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搜索文档
茅台集团召开党委(扩大)会 党委书记陈华主持会议并讲话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19:12
公司战略与治理 - 公司强调质量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坚守“质量是生命之魂”,需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技术[1] - 公司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化治理体系,严格遵循国资国企改革方向,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1] - 公司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科学谋划“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目标任务,以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1] 市场与渠道管理 - 公司需主动维护渠道生态韧性,持续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市场管理体系,以保障渠道体系的良性协同和市场的总体平稳[1] - 公司要深耕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为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大价值,持续构建利益共享、情感共连、价值共创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1] 可持续发展与安全 - 公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1] - 公司统筹调度做好各领域安全工作,以全面筑牢发展的安全屏障[1]
准格尔旗深耕“两山”实践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之路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50
产业绿色转型 - 以绿色矿山建设为核心,建成绿色矿山48座,其中国家级8座、自治区级40座,数量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 [2] - 矿山排弃地复垦全覆盖,累计复垦绿化面积超100平方公里,种植各类苗木超百万株 [2] - 能源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升级,构建煤炭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的多能互补体系 [3] 特色绿色产业 - 重点发展山杏产业,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完整产业链,实施“211”工程原料基地建设 [4] - 将杂粮产业列为主导产业,建设国家小杂粮产业园,采用“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 [5] - 通过直播展销、实体体验店与电商平台等渠道推动农产品销往全国,拓宽农户增收路径 [5] 生态农业与旅游 - 开展盐碱地改良,创新稻与鱼、虾、蟹立体共生的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一田多收” [6] - 依托乡村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多功能乡村旅游胜地,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6] - 通过长期防沙治沙工程提高植被覆盖度,将沙漠化区域转变为生态绿洲 [6] 生态系统治理 - 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治理水土流失,实施多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7] - 在砒砂岩区以沙棘为主要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发展果树种植并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8] - 实行双总河长制实现河长全覆盖,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 [7]
盐城“朋友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3 09:29
论坛嘉宾接受采访。 - d T T IIIoF llef 2025全球滨海论坛 Coastal Forum 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Beautiful Coast: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美丽 : X 《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发布。 滨海世界自然遗产全球对话。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嘉宾在观测迁徙候鸟。 Q 盐城利用自然禀赋谋求绿色发展。 煮海为盐,因盐建城,盐城因海而兴。当千年盐埠的喧闹逐渐隐去,新时代的盐城重新解答着人海共生的命题。 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落户盐城,让这座城市多了一张绿色、开放的向海名片。薪火相传,在中国"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盐城以更富生机的海 岸线、更加明晰的绿色发展前景,再度吸引着世界各地友人来此聆听自然的启示。盐城"朋友圈"在扩大、升温。 条子泥湿地总面积约129万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节点,独特的淤泥质滩涂维系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盐城分外珍重这份大自然的 馈赠,放弃了百万亩围垦计划,专注于恢复湿地生境。2019年,条子泥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
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央视网· 2025-09-22 17:29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与发展成就 - 长江经济带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2] - 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近一半,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3]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 -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1] - 2021年至2024年沿江省市船舶累计使用岸电4.5亿千瓦时,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设定目标 [1] - 长江干流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史无前例的“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2] 交通物流与对外开放 - 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历史性突破40亿吨,稳居全球内河首位 [1] - 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整体布局,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平台沿江集聚 [2] - 内陆港口升级为“世界中转站”,货物从重庆果园港启航经上海洋山港通达全球 [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上海、合肥、成渝、武汉等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3] - 新兴产业集聚壮大,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38家,占全国57.7% [3] - 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96家,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3]
湖南华容县原县委书记刘铁健:地方特色产业如何强县富民
经济观察网· 2025-09-11 18:40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华容县棉花种植面积曾达50万亩 芥菜种植总面积20万亩 小龙虾养殖面积34.5万亩[1] - 土地流转率达65% 新型经营主体3300多家 农业机械化率80.6%[1] - 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 过百亿特色产业3个[1] 产业协同发展成效 -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从2012年2.48缩小至2024年1.38[1] - 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68家 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1家[2] - 建成省级现代产业聚集区1个 特色产业园7个[3] 政府推动产业规模化措施 - 将土地流转目标写入县委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凝聚县乡村三级工作合力[2] - 采取先建后租模式投入近10亿元建设芥菜产业园 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3] - 在三封工业园规划1000亩 首期538亩建设集加工仓储交易物流展览一体化园区[3] 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 明确"有基地有园区有品牌有龙头企业"发展路径 推进产业链建设[2] - 完成纺织产业全行业技术改造 引进壮大芥菜产业规模企业32家[2] - 通过政府融资或财政奖补推进园区基地和标准化厂房建设[3] 可持续发展实践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绝不引进高污染项目[3] -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强化环评审批和环保执法[3] - 确保达标排放 不走"先发展后治理"老路[3] 农业发展挑战 - 农村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3] - 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分散式经营占比超30%[2][3] - 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意愿和能力不强 进城务工农民返乡意愿强烈[3]
新时代长江之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08:48
万里长江,万千气象。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长江经济带, 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最广的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 一步一履、念之行之,只为大江换新颜。如今,一条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 一、机制更科学的长江经济带跃然眼前。 奔涌着蓬勃生机,一曲新时代"长江之歌"昂扬奏响,正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曾经,无序开发让长江不堪重负。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生态系统敲响阵阵警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道:"我们现在当务之急要做的和进一步要防范的,就是一定要把母亲河保护好。" 登大坝、乘江船、进企业、访农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长江经济带覆盖的所有省 市,在长江上中下游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从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重点阐述推 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再到赋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国内国际双循环主 动脉""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掌舵领航、把脉 定向。 ...
丽水以主战场担当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9:43
文章核心观点 - 丽水市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 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形成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 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标杆 [2][6][10][14] 生态保护成就 - 森林覆盖率高达80.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3% 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 [6] - 将全市75.67%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 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31.8% [6] - 建立"天眼+地眼+人眼"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空天地一体化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 [6] -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7年位居全省前列 2024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 [10] - 全国首创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权益交易 松阳县横岗村项目以938万元成交 [9] - 森林植被碳储量达6589万吨 碳汇能力全省领先 [10] - 构建"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农产品近三年销售额160亿元 "丽水山居"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11] 绿色产业发展 - 聚焦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 [13] - 引进半导体项目96个 产业连续四年保持25%以上增长 [13]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98.6% 6个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容量729.7万千瓦 [14] - 绿色信贷余额1160.82亿元 同比增长20.7% 其中气候融资余额占比85.59% [11] 创新机制建设 - 全国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落地 首创"生态信用"体系 [10] - 建成浙西南科创产业园(总投资27亿元) 通过"飞地"机制在杭州、上海累计落地企业超200家 [14] - 出台20余项气候投融资政策 建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金融体系 [11] - 形成智能短途交通产业集群 聚集27家规上企业 年产值近70亿元 [14]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几字形胜落中原
河南日报· 2025-08-01 07:18
黄河治理战略与技术 - 黄河治理遵循“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要求 [1] - 数字孪生三门峡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于2024年6月完工,实现L2级数据底板和L3级 BIM模型,大坝安全分析预警等模型投入运行 [2] - 数字孪生系统使调水调沙方案预演成本大幅降低,决策效率提升80%以上 [4] - 由干支流水库、标准化堤防等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千年一遇 [5]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 黄河已实现连续20余年不断流,扭转了1972年至1996年间19年出现断流的局面 [7][8] - 黄河干流水质稳中向好,2024年山东省向河南省兑现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4年多来累计兑现2.5亿元 [8] - 河南累计整治黄河“四乱”问题1.4万个,并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11] - 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改善 [1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新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特色水果年产值突破10亿元 [13][14] - 2024年新安县接待游客13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4%,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14] - 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风电轴承细分市场份额位居前列,其盾构机主轴轴承实现进口替代 [14] - 洛阳中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细氢氧化铝连续三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领域 [14] - 河南黄河流域已累计创成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4]
青海以工笔功夫绘就大美高原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4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都在生态 [1] - 青海推进"七个新高地"建设,包括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公园示范省等,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整合优化后形成3类83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7.2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39.08%,其中国家公园占比75.88% [3] 国家公园建设与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统一标准规范、严格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将12.31万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3] - 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共聘用17211人,户均年收入21600元,形成基础管护体系并调动牧民积极性 [3] -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总量稳定输送600亿至900亿立方米优质水,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雪豹种群增至1200多只 [4] 盐湖产业与清洁能源发展 - 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盐资源总储量600亿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探索出"创新驱动、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6] - 德令哈市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基地,首台高原风电机组下线,实现清洁能源装备"青海有、青海造、青海用" [7] - 青海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225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 [7] 生态旅游与农畜产品输出 - 茶卡盐湖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同比增长14.74%,形成6大主题景观游览区 [8] - 2024年青海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1.5亿亩,累计突破3亿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达1220个,牛羊出栏937万头(只) [8] - 青海牦牛肉获供港准入,冰鲜藏羊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发布后出口增长12倍 [8] 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 - 海南州同德县安排52.4亿元推进山水林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9] - 青海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趋势 [10] - 青海草原植被盖度增至58.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96%以上,三大江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10]
赵一德在安康市调研时强调突出自身特色 发挥比较优势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日报· 2025-06-19 07:15
高新区发展 - 安康高新区是陕南唯一的国家高新区,重点推动管理制度改革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2] - 开发区需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 - 陕西鼎澈膜科技公司被鼓励加强先进技术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领域的应用[2] 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 - 白河县西营镇蔓营村作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推进"产业+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模式[2] - 需加强易返贫致贫重点人群监测,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2] - 乡镇一级应做优"土特产"文章,深化"农文旅"融合,以产业链延伸推动价值链升级[3] 民营经济 -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需全面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坚定信心推动其发展壮大[4] - 实施省委省政府"七大行动",落实惠企助企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质[5] - 民营企业应争做主业坚守者、改革创新开拓者、绿色发展促进者和社会责任履行者[5]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强调协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补齐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3] -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及猎杀野生动物行为,系统施治护生态[3] -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优质产品助力生态保护[2][5]