旅订单量较2019年分别增长60%和97% [4] - 新增外企来华目的地数量达170个,显示中国市场纵深活力 [4] 签证便利政策推动外商来华 -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后,免签入境外国人达657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71.3% [5] - 北京、上海等地为外籍商务人士提供5年多次、停留期180日的签证便利 [5] - 离境退税、跨境支付等政策提升外籍人士来华经商便利度 [5]
为何美企依然看好中国市场(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9 06:36
中国市场吸引力 - 辉瑞计划到2030年在华投资10亿美元,已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在杭州建立创新中心 [2] - 2020-2023财年样本美企中国市场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约为全球市场增速1.3倍 [2] - 中国市场增长动能和潜力对美企充满吸引力,分为市场驱动型和供应链组织协作型两类 [3] 中国市场战略价值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城镇化带动家电、汽车等消费需求增长 [4]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齐全且灵活 [4] - 2022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达4905.2亿美元,远超中资企业在美786.4亿美元销售额 [5] 美企在华发展原因 -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经济展现强劲韧性和活力 [5] - 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必争之地",参与经营是维持全球份额的必要条件 [5] - 特斯拉、星巴克等以中国为主要目标市场的企业不会轻易撤离 [8]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铝业公司因关税政策年度成本将增加1000万至1500万美元 [5] - 美国政府加征关税后,一部iPhone成本涨幅超50% [7] - 关税导致美企经营成本攀升、供应链中断风险、出口受阻等问题 [7] 中美产业融合 - 约90%的iPhone在中国组装生产,显示中美产业深度融合 [7] - 美国缺乏熟练工人和供应链配套,制造业回流面临现实困境 [8] - 中国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强大,短期内难以实现"脱钩" [8] 中国扩大开放举措 - 中国国务院批复155项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任务 [9] - 2024年中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全面"清零" [12] - 中国全面高质量实施RCEP,为外企创造便利投资环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