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技术陷阱
搜索文档
专访张占斌:未来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期、决胜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0:33
文章核心观点 - 未来十年(2026-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冲刺决胜阶段,需在经济增速、科技自立、深化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技术陷阱"[5][8] - "十五五"规划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部署战略任务,核心目标是推动人均GDP从1.3万美元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万美元),年均经济增速需保持在4.5%-5.2%[5][8][9] - 面对中美战略博弈长期化趋势,需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核心竞争力[6][9][13] 发展目标与挑战 - 2026-2035年需完成人均GDP从1.3万美元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跨越,年均GDP增速需维持4.5%-5.2%[5][8] - 当前面临"低端内卷、高端失守"的产业困境,例如中国28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占全球30%,但7nm以下先进制程几乎空白[6] -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好不好""优不优"的质量型需求,需通过高质量发展破解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5] 经济增长路径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5.5%,高于世界增速近2个百分点[8] - "十五五"时期保持5%左右增速有助于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占据主动,"十六五"需力争4.5%以上增长率[8][9] - 需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9] 科技创新与产业突破 - 需在高端芯片、精密制造设备、关键原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体系[12] - 新型举国体制需融合"集中力量"与"市场机制",采用"揭榜挂帅""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等机制[13] - 中国在高铁、5G通信、航天科技等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2] 制度改革与系统协同 - 需健全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制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制度[10] - 教育科技人才需一体化改革,通过高质量教育体系、科技体制改革、人才机制改革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13] - 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优势,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梁八柱"[9]
专访张占斌:未来十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期、决胜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18:07
宏观经济目标与挑战 - 2026-2035年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冲刺决胜阶段,需完成人均GDP从1.3万美元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万美元)的跨越 [1][2] - 为实现目标,2026-2035年中国GDP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5%-5.2%,其中“十五五”时期保持5%左右的增速,“十六五”时期力争保持在4.5%以上 [5][6] - 当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中等技术陷阱”双重突围局面,必须在发展质量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2] 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 半导体产业存在“低端内卷、高端失守”格局,中国28nm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能约占全球30%,但7nm以下先进制程几乎空白 [4] - 整体科技实力较强,高铁技术、5G通信、航天科技、量子通信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高端芯片、精密制造设备、关键原材料及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情况 [9] - 未来十年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体系,实现从“跟跑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 [9] 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 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优势 [7] - 需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包括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 [8] - 需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10] 社会需求与外部环境 - 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从“数量型满足”向“质量型跃升”转变 [2] -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堵点、痛点和短板亟待破除,需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 [3] - 中美战略博弈已升级为科技、金融、人才、地缘的全方位角力,呈现多维格局与长期化趋势,需坚定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4]
中等技术陷阱!新晋诺奖得主阿吉翁揭欧洲技术竞争落后原因
第一财经· 2025-10-14 14:25
欧洲创新现状与问题 - 欧洲在技术竞争上已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缺乏激发突破性高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局限于中低端渐进式创新 [1] - 欧洲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大多数突破性专利大量引用欧洲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未能转化为本土的创新突破 [3] - 德国在新兴技术领域落后,源于其对汽车和机械等传统强势产业的过度依赖,公共政策和私营企业都倾向于依托现有工程学优势而忽视新技术开发 [1] 研发投资与专利分布 - 欧盟企业研发资金的45%投向汽车、化工、电信等中等技术领域,45%投向高科技;美国则85%投向软件、制药、生物科技等高科技 [3] - 欧盟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仅为2.2%,远低于美国的3.5%;美国研发支出绝对值是欧盟的两倍多,且差距在扩大 [4] - 欧洲企业研发支出仅占GDP的1.2%,美国为2.3%;欧洲企业对研发资金的贡献比例(57%)比美国(67%)低10个百分点 [4] - 欧盟在运输和特殊机械等中等科技领域专利领先,但在计算机/数字通信和医疗/制药/生物科技上落后美国 [3] 结构性问题与路径依赖 - 过去20年,欧盟研发资金的部门分布几乎不变,一直由汽车行业主导;而美国最大的研发投入公司已从2003年的汽车/制药转向2022年的软件巨头 [5] - 欧盟汽车部门的研发资金占全球45%,但软件研发仅占全球6%;美国软件研发资金占全球75% [5] - 欧洲缺乏真正的单一市场,市场整合进程受“过度镀金”等障碍严重阻碍 [6] - 欧洲缺乏完善的创新金融生态系统,资本市场资源缺乏,风险投资资金非常少且高度依赖保守的银行 [6][7] 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 欧洲亟需建立类似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机构,这是一种注重竞争的产业政策模式 [7] - 建议制定一项技术中立、以任务为导向的创新政策,更加重视推动技术前沿发展的颠覆性创新 [7] - 欧洲需要调和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在国防、气候、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找到智能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平衡 [7]
中金:“反内卷”的宏观含义
中金点睛· 2025-07-17 07:43
核心观点 - "内卷式"竞争是同质化和无序化竞争,表现为同行业企业在进入阶段的潮涌、扩张阶段的过度投入、销售环节的价格战,以及供应链生态上的优势企业挤压上下游[10][11][12] - "内卷式"竞争的根源是宏观上的供过于求和微观上的"市场失灵",包括协调失灵和市场结构性权力失衡[22][23][26] - "反内卷"旨在助力物价合理回升和促进可持续创新,通过改善供求关系推动物价回升,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为价值竞争[31][35][36] - 本轮"反内卷"与2016年去产能相比,涉及行业更广,包括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制造业和平台类企业,整治方式更加市场化、法治化[44] - 煤炭、钢铁、建筑建材、化工、"新三样"、小家电、家居、造纸等行业可能存在"内卷式"竞争,是"反内卷"政策重点关注对象[63][66] "内卷式"竞争的表现 - 横向表现为同行业企业在进入阶段的潮涌、扩张阶段的过度投入、销售环节的价格战,如光伏行业部分环节开工率不足50%,企业毛利率持续为负[11] - 纵向表现为供应链生态上的优势企业挤压上下游,如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持续攀升,大幅高于美国车企[12][18][20] - 多行业出台减产限产措施和承诺缩短账期,如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宣布7月起集体减产30%,17家重点车企承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6][9] "内卷式"竞争的成因 - 宏观根源是供强需弱,中国经济结构从老经济转向新经济,制造业国产化率提速形成强大供给能力,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存在[23] - 微观机制是"市场失灵",包括协调失灵(热门行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和市场结构性权力失衡(链主或平台企业挤压上下游企业)[26] - 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同质化、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行为也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影响市场正常竞争和出清机制[27][29] "反内卷"的目的 - 助力物价合理回升,改善供求关系推动物价回升,如6月汽柴油车整车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光伏设备及电子元器件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PPI同比均改善[31][32] - 促进可持续创新,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发挥"逃离竞争"效应,从价格竞争转为价值竞争,避免"中等技术陷阱"[35][36][43] - 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看,"反内卷"有助于帮助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40][43] "反内卷"的政策措施 - 需求侧促消费、惠民生、护出海,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六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59] - 供给侧纠正"市场失灵",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61][62] - 国际经验借鉴,如日本汽车行业采取地理迁移、劳动力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和"经连会"协同角色应对"内卷",德国打造制造业"隐形冠军"生态[49][50][52][53] 可能受益的行业 - 煤炭、钢铁、建筑建材、化工、"新三样"、小家电、家居、造纸等行业可能存在"内卷式"竞争,是"反内卷"政策重点关注对象[63][66] - 非金属制品、汽车和电气机械业产能利用率下滑严重,更可能面临"内卷式"竞争[63][65] - 轻工制造和建筑材料等领域销售费用增加可能挤出研发投入,显示存在同质化竞争[64]
跨越内卷困局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进阶
证券时报· 2025-06-27 01:49
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 - 龙头企业比亚迪掀起降价潮引发连锁反应 多品牌被迫卷入价格战 [1] - 资本市场震荡 龙头车企市值蒸发超千亿元 整车股普遍深跌 [1] - 地方政府政策扭曲导致资源配置失衡 十年所得税免征催生产能过剩 多地购车补贴混战形成恶性循环 [1] -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猖獗 为消化滞销库存虚饰销量数据 严重扰乱价格体系 [1] 行业创新困境 - 企业因生存焦虑压缩研发开支 2024年部分车企削减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发预算 [2] - 零部件供应商被迫压缩成本 某核心部件过去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下降 [2] - 行业同质化严重 发达国家技术封锁与东南亚成本优势形成双面夹击 [2] 破局路径与转型策略 - 需优化制度体系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推动跨区域公平竞争审查 [3] - 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将创新贡献度和绿色转型成效作为核心指标 [3] - 企业应聚焦核心技术突破 华为年营收20.8%投入研发 累计超1.2万亿元 [3] - 推动产业链生态共建 比亚迪与合作伙伴共建闪充桩提升协同效应 [3] - 加速全球化战略布局 突破国际贸易壁垒 [3] 宏观政策与社会资源引导 - 需设立硬科技ETF引导资本流向高技术行业 [4] - 鼓励消费者为技术创新支付溢价 推动创新价值认同 [4] - 优化劳动力市场政策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4] - 借鉴日本精益生产 德国隐形冠军 美国硅谷创新生态链经验 [4] 行业发展逻辑重塑 - 需以创新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5] - 推动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 从大而全走向专精特新 [5] - 实现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